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個人認為倉茶不會死,還可能天蠶再變,發揚光大。回想個人從喝台灣烏龍轉進普洱茶,主要因隨著年紀增大,對烏龍漸感生利,腸胃不適,在一次連喝水都拉的腸胃炎中,友人泡一壷入過倉但很乾凈的80年代厚紙7532靑餅,一杯下肚便感胃暖,茶敍結束,竟然腸胃炎也不見了。這個經驗讓我確認普洱茶的價值,除了品飲外尚有藥用,而其中關鍵因素在於茶的陳化。其實絶大部分70丶80年代的茶都入過港倉的,同一種茶只是因擺放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現在重丶中丶䡖丶乾倉之分,以實際品飲經驗中發現,目前很乾的73青和中茶簡,仍留有青味,其香味和韻味均不及同樣輕入倉的茶
2

評分人數

  • 下港人

  • 射過溪

TOP

我要說明的是,以中茶簡的年代,一餅青茶不入倉要逹到陳化的適飲期,約要35年之久,人生有幾個35年。目前對入倉茶的反感,主要來自重倉茶的帶衰,一些好喝的輕倉茶.,巿埸反而打著純乾倉的旗號,因為售價較髙。因此對於目前有些新茶強調乾燥保存,我覚得矯枉過正,反而背離普洱茶陳化的價值。將來當發現陳化的老茶吃緊,而2000年後的不入倉茶無法替代後,必然天蠶再變,但那時已不叫倉茶,而是以類似奈米實驗室,菌種、溼度完全科技控管的形態出現。
1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