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藏飲以道,品茶直真 得知於茶家,品茶圖說岩
[打印本頁]
作者:
小逸公
時間:
2024-10-29 14:00
標題:
藏飲以道,品茶直真 得知於茶家,品茶圖說岩
藏飲以道,品茶直真 得知於茶家,品茶圖說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作者:
小逸公
時間:
2024-11-1 06:59
後學品味岩飲時而學習之,
茶水藝情下,
茶類的置茶量、水溫、沖茶浸泡時間的斟酌。
作者:
小逸公
時間:
2024-11-1 07:03
香港 林奇苑 紙盒裝 大紅袍
作者:
小逸公
時間:
2024-11-13 12:23
玉壺真香 中焙火 千里香
作者:
小逸公
時間:
2024-11-13 12:28
老君眉
作者:
鎔陞玉璽
時間:
2024-11-13 12:35
作者:
鎔陞玉璽
時間:
2024-12-9 23:23
作者:
小逸公
時間:
2025-4-22 14:55
茶飲台灣茶與武夷岩茶常存一些品飲異同
這日閒居特意看看專家綜合怎麼說:
1. 茶樹品種不同
武夷巖茶:多為福建武夷山原生品種(如肉桂、水仙、大紅袍等),葉片較厚,內含物質(如茶多酚、芳香物質)豐富,尤其適合製作重發酵、重烘焙的巖茶。
台灣烏龍/鐵觀音:台灣烏龍多以青心烏龍、金萱等品種為主,鐵觀音則源自福建安溪品種(但在台灣種植後可能因風土改變特性)。這些品種更側重清香、花果香,而非巖茶的礦物感與厚重感。
2. 風土條件(Terroir)差異
武夷巖茶:
生長在武夷山丹霞地貌的巖縫中,土壤富含礦物質(如礫壤、風化巖碎屑),晝夜溫差大,霧氣瀰漫。
「巖韻」(礦物感、持久回甘)直接來自獨特的「巖骨花香」環境,這是其他產區難以複製的。
台灣茶:
高山烏龍多產於海拔1000米以上山區(如梨山、阿里山),氣候涼爽濕潤,土壤有機質高,茶湯更顯清甜、細膩,但缺乏巖茶的礦物底蘊。
台灣鐵觀音因種植環境與工藝調整(如輕發酵),更偏向花香或奶香,而非傳統安溪鐵觀音的「觀音韻」。
3. 製作工藝的關鍵影響
武夷巖茶:
重發酵+重烘焙:巖茶採用「做青」工藝(搖青與靜置交替),發酵程度較高(20%~50%),再加上炭火烘焙,促進焦糖化反應與果香形成,使滋味醇厚、香氣沉穩。
文火慢燉:傳統巖茶需多次炭焙,讓火功與茶味融合,形成「火香」與「巖韻」的層次感。
台灣烏龍/鐵觀音:
輕發酵+輕烘焙:台灣烏龍多為輕發酵(15%~25%),追求花香、鮮爽感(如高山烏龍),烘焙較輕;即使凍頂烏龍中焙火,也較少達到巖茶的烘焙強度。
工藝目標不同:台灣茶側重「清香型」市場,而巖茶以「濃醇耐泡」為特色。
4. 沖泡方式的加成
武夷巖茶通常用高溫(100℃)、高投茶量、快出湯的方式沖泡,更能激發其深層次香氣與喉韻。
台灣烏龍因發酵較輕,若用高溫久泡易顯澀味,通常建議稍低水溫(90~95℃),這也會影響風味的釋放強度。
5. 文化取向與市場偏好
台灣茶文化更追求「鮮爽」「花香」「喉韻甘甜」,而武夷巖茶以「巖骨」「厚重」「持久」為審美標準。工藝與品種的選擇本就服務於不同的消費需求。
如何體驗接近巖茶的台灣茶?
若想嘗試台灣茶中較接近巖茶風格的茶款,可關注:
中焙火凍頂烏龍:發酵度較高,帶炭火香與熟果味。
木柵鐵觀音:部分台灣茶廠沿用傳統安溪工藝,重發酵、重烘焙,可能接近巖茶口感。
老茶:陳年台灣烏龍或鐵觀音經長時間氧化,會發展出醇厚藥香,類似老巖茶的陳韻。
總之,武夷巖茶的獨特「巖韻」是品種、風土、工藝共同作用的結果,台灣茶則因自然條件與市場導向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體系。兩者並無高下之分,更多是審美差異的選擇。若追求巖茶的厚重感,直接選擇正巖茶(如牛欄坑、慧苑坑)會是更直接的解決方案。
歡迎光臨 臺灣 T4U 茶藝論壇 (http://www.t4u.com.tw/chat2/)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