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現代飲茶之功夫泡法

「功夫泡法」或稱「宜興式品茗法」是近代各式品茶方法中最具風味的一種。由於
這種泡法所須掌握的因素最多,其中不僅茶藝高低的純熟度最為明顯,即使是茶趣
與茶品的流露也較為直接,所以俗稱它為「功夫泡法」相當貼切;至於「宜興式品
茗法」的得名,乃因品泡時所使用的小壺以江蘇宜興最著名,是以稱之。

功夫泡法的動作講究「韻律美感」;簡言之,即是「純熟度」的發揮,但即不可疏
忽「自然的美」,動作大儀式化反而失怡情養性之趣。欲得純熟之藝,時常品茶,
並於其中體其涵蘊,自然熟而生巧,如此而已,別無奧祕。

賞 茶

講究品茗氣氛的主人,沖泡之前總會先將茶葉置於乾燥的盤上或茶荷裏,讓賓客好
友鑑賞一番,一方面使大家瞭解此茶的品質,一方面也表現出主人的誠意。同時也
可徵詢大家的意見或將此茶的來歷娓娓道來,也許其中還有段趣味的故事。

品茗須重謙和,在賞茶過程中,主人應介紹得宜,誇張或故做神祕狀,都確有失禮
之嫌。而即使想從乾茶直接斷定茶的品質並非易事,但或許有人會得意的翹指稱讚
「好茶」,於是賓主盡歡。

從外觀評鑑茶質,遠比沖泡後來得困難;由生疏而熟練,端賴個人經驗的累積。

溫 壺

溫壺的目的之一是清潔茶具,因為每泡過一次或一種茶葉後,壺裏就殘留那種茶的
味道,若不用熱水溫壺,再泡另一種茶時,就會有異味出現,而隱沒了該茶的風味
,這是善於品茗者相當講求的。因此一定要溫壺將雜味去除,同時又可滌淨茶具。

溫壺除了清潔茶具的作用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壺身溫熱則茶葉色、香、味的
本質,藉著熱度可以適宜的表現出來。

溫壺後的水,倒在茶船中也可預先用來溫洗茶杯,然後將這些水倒掉,因為幾經翻
騰,溫度已降,若再置於船中並無助於茶質的發揮。

※現在大都已捨去以茶船來泡茶了。

置 茶

溫壺後就可將茶葉置入壺內,置入時須視茶葉的性質放置適當的份量,過多則茶葉
難伸展,太少則勁道不足。置茶量雖無一定標準,然而還是有一般人適量的程度,
約以置入壺的1/3 ~ 1/4為宜,以這種茶量泡出來的茶,可適合一般人的品味,但仍
應注意個人的品茗習慣。
〈如果有天平秤,置入茶量為略低一兩成於茶壺水容量的十分之一的重量亦很恰當〉

置茶時最好用茶則〈匙〉掬茶,而在壺口放個茶啣(即茶漏),如此則茶葉可輕易
導入,不致散落於外。盡量避免用手抓茶,因為茶性乾燥,最易吸收溼氣及雜味,
而手掌經常帶著溼氣或雜味,尤其是女性化妝品的香氣,一經接觸就會陪現於茶中
,如此不但易使茶葉受潮而發霉,也會因雜味的介入而變質,同時還得考慮到講究
衛生和禮節。

當然有人以為用手置茶較方便且有樂趣,同時也較易控制茶量。品茗原本就是很自
然的享受,大夥兒或自己能享得其樂就好了。但以手置茶時,應輕握於掌內,再徐
徐由下方導入;若用五指撮置茶,不僅有草率之嫌,也易使茶葉到處散落。

儘管以手置茶另有一番樂趣,最好還是用茶啣為佳,否則壺口有水,置茶時手易沾
到水氣,若再入茶罐中取茶,則茶葉因沾濕而難以儲存,至為可惜,這又是另一個
要注意的地方。

現今市面所售的茶荷,兼具賞茶與置茶之效,如能再在功能設計或外觀美感上稍加
要求,也不失為相當實用的茶具。

溫 潤 泡

置完茶後,注入沸水;並以壺蓋括去泡沫,隨即將茶湯傾入茶海或茶船、杯中,此
稱之為「溫潤泡」。雖然在製茶過程中,均相當講究衛生,但或多或少都會含有一
些雜質,或若茶葉收藏不當,則會有雜味出現。溫潤泡的第一個作用即是將茶葉中
的雜質或附於表面上的雜味沖掉,使之更加純淨。第二個功用是讓茶葉先吸收溫熱
和濕度,助其抒展,以為其做發揮香氣及滋味的準備。第三個功用則是將茶葉中的
菁草(嗅)味稍加去除,溫潤泡的作用既如上述,因此若要使茶味更佳,溫潤泡應
是個不宜疏忽的步驟。

