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癸未年~1943
向前算~1883
往後算~2003
1

評分人數

  • johnny

TOP

J大萬安,天干地支中沒有癸子年。謝謝
tom1958 發表於 2013-8-23 23:15



    弟也查不到,但是壺上刻的好像是阿???

TOP

小弟看法約為90年 製       參考

TOP

小弟看法約為90年 製       參考
t775921 發表於 2013-8-27 02:33



    引用下港兄之前的説法如下
其實內紫外紅的壺在外型及修整上並比不過70年代初中期的壺來的美, 來的精緻,
但內紫外紅在工序上卻代表著興壺"工藝"發展上的一個重要代表, 別有收藏上的意義.

宜興一廠的用土主要是由"宜興採礦公司"供應, 而宜興壺的產量隨著文革的結束也進入了更大需求的時期,
因為產量的大增而使得用土出現供不應求的情形, 當時的壺以紅土為主, 但練土需要時間,
為了因應需要便發展出"內紫外紅"及"內外紅"的技法.
這種技法就是利用在練泥時在進行"泡水沉澱"時將浮在最上面的一層"紅泥漿"取出,
再將這泥漿"淋"到紫砂的壺上, 就可以完成一把外表同樣也是"紅土"的壺了.
10# 下港人 只看他
2013-2-7 21:44:36
但這種技法為何到了80年代中之後就不再出現了呢?
前面的茶友都有提到, 主要原因有以下二個:
1. 添加"氧化物"的技術成熟了. 利用"氧化物"的添加不但色澤好控制且品質穩定, 成本又低, 比去採"紅泥漿"方便太多了, 要什麼色有什麼色, 自此之後要多少"紅土"都不是問題.
2.練土方式的改變, 球型研磨機的出現, 使練泥的過程出現極大的轉變, 不必用曠日費時的"沉澱法"慢慢去分出粗細泥漿, 只要放入研磨機中要多細有多細, 管你是泥是砂, 統統磨下去, 因此也再沒有什麼"紅泥漿"可採, 要淋也沒有東西淋了.

故今後我們在看這些淋漿的壺時, 也許年代不一定比人家的老, 修整也不一定比人家的美,
但它們在宜壺的發展上卻有著獨一無二的角色, 今後大家在玩賞這些內紫外紅或內外紅的壺時,
也可以玩賞它在的宜興工藝歷史上的獨特性, 或許可以增加大家更多的玩賞樂趣~

因此兄稱此壺為90年代似乎與以上説法相違,90年代的名家壺不曾見過此土胎
歷史上似乎除了80年代跟清末之外似乎都沒採此工法制作,令人困惑。

TOP

抱歉小弟可能眼拙  有所誤差
既然兄有如此深澳研究    小弟虛心請教兄你對自己這把壺的看法
1

評分人數

  • johnny

TOP

抱歉小弟可能眼拙  有所誤差
既然兄有如此深澳研究    小弟虛心請教兄你對自己這把壺的看法 ...
t775921 發表於 2013-8-29 00:17


充滿疑惑不解,原作者的可能性不高,但年代成謎???

TOP

小弟  記得85-90那時  很流行壺身都雕花     年代久了有點記不清   兄參考
1

評分人數

  • johnny

TOP

小弟  記得85-90那時  很流行壺身都雕花     年代久了有點記不清   兄參考
t775921 發表於 2013-8-29 01:05



    弟只是對土胎好奇,這種外紫內紅的作法似乎只有廠內有,但那個時期廠內有作這種大型錄的仿古壺嗎?
文格期又似乎沒有這種土胎,因此還是霧沙沙的説,前壺主是位資深藏家可能已不在世或許無解啦!
1

評分人數

  • 下港人

TOP

本帖最後由 下港人 於 2013-8-29 21:43 編輯
引用下港兄之前的説法如下
其實內紫外紅的壺在外型及修整上並比不過70年代初中期的壺來的美, 來的精 ...
johnny 發表於 2013-8-28 22:08

呵呵~,即然兄提到弟的文章,弟就也順便發表一下自己的個人看法,
在此弟要先說明一下,弟認為70年代到80年代的內紫外紅是紫砂工藝的一個特殊時期....等云,
其中有一個重點就是弟所說的是指「一廠」,不包括一廠以外,
換句話說,兄有沒有想過您這把壺可能是「非一廠」?

這把壺就弟目前的看法,是古壺的機率低,非一廠壺的機率高,
以上個人拙見,供兄參考。

TOP

呵呵~,即然兄提到弟的文章,弟就也順便發表一下自己的個人看法,
在此弟要先說明一下,弟認為70年代到80 ...
下港人 發表於 2013-8-29 21:39


原來廠外也有作內紫外紅弟還以為只有廠內才有這麼搞,感謝賜教啦下港兄。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