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請問台灣也有人賣烘青工藝做出來的假普洱茶嗎? [打印本頁]

作者: ddt66688    時間: 2014-9-8 19:58     標題: 請問台灣也有人賣烘青工藝做出來的假普洱茶嗎?

小弟是外行人,處於學茶階段,孤陋寡聞。近日聽說有些假普洱生茶是用烘青工藝做出來的,會越存越苦,

不能入口。想請教各位:台灣也有人賣烘青工藝做出來的假普洱茶嗎?

日前去一家茶店,試了一款名為「斑章之星」的生餅,覺得餅面乾淨漂亮,入口又香甜,但是不苦不澀,

就讓小弟思考:茶質這麼薄的東西能存放嗎?也懷疑,這會不會是烘青工藝做出來的假普洱?當然小弟也知道「茶質薄」和「烘青」是兩回事,弟因為心中存疑,所以一併提出。

另外聽說「沱茶」其實是烘青工藝做出來的,雲南、四川人都把它當成綠茶看待,也就是說,沱茶喝新,

普洱品舊,若這樣說,難道小弟手中的「下關特級沱茶」可以放久?「下關特級沱茶」也有假茶嗎?

以上疑問,請各位大大解惑,謝謝!


作者: weberdece    時間: 2014-9-8 22:55

就算不是"烘青"  每片生茶即是綠茶
作者: 釅韻逸品    時間: 2014-9-8 23:27

據我所知,烘青普洱茶無論台灣大陸都有販售,烘青普爾並非是越存越苦,而是新茶時香氣高,但無質,經三五年存放後不見其轉變,甚至香氣退去,造成亦無茶香又無茶質的狀態。簡言之就是"沒有陳放價值"。
「班章之星」也可能只是茶品外包裝名稱,不一定就是使用班章料,班章料質苦霸眾所皆知,毛料價格也不便宜,因此價低又不苦者,是否班章,心照不宣。
沱茶都是烘青所致,這後學還真第一次聽到,一般而言沱茶用料較嫩,芽頭多,因此在新茶口感上苦澀感較明顯,年份轉化上也較慢,但茶質可是一等一的厚。沱茶就是普洱,只是普洱眾多形式上的一種。
另沱茶喝新,普洱品舊,這標語後學可是第一次聽。
後學只知道,新沱茶我都淺嚐,舊普洱我可整日飲。
雲南沱和四川沱,本質上有所不同,尤其重慶更出過烏龍沱。若以少數以偏概全,恐有失公允。

歡迎您加入品茶的大環境,普洱茶水深但好玩,茶商人雜但情濃。
建議多看多聽多喝,以理性判斷所攝受的資訊,理出一條明路。
共勉之

小小意見,供您參考。
作者: ddt66688    時間: 2014-9-8 23:33

是,但不同的是,曬青製作出來的,因為裡面的酶還存活,可以轉化,會越陳越香,烘青越存越苦。

要是「每片生茶即是綠茶」這樣的事情不影響轉化,我又何必問呢?
作者: ddt66688    時間: 2014-9-8 23:46

感謝釅韻逸品大大指點。
是這樣,小弟在大陸有親戚,據說呢,在傳統裏面,沱茶銷售定位就是綠茶的一種,所以說沱茶喝新,因為歷史上是這樣喝的。特別是在重慶地區,老傳統!天熱,下關沱新的霸道高香,喝了避暑,所以才說行家喝下關沱都是喝新的。按慣例,這是烘青茶,有豆香。
至於那片「斑章之星」,我也知道不是真的斑章,因為真的斑章小弟嚐過一次,蠻苦澀的,只是現在想知道,要怎樣辨識才不會買到烘青的生餅。
作者: 釅韻逸品    時間: 2014-9-9 00:26

稱不上指點,您抬愛了。
恕我直言,對於下關沱都是喝新的,而且是烘青茶,後學還是存有疑慮。
至少就我個人經驗而言,92下關甲沱(這算早期茶了吧?)在90年代的時候我還不愛喝,而一直到了這一兩年我才覺得喝來身體可以負擔,而且最好還是來點倉的。或許是小弟我喝茶點早,習慣的是相對來說比較傳統的口感。
而豆香,很多早期茶品都會有,也不局限在沱茶,豆香=烘青所致?這個連結可能要在更多證據,希望茶友們能提供多些證據來參與討論。

