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茶葉的產地海拔對應茶葉品質的差異 [打印本頁]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21-8-21 13:16     標題: 茶葉的產地海拔對應茶葉品質的差異

台灣全境超過三分之二的縣市都有種茶,
產地遍佈平原、盆地和山坡、丘陵,海拔高低不一。
相對之下,若採一樣的製造工藝,
茶葉品質必然會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長期以來,茶葉市場,滿街都是高山茶,消費者心中唯有高山茶。
那麼,較低海拔,以及名氣不大沒炒作過的茶區的茶,
就那麼莫名的不知去向?這種事情一直困擾大多數茶友。

我個人也有經過無數次,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舉兩個過去也曾講過的。

一次,我在凍頂做茶,炒完茶了才知道,老闆沒有找到揉茶師傅,
於是我連忙載著半乾的茶索,奔往阿里山石桌,請朋友代勞,
我安頓好便上樓休息去了,隔沒多久,師傅來敲門,問我茶賣不賣?

我下去一看,一對父子興沖沖的起身朝我微笑並點頭示意。
說著:「太久沒喝到這麼好的石桌茶了。」

顯然非常喜愛,問我是否能夠賣給他們,
而且是一斤多出行情200元,買下全部。

此時,我抬頭看了看茶廠老闆,我能在您這裡交易?不壞了規矩嗎?
老闆是大度的,直說,「毋要緊、毋要緊!」,讓我自己處理。

還一次,我記得非常清楚,2009年夏天的一個傍晚,
同時住在嘉義市的一個茶友,第一次來訪。

寒暄完後請其入坐穩妥,我便習慣性地燒水準備茶具,
看他年紀與我相當,想必對於傳統烏龍亦有所印象,
與之談話,觀其應對,敢說此君飲茶也有過一段時日。

我便取出剛剛做好的紅水烏龍,飲畢第二杯,
他便開口問道:「這是冬片嗎?」
我直說:「這是暑茶,俗稱大小暑的茶。」
他臉色從微笑即刻變得僵硬了起來,我心想「完了」
果然,沒等第四泡,第三杯趕緊一口喝完,
禮貌性地告辭去了(之後便沒再碰過面)

其實,以上這些事情在坊間不斷的在發生,
只不過角色不同,變由商人來呼噥消費者罷了。

本題想說,產地、海拔、季節,真有那麼重要嗎?
知道如何?不知又如何?能影響您對茶葉品質的評斷嗎?
何況,從產區開始到茶行桌上,經過多少轉手交易,
您敢說,所有商販以及數位老闆的話,都十足真實?

在下以為,英雄不問出身。
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口味,有獨特之處,
並且工藝到位,品質合乎售價,足矣。
作者: ben0610o    時間: 2021-8-21 21:29

這個議題很容易變成槓精呢—_—
商家和客人自古處於嚴重資訊不對稱也是事實,
市場上實際就因產地和季節而價差慎大,
從以前也有許多外地茶過個水就身價翻呀翻,
或者混充其他季節的茶賣呀賣,
所以我個人台茶就會挑幾家自己會肯相信的店家買了,
像本論壇的建福、大元、富裕呀。

另外暑茶的問題就看人了,
像我比較重口味,反而買暑茶居多,
而且價格也實惠許多,
整體還是要看有沒有對上喜好。

至於為何總會問產地和季節?
雖然價格、品味、品質有達標就買,
這點我也很認同,
但是我買東西不分種類都喜歡盡可能資訊透明,
像市面上許多台茶商家產地和季節都不告知的情況下,
我個人是連試都不去試的,這算個人的雙標三標多標問題吧。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21-8-21 22:13

以前還在開門市時,經常有茶販來兜售茶葉,
都嘛為多賣一兩百,亂扯一通,聽產地也聽煩聽膩了。

到自己茶區跑得多,經驗夠了,茶葉泡來一聞、一喫就能明白。
日子一久,變成常有茶友拿茶來考我,是哪兒的茶。
可惜都讓他們失望,一次也沒考倒過我,
雖然少數新茶區我不知地名,但海拔及緯度我卻都能說得準。

其實,我是好意,也是一直以來的希望。
一方面是想讓更多辛勤打拼的製茶師傅,在創作出更優秀的茶時,
不因為海拔比別人低,背負售價上不去的既成市場不成文現象和窘境。
同時也是希望茶友們自己培養鑑別、賞茶能力,
如此一來,不良茶商便能有所收斂和遁形。

經驗告訴我們,推行公平交易,什麼產地標章、茶葉DNA,是個笑話,
包括做那麼多農藥檢驗報告,根本就是掩耳盜鈴,無法奏效的!

