發新話題
打印

聯強EMBA

聯強EMBA

<H2> </H2>/ t: r6 R& i8 q" N8 {2 J
<DIV id=postmessage_67766 class=t_msgfont>
0 b0 F" d+ R1 s7 v& i; ~" |1 Swww.t4u.com.tw<P><A href="http://www.synnex.com.tw/asp/emba/synnex_emba.aspx"><FONT face=標楷體>http://www.synnex.com.tw/asp/emba/synnex_emba.aspx</FONT></A></P>
: `+ p' C: S; z/ w0 }<P><FONT face=標楷體></FONT> </P>
7 g* \& F' e5 w. O5 C  }www.t4u.com.tw<P><A href="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9199"><FONT face=標楷體>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9199</FONT></A></P>tea,t4u  b8 }$ s# F1 m+ p6 @
<P><FONT face=標楷體></FONT> </P>Tea For You 茶藝論壇' ?) j6 t3 P! S9 e/ k" v7 ?8 {
<P><FONT face=標楷體>杜書伍先生, 提出不少有啟發性的思維與觀念,</FONT></P>tea for you% U# s3 A9 E% K; Q, ^
<P><FONT face=標楷體>不僅可用於工作事業, 亦可用於不同的生活面向而受益.</FONT></P>
3 ~6 [4 ^- ]+ {4 Ctea for you<P><FONT face=標楷體></FONT> </P>tea,t4u1 }# L. w4 L  `" A3 y
<P><FONT face=標楷體>而聯強EMBA網頁的次標題如是寫著 : <FONT color=blue>知識,經驗的分享, 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FONT></FONT></P>
3 r- X# \3 A  [% eTea For You 茶藝論壇<P><FONT color=#0000ff face=標楷體></FONT> </P>
$ a4 X, C# J: y8 i& y1 x7 iwww.t4u.com.tw<P> </P></DIV>
魚兒魚兒水中游  游來游去樂悠悠

TOP

<H2>能力的內涵</H2>
3 z) G1 }6 `: I. c" l; @) Ytea,t4u<DIV id=postmessage_3273 class=t_msgfont><FONT size=3>02.28.2006<BR>作者/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BR><BR>  當我們談論到一個人的「能力」時,一般人通常認為這是指個人在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而言,因此,在追求能力的成長時,也只專注於專業知識的不斷吸收與提升。但是,我們常會發現,兩個專業知識水平相當的人去處理、執行相同的事物,產生的結果與成效卻往往並不一樣;甚至有些專業知識相對較低的人,其處理起事物來反而得到比較好的結果,為什麼會如此呢?<BR><BR>  仔細分析「能力」的內涵,其實包含了三大部分,「專業知識」固然是其中之一,但除此之外,還包括執行、處理事物的方法與經驗(即「執行能力」);以及學習、反省檢討的能力(即「學習能力」)。這三個部分共同構成了一個人是否有能力成事,並且不斷提升精進的基本條件。<BR><BR>  「執行能力」牽涉的層面相當廣泛且細膩。首先,要能掌握不同事物間的輕重緩急,要懂得階段性、循序漸進推展的道理;執行事物時,必然會產生與其他人溝通協調的需要,因此溝通技巧與方法不可或缺;事物的推展不可能靠一個人就能完成,必須懂得宣導的技巧與方法,並且知道如何把一群人組織起來,分工合作將一件事物「做出來」;由於執行事物必然牽涉到「人」,所以對於人的行為模式與心理特質的認知也很重要…等等。諸如上述種種,都屬於「執行能力」的範疇。<BR><BR>  至於「學習能力」,則是專業知識、執行能力兩方面能否精進的關鍵所在,可謂個人能力的基礎源頭。學習能力除了包含態度上是否有心要學,以及是否懂得正確學習方法之外,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的一點是,持續地自我反省檢討也是個人學習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果不能時時自我反省檢討,學習的成效便大打折扣。<BR><BR>  個人能力的成長,必須上述三方面均衡發展,不可偏廢。有些人專業知識非常豐富專精,談起事來頭頭是道,但到了實際執行時,得到的結果卻是奇差無比。事實上,只有專業知識而缺乏執行能力,並不足以成事,所有談論的事物即使再理想,也都只是空中樓閣。沒辦法執行落實以得到最後結果的話,絲毫沒有價值可言。<BR><BR>  反過來說,如果執行能力很強,但是缺乏專業知識的話,則因為無法正確地分辨、判斷事物,而很容易導致把事物執行到錯誤的方向去。雖然最後還是把事情做出來了,但是卻沒有把事情做「對」,這種情況同樣無法產生好的結果。<BR><BR>  <FONT color=red>專業知識、執行能力、學習能力</FONT>是能力的三大部分,一個人必須這三者兼具才可以稱得上是「有能力」。學習能力是個人能力的基礎;具有專業知識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與判斷,避免走錯方向;而執行能力強,才能讓事物產生結果與價值來。一個人也唯有三者同時注重、均衡發展,其能力才可真正地提升。</FONT></DIV>
魚兒魚兒水中游  游來游去樂悠悠

