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記憶還很清楚,民國七十二年的時候,喝到一款民國六十四年的凍頂茶,
對於那種無法形容的韻味,特別的感動,先不管當時要價一斤八千大洋,
超出許多平常人家一個月收入,那時候的製作工藝還按照傳統,
各個步驟都不敢馬虎,沒有綠化,都是做這樣子的呦~。

其實,那天在做這些重發酵茶的時候,滿腦子都是鹿谷的回憶~。

都說嘛,人老了記憶力不好,才剛剛的事,馬上忘記,
記得的總是幾十年前的舊事,大概是如此了吧!

不說這個,就說當時的社會氛圍是景象繁華,家家戶戶買得起茶。
製茶輔助機器的發達妥善不能和現在比,器械都比現在小很多,
布球一顆大約包6至8斤,現在一包就30幾斤,不可同日而語,
包揉時都是全手工在板凳上夾小桿棍繞圈抓緊,手肘不夠還加腳蹬。

一天能做出來的茶就十幾二十斤,幾十斤算是大戶人家,
上百斤那是寥寥無幾,盛時要買茶都嘛現金帶著排隊用分的。


彼時,茶葉發酵都很重(如上圖),沒有鋁箔袋也沒有真空包裝袋,
茶行賣茶都是紙包二兩或四兩,裝馬口鐵罐要加錢。

紙袋外套塑膠袋加塑膠圓環是後來的事,
比賽茶也是這樣包,一袋一斤,極為簡易,
比較講究的茶友,大多拆封後放不銹鋼茶罐裡。

正好喝是一年後,極好喝是三至五年後,
萬人迷是八年以上,當然價格也是絲毫不讓步,
因為當時銀行放款利率12%起跳,民間借貸月息3%先扣利,算是少的。
1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TOP

回復 11# 嗜茶士

底下是早上和茶友在Line群組聊到的一點兒小事.....

繼樓上話題談到揉布球

我說:那時1000斤茶菁以上要有8個人來揉茶,很熱鬧,
一個工人一千塊有找,現在2個人就搞定,有點無聊,但工錢多很多。

「“現在很多廠茶乾就 破1000 啊”」

我知道,那是暢銷型高級飲料茶,他只要效率和穩定性就是了,
很難注入情感和靈魂,算是工業化了,和工藝不大一樣。

「“穩定難說”」

也對,全溫濕控制,按表操課,
茶菁不同表現出來就不同,一天一個樣,很難單獨調節。
最常見的就是,一碗原茶,葉底好幾色,早晚採,明明白白。

「“一天就好幾個樣了吧”」

沒錯,每班茶都不一樣,甚至每層都不同
一直以來,溫濕控的茶廠,我是不會幹的

「“以量取勝”&“ISO xxxxx”」

量是勝了,質也賠進去了。
降低的品質遠大於減少的成本,
老闆好似贏了,但消費者都跑了。

早在二三十年前,我在梨山帶領一班師傅做茶時,我就跟他們說過,
我們用心把當下的茶做好,別說做到極致或是什麼,
只要我們盡到最大的努力,最終茶葉批發出去到茶行,
一樣是同茶區的一斤茶,我們經手的就可以讓老闆們,
即使多賺一兩百元也好,那我們的責任才算是盡到。
想想啊,我們晚睡兩三個鐘頭,這批茶可以多賺好幾萬哪!。

““消費者側其實很頭大””

因為絕大民眾大多是不相信專業。

從社會上許多行業推動的DIY可以看出,
不但沒有讓消費者體驗和認識到專業的艱辛和困難,
反而讓民眾有一個輕視專業的理由和不信任的藉口,
有些人回家後,甚至認為他只看過一次,體驗一次就什麼都會了。

ISOxxxxx 是典型外行領導內行,而且還可以說,
和送茶樣藥檢一樣,是欺騙自己也欺騙消費者,
明顯的合法掛牌技術詐騙。

我們小時候就被教導出來了,上級要來學校視察,
學校接到通知,會緊急告訴小朋友,做做樣子給檢察,
過後又亂七八糟鬆懈一氣。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