"真"班章,除了苦,他的苦很特殊,茶氣表現也有其特色,如果單以"苦"來論班章,很容易中標。

如何不買到烘青的茶?
經驗。

供您參考
作者: kokal    時間: 2014-9-9 14:31

的確在重慶大夥喝沱茶是以大杯沖泡,由其是吃麻辣火鍋的時候。記得1995年重慶出差時,在茶葉批發市場,見到下關甲級沱茶,乙級沱茶,基於好奇買了甲級沱茶一條,當時人民幣15元,一顆才3元,帶回送人被人嫌到不行,又苦又澀,當時在台灣喝得沱茶以銷法熟沱為主,所以覺得格格不入,送人後自留一顆,到現今拆來喝,湯色變深外,茶滋味還是沒有多大變化,說不上陳年普洱茶的轉化,應該所謂的是自藏的乾倉吧,比起香港進來的差很大,畢竟普洱茶的陳化需要濕來轉化,產生後發酵的條件,以上是個人的經驗談,敬請參考!謝謝!
作者: ddt66688    時間: 2014-9-9 14:49

回復 7# kokal
不過,我知道,比起大陸北方,台灣高溫多濕,已經算是轉得快的了!只是轉得好不好,就看各人家裡的條件了!像是家裡少開冷氣少除濕的,只要不發霉,一定會轉得快些。
作者: teddysu    時間: 2014-9-9 15:11

烘青普洱茶......簡言之就是"沒有陳放價值"



您有烘青普洱茶嗎?......既然 "沒有陳放價值"  如果您又不想要這茶,就送給我吧,郵資我出,有多少收多少! 感恩
作者: chiang168    時間: 2014-9-10 10:39

一般大廠才有烘的設備.小廠或者茶農比較貼近古法製作.大廠求量在不得已時必須烘乾.但毛茶階段也是曬青.因為要烘青就多一道手續增加成本.要用電.及人工.成本增加免不了.那就要問有沒有這個必要?增加成本變好喝?!.事實勝於雄辯.自己存心知肚明.新茶階段品茶是重點.好喝有茶韻就值得存並不是一直執著在烘青曬青.古樹料.大樹料就是比台地料好.絕不是新茶一定要無香.要又苦又澀才是值得存放錯錯錯.誤將馮京當馬涼.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若是烘青一定不能存試問台茶都是烘青.台茶無老茶嗎?不是這樣只能說烘青陳化較慢.(這時一些所謂大師就說那是氧化不是陳化?哈氣得愛因斯坦從墳墓跳出說公式是實踐得來的不是用編的!)曬青比較快罷了.僅供參考.
作者: ax711224    時間: 2014-9-12 18:37

大陸喝茶...........又苦又澀
是少+了一樣
羊奶..............加下去
有些人 會吧整壺得茶加上一點羊奶  茶煮好......旁邊的羊馬上抓來擠奶
超級無敵好喝.......8個人整整喝了好幾大壺
但過3小時............................8個人整整拉了一晚...........
拉到 快脫肛了....................個人經驗
作者: alfawu    時間: 2014-9-13 17:35

大陸喝茶...........又苦又澀
是少+了一樣
羊奶..............加下去
有些人 會吧整壺得茶加上一點羊奶  茶 ...
ax711224 發表於 2014-9-12 18:37


前輩的經驗讓人覺得好好笑,  
請問一下,拉肚子是因為喝羊奶的原因嗎?
作者: 大軍雅棠    時間: 2014-9-13 19:02

有曬過的茶~不難分辨~日曬味有特定味道
曬青的味道放個幾十年也有特定轉化氣味~
茶葉製作過程每個工序都可由品飲過程去辨識出
茶葉的生長過程的一切天然條件也都會留在茶品裡的。
若想不中槍,其實多練練品飲工夫,檢驗茶商賣出的茶。
品飲技術其實很好玩,若進入殿堂,喝茶喝到哪學到哪。
我記的再網友那曾經看過一些有疑義的工序,如白茶最後的乾燥有些人那去曬
我曾很好奇這工序,就我曾品飲過的白茶裡,似乎沒有印象有這道工序所留下的氣味,
實際白茶的製程當下就讓我去查了一堆文獻,印證網友所PO的東西是否有問題。
這裡要說的是品飲技術與經驗的磨練,理解一些基本的茶葉製作工序與所形成的味道,
其實可以喝到哪就學到哪,曬青茶也一樣,不會恨難辨認的。
作者: muchild    時間: 2014-9-14 13:16

