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如何辨別茶質高低 [打印本頁]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12-6-9 02:13     標題: 如何辨別茶質高低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意思是說
能知道的人我們就讓他多知道一些
沒能力知道的人我們不要求他知道


莊子亦曾說:「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意思就是說,不予夏蟲談冰
因為夏蟲到秋天就都死了,本無法知曉冰是什麼
您跟他說了也是白說


因為個人的愛好和收藏是很難判斷正確與否,且有些觀點亦無法盡令人接受
所以借用以上典故作為消彌爭執前言,茶友們只作為參考便罷

茶識本不該如此,可有些茶友卻無以聞到冰為何物

這題我們來談談“茶質”
如何藉由辨別茶質的高低來晉升後續儲藏優勢和品飲價值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12-6-9 03:29

茶貴在茶氣強否與生津的多寡

我較願以聞香杯吸取茶氣次聞其味
喜愛能提供大量生津的茶湯養身心
作者: 陳三    時間: 2012-6-9 05:22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嗜佬之闡釋古之語,真令人讚賞…真是曠古爍今,敝人真難望其項背矣…
作者: chjacken    時間: 2012-6-9 10:43

若是剛開始品飲------------------可以同時泡兩種茶,互相比評
若是已有一段時日---------------靜下心來,一泡一泡細細品嚐
不才認為這樣一來,應該可以慢慢了解茶質。
作者: 045045045    時間: 2012-6-9 11:24

靜的下心的人~才能去體會跟享受茶在於口中的些微變化.滿腦子都是銅臭味的思考邏輯.品嚐出來的也都是價錢上的差異.
作者: dsh0218    時間: 2012-6-9 12:04

小弟提供個方法從同一包茶葉中挑出最油亮的茶乾5公克
       和最不油亮的茶乾5公克 同時用鑑定杯或
       蓋杯沖泡  兩者的差異點 就是茶質
作者: 大魚兒    時間: 2012-6-9 18:12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找好茶.好茶質...那我會從人的關注上下工夫..
看看茶農或茶商的生活習慣..聽聽茶農或茶商的價值觀與對本業農作的情感...
如果能讓人肯定了的..那麼就算一開始時.喝到其普普ㄚ的茶..那我還是會很喜歡他的茶的...
因為~所謂的好茶不外來自於裁判專家亦或多數人共同觀念集聚而成..而這是會隨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
所以~我更喜歡的是茶樹與茶農共同成長.感受物我自然間的那種合諧下的產品..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12-6-9 19:19

回復 9# 大魚兒

沒錯,靜下心和茶農聊聊天
10幾20分鐘過後
就知道該不該買他的茶了

不放心的話再到茶園走走
看看周圍植物生態和風向
踢一踢腳下的土壤便知曉
作者: gm03isme    時間: 2012-6-9 21:08

大地為農作物之母本......
杜先生真一語道盡.....
作者: 勝哥    時間: 2012-6-11 23:20

茶其實很簡單    是人把他給複雜化了
姑且不論是台地茶還是野生或古樹茶   不論海拔高低或是日照多寡
也不管一斤多少錢  甚至只是自己用鍋子炒青  茶葉外觀不好看
愈是天然無毒的愈是難得(無農藥無化學肥)     只是口感的差異罷了
這種茶是我最理想的境界     菩提本無樹 庸人自擾之!
作者: 劍痞    時間: 2012-6-11 23:29

這個題目沒有最終的答案,答案在自己心裡!這讓我想起霍元甲這不電影的一段話.以茶論武的一場對手戲中,清楚表達了霍元甲在心境上的成長.(茶只是生長在自然界的生物,本身並沒有高低之別;以自己的感官味覺來定出茶的高低,但茶葉本身還是茶葉.)大家不要泡我只是突然想到這段話.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12-6-12 03:28

茶其實很簡單    是人把他給複雜化了
姑且不論是台地茶還是野生或古樹茶   不論海拔高低或是日照多寡
也不 ...
勝哥 發表於 2012-6-11 23:20


烏龍茶便是把單純的茶葉複雜化再一一簡化作為普遍飲品
過程是破壞再重建,是一項很具挑戰性又很有趣的製作工藝
而有好本質才有條件被破壞,爾後才能被重建得更雋永
更簡單一點說....有好底子才能有好裏子
作者: yao    時間: 2012-6-12 03:46

