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喫茶去,勐庫茶鬥茶 ( 2012年1月12日 )

本帖最後由 pukumiso 於 2013-1-15 22:27 編輯

喫茶去,勐庫茶鬥茶


一、前言

  茶人前輩浮雲最近兩篇浮雲藏茶‧網路文章》,均是在介紹關於勐庫的茶品,分別是發表在2011年12月28日的〈 2003棕色勐庫戎氏青餅〉以及2012年1月1日的〈 2005勐庫七子──勐庫春尖 〉。想當初,個人初入普洱茶界時,因所飲所知有限,不知如何找茶購茶,恰巧同事喝到覺得不錯的茶品──〈勐庫大雪山古樹茶〉,也跟買了一些,其特徵是外包白棉紙,重500 g,以大葉為內飛,內壓紅絲帶。半年之後,發現此茶即為大頭球王在T4U 「 9/11(日) 奉茶43,01瑞榮號紅帶(勐庫野生紅帶)500g白棉紙版 」之茶餅。購買時現拆一餅,陸陸續續喝了一年多,還剩半餅有餘,著實不錯喝。當時進價2500元有找,三、四個月前詢過價,將近漲一倍了吧,可惜當時不識茶,嫌貴,錯過此茶緣,現就不再追高了。或許,誠如浮雲所言,除了「大益」與「下關」,之外,還有其他寶藏可供尋找?


  適逢茶友也是《福享軒》的主人茶學生阿祥賣場中有三款勐庫茶品,分別是〈2004年度勐庫 百年古樹茶餅 大餅 1000G〉、〈2004年 勐庫 百年古茶樹 400G〉以及〈2005年度經典 勐庫原始森林野生大葉青餅〉,於是便短訊付費茶樣相關事宜。當收到茶樣時,便感到相當之意外,不僅限時掛號專送,還細心地在夾鏈袋之外多加一層塑膠袋加強防水及收納,可謂是相當用心,祥哥,感恩喔!話不多說,走,喫茶去。










  二、準備

  日期:101年1月12日21時 許

  壺器:120 CC左右之鑑賞杯、玻璃茶海、瓷杯。

  茶水:南投埔里山泉水。

  爐具:電磁爐、不鏽鋼壺具、計時器。


三、取樣

  來源:MIT 福享軒 茶學生阿祥

  茶樣:3.60公克

  時間:洗茶一回5秒;

     第一泡1分30秒出水;

     第二泡2分00秒出水;

     第三泡3分00秒出水。


P.S:依茶人前輩林在山〈投茶量少的試茶方法,為大家提供一個參考〉一文沖泡,詳見附錄。







四、湯色





五、葉底





4

評分人數

  • 一頁書

  • kitty

  • 小神童

  • 素還真

本帖最後由 pukumiso 於 2012-2-6 22:18 編輯



六、品飲

〈2004年度勐庫 百年古樹茶餅 大餅 1000G〉
條索完整,微帶清淡蜜香。葉下多附有絨毛,察看葉底多以一心二葉方式摘採,陳化顏色均一,枝大葉大,柔韌富有彈性。

初泡飲時,黏、稠、甜而細緻的口感是第一印象,上顎回甘,回甘速度頗快,微澀而不苦;第二杯,澀感漸出,茶香亦顯,舌尖微苦,絲絲澀感微顯於上顎,茶滋甘甜而有質;第三杯,茶湯茶滋雖逐漸轉淡,然而甜水更勝於前二沖,甜水之中有溫潤之感,個人感覺唯一美中不足的部分是喉韻甘度不夠深厚。


〈2004年 勐庫 百年古茶樹 400G〉
茶乾在三餅之中壓得較為緊實,色澤偏淺。觀看葉底顏色深淺不一,有葉有梗,然細碎葉末為三者之中較多。

初泡飲時,第一印象便是水味多於茶味,茶滋偏薄,微甜,上顎微澀,澀感較上一茶品重,能回甘,但留不住,回甘度深感不足;第二杯,茶滋略顯,平順甜柔,但沒有太多的驚喜或特別之處;第三杯,改以沸水,微苦。此茶品除了甜水之外,無特殊之印象。


〈2005年度經典 勐庫原始森林野生大葉青餅〉
茶乾鬆緊度適中,亦多完整之大葉。端看葉底色澤,個人以為陳化情況稍遜於第一餅茶而優於第二餅茶。

初泡飲時,驚覺此茶雖為05年之茶品,然茶水甜度較前一餅04之百年古茶樹 400G茶餅為高,茶湯顏色亦較深。飲茶之後的口感,溫潤有質,然香氣不足;第二杯,茶湯滋味多集中於上顎中後段,雖能回甘但較慢,中段之後,水質偏甜偏柔;第三杯,仍甜水,但水中質感較先前為薄,飽滿轉趨下降。最後沖以沸水,略感輕樟香顯揚,香中帶有野味,滑潤黏厚而有質,甜水。


