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新課程--焙茶[焙清排雜]... [打印本頁]

作者: thisway0625    時間: 2014-8-24 23:15     標題: 新課程--焙茶[焙清排雜]...

新課程--焙茶[阿肥提供]...
1996梨山春茶.因儲放時未完全密封.
加上環境濕氣較重且通風不良.茶體出現悶潮味...
方式:先45度通風3小時.再60度走水焙清3小時兩次..
悶潮味很輕.但有木質.淡梅&蘭香[應是陳化產生]..
圖一左為未焙.右為焙後初品..
試茶:茶樣3克.評鑑杯.時間:180s.360s....

請教版上前輩...這樣方式及時間對否!!.茶體&試茶湯色呈現ok嗎?

.










作者: chen3058    時間: 2014-8-25 00:01

蠻有趣的一件事,我自己沒有參與這樣詳細過,需要就找製茶師傅處理,最多在旁邊看和聊天,真沒有仔細去瞭解太多,但我看師傅也是看狀況有調整的,然後也要試喝一下,這應該不是固定的吧
作者: 大軍雅棠    時間: 2014-8-25 00:05

陳雜味重的茶~這溫度與焙火時間~
小弟建議不紡請請再放一禮拜在去聞聞看~
這題是好題~就只回答到這裡,觀看他人板上看法
我記的兩年有線上焙茶體驗活動~不紡參考參考~
老茶覆焙體驗暨線上討論分享活動
作者: 大軍雅棠    時間: 2014-8-25 00:27

謝謝兄關注.那一帖是看焙茶人對茶所賦予新 ...

那題其實與這題是一樣課題~~~~是好題~
作者: 喝茶賞壺    時間: 2014-8-25 12:02

這種溫度及焙法,應該不用一星期,原本的悶味及潮味應該又出來了
作者: thisway0625    時間: 2014-8-25 14:57

回復 5# 喝茶賞壺

感謝chen3058.大軍雅棠.溫兄回帖....
我的前提是:一除濕與排雜.二.盡量不改變原本茶體..所以就低溫焙..
所以請教板上前輩.若方式.時間.溫度....不對!?
請您們教導.甚至談談自個獨門心法!!
感恩...

作者: chen3058    時間: 2014-8-25 15:47

回復  喝茶賞壺

感謝chen3058.大軍雅棠.溫兄回帖....
我的前提是:一除濕與排雜.二.盡量不改變原本茶體.. ...
thisway0625 發表於 2014-8-25 14:57



你這個議題不錯,我也多問問,我沒有整個想過整體的問題,沒辦法給你太好的建議,以前都旁邊看而已,有得喝、好喝就好,真的要瞭解要花不少時間才對,認識的製茶師傅是靠經驗,會做不會說,也不會用科學邏輯來解釋,這個要怎樣把傳統經驗弄成可以科學邏輯解釋恐怕難度不低阿,我也得先花點時間去弄懂其中的邏輯,不然直接說製茶師傅怎弄恐怕大多數人也不是太瞭解

我對低溫只有猜測而已,溫度不高恐怕只是表面除濕而已,現在的問題在於你想要的原本茶體其實早在濕氣進入後改變了,想維持不太可能吧
老茶的轉化也是必須控制在一定的溫度、濕度、……等等條件下的,環境造成本質的改變應該回不來吧
拿別的東西當例子來看,法國紅酒、金門高樑、雲南普洱、……等因為轉化環境的變化可以恢復?
但這是我的猜測而已,跟事實不一定相同
作者: 射過溪    時間: 2014-8-25 16:47

茶有悶潮味及環境雜味喝來的確不清爽,復焙是必要的改善手段

個人非專業的經驗如下.........
1.溫度: 60度是很恰當的,既可去濕排雜,又可保留原本茶性
2.時間: 時間會因茶葉厚度而有不同,一公分厚度跟五公分厚度時間的長短一定不一樣
            個人喜歡一公分厚度,時間約20~60分鐘左右(依受潮輕重自行拿捏)
            因為受溫的時間越長,茶性的改變就會越大,所以我盡量讓時間短
3.次數: 不嚴重的通常一次就OK了,必要時就再次烘

通常我都每五分鐘聞一次,看看潮味雜味去盡了沒,茶香出來了沒
若潮味雜味不再冒出,香氣也出來了,就停止,然後徹底散溫冷卻後再封存
大約三,五天後試喝看看有無必要再烘一次

第一次烘時,嗅覺上我們會以為烘乾淨了,但有時不然
封存時茶體內外的乾濕度會自然平衡,外乾會帶出內濕,若悶潮味及雜味又會出現了
就有必要再烘一次,甚至多次
作者: 小茶農    時間: 2014-8-25 21:49

60度走水 在乾燥上應該不會很明顯  
在幾天後 很快就回來ㄌ   
(1)3小時候 如果感受茶葉上方 看看有沒有水氣的感覺  
    以往處理 會以較高溫些  3小時後 很明顯還有水氣  
    如果再走水部分  建議是是提高一些溫度 與加長時間試試
(2)再去除雜味部分,60度 應該很難起作用
     如炒菜般  溫度不夠 很難將雜味處理掉  
     但在老茶部份 大家又擔心 溫度過高 造成老味不見ㄌ  
     但如果高溫短時間處理  將茶葉焙清
     也是可已將老味留住 雜味去除的  
     在時間上要掌控的好  不然真的會帶火味
     如果真的帶火味  只要高溫時間不久  醒茶茶還是一泡老茶
在焙茶器具 也是可以運用的
冰箱式焙茶機  內部有風扇轉動
焙爐則無  兩種處理起來效果不一樣
如何搭配則百家方式不一   
老茶覆焙 成功與否 我覺得那是其次
在與茶葉相處,觀察覆焙後的變化  
過程中 小心翼翼的存放
定期泡飲培養感情  
那過程才是讓人最陶醉的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14-8-25 22:36