茶其實很簡單    是人把他給複雜化了
姑且不論是台地茶還是野生或古樹茶   不論海拔高低或是日照多寡
也不 ...
勝哥 發表於 2012-6-11 23:20



    茶質本無價,高低在各人是也!
作者: captain007    時間: 2012-6-12 08:08

烏龍茶便是把單純的茶葉複雜化再一一簡化作為普遍飲品
過程是破壞再重建,是一項很具挑戰性又很有趣的製 ...
嗜茶士 發表於 2012-6-12 03:28



    喝了這麼久的烏龍茶,最近才悟出這句話
感受到的是  這百年來 製茶前輩們 的創作--------發酵工藝,發揮得淋漓盡致
創造出台灣茶一片榮景烏龍茶的特色

另 弟 深深佩服.......
作者: dsh0218    時間: 2012-6-12 08:24

茶質的強弱和入口的刺激強度關連性不大 有些茶入口飽滿
香氣也有但是入喉後卻是空 內容物不豐富 回甘也弱 茶質不能算強
茶湯入口的澀感強弱都可以 但是澀要化的快
而且入喉後要能生津 回韻持久才算茶質好
作者: 射過溪    時間: 2012-6-12 17:22

這題可是很難寫呢,因為包含了很多主客觀的因素,相對的因素,也包含了顯學與密學
我就試著表達看看..................

質重
就像勁力電池一樣,要比一般電池更持久才算好
香得更久,甜得更久,更耐泡,這些算是客觀的部份.

質好
香而不豔,甜而不膩,酸能生津,剛而不暴,柔而不弱,尾泡不破
膠稠有感,層次迭起,穿透力佳,收斂適度,藏而能陳,陳而能蘊........罄竹難書

以上算是顯學的部份,還好理解
但有些是屬密學的部份,唯有過來人知之
未經驗過的實難了解其妙其密,這也就是不予夏蟲談冰之部份

例如說.......有的茶一開始讓人覺得空,燥,苦,澀,酸,甜膩,泡水較短..........
但經過適當的藏,醒,之後,方顯其韻,其美,其妙,其舞動陶與動蓋固..........
這部份就屬難以言傳,經驗上的判別,謂之密學.
作者: 夢幻茶    時間: 2012-6-12 17:38

茶質的強弱和入口的刺激強度關連性不大 有些茶入口飽滿
香氣也有但是入喉後卻是空 內容物不豐富 回甘也弱  ...
dsh0218 發表於 2012-6-12 08:24


    真的.茶喝得過多的話.所言不同..
由兄說的內容有其深度...更好的話.有對等的茶樣配兄所說的.學得會更快
作者: 射過溪    時間: 2012-6-12 23:08

真的.茶喝得過多的話.所言不同..
由兄說的內容有其深度...更好的話.有對等的茶樣配兄所說的.學得會 ...
夢幻茶 發表於 2012-6-12 17:38


分開喝可能感受不大,但若拼配著喝,勝負就很明顯了..........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12-6-12 23:26

中國茶葉的發現到發展已超過五千年歷史
在其製作方式的不斷革新與分類演變和發展當中
絕大多數的茶僅做為一般飲料
在品質的要求上也較為寬鬆
價格通常也不會很昂貴
其中有些以鮮爽宜人為主軸的茶類較不適宜長期儲存

若以本題探討往後收藏變化的要義來說
這類的茶葉絕對是屬於相對主觀的嗜好性飲品
無論是供應商或收藏者
在選材和觀察製作上面都需要非常謹慎

個人是極酷愛收藏花乳交融外帶熟果蜜甜味的茶作為重點
也唯有擁有特殊製作技藝所做出來的烏龍茶才有這些特色
仔細品飲和發現後
價格也不一定不親民
作者: 夢幻茶    時間: 2012-6-13 00:30

中國茶葉的發現到發展已超過五千年歷史
在其製作方式的不斷革新與分類演變和發展當中
絕大多數的茶僅做為一 ...
嗜茶士 發表於 2012-6-12 23:26



   如果 再仔細品茗和優劣仔細比較(價)後 .其茶湯比較長.短.風(滋)味..特色...等不同..然後衡量後發現價格似貴確實是較便宜的。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12-6-13 01:43