最後乾燥的手序是用烘的或曬的,主要在風味上會有差異,各有各的風味,電烘或日曬與後期轉化沒有任何關係,轉化牽設其前端制作的成序影響其後期轉化,每個環節都有影響,整體而言,烘青影響轉化存放,確實是迷思。

反推而論,如果制作地區,無法創造出理想日曬條件,那是否不要制茶?電烘絕對也能創造絕佳的成果,這其中牽設電烘溫度,日曬來說,最後含水量必然偏高,電烘可否創造相同含水量,當然可以。
哪個比較好,就像以往電焙和碳焙哪個比較好的問題,所有問題都是你會不會操作的問題,不是器材和手法的問題,回到台茶收乾的方法,難道用乾燥機的台茶,都無法後期轉化嗎?

不同操作與手法,都有其豐美的風味!

以上個人點滴而想,供參考。
作者: 大軍雅棠    時間: 2014-9-14 13:37

回復 14# muchild

風味差異+1000000
不過就我個人來說   我認知的普洱味要具足日曬味濃的普洱~日曬味是普洱與其他茶類比較最具獨特特色的地方,沒日曬味風格真的有差。
作者: ddt66688    時間: 2014-9-15 00:37

一般大廠才有烘的設備.小廠或者茶農比較貼近古法製作.大廠求量在不得已時必須烘乾.但毛茶階段也是曬青.因為 ...
chiang168 發表於 2014-9-10 10:39


小弟對chiang168大大的指點有一些想法:

1、兄說:「毛茶階段也是曬青」,但若陰雨,是不是只好烘青?

2、兄說:「要烘青就多一道手續增加成本.要用電.及人工.成本增加免不了」是的,但總比一堆鮮葉放在那裡壞掉好吧?還有,萬一要趕工呢?所以,我相信還是有烘的。

3、兄說:「新茶階段品茶是重點.好喝有茶韻就值得存並不是一直執著在烘青曬青」弟覺得這話就值得玩味了!因為「好喝」的定義因人而異,台灣人口味清淡,可能有人欣賞高香甘甜的普洱,但這種茶若是陳放之後寡淡無味,失去陳放應有的美好結果,那又何須陳放?之所以詢問如何分辨烘青曬青,就是要避免烘青陳放後的寡淡。況且普洱的價值就在於存放後的變化。烘青在鮮葉階段,已經高溫提香,導致香氣揮發,澱粉酶也停止作用,所以沒有轉化空間。再論「好喝」的定義,懂普洱的人向來以「茶質豐厚茶氣強」為好喝,善於存茶的人則會考慮是否有轉化空間,所以未必會選甜潤質薄的新茶。

4、兄說:「台茶都是烘青.台茶無老茶嗎?不是這樣只能說烘青陳化較慢」小弟以為,懂制茶、懂陳化的人,都瞭解生茶的陳化是要避免三個制程高溫:殺青、毛茶乾燥、緊壓茶乾燥。因為低溫處理,自然氧化和澱粉酶的糖化作用可以同時進行,就形成普洱久存後苦澀明顯降低,湯水滋味複雜且隨時間、儲存狀況不斷發生後續變化的情況,可是台茶都是烘青,它的老茶就只是自然氧化而已,少了酶的作用,滋味可能也比較單一。

小弟愚見,望兄海涵。


作者: chen6955    時間: 2014-9-15 07:51

小弟對chiang168大大的指點有一些想法:1、兄說:「毛茶階段也是曬青」,但若陰雨,是不是只好烘青?2、 ...
ddt66688 發表於 2014-9-15 00:37