〈題外話〉
品飲此三款茶品之後,個人以為〈2004年度勐庫 百年古樹茶餅 大餅 1000G〉最優,其次是〈2005年度經典 勐庫原始森林野生大葉青餅〉,其三為〈2004年 勐庫 百年古茶樹 400G〉。同飲此茶之茶友,亦認為〈2004年度勐庫 百年古樹茶餅 大餅 1000G〉為三者最優應無誤,其次為〈2004年 勐庫 百年古茶樹 400G〉,三則為〈2005年度經典 勐庫原始森林野生大葉青餅〉。

經交流,此排序與〈2005年度經典 勐庫原始森林野生大葉青餅〉茶香中透露出一股「野味」有關,我之所以用「野味」來形容是因為這種香型特殊,無法以目前所知悉之香型歸類形容,我想,或許這是因為以「原始森林野生大葉」為茶菁原料的原因有關,這與喜歡吃羊肉的人說肉「香」,不喜歡吃羊肉的人說羊肉「羶」的道理是一樣的。香味是主觀的喜好,無關乎茶質,不應列為排名先後之要件,故我以為〈2005年度經典 勐庫原始森林野生大葉青餅〉優於〈2004年 勐庫 百年古茶樹 400G〉,是與其他同飲茶友不同之處。
2

評分人數

  • 小神童

  • 素還真

TOP

本帖最後由 pukumiso 於 2012-2-6 22:18 編輯


七、品評

2004年度勐庫 百年古樹茶餅 大餅 1000G〉

  
湯色:□凝乳 ■清亮 □昏暗 □混濁
     □蜜綠 ■金黃 □琥珀 □橙桔 □酒紅 □暗褐 □橙栗 □棗黑
  陳韻:□青味 ■新味 □舊味 □老味 □陳味
  氣味:□青葉 □龍眼 □煙燻 ■花蜜 □野花 □梅子 □樟香 □蘭香 □藥香
     □草腥 □渥堆 □土味 □紅茶 □蔗糖 □棗香 □荷香 □蔘香 □沉香
     ■乾倉 □輕退倉 □輕倉 □重退倉 □重倉 □霉變
  口感:酸 ☆☆☆☆☆☆☆
     甜 ★★★★★☆☆
     苦 ★☆☆☆☆☆☆
     澀 ★☆☆☆☆☆☆
     香 ★★★★☆☆☆
     甘 ★★★☆☆☆☆
     滑 ★★★☆☆☆☆
     潤 ★★★☆☆☆☆
     厚 ★★★★☆☆☆
     稠 ★★★☆☆☆☆
     清 ★★★★☆☆☆
     活 ★★★★☆☆☆
  喉韻:■回甘 ■潤喉 □乾燥 □針刺 □無
  生津:■兩頰 □舌前 □舌後 □舌下 □無
  茶氣:□強 □中弱 ■無
  現飲:★★★★☆☆☆
  陳化:★★★★☆☆☆


2

評分人數

TOP

〈2004年 勐庫 百年古茶樹 400G〉

  
湯色:□凝乳 ■清亮 □昏暗 □混濁
     □蜜綠 ■金黃 □琥珀 □橙桔 □酒紅 □暗褐 □橙栗 □棗黑
  陳韻:□青味 ■新味 □舊味 □老味 □陳味
  氣味:■青葉 □龍眼 □煙燻 □花蜜 □野花 □梅子 □樟香 □蘭香 □藥香
     □草腥 □渥堆 □土味 □紅茶 □蔗糖 □棗香 □荷香 □蔘香 □沉香
     ■乾倉 □輕退倉 □輕倉 □重退倉 □重倉 □霉變
  口感:酸 ☆☆☆☆☆☆☆
     甜 ★★★☆☆☆☆
     苦 ★☆☆☆☆☆☆
     澀 ★★☆☆☆☆☆
     香 ★☆☆☆☆☆☆
     甘 ★★☆☆☆☆☆
     滑 ★☆☆☆☆☆☆
     潤 ★☆☆☆☆☆☆
     厚 ★☆☆☆☆☆☆
     稠 ★☆☆☆☆☆☆
     清 ★★★☆☆☆
     活 ★☆☆☆☆☆☆
  喉韻:■回甘 □潤喉 □乾燥 □針刺 □無
  生津:□兩頰 □舌前 □舌後 □舌下 ■無
  茶氣:□強 □中弱 ■無
  現飲:★★☆☆☆☆☆
  陳化:★☆☆☆☆☆☆