作為一個社會人
每天都會被一群人細細地觀察著
言行舉止不可不慎

茶葉也一樣
當被一群人收入囊中
也是會被更多人細細地審視著
製作務必札實嚴謹
作者: 小不    時間: 2012-6-13 02:09

飲食為身體所需 身體的接受度是分級的重點
如何培養"品" 感受下腹之物的吸收是品的技巧
... . 很多時候人的頭腦並不是那麼好用 身體說的話比較實在
作者: SFG    時間: 2012-6-14 09:04

簡單的說:萬物生發重其本,植栽的環境重於一切,茶農看天採茶,製茶師看茶做茶,看茶焙茶,這都需要經驗累積,製作過程中,內含物質夠,經得起"精製"摧殘,才能成就一泡好茶。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12-6-14 09:12

飲食為身體所需 身體的接受度是分級的重點
如何培養"品" 感受下腹之物的吸收是品的技巧
... . 很多時候人的 ...
小不 發表於 2012-6-13 02:09

個人較不敢這樣試茶....
許多茶(我說的是台茶)
都是可以先聞聞味道
再考慮要不要嚐一口
然後判斷可不可以吞下肚

比賽茶的評審一天要品評300杯以上的茶
都是聞一聞茶渣,啜含一口茶湯
然後吐掉的

好茶依然是留香和回甘的
茶友們可多試幾次就會分辨了
作者: 小不    時間: 2012-6-14 09:36

回復 27# 嗜茶士


  比賽有比賽的壓力 好比女人的選美 大把美女在台上 何人勝出 ?
物皆有顯與隱 顯性易見 隱性難查
目前覺得 茶之美 偏於隱 若是短時間要評論數十種茶 難免錯判
作者: dsh0218    時間: 2012-6-14 10:43

茶湯如果在口中 澀感不會轉化 喝入喉的話
常常身體會有不適的反應 口感就不舒適
小弟就不敢用身體去嘗試
作者: 若水    時間: 2012-6-15 01:04

今晚多喝了茶..又愛啼了...讓論壇  前輩見笑了..各位聽聽就好..

一泡茶...先觀茶乾顏色..續而聞
再來決定要試泡否
何樣水質與水溫及侍茶器..多少也影響其茶湯香氣型
茶質薄厚~觀其耐泡續航力..及其壺嘴冒泡消失長短...也可窺其茶質一.二參考值
觀其葉底厚薄..葉梗粗細..膠感如何..也是能當參考之一

明早起床..以上的話..偶又忘光了...晚安....
作者: dsh0218    時間: 2012-6-16 22:34

如何辨別茶質高低對於新茶的欣賞 或是老茶的存放
都是判斷的基礎但是又很難明述 何謂茶質 每個人的
敘述都不盡相同 可是要表達的內涵都一樣 只能靠
個人的體會
作者: will    時間: 2012-6-18 07:26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意思是說
能知道的人我們就讓他多知道一些
沒能力知道的人我們不要求他知道
嗜茶士 發表於 2012-6-9 02:13
原文為: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意思應是:孔子說:「由啊!教你如何才是『真知』的道理。如果遇到知道的事,就說知道,遇到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樣能清清楚楚分辨『知道』或『不知道』,而能誠實面對自己,不加掩飾,正是『真知』的真正涵義。」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12-6-18 07:44

原文為: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意思應是:孔子說:「由啊!教你如何 ...
will 發表於 2012-6-18 07:26


本文舉例是參著另一種觀念判讀,
出自曾仕強教授的另一種解釋:
http://baike.baidu.com/view/62330.htm#3
在下認為都行的通

作者: 毛毛    時間: 2012-6-21 21:56

練好茶質鑑別 或許可以在垃圾堆裡撿到寶!!~~
作者: 嗜茶士    時間: 2012-6-22 14:54

練好茶質鑑別 或許可以在垃圾堆裡撿到寶!!~~
毛毛 發表於 2012-6-21 21:56


確實是這樣
記得在民國80年之前那些年
我每次在春茶產季時到凍頂訪友
就常常會撿到一些沒人要的茶

因為大家都說越綠才是越好的茶
而當時被喻為老頑固的資深製茶師傅
怡然還恪守在傳統制式的凍頂茶製程裡面

這些老師傅便對我說:你喜歡的茶不會被買走的啦




歡迎光臨 臺灣 T4U 茶藝論壇 (http://www.t4u.com.tw/chat2/)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