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雾中看花的日本茶道

用了很久的时间,才仔仔细细的看完了三联生活周刊中,第一期茶道专刊里所有关于日本茶道的那些专题文字。那一系列的文章,落笔细致,犹如摄影机,从不同的角度原原本本的呈现了日本茶道文化,对于之前一直遥望日本茶文化的我来说,就像是一次贴身的体验一般。

然而,确实是他山之石啊,他们的一些选择和做法,站在大和民族人们的角度上去想,完全可以理解这样的做法的意义,以及与他们气质上完全符合的认可。然而,从内心里的审美上来说,真心的无法靠拢和贴近,总是如同雾里看花一般,我是缺少这样的慧眼和慧心的,看的明白那花之颜色。

樱花与武士的民族,果然是个奇怪的民族,给我的感觉总是有些“拧巴”感觉的,落在茶道上,如果连“闲寂”也有一套非常严格和标准的规范和模式的话,这人闲桂花落,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山深闻鹧鸪,泉石野生涯的闲闲寂寂又怎么能够体现的呢?这闲寂中,终究是有着铁一样的冰冷和不自在的。

还有,那大大的乐烧陶碗,自然淳朴故而有之,却仍让我有不自在之感啊,那种感觉就像我走进现在成都,一夜之间冒出很多的“有盐有味”这样的餐厅,里面刻意的渔樵耕读粗碟陶碗一样,看似自然,却人人一样,总有种故意而为的感觉在内。又像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第一次游园时批评那坐落在大观园中的稻香村,前无村郭呼应,后无集市相依,孤立在那里。这些看似追求自然的东西,实实在在的反而体现出那背后的“匠心”。

而把眼光放回去,书中从唐茶写到宋,再到明清,到台湾,到潮汕,虽然也是一些未知的、遥远的、陌生的,却能够快速的把自己真正的融入到那些的茶境中去。虽然台湾茶道之兴,是有学习了日本,但到底不同啊,内韵不同。

可能,这就是文化根本把,因为这一脉之通,因此可以远隔千年而易于理解。而东洋一隔,人性全然不同,就算日本所有的茶道都多多少少的有唐宋茶的影子,但形似而已,形似而已,形之下,注入的是日本民族的气韵,而不是中华之气韵。这下面的气韵一有不同,便只能雾里看花了。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