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烏龍組編號第 17 號茶樣

樣品提供:清涼齋
茶葉品種:2013年冬的阿里山珠露茶,品種為青心大冇
茶主備註:公布提供者後,請茶主補述

A17:
香氣層次較為單一,首泡舌面兩側就有澀感,2.3沖亦有此感覺。
泡與泡之間落差不算大,些微的回甘度。
不過喉頭容易感受到乾澀,在整體品飲上稍微有些不適

TOP

香氣咬不住
略帶乾澀的感覺

TOP

輕發酵原味高山烏龍

75cc毛映紅小六合紅泥壺,5g,25秒起
茶乾有粉香味,甘梅味,應該開封有三年時間了

1沖25秒
注水時聞到水酸味,有薄利感
湯色很淡,像綠茶
小沾一口,味覺同嗅覺,也是粉粉的香味,真的薄且利
舌面的澀感持久,尾韻水酸味一直冒出來

2+3沖,25秒
開壺蓋聞香,還蠻香的
小沾一口,香甜度增加不少,但那種澀感還是讓人不舒服
放溫後再小沾一口,香甜感降了很多,薄利感重
...........略.................

TOP

TOP

17號茶

走味又受潮的高山茶,氣味已分不出產地了,但從沖泡時的特性,是一年前的冬茶嗎?
這樣程度的受潮並非全部歸咎於使用者陳放,原茶一開始就有失序的。
烏龍茶製茶工序「五化」其中一條:炒菁不使鮮葉僵化,「五Q」也提到了浪Q、炒Q....,這茶就是過於僵乾了。茶葉並非是越乾越好的,每個過程它是要有適當且勻稱的水分來順應下一道工序的接合,包含焙茶亦是。沖泡時的協調感更是裡外透度一致的呈現。外表過度的虛乾常有以下這些現象:內部包青,來自曬與攪拌的醱酵原香少了,茶湯乾澀(纖維澀)越喝越口渴,即使是放了1或2年之後也是,Q茶時須另以常規方式下手,團揉之後茶菁重量與初製茶步留百分率低,因為火力未透,所以茶湯色澤會一變再變,特別是糰揉Q茶後,烘焙時對於新手不好下手,致失敗率高。之前工序的用心(曬與攪拌醱酵)都功虧一簣了。

要不這茶產地的風土、採摘時段、萎凋製作還不錯哩!
4

評分人數

  • 容爸

  • 射過溪

  • thisway0625

  • 普普人

TOP

17號台茶

是茶乾以為是機採..
茶湯入口香野似四季春的香(觀茶捨也像).比較喜歡野而柔..
茶質不薄.韻也有.也會打ㄜ...湯内滋味在味蕾感受上平衡不佳.續杯愈願不高...多喝幾杯就要吃東東..

悶悶雜味像為了發酵而過度或不當...
2

評分人數

TOP

A17:香氣夠,茶質也還不錯,但是發酵度沒有做高,有點生利。

TOP

~~~雨身兄目前公務繁忙且人不在國內.小弟代品撰~~~
烏龍茶組#12....150cc評鑑杯..時間:5分鐘&10分鐘...

應是去年ㄉ茶.些許反菁口感.香屬沉穩.湯體滑柔.青蔗甜.茶滋較單調.些澀&菁.淡苦...
收斂性在舌上面.留存久.可感回韻生津...
一般此等收斂性&菁&苦感..體感會有不適反映...但他卻微乎其微...
私感~~~應是產地&較足發酵..補其缺陷....飲ㄋ幾款綠水茶.目前這款較適合我..











TOP

編號第17號 烏龍茶
葉片的肥厚度表現在濃郁的茶湯.順口不澀.
雖是輕發酵的高山茶,也是很有茶質,茶湯明亮,葉片發酵均一
細聞有鮮甜氣味,冷杯就有一些存放陳味了.

雖略有菁味,我喜歡這茶的好質地 ,與滑順的口感.
感謝 前輩大方分享.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