1

評分人數

  • 小神童

TOP

〈2005年度經典 勐庫原始森林野生大葉青餅〉

  
湯色:□凝乳 ■清亮 □昏暗 □混濁
     □蜜綠 ■金黃 □琥珀 □橙桔 □酒紅 □暗褐 □橙栗 □棗黑
  陳韻:□青味 ■新味 □舊味 □老味 □陳味
  氣味:□青葉 □龍眼 □煙燻 □花蜜 ■野花 □梅子 □樟香 □蘭香 □藥香
     □草腥 □渥堆 □土味 □紅茶 □蔗糖 □棗香 □荷香 □蔘香 □沉香
     ■乾倉 □輕退倉 □輕倉 □重退倉 □重倉 □霉變
  口感:酸 ☆☆☆☆☆☆☆
     甜 ★★★★☆☆☆
     苦 ★☆☆☆☆☆☆
     澀 ★☆☆☆☆☆☆
     香 ★★★☆☆☆☆
     甘 ★★★☆☆☆☆
     滑 ★★☆☆☆☆☆
     潤 ★★☆☆☆☆☆
     厚 ★★★☆☆☆☆
     稠 ★★☆☆☆☆☆
     清 ★★★☆☆☆
     活 ★★☆☆☆☆
  喉韻:■回甘 □潤喉 □乾燥 □針刺 □無
  生津:□兩頰 □舌前 □舌後 □舌下 ■無
  茶氣:□強 □中弱 ■無
  現飲:★★★☆☆☆☆
  陳化:★★★☆☆☆☆


1

評分人數

  • 小神童

TOP

本帖最後由 pukumiso 於 2012-2-6 22:18 編輯

八、建議

茶最終是要自己喝的。當我們習慣了下關茶品的質重、花蜜、煙燻、騷膠之口感,以及勐海茶品的柔水、香揚、苦韻、層次之茶滋,是否還能習慣甚至接受不同茶廠,一如此次品飲的「勐庫茶品」的滋味,則需要親自試飲,且喝一次是不夠,得要多喝幾次才行,要細細品嚐,當「對味」了,這茶才值得購買、值得收藏。就個人購茶經驗而言,沒有喝過茶樣的茶,我幾乎是不會考慮購買的。

就勐庫茶品而言,個人以為「甜水」及「香型」是其特色。石昆牧在其《迷上普洱》一書34頁中亦提到:

勐庫
位置: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
海拔:栽培古茶樹群是目前全世界發現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茶種群落,海拔高度約2200~2750公尺,屬於野生型野生茶。
特色:(大葉栽培古樹茶)葉質肥厚寬大,香型特殊,勁揚,不似六大茶區湯質滑柔;舌面甘韻與上顎中後段香氣飽滿,口感稍聚,刺激性稍高。

除此之外,誠如浮雲所言:「猛庫的茶品被市場所忽略,也有其原因的。一、欠缺歷史因素;二、每年出廠的同名茶品欠缺傳承延續性。例如:浮雲試到這個「2005猛庫七子──勐庫春尖」好喝;於是,把2006年相同名字的產品弄些茶樣回來,茶味竟然是另一回事。所以,浮雲必須言明,茶友考慮購買猛庫茶品,必須認清批次與倉儲」確實如此,同樣名稱的茶品不見得會有同樣的品質,況且,年分較後的茶質也不見得會輸給年分較早前的,這就是購買二線茶廠需要「冒險」以及「尋寶」的部分。(一線茶廠如勐海、下關,質與量相對穩定)



我的意見是:如果你沒有「充裕的資金」以及十足「冒險家的精神」,這個「冒險」與「尋寶」的動作就無需嘗試了,一則,名人推薦的茶不見得對你的味、適你的口;二則,聽一片茶就買一片茶來試,無亦於把錢丟入大海中,一去不回,如果這茶喜歡喝還好,不喜歡喝不就嘔死了。但如果真的想試試,那就要個茶樣,付費茶樣也行,再不找三、五個茶友先買一餅茶分拆試茶,順便交流一下品飲心得。切記!買茶千萬不要「耳鑑」。耳賤=耳朵多賤,聽了就想買)