TOP

<P>整合閱讀與整合能力</P>
% j" \2 I( j# @0 G8 k( M- _tea for you<P>作者︰杜書伍(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P>
! P' p& C! l8 k0 r8 j5 Utea for you<P> </P>
; \  f: {0 ?% t2 bTea For You 茶藝論壇<P>針對很多欲學習的新領域,或是似懂非懂火候尚淺的範疇,我們會搜集、閱讀文章,期望學習而後能知。大部分人的閱讀習慣是「單篇閱讀」 ,但因文章篇幅有限,多半只能管窺一隅而無法盡覽全貎;也因為闡述主軸不同,作者取材多少有其偏重而易顧此失彼;更因為觀點有異,看法有沖突、矛盾之處也是所在多有。 </P>tea,t4u  \% ^' J! Q/ A: |. Q' L* e
<P> </P>www.t4u.com.tw: ^% H- `2 S8 T7 a3 d2 T4 k: S
<P>對於有思考習慣的人而言,或許會發現單篇閱讀有其不完整度,或是不同文章的說法有所矛盾,而會「主動」搜集文章集合起來一起讀,以求全盤了解、釐清沖突矛盾之處;但多數人卻是不求甚解、囫圇吞棗、「被動」的全盤接收,導致讀得再多卻都是單點、 片段的「雜學」而已 ;有朝一日臨到用時,便顯得東拉西扯、令人一頭霧水。 </P>
% `6 W5 D( a2 x& b9 Itea,t4u<P> </P>
1 {# f2 j, V* Z) A! ~5 G/ ptea for you<P>這樣「被動式」的讀書模式,實是一種長期養成的習性。回想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方法不脫「老師教、學生聽」,老師一課一課魚貫講過,而後以是非題、選擇題、填充題等模式檢視單點記憶的牢固度,長期以往便固化成「 單篇閱讀、單點提取 」的慣性。及至大學、研究所雖有類似「整合閱讀」的專題報告,卻因習慣不夠牢固,當進入職場不再需要繳交報告時,學習便又重回「單篇閱讀、單點提取」, 書到用時自然支離破碎無法成套 。 </P>
) Q% O* w% d; Kwww.t4u.com.tw<P> </P>
( z3 J, L9 B. A0 O$ `7 `7 Vwww.t4u.com.tw<P>所以,要完整的了解一個主題的知識,必須要改為主動式的「整合閱讀」, 亦即「一次讀多篇文章」,並且要「修枝剪葉」理順其關係,重新以一個邏輯組織起來,而形成有架構、有層次、有輕重緩急的「成套知識」。未來要運用時,相關的資訊便能提綱挈領、井然有序的被提取出來。 </P>tea,t4u% A- ~7 f4 O3 c& l7 y$ V
<P> </P>
' J) o, D2 i' |: Ytea for you<P>這個動作需要搭配我們在「五大習慣 ( 思考、系統、架構、整理、分析 ) 」裡面提到的「整理」與「架構」的動作,大致包括下列步驟︰ </P>
! i' B% b, [( {2 T" L" ]<P> </P>
  v9 l6 p4 ^" l" ~0 c+ N  ^tea for you<P>一、提列重點,歸納分類︰兩篇以上的文章一起閱讀時,彼此間會有一些論述 ( 或元素 ) 是共同的,有一些則有是互補的,有一些則是截然不同的,更有許多是屬於枝枝節節的描述性文字。此一階段就是去除枝枝節節的描述後進行歸納與分類 (grouping) ,提列出重要的論點 (key element ) ,以利於下一步的匯整工作。 </P>
