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茶博與個人問題的一些疑問

近日因南投縣舉辦了茶業博覽會,小弟因此喝了許多的免費茶,但喝完後總有一些疑問阿,第一 為什麼都是烏龍茶,不同產地卻有不同的香氣與口感,像大禹嶺和杉林溪便差距頗大阿,第二是茶博現場有不少攤位商家,其中大禹嶺、奇萊山、杉林溪、松柏嶺等等的這些有名的茶產地在會場可說是數不勝數,但台灣真有如此多的茶葉嗎,還是其中有黑幕?還請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下如何在眾多商家中找到真實的台灣茶(若說是當場試茶卻怕因容器及泡茶手法不同因此買到不如意的茶,或是在試茶時提供與產品不同等級的茶葉),第三 最近小弟刻意的將一些不同產地的茶(同種)與不同培火的茶進行混合,發現了一些新奇口感,想請教有將不同茶葉混合的前輩,可以提供下混和方法嗎,多謝
1

評分人數

個人就淺薄的所知,做簡單的解答,不足處還請高手們補充......

第一 為什麼都是烏龍茶,不同產地卻有不同的香氣與口感,像大禹嶺和杉林溪便差距頗大阿

除了產區的些許差異外,春茶,二採,六月白(夏茶),秋茶,冬茶,冬片(冬茶之後)也都有很大的差異
再來就是各家的製作手法也有差異,製茶時的氣候溫濕度也各不相同
喝到的是不同沖的茶,不同的水質,泡法......都會產生差異.

第二是茶博現場有不少攤位商家,其中大禹嶺、奇萊山、杉林溪、松柏嶺等等的這些有名的茶產地在會場可說是數不勝數,但台灣真有如此多的茶葉嗎,還是其中有黑幕?

台灣茶都是小茶區生產的,所以一個山頭有很多茶農,也是正常
更別說還有批發零售等不同的銷售管道,所以看起來就很多,實際上量也是不少
當然也不排除可能有其他狀況.

還請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下如何在眾多商家中找到真實的台灣茶(若說是當場試茶卻怕因容器及泡茶手法不同因此買到不如意的茶,或是在試茶時提供與產品不同等級的茶葉)

這只能自己多泡多喝多比較的累積經驗,無法口傳心授
如遇到喜歡的就先少量購買,回家沖泡後覺得真的喜歡再回頭追加也不遲
也可從這過程中挑選有信譽或手路合自己口味的茶商來

第三 最近小弟刻意的將一些不同產地的茶(同種)與不同培火的茶進行混合,發現了一些新奇口感,想請教有將不同茶葉混合的前輩,可以提供下混和方法嗎,多謝

初級班是將不同特性的茶葉,取長補短做適合比例的拼配
例如說......
A太陽剛 B太柔軟
A很香但不夠甜 B很甜但不夠香
....
....
於是就來個A+B互補

高級班是藉由拼配創造出更豐富的層次感與內涵
但這沒有定律,全看個人功力

5

評分人數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