最後,衷心建議,「買普洱不能自絕於市場經濟之外」,二線茶廠的茶品,除非真的讓你喝得很喜歡,喜歡到欲罷不能,不然,建議不要多買,少則二、三片,多則一桶加一、加二、或加三,買多買少,量力而為,自己夠喝就好(投資則另當別論)。因為,買普洱、喝普洱的人,絕對不會只買一年,也絕對不會只買單品單項,最後,你會發現自己的茶喝都喝不完,接著你就認為需要到市場交流一下,而一線茶廠如勐海、下關的能見度、流通量甚至是交易價,就現況而言,是較透明而有口碑的。當然,或許不久的將來會有許多二線茶廠晉升為一線茶廠,那景況自然不可同日而語;而在這之前,你樂於當一位尋訪「千里馬」(一、二線好茶)的「伯樂」(品、試茶冒險家),那也無妨。不過,就目前而言個人我不是口袋夠深的伯樂,還是好好「喫茶去」吧!

說到喫茶去,茶友「白色風車」同我看了浮雲2012年1月1日發表的文章〈2005勐庫七子──勐庫春尖〉,甚感興趣,沒想到他還真是厲害,弄到了20幾克的茶樣,小弟有幸,分了一半,下一回,咱們「喫茶去」就來好好品飲這浮雲推薦的「2005年勐庫七子──勐庫春尖」。



     ※ 僅以文字記錄個人當時品飲之口感,此篇評論僅供參考,特此說明 ※




101年1月12日 pukumiso  謹評


4

評分人數

  • 小神童

  • davidw

  • 圓仔花

  • 素還真

TOP

本帖最後由 pukumiso 於 2012-2-6 11:56 編輯

〈附錄〉

投茶量少的試茶方法,為大家提供一個參考

以雲南緊壓茶葉的標準,投茶量比平常為少,選定3克茶葉,120或150cc開水,浸泡2分鐘,其他茶類浸泡時間是5分鐘。這樣的茶水比例和浸泡時間,是為了讓茶葉的內含物質全面充分析出,以便於完整平均的品評茶湯。這個泡茶過程如照妖鏡一樣考驗質量不好的茶全部浮現出來,如果膠質重水溶物豐的茶葉更覺滋味飽滿更均衡,而單薄的茶葉水淡味寡,一無事處。

我們日常喝茶,是分多次性泡茶讓茶味逐漸析出的。若將日常的泡茶法一次性浸泡到位就變了重手泡,但今次的方法剛好相反是用少量茶葉的輕手泡。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家泡茶。按照一般的投茶量7-8克可以泡十多次,時常會有喝不完的感覺,剩下的茶倒了又覺得可惜,不妨借鑒一下這種茶葉審評的辦法。

我的做法是,容器不變,投茶量減少一半,浸泡時間延長一倍以上,一般第一、第二泡至少一分半鐘,之後再延長。

我的體會是,由於咖啡鹼、茶多酚等物質溶解速度相對較快,而澱粉質、糖類果膠等物質溶解速度相對較慢,所以延長浸泡時間的方法可以讓茶湯內含更豐盈,口感更飽滿,層次更豐富,而減少投茶量可以讓刺激性物質保持在適宜的程度,從而使整體的口感更好。

由於減少了投茶量和延長沖泡時間,使得耐泡程度降低,一泡茶沖3、4次就可以結束剛好喝到位,不會有喝飽了又不捨得倒掉的壓力,而且還減少了茶葉的消耗量,真是一舉多得。茶友不妨一試。




文章來源:

林在山〈 投茶量少的試茶方法,為大家提供一個參考

TOP

〈補充〉

品飲〈2004年度勐庫 百年古樹茶餅 大餅 1000G〉時,個人以為此茶品滋味圓潤,厚澤飽滿,甜水有質,然現在重新觀看此「品評表」,似乎讓人產生只有「中等」的錯覺,其實,個人當時品飲,深感此茶質地優異,現飲佳,陳化可期。然為何有此結果?事後想想,或許,此為當時第一款品飲之茶品,不知不覺便以喝過的勐庫茶品〈2001 瑞榮號紅帶(勐庫野生紅帶)〉為對照,因而品評偏向中等。


此外,觀看〈2004年 勐庫 百年古茶樹 400G〉之「品評表」,似乎又偏於低下,或許,是受到前款茶品質優之影響,故口感品評趨向低下。同時間以品飲兩、三款茶樣的鬥茶方式來喝茶,雖能在其間立見高下,但在彼此之間的口感交互影響下,卻也不容易真實而客觀的呈現茶之本味,不可不慎。

看茶,聽茶,不如真真實實的喝下那一口茶。願諸茶兄茶友,都能有好茶緣,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口感,都能找到自己非常喜歡而且經常大口大口喝的「好茶」。
5

評分人數

TOP

可惜没有留外包装纸和内飞,否则真是完整的茶品资料.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