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藏飲以道,品茶直真 得知於茶家,品茶圖說岩

藏飲以道,品茶直真  得知於茶家,品茶圖說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1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後學品味岩飲時而學習之,
茶水藝情下,
茶類的置茶量、水溫、沖茶浸泡時間的斟酌。


TOP

香港 林奇苑 紙盒裝 大紅袍

TOP

玉壺真香  中焙火 千里香

TOP

老君眉

TOP


TOP


TOP





茶飲台灣茶與武夷岩茶常存一些品飲異同
這日閒居特意看看專家綜合怎麼說:

1. 茶樹品種不同
武夷巖茶:多為福建武夷山原生品種(如肉桂、水仙、大紅袍等),葉片較厚,內含物質(如茶多酚、芳香物質)豐富,尤其適合製作重發酵、重烘焙的巖茶。
台灣烏龍/鐵觀音:台灣烏龍多以青心烏龍、金萱等品種為主,鐵觀音則源自福建安溪品種(但在台灣種植後可能因風土改變特性)。這些品種更側重清香、花果香,而非巖茶的礦物感與厚重感。
2. 風土條件(Terroir)差異
武夷巖茶:
生長在武夷山丹霞地貌的巖縫中,土壤富含礦物質(如礫壤、風化巖碎屑),晝夜溫差大,霧氣瀰漫。
「巖韻」(礦物感、持久回甘)直接來自獨特的「巖骨花香」環境,這是其他產區難以複製的。
台灣茶:
高山烏龍多產於海拔1000米以上山區(如梨山、阿里山),氣候涼爽濕潤,土壤有機質高,茶湯更顯清甜、細膩,但缺乏巖茶的礦物底蘊。
台灣鐵觀音因種植環境與工藝調整(如輕發酵),更偏向花香或奶香,而非傳統安溪鐵觀音的「觀音韻」。
3. 製作工藝的關鍵影響
武夷巖茶:
重發酵+重烘焙:巖茶採用「做青」工藝(搖青與靜置交替),發酵程度較高(20%~50%),再加上炭火烘焙,促進焦糖化反應與果香形成,使滋味醇厚、香氣沉穩。
文火慢燉:傳統巖茶需多次炭焙,讓火功與茶味融合,形成「火香」與「巖韻」的層次感。
台灣烏龍/鐵觀音:
輕發酵+輕烘焙:台灣烏龍多為輕發酵(15%~25%),追求花香、鮮爽感(如高山烏龍),烘焙較輕;即使凍頂烏龍中焙火,也較少達到巖茶的烘焙強度。
工藝目標不同:台灣茶側重「清香型」市場,而巖茶以「濃醇耐泡」為特色。
4. 沖泡方式的加成
武夷巖茶通常用高溫(100℃)、高投茶量、快出湯的方式沖泡,更能激發其深層次香氣與喉韻。
台灣烏龍因發酵較輕,若用高溫久泡易顯澀味,通常建議稍低水溫(90~95℃),這也會影響風味的釋放強度。
5. 文化取向與市場偏好
台灣茶文化更追求「鮮爽」「花香」「喉韻甘甜」,而武夷巖茶以「巖骨」「厚重」「持久」為審美標準。工藝與品種的選擇本就服務於不同的消費需求。
如何體驗接近巖茶的台灣茶?
若想嘗試台灣茶中較接近巖茶風格的茶款,可關注:
中焙火凍頂烏龍:發酵度較高,帶炭火香與熟果味。
木柵鐵觀音:部分台灣茶廠沿用傳統安溪工藝,重發酵、重烘焙,可能接近巖茶口感。
老茶:陳年台灣烏龍或鐵觀音經長時間氧化,會發展出醇厚藥香,類似老巖茶的陳韻。
總之,武夷巖茶的獨特「巖韻」是品種、風土、工藝共同作用的結果,台灣茶則因自然條件與市場導向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體系。兩者並無高下之分,更多是審美差異的選擇。若追求巖茶的厚重感,直接選擇正巖茶(如牛欄坑、慧苑坑)會是更直接的解決方案。