阿里山正流行一種製茶方式叫做「梨山式的」,請問這到底是怎麼了!?
作者: ntuugene    時間: 2021-8-22 14:16

就我個人而言,由於長輩經常告誡我千萬不要自己亂買茶,以及茶行的各種騙人手法,我對於茶葉市場一直充滿疑問。

疑問在於,一個市場怎麼會經過了這麼多年,都還是存在這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真的永遠無法解決,我恐怕茶葉市場的前景堪憂。

因為,雖然喝茶的人自己培養鑑賞能力,看似解決問題的另一途徑,但實際上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每一個新的消費者要進入這個市場時,仍然還是必須要重新面對和處理這些問題。

這相當於對一般消費者和想要入門者築起一道巨大的牆,讓很多人止步於牆外。如果再進一步拿掉「干擾品茶」的種種標示和資訊,這堵牆無形中又會再加高幾分。

當一個人想要培養一種飲品嗜好時,他可能考慮咖啡、考慮紅酒、考慮烈酒。除非他有非喝茶不可的理由,否則我不知道任何人為什麼會想要考慮買一個包裝上印著梨山茶,但不能保證裡面是梨山茶的東西。

杜師傅您憑藉著多年建立起來的專業和信譽,能夠拂蔭一些認真、用心的製茶師傅,這當然是了不起的,這些人也毋寧是幸運的。但是就整個茶葉市場而言,如果不去正視現存的問題以及消費者的需求,也不屑於其他類型商品標示愈趨詳盡的這種時代趨勢,恐怕對於更多的製茶人及茶行,反而會造成不利。

以上個人一點淺見。
作者: NEWMAN    時間: 2021-8-25 06:07

以前還在開門市時,經常有茶販來兜售茶葉,
都嘛為多賣一兩百,亂扯一通,聽產地也聽煩聽膩了。

到自己茶 ...
嗜茶士 發表於 2021-8-21 22:13


阿里山流行的這個沒聽過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21-8-25 09:07

阿里山流行的這個沒聽過
NEWMAN 發表於 2021-8-25 06:07


這樣重大事情,誰敢如此招搖?
這是製茶師傅間聊天交談時說出來,我親耳聽到的。
詳細內容咱就不說,大致是做成輕輕輕發酵,
做梨山茶賣出去,啥樣的包裝袋,包裝店都有賣。

各大購物網站都能看到,梨山茶、大禹嶺......
買3送1、買2送1都有!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21-8-25 09:21

古時候的老人常說道,「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
意思是說「懂多少才能做多少」,
亦不可「眼高手低」,否則受騙上當還不知道!

也就是說,不懂得的不要買,
至於茶嘛,
一斤600能滿足,就不要花錢買800的。
作者: NEWMAN    時間: 2021-8-26 06:06

這樣重大事情,誰敢如此招搖?
這是製茶師傅間交談時說出來的,我親耳聽到的。
詳細內容咱就不說,大致是 ...
嗜茶士 發表於 2021-8-25 09:07

包裝本來就不準
看包裝產地很久前就沒意義了
作者: NEWMAN    時間: 2021-8-26 06:07

古時候的老人常說道,「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
意思是說「懂多少才能做多少」,
亦不可「眼高手低」,否 ...
嗜茶士 發表於 2021-8-25 09:21


靠品嘗辨別喝到的差異(非產地)需要訓練或天分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21-8-26 09:29

靠品嘗辨別喝到的差異(非產地)需要訓練或天分
NEWMAN 發表於 2021-8-26 06:07

沒錯,我昨天特別拿我家一包賣剩餘,不到10克的茶來泡。
上面並沒有任何加註是什麼茶,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自己做的。

我和我家夫人都喝不出來是什麼茶,但我們都知道是好茶,
同時能肯定茶葉的價值,以及價格帶,唯季節不大敢確定。

這事如果是我們到別家茶行試茶買茶,老闆說什麼就什麼了。

我們私下想了想,連我們都這樣了,一般茶友、消費者呢!?
產地季節,真的只能聽聽就好,別堅持,或許不知道更好。
作者: vspwm2000    時間: 2021-8-27 12:53

好奇問一下,新欉 在香氣更濃或茶滋上會更稠 ?
這幾期茶葉製程,都有加重發酵,是希望有甚麼樣的表現 ?
另外2021 超重發酵金萱冬片,泡重一點會有蜜香出來? 是重發酵造成 ? 還是天氣較熱 ? 謝謝..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21-8-27 14:32