看茶兄的論述,可知您對於普洱茶製茶工藝有很深的了解。
我提供一個個人判斷晒青/烘青的方法讓大家參考。
對新的生茶而言,如果茶葉看起來油潤,晒青的可能性較高:
反之,如果茶葉看起來乾乾的,烘青的可能性較很高。
這個觀念可以拿玉與石頭來類比。
玉有油潤感,石頭就缺少油潤感。
以上是個人經驗,提供參考。
作者: ddt66688    時間: 2014-9-15 17:09

回復 17# chen6955

謝謝chen6955兄的解說,小弟聽過另一個說法可與兄的辨識方法相互佐證:新餅的香氣若十分明顯,加上兄的視覺辨認,就很可能是烘青。
若是曬青,餅面油潤,香氣不太張揚。

是否真是如此,尚請內行的大大指教。
作者: idiot    時間: 2014-9-15 19:01

沒有必要整餅整沱整磚都同樣的處理法吧.....
作者: 琢茗    時間: 2014-9-15 19:34

不見得喔!
曬菁與烘菁的香氣是不一樣的,顏色也不一樣, 泡開葉底的顏色也不一樣
單聞餅身香氣張揚否,進而區別曬菁或烘菁,其實是非常危險的
作者: 琢茗    時間: 2014-9-15 19:37

回復  chen6955

謝謝chen6955兄的解說,小弟聽過另一個說法可與兄的辨識方法相互佐證:新餅的香氣若十分 ...
ddt66688 發表於 2014-9-15 17:09



   兄若有機會觀察明前純料茶時,仔細的聞聞餅身, 是很香的香氣得不同進而也告知我們曬菁與烘經是有差別的
作者: hu2286    時間: 2014-9-26 17:44

回復 4# ddt66688


    這幾年來市面上推出的普洱茶,大多是樓主所謂的烘青普洱,要找到傳統工法的曬青普洱,反倒是不容易;雖然俺獨好傳統工法的曬青普洱,但既然市場上充斥著烘青普洱,說它們是假的也不恰當;只能說要找到合意的普洱生茶,包裝上雖然都標示生茶,但還是要親自試飲,合不合意才見分曉!
作者: hu2286    時間: 2014-9-26 18:00

這裏有一段文字是引述雲南省茶葉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鄒家駒的介紹,請樓主參考︰       雲南省茶葉公司有關普洱茶原料的檔案,規定必須使用晒青加工工藝,不得在普洱茶中拼入烘青、炒青或用其他工藝加工的原料。
  “鮮葉經過高溫殺青,破壞了酵的活化,但多酚類化合物並未消失,變化仍在進行,只是氧化的途徑有所改變,主要是在濕熱作用下發生非酵促性的自動氧化。湖南農學院專家測定,如鮮葉的多酚類化合物含量為15.24%,殺青葉仍有 14.5l %”。
  “烘青與晒青的唯一區別,在於乾燥模式不同。烘干機內溫度高達 130℃ 以上,只用6~7分鐘時間,便可結束茶葉的乾燥過程。高溫殺死了茶葉內殘餘的多酚氧化酵、過氧化物酵和過氧化氫酵,凝固了茶葉內的多酚類化合物,中斷其進一步發展變化的條件,或改變了發展變化的方向。科學家就多酚氧化酵的動力學性質作過實驗,最適宜的溫度為 37℃ ,極端溫度 60℃ ,超過 60℃ 以上使酵迅速失活──烘干機讓普洱茶失去生命,只會越存越苦”。
  近幾年來,市面上出現了大量的機製晒青毛茶,即經滾筒殺青或鍋炒殺青後,經揉捻機揉捻成條,再經日光乾燥而成。鄒家駒說,茶菁經攤晾萎調,含水量降低,用滾筒進行殺青不致溫度過高,所以並未對茶葉的內含成份造成大的影響。但是,毛茶乾燥是以烘干機進行還是以日光自然晾晒,則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加工環節。
  “毛茶乾燥過程(晒青)已為普洱茶定了性﹗烘干機的高溫,宣告了烘青茶在某種意義上的終結。普洱茶中拼入部分烘青料即告存藏失敗。”鄒家駒如是說




歡迎光臨 臺灣 T4U 茶藝論壇 (http://www.t4u.com.tw/chat2/)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