& [0 t" o; G; f' a" z$ [/ k* ]4 ?www.t4u.com.tw<P> </P>
$ I! ]& \; ?7 a3 ?tea for you<P>二、找出矛盾,充分釐清。在咀嚼、理解文章內涵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在咀嚼、理解文章內涵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甚理解或矛盾之處,其實多半是自己「略讀」而未能深度理解的緣故;只要加深思考與理解的深度與頻度,便能發覺盲點而更正錯誤。倘使深度思考後矛盾仍舊存在,此即要進一步鑽研之處,也是產生新知或提升認知層次的機會。 </P>
* Q  @3 v% S8 _, Q* |) T+ VTea For You 茶藝論壇<P> </P>6 R% i" k0 }- k, O/ f
<P>三、找出各分類的概括名詞。 每一個分類都有其「物以類聚」的「共通特質」, 依這個共通特質用一個「概括名詞」來描述之,才能便於論述或是推論。概括名詞就是「總結」的意思,所以多屬集合名詞 ( 譬如蘋果、香蕉、葡萄的集合名詞就是水果 ) 或抽象名詞;這是最為關鍵但易於忽略的動作,倘使未能做好,無法進入最後的理順邏輯的動作。 </P>
3 _3 b( Q: b, z, G! i9 X  gtea,t4u<P> </P>* K0 x1 D# B' [6 q' n2 l9 r
<P>四、理順邏輯。理順各分類之間的因果或邏輯關係,使其整合成一組完整的論點 ( 形成「成套知識」 ) ,串連分類之間的邏輯,就是概括名詞之間的邏輯關係。 邏輯關係有很多種,不論是依據「重要性」、「因果關係」、「推論 ( 演繹 ) 」、「架構」都是邏輯,都可以作為重新串連的「連接線」。 </P>tea for you: M0 [) f6 i' J4 R7 j: b# X: X8 E: a
<P> </P>Tea For You 茶藝論壇* }1 `: U8 _* }2 @$ X$ Q/ }- U$ Y
<P>整合閱讀是要能做到全盤了解、系統思考的基礎,火候愈高,愈有助於更高層次的思考與規劃工作。 所以,演練整合閱讀,就在培養「整合能力」;擁有「整合能力」,便能運用於整合各種範疇的事物 ,這也是要能晉升到管理階層甚至高階領導人最重要的一項能力。 </P>Tea For You 茶藝論壇+ n0 r8 o4 R7 n" G1 g# M. [
<P> </P>
1 i7 q% ?  |$ s3 a: b$ _. [- q<P>從上所述可知,整合閱讀是提升整合能力最簡單可行的演練方法。尚未建立整合方法的同仁,為了避免選題過於發散、取材失焦導致成效不彰,初期建議先透過公司內部「主管能力整合閱讀」的主題與指定文章,搭配「引導思考問題」, 以「依題目找答案」的模式來演練 。隨著方法的熟練與火候的提升,工作本身就會產生源源不絕需要整合的題材,而且材料的篩選也將更為精準,成效也將愈發顯著。</P>
4 Q" [' ]# w8 J. W) l3 n" S3 Z& jwww.t4u.com.tw<P> </P>tea,t4u/ d6 c7 D; X) b* e: f- Z4 V  S8 ]
<P><BR> </P>
2 ?2 `  W! M& L% ?% Q8 kwww.t4u.com.tw
. m, z4 n* I5 [& wtea,t4u[ 本帖最後由 joeyhsu36 於 2009-11-28 23:40 編輯 ]
魚兒魚兒水中游  游來游去樂悠悠