如果能確認所要泡的茶葉儲存得當且是高級製作的話,溫潤泡是無需倒掉的。茶葉
裡含有極少數的維生素是水溶性的,尤其維生素 C。此時可以浸泡一分鐘左右才倒
出置於茶海中,待整泡茶完全泡至滋味淡薄時可以適量加入,或是等到整泡茶泡完
之後欣賞其冷卻的滋味,此嚐亦最能比較出該茶的品質高低,此時默記於心即可,
切勿擅作多餘批評,以免壞了賞茶雅興與主人好客之誼。

沖 泡

茶葉一經溫潤後,茶質即呼之欲出,繼而以適溫的熱水沖入壺中,稱為「沖泡」,
第一次為「第一泡」,第二次為「第二泡」,....依此類推。

每種茶的瀙水性(即沖泡的次數)都有程度上的差異,焙火茶湯色較濃,且無需泡
太久,所以一般焙火茶沖泡的次數都較未焙火的(毛茶)茶多,通常毛茶第一泡要浸
約25秒至30秒的時間,而焙火茶則需看品質,有的只需幾秒鐘即應傾壺而出,有的
則不怕浸泡至三分鐘之久。

熱水的溫度,須視各種茶性的不同而調整,不過上選茶的水溫仍約以95度C左右為
宜,因為上選茶要高溫才能更顯出特色,而次等茶葉如果一味高溫沖泡,則苦澀盡
出,大異其趣。換句話說,即是在製作上有瑕疵的茶葉越不能用太高溫去沖泡。

沖泡時,沖水的速度不宜太急,因為茶葉是呈膨鬆狀態,如果沖的太急,不僅開水
會濺出壺外,而且也難以沖滿一整壺,所以沖水的動作宜稍加停頓再沖,有些地方
俗稱的「鳳凰吐水千燕頭」即是指這個動作而言。品茗是件賞心樂事,不急不緩才
合於中庸之道,由沖水的急緩也可反應出個人心緒的平穩與否,如果不能把持詳逸
的心情,則有失茶趣。有一種方式是繞著壺細細注入,我覺得最合乎邏輯。

至於提壺沖水的高度,俗稱的「高沖低酌」是可做為參考,然亦不宜太高以免濺濕
於人,只要自然就好,一般是五至十公分較恰當,太低也不好看。當然還須視水壺
的樣式而定,如稍加注意,則提壺沖水不僅有類似「賣油老翁」熟能生巧的意境,
也是全神貫注的流露,所以能沖出均勻的水朿,藏諸萬馬奔騰之勢,卻能涓滴不濺
,動作不僅純熟又具美感。

沖 壺

壺內注入熱水後,將壺蓋蓋好,一般都習慣再從壺蓋上沖澆一趟,如此沖泡動作才
算完全,這個動作就將之稱為「沖壺」。沖壺的目的一是為壺蓋加溫,使壺蓋與壺
身溫熱相若,如此溫度較能上下交融。二是沖壺入船的水溫與壺內的水溫相若,有
助於裏外圓融之效。三是船中之水可供「船裏溫杯」之用,同時還可滌去溫潤泡時
所溢出或括除的茶泡,使茶壺清淨舒爽。

總之,沖壺是為了保溫加溫及茶船蓄水溫杯之用,所以蓄於船中的水得經常更換使
得保持相當的溫度,若水源方便,每泡都重新換水最好,最少也應兩泡一換,否則
船中水溫降低,會使茶湯有「拖水」的感覺,反無助茶之功。
〈這情況在低溫的冬季特別明顯〉

計 時

品茗時,除享其色香味外,三五好友藉茶談天說地也是茶趣,所謂「喫茶配話」的
形容確實得體。「樂而忘時」是常有的事情,「計時」之意即在於此。

茶葉浸泡時間的長短,對於茶的色.香.味等都有很大的影響,每種茶浸泡的時間
都不等,同時也得視個人的習慣及嗜好。能將時間把握得恰到好處,茶味之佳自不
在話下,其中更象徵著掌握得宜的中庸之道。

如何在遲速之間掌握中庸之道,淺顯言之,首須瞭解茶葉的特性,視其醱酵.焙火
...等程度而定,再由經驗的累積即可如法。至於其中蘊涵的道理,則代表著個
人品茗的洗鍊。

溫 杯

在計時當中,第一泡未倒出之前,最好能再用熱水溫燙茶杯以迎接第一泡的蒞臨。
因為保持茶杯的溫度,可使茶的香氣更明顯,滋味更佳美,所以溫杯的目的是為了
迎接第一泡茶的滋潤,所作的準備工作之一。講究的話,應該每泡都要溫杯。它的
原理和溫壺相同,形式可分成「船裏溫杯」與「船外溫杯」兩種;前者藉用蓄於船
中之水,後者可取溫潤泡所倒入茶海中的茶湯或另行添進熱水使用。

