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宋朝成品茶分为三种:散茶、片茶、腊茶




宋朝疆域不大,产茶却不少。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真宗时期年产成品茶80万斤,宋仁宗时期年产成品茶300万斤,宋徽宗政和六年全国成品茶产量已经高达1280万斤。这些茶叶除了满足国内需求,还向金国、西夏、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输出,为大宋换来了战马、香料和滚滚财源。

北宋灭亡后,淮河以北很快沦陷,疆域更加狭小,可是茶叶产区还在,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茶工艺的革新,成品茶产量不降反增。按照《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第十四卷的统计数据,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东南十路六十州二百四十县岁产茶一千五百九十余万斤”,刷新了北宋时期所能达到的最高记录,而且这一惊人产量还不是全国的总和,因为还不包括四川、福建、广东等三大茶区的贡献。


宋朝成品茶分为三种:散茶、片茶、腊茶。散茶又叫“草茶”,只经过蒸青和烘焙,无需压制成型,一片一片互不粘连,就像现在我们现代人常喝的茶叶那样;片茶又叫“团茶”,指的是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茶砖;腊茶也属于茶砖,只不过它是茶砖的高级形式——待茶砖压制成型,再用芝麻油、麝香膏、糯米糊、甘草剂之类的油膏涂上保护层,使茶砖泛出漂亮的蜡光,看起来非常高大上。

生产散茶最省事,生产片茶和腊茶则费工费料,所以同样质量的茶叶制成散茶很便宜,制成片茶和腊茶就昂贵多了。以宋仁宗时期的成品茶分级为例,散茶分为五十九个等级,最低等级13文一斤;片茶分为五十五个等级,最低等级40文一斤;腊茶分为十二个等级,最低等级65文一斤。

喝散茶也比喝片茶和腊茶简单快捷:抓一把茶叶,烤干碾碎,罗出茶粉,即可点汤饮用。喝片茶则要先烤后敲再碾磨,多了一道敲茶的程序。喝腊茶就更麻烦了,特别是陈年腊茶,必须“于净器中以沸水渍之,刮去油膏一两重乃止,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蔡襄《茶录》),先用滚水泡,再用小刀刮,刮掉表面那层乌黑发亮的油膏,不然会串味儿的。

宋朝人的消费习惯较为独特:散茶售价便宜,饮用便捷,在上流社会却不受欢迎;片茶和腊茶售价昂贵,喝着费事,两宋三百年却一直被追捧。至于为啥会有这种消费习惯,咱们
下回再说。

2

評分人數

  • 嗜茶士

  • 射過溪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