TOP

<H3 class=title>衡量個人成熟度的四個指標</H3>tea,t4u! _0 Q  |4 o3 M$ w
<DIV class=innertext>
: b4 Y- U$ k# [) ^tea for you<P>tea,t4u/ ~/ }/ \/ Q2 j2 ~3 }  W
<P>作者︰杜書伍(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P>
/ A- _% i) h# t) b* ?' A8 f. c& Wtea for you<P> </P>www.t4u.com.tw$ q) f1 l1 N7 c) D) R
<P>我們經常會說一個人「夠不夠成熟」、「火候深不深」,但到底怎樣才算是「夠成熟」、「有火候」呢?這是一個相當難以評量的問題,因為成熟、火候只能以意會,而沒有數字化的指標可以衡量,不像身高、體重一量便知。但是,一個人從最基本的人際關係好不好、處事態度健不健康,到能否正確地決斷事物等等,都與其成熟度有關。因此,如何衡量一個人(包括自己)的成熟度,是一件重要的事。對此,我認為至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評量。</P>& @" D" S; b! U) x! X+ ]
<P> </P>www.t4u.com.tw6 ?; D% d* s2 O2 ]! e3 I! b+ L8 O
<P><STRONG>一、單面向V.S.多面向</STRONG></P>
2 ~- m' T8 ]8 H/ V/ r( Utea,t4u<P>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對於周遭事物的考量,最先大多只能專注於一件事物,然後逐漸進展到能夠同時兼顧多種事物。大部分人都曾看過這樣的現象,一個小孩子在餐桌上伸手要夾較遠處的菜時,經常會不經意地碰翻了靠近自己身前的杯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小孩子想要伸手穿過杯子去夾菜時,腦海中便只專注於要去夾的這盤菜,而無視於杯子的存在,因此很容易就把杯子碰翻了。隨著年齡漸長,小孩逐漸學會同時注意到二件、三件不同的事物之後,這種現象發生的機會也跟著降低。</P>
  u' O. ~5 e9 O7 I# P1 ?tea,t4u<P>在工作能力的培養上,也常見類似的情況。有些人總是習慣於單點思考,在考量一件事物時,往往只能注意到其中的一個單點,而無法同時顧及周遭相關的事物,使得思考、決斷的品質相當低落,掛一漏萬。而一個成熟、有火候的人,則會把各種相關的事物一起納進來做整體的考量,例如,思考這件事情如果這樣做,其他相關的事物會產生什麼連帶的變化;或是如果在另一個部分做出哪些配合,可以是整體效果更好等等,如此同時考量多重不同面向,所做出來判斷決策的品質也會較佳。如果一個人能同時兼顧到更多相關的面向,則我們可以說這個人越成熟、火候越深。</P>
& g" v. V4 b) i) uTea For You 茶藝論壇<P><BR><STRONG>二、有形V.S.無形</STRONG></P>www.t4u.com.tw( f! M* _' J  \) G9 h2 f2 ?
<P>人在判斷外界事物的價值時,只有先意識到事物的存在,才有可能進一步體認到它的價值。有些事物是有形的,只要看到、聽到,就能意識到它的存在;但無形的事物卻看不到、聽不到,只能靠著「想像」來感知它的存在。一個人如果只能用眼睛、耳朵來意識事物的存在,而無法用想像、體會的方式來感知事物,便無法體認到無形事物所具有的價值。然而,無形事物所能產生的價值,卻永遠大於有形的事物,因此,一個人從只能看到有形價值,進一步到能夠體認無形價值的存在,便反映出這個人的成熟度與火候。</P>tea,t4u1 q1 ~( Q( ]+ X  M( F' u