船裏溫杯;是將所有茶杯置於茶船裏,以食.姆食或夾子轉杯溫洗。熟練的人溫杯
時,不但動作俐落,碰撞聲也降到最低程度,反之則碰撞聲此起彼落。由這裏有時
也可見出個人修為的表達方式之一班,品茗本是件幽雅的事,溫雅一些還是比「粗
手粗腳」來得好,畢竟品茗仍與飲酒的繁囂有所差別。

船外溫杯;是把茶杯排在一起,將熱水倒進第一個杯子(或少量分入每個杯子),
然後待第一個杯子溫好後再倒入第二個杯子,如此輪倒下去,也象徵我們「四海之
內皆兄弟」的情懷,與「同甘共苦」的胸襟。不過第一泡以後,若為符合衛生的原
則,應個自溫洗才好。

現代講究衛生,認為「船外溫杯」比「船裏溫杯」較合乎時宜,因此在第一泡以後
都喜採用船外溫杯。無論那種方法,各人品後都應將杯子放回茶盤或集中,給主人
溫杯的便利。

運壺及乾壺

.溫杯後,待浸泡時間充足,將茶壺從船中提起,沿茶船邊緣運行一番,就將之稱
為「運壺」,這個動作有些人描述成「遊山玩水」。

.運壺的作用,在除去壺底大部份的提水,才不致使壺底的水滴濕桌面,或順流到
杯中,如此會影嚮茶質,也顯得失禮。運壺後,再沾貼於茶巾上去除殘附的水分則
「乾壺」的動作完成。

.運壺的動作也可簡單化,效果雖同,但在動作的美感或韻律上,或許就不如繞圓
運壺那麼有節奏感。如果捨去這個步驟而完全以乾巾取代來乾壺,壺底提水滴落是
其一,也由於提水較多,須常換乾巾為其二。

.當然,鼎足壺是例外,至於若為了保護壺底,或對壺「音」敏感,代用磁質的茶
船將可減少這方面的顧慮了。到底運壺動作的份量加何?眾說紛云,個人則認為這
個種傳統的方式,有其保存運用的價值。

.順萬物之性而隨緣變化,乃是中華民族的自然哲學隨境運用船緣藉以運乾壺底,
也許正是這種民族性的顯露。而藏諸「運壺」的內涵,卻有「動從靜生,靜由動來
」的意境。

.運壺的動作。乍看之下,雖無出奇之處,但要運得優美,卻也要有如運筆書法的
勁道,心緒不平,運壺音自難勻美,提壺失勁刞壺身難以控穩。運壺應如懸書寫,
勁道源於肩,均於背而出於指,則壺音自美,壺身自穩,動作飄灑大方。

倒 壺

.倒茶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直接倒於茶杯;將茶杯緊湊排接,然後在每個杯子
上一面倒一面走,使每個杯子能平均倒滿,而不是一杯倒滿後再倒第二杯,因為先
倒出來的一部分都比較淡。如此才能使每個人都得到濃度平均,份量相當的茶。

.另一種方式是倒入茶海,再分入各茶杯;這種方式可使茶湯濃淡均勻,也有助於
茶末沈澱,將之濾留在茶海裏,倒茶時,則不拘於必須巡迥分注,茶湯就較不會滴
灑桌面。同時,若個人的茶杯忘了放回或不便集中時也較方便倒茶。

.倒茶時,如果茶壺出口(或內口蜂巢)被堵住,可用茶針通之,或稍為輕搖一下
茶壺,即可順利傾出。倒茶以八分滿為宜,且應全部倒出,壺內不宜留有剩茶,以
免過份浸泡茶葉。

.倒入茶海時,有習慣把壺架於茶海上任其傾柱者,這種方式確實是很便利,但如
在較正式的場合上,不要使用這種上架式,還是比較得體。

.傾壺注茶,尚須講究自然。習慣用力強迫倒盡殘湯的用意本無可厚非,但仍不宜
使勁迫之,如此則有「牽強」之感。

.不論那種方式,均須講究水束的細勻穩健,切勿嘩啦直下,情趣盡失,不急不緩
,掌握得法,則行雲流水其間,有著無限的飄灑,親自體驗,如法者即見其趣。
7

評分人數

  • noproblemsung

  • h3h111

  • 文华

  • 萬福

  • 射過溪

  • taiparagon

  • cedric8tpe

受教了,謝謝!

TOP

回復 1# 嗜茶士


   精彩文章,受益匪浅,感恩分享。

TOP

好文^_^,受教了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