我們都嘛希望能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完人...最好是能文能武
由此,焙茶和藏茶跟培養一位選手極其相似
好,永遠沒有一個標準

比如說,冠軍賽僅此一次
完後,沒有哪一個冠軍願意再和亞軍再比一次

偶就是說,任何的茶都有一段期間的最佳賞味期
茶葉的變化處於巔峰時,正好趕上評比時間,便是贏家

說到底,您想喝什麼味道,茶湯什麼模樣,什麼時候喝?
烘焙的目的僅只於此,
新茶好雕琢,
但,茶越老越變幻莫測

多想想老人的脾氣再研究搞老茶,會快些~!
作者: thisway0625    時間: 2014-8-26 00:20

回復 10# 嗜茶士

感謝杜老大回帖.並教導....
我非專業製茶者.故無能力賦予茶新面貌...
簡單說:只想將茶除濕排雜.目前茶體表面.已無潮雜味...
但擔憂茶體深層.是否完全乾燥[含水量3~5%]..
若茶體要完全乾燥又盡量不傷[改變]本體..
需要使用多少溫度?時間?
作者: 小胖    時間: 2014-8-26 00:49

記得幾年前大元茶行夢幻茶林兄曾提供一批走味老茶辦了場焙茶比賽,
其中有位參與者焙出來的成品幾乎沒有受火的火氣味,
而且雜味也幾乎去除,
據那位茶友說他是使用類似[冷凍乾燥法],
也就是把茶攤在低溫低濕的茶葉冷凍倉庫將近一個多月,
你參考看看吧!
作者: 喝茶賞壺    時間: 2014-8-26 08:48

焙茶是結合茶葉(茶葉本身變數就很多)、溫度、熱層壓、水份、時間等因素變化,結合成一較佳方程式,是有科學方式可以組合,但是光香氣的變化這一因素,即影響這方程式甚鉅,製茶師傅或是焙茶士不就是終其一生,在追求完美的結合方程式!
作者: jiangnan08tw    時間: 2014-8-26 13:40

如果是真正的烏龍茶種.製茶的老茶師有句老話.就是越焙越好呵.我曾經試過用冰箱式烘焙機.以90度.氣窗打開.持續烘焙4小時.讓茶葉全部烘透.完成後放涼.放置數日.品飲時茶湯清澈.雜味消失.茶韻猷存.老茶味並未流失.試想老茶味是經過時間的陳化.累積的茶韻味.豈會輕易流失.以上只是個人的淺見.提供參考.
作者: chen3058    時間: 2014-8-26 14:48

如果是真正的烏龍茶種.製茶的老茶師有句老話.就是越焙越好呵.我曾經試過用冰箱式烘焙機.以90度.氣窗打開.持 ...
jiangnan08tw 發表於 2014-8-26 13:40


我得到的資訊和經驗並非如此,不然不就可以無限複焙,這個動作肯定是有得有失的,要看師傅選擇和調整
作者: thisway0625    時間: 2014-8-27 11:49

感謝版上前輩.提供相關資訊..
在此致上十二萬分謝意!!謝謝您們..有t4u真好...
我ㄉ原意是..烘焙最基礎之乾燥..溫度&時間相對曲線...
從除溼&排雜著手.盡可能留住原貌.而非精益求精.甚或改變茶性

下面圖片.是底定茶湯圖......
茶量約6克.評鑑杯.時間:隨意!!
水質細緻.老木陳味.甜感久...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14-8-28 03:00

說下題外話供大家參考:

數十年以前的茶多以半條型成品居多
一般人家買茶,一次都以一或二兩,頂多半斤

那時茶葉罐還沒有現在這麼方便(裝罐要加錢)
茶行的茶葉包裝和中藥鋪完全一樣
四方紙折合包覆後再以麻繩十字型繫上

消費者多半會把茶葉直接送進廚房
有客人來方便由廚房直接沖泡和盤端出奉茶
剩餘的茶還原包裝後,大多掛在灶旁的煙囪上
目的是要利用煙囪的溫度保持茶葉乾燥
也有和中藥、紅蔥頭、大蒜或辣椒串一起的
喝茶的人從不擔心受潮,頂多是多了材火的煙味和廚房的油味

茶葉批發商保存茶葉的方式則是以大陶缸或是木桶鐵桶,
底下放入一定數量的石灰再覆以紙或棉布,
然後再放入茶葉,妥善上蓋備用
需要烘焙,都以木炭為之.....
作者: thisway0625    時間: 2014-9-17 19:48

試試加溫100度[烘焙]....
茶樣3克.評鑑杯.時間:6分鐘.12分鐘.20分鐘...
潮濕感減少.舊味沒改善.梗葉以臨燒焦臨界....
茶湯醇潤些.腔舌潤度包覆有感.茶香無....














歡迎光臨 臺灣 T4U 茶藝論壇 (http://www.t4u.com.tw/chat2/)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