<P>舉個例子來說,一般人就業時,所獲得的薪資是有形的,工作的學習成長環境卻是無形的,而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能帶給個人能力更大的成長,與更好的發揮,個人得到的成就也因此更高,所以其價值遠高於有形的薪資。但許多人在選擇工作時,卻看不到這些無形的價值,於是往往只單憑眼前薪資的些微差距就做出決定;越是成熟的人,則越能夠認知到學習環境的重要性,而會選擇好的環境以謀求更大的無形價值。</P>tea,t4u& t* A. h. Y, ~: r+ A
<P> </P>tea,t4u. S! u4 Z. j/ J4 W
<P><STRONG>三、短期V.S.長期</STRONG></P>
" d( T* [! X) C! {; H: L<P>耕耘與收穫之間,通常會牽涉到時間長短的問題。有些事物在投入之後,很快就能得到回收,不過,其效益持續的時間也比較短暫,效益反映結束之後,必須再次投入,才能再產生效益。另外也有一些事物是需要長期的耕耘,而且在短期內不見得可以看到明顯的效果,但是,其效益卻是源遠流長地延續發酵,且時間越久,產生效益的放大倍數越大,所能得到的整體成效也會因此百倍於短期效益。</P>/ Z- h) a1 B* y" ?; G: i
<P>但投入之後可以馬上回收,表面上看起來是一件相當誘人的事情,許多人都會被此吸引,因此在思考與決策上便容易傾向於注重眼前立即的效益,卻未能重視、或沒有耐性從事長期的耕耘,形成所謂的「短視」。而一個成熟的人,則能夠忍受短期效益不明顯的現象,而選擇長期耕耘,追求長遠的效益,我們說一個人「有遠見」,意思便在於此。因此,我們從一個人對於事物的判斷與決策上,是偏向於只求短期效益,或是懂得追求長期效益,便可以衡量出這個人的成熟度如何。</P>
8 L( x' t& Q" Q- O* p- x! ?tea,t4u<P> </P>tea,t4u, [1 n. j0 k7 A3 w8 ~" W
<P><STRONG>四、相對V.S.絕對</STRONG></P>
& [$ B3 x% M& Z; Z. @www.t4u.com.tw<P>世界上所有事物幾乎可以說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比方說,好與壞便是相對比較之下所得到的結果,當我們說一件事物是「好的」,指的是「與另一事物比較之後,相對的好」,而非「絕對的好」。換句話說,好與壞之間,並非100分與0分的截然二分。「好」有可能70分的好,也可能是90分的好;「壞」則可能是59分的壞,或20分的壞。</P>
) ~( `, w5 U- r" [9 Twww.t4u.com.tw<P>但一個不成熟的人,會習慣於用絕對性的角度來判斷事物,只有「好」與「壞」的絕對二分法。在這種情形下,由於缺乏相對比較的判別標準,因此無法分辨出真正的好與壞,也不知道好有多好?壞有多壞?而一個成熟的人,對於事物則懂得用相對的邏輯來看待,而擁有較精準的判斷力。</P>( d# X9 h( r4 H5 w
<P>綜合上述四個指標,當我們在判斷一個人的成熟度時,可以從他的行事作風來觀察其思考、決斷一件事物時,是否能經常兼顧到多個面向、是否能看到無形的價值、是否注重長遠的效益,以及對事物的判斷是否能用相對的邏輯,藉此來衡量。因此,一個人的成熟度夠不夠、火候深不深,就看他對於上述事物養成多深的認知,以及多牢固的習慣。 </P></DIV>
魚兒魚兒水中游  游來游去樂悠悠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