TOP



1995年鐵羅漢品鑑與品飲指南
鐵羅漢簡介
鐵羅漢為武夷岩茶四大名枞之一(另有大紅袍、白雞冠、水金龜),產自福建武夷山正岩核心區。其茶樹為灌木型中葉種,葉質厚實,成茶帶有獨特的「岩骨花香」與礦物韻,陳年後風味更顯醇厚深邃。1995年的鐵羅漢歷經近30年轉化,茶性趨於溫潤,香氣與滋味層次豐富,是岩茶老饕追求的珍品。
品鑑要點
外形
干茶條索緊結粗壯,色澤烏褐帶霜(陳年氧化痕跡),偶見白毫或碳化斑點(正常存放痕跡)。
葉底柔軟有彈性,呈褐綠色,邊緣微紅,顯示適度發酵與良好轉化。
香氣
干茶香:陳香為主調,混合藥香(如當歸、熟果)、焙火轉化的焦糖香,或有淡木質氣息。
溫潤泡後:顯露果脯(梅乾、桂圓)與蜜香,底蘊帶岩茶特有的「石乳香」。
杯底冷香:持久掛杯,可能轉為蘭花香或清涼感(優質老岩茶特徵)。
湯色
橙紅至琥珀色,透亮無雜質,隨沖泡次數增加漸轉金黃,顯示內含物穩定釋放。
滋味
入口醇滑飽滿,初為陳年烏梅的酸甜感,中段顯現礦物鹹味(「岩韻」核心),尾韻回甘綿長,喉韻清涼。
老茶特有的「陳而不黴」:無倉味或異味,苦澀感已完全轉化為甘潤。
體感
茶氣沉穩,飲後身體發暖,腹部舒暢,適合秋冬或體寒者品飲。
品飲建議
沖泡器具
首選紫砂壺(朱泥或紫泥),利於聚香並柔化茶湯;次選白瓷蓋碗,便於觀察葉底與湯色變化。
水溫與醒茶
沸水(100℃)沖泡,首泡快速注水後即倒出,作為「醒茶」激活茶質。
第二泡起靜置5-10秒出湯,後逐泡延長浸泡時間,耐泡度可達10泡以上。
品飲節奏
前3泡:專注香氣層次與茶湯稠度。
4-6泡:感受岩韻與回甘的持久性。
7泡後:可小火慢煮,釋放深層果膠與木質甜味。
搭配建議
避免佐重口味食物,宜搭配淡雅茶點(如米糕、堅果)或獨飲靜享。

TOP




端午假期 難得品岩
得自茶師

資訊參考
一、茶品背景與產區特色
1. 「不見天」山場特點
地理位置:武夷山慧苑坑深處,日照時間極短(每日≤2小時),終年潮濕霧氣繚繞。
土壤結構:風化岩碎屑堆積,富含鐵礦與雲母,賦予茶湯「礦骨韻」與「冷冽感」。
生態環境:岩壁滲水形成獨特「苔蘚微生態」,茶樹吸附苔蘚代謝物,形成「青苔木質香」。
2. 2014年製茶工藝關鍵
原料:選用慧苑坑60年以上老叢水仙,葉片肥厚帶「蛙皮紋」(老叢特徵)。
發酵工藝:
採用「重發酵渥堆」(發酵度70%),歷時45天,精準控溫控濕。
後期以 龍眼炭文火慢焙,誘發「藥香」與「沉香」。
倉儲轉化:台灣高雄自然倉存放10年,濕度穩定65%-68%,形成獨特「陳藥韻」。
二、干茶鑑賞
項目特徵描述
外形
條索緊結呈鐵褐色,表面泛油光,偶見金毫(老叢芽頭殘留)。
香氣
乾茶冷嗅為「陳皮藥香」,溫杯後透「炭烤烏梅」與「老檀木」複合香。
觸感
茶條硬脆,揉捻即碎(高發酵度標誌),斷面呈深褐均勻。
三、開湯品飲實錄
1. 沖泡參數
器具:120cc紫砂壺(朱泥,聚溫性佳)
水質:武夷山礦泉水(pH6.8)
投茶量:7克 / 醒茶:陶罐醒茶2週
2. 香氣層次演變
泡數香氣表現
1-3泡
初注沸水即湧「熟地黃」藥香,杯底凝「炙甘草」甜韻,帶微弱炭火煙燻。
4-6泡
主調轉「沉香木」與「當歸」藥膳感,夾雜「紅棗桂圓湯」的甜潤。
7泡後
尾水現「岩蜜」與「薄荷腦」清涼感,香氣沉穩不飄散。
3. 湯質深度解析
感官維度具體表現
湯色
酒紅透琥珀光,第3泡後湯面浮「金圈」(茶紅素與果膠析出)。
口感
入口如「濃縮藥汁」般稠滑,舌面微麻(老叢多酚殘留),5秒後化為甘甜。
體感
飲後胃部暖脹,額際微汗,掌心發熱(茶氣強勁表現)。
餘韻
喉底留存「冰糖燉梨」甜感,葉底呈古銅色,彈性如海綿(發酵工藝完善證明)。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