一般來說,新欉茶的品種香,通常都不會很明顯,在滋味的表現上也都是較細膩,
重發酵反而是可以提高收斂性,增加立體感,當然這樣子做,
不是我們主要的目的,我們想要的還是品種特色和地道的表現。

金萱的蜜香,是季節特性配合重發酵和炭焙得來的。
作者: chen3058    時間: 2021-8-28 17:27

台灣全境超過三分之二的縣市都有種茶,
產地遍佈平原、盆地和山坡、丘陵,海拔高低不一。
相對之下,若採一 ...
嗜茶士 發表於 2021-8-21 13:16


如果冬片這種有特殊風味的都無法分辨
那該加強的是基本能力吧
作者: chen3058    時間: 2021-8-28 17:31

沒錯,我昨天特別拿我家一包賣剩餘,不到10克的茶來泡。
上面並沒有任何加註是什麼茶,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 ...
嗜茶士 發表於 2021-8-26 09:29


我是盲喝分辨的
基本上價位那些對我沒影響力
海拔對我意義也不大
重點是管理好(前端好)製作好+運氣要好
這樣才會有真正非常優質的
不然10XK的每年我也能喝到不少次
東西是對的
但製作上實在好的比例也很低阿
作者: chen3058    時間: 2021-8-28 17:33

一般來說,新欉茶的品種香,通常都不會很明顯,在滋味的表現上也都是較細膩,
重發酵反而是可以提高收斂性 ...
嗜茶士 發表於 2021-8-27 14:32


純重發酵沒有焙火應該容易果香吧
蜜香在你們家的茶更多在焙火有
作者: chen3058    時間: 2021-8-28 17:35

古時候的老人常說道,「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
意思是說「懂多少才能做多少」,
亦不可「眼高手低」,否 ...
嗜茶士 發表於 2021-8-25 09:21


那是不夠了解
好不好跟價位的關係也不是絕對的
品質真的優質的成本不會太低
不會太低價
但價高不一定好東西
也很多很瞎的
作者: 道滘蔡白    時間: 2021-11-1 16:36

後學喝茶訓練不夠多, 但追求好茶, 相信是許多茶人的共同經歷!

各人有本茶經,
名山名廠價高者得理所當然, 小弟私認平民好茶, 不為首要,
南港茶展南投茶展逛幾圈, 花時間喝喝看, 喜歡的買半斤回家練習.

地理環境天然無干擾是首要! 一年能兩採最好!
沒有好茶人按規矩來也只是賣個地名! 有香但少滋味!
高山午後天氣多變, 採茶製茶天氣人力有些運氣, 肥料堆出來的多採茶也不少!
大家都要過日子, 但山高也成本高, 怎麼能便宜到一斤千八還買2送1? 還ITQI??
讀書時台中經常晨霧瀰漫, 現在是塵霧瀰漫; 遑論台中沿海的世界之最; 大煙囪4支!
環境氣候變遷, 現在哪有晨霧, 平地茶時不我予!
其實拉拉山茶不錯喝,
老弟的好朋友離開公職, 回復興鄉種茶, 幾年前友情價1500, 隔幾季1800, 現在行情不一般還要預約!
   
眼見每年南港展覽館的咖啡紅酒威士忌硬是火紅, 應該跟國內外資訊開放透明有不少關聯!
小弟不再好高騖遠, 這兩年偏好阿里山的地理條件, 還沒有踩到雷!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21-11-1 23:33

在沒有一家可以讓我足以信任的茶行之前,我寧願親自練練手,
把上街購茶當作去買路邊地攤上的小玩意ㄦ或骨董物件。

買茶怕吃虧,可以自己上山挑,現在山區道路鋪設很完好,
交通非常方便,幾乎所有茶區小轎車都能到達,機車也行,
進入茶區,道路兩旁和一些小巷弄內,都有賣茶的。

價格嘛,大概都一樣,品質好不好,喜惡靠自己決定。
買高興了,還可向朋友炫耀,我朋友家種茶,自己做的茶!

而大部份那些茶葉,在焙茶師傅眼裡,是一種未經加工的原物料。
價值好比類似玉器雕琢師選石材一樣,未剖開之前就是一場賭注,
當然沒有一顆原石能讓您知道可生出多少錢來,切割下去才見輸贏。
因此,您必須培養眼力和累績經驗........

幾十年前,我已明白知道,永續經營一家茶行,
光靠自己有非常厲害的選茶能力,是遠遠不足的,
必須訓練自己擁有茶葉後製能力,來樹立招牌。
否則開一間方便茶行當坐商,和開一家雜貨舖有什麼不同?!




歡迎光臨 臺灣 T4U 茶藝論壇 (http://www.t4u.com.tw/chat2/)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