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被誤解的「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是今天人們最常掛在嘴邊的詞。

它是這個急促變化世界所衍生的凡人生活哲學,其論調大概如此:
「你看,這世界變化得多快,一切吉凶禍福,皆難預料,活著多麼無力!
與其患得患失、忐忑不安,不如活在當下,把握住那最真確無誤的東西吧! 」

而所謂最真確無誤的東西,不過是指物質或感官帶來的愉悅與刺激。

如此說來,「活在當下」其實和「嘆在當下」差不多意思。
吃美味的、穿好看的、玩刺激的,這樣的人生才划得來。
「今日唔知聽日事,諗多無謂,當下開心最實際,對不對?」

類似的說話,每天在城市不同角落響起,得到不同階層、身份、
性別與年齡的人和應,如一闕時代獨有的交響曲。
然而這種對「活在當下」的理解,卻跟「活在當下」的本義相去甚遠。

「活在當下」本是佛家禪宗用語。修行者若想體會禪的境界,
首先要學習如何暫停腦海裡永不竭止的思緒,而其中一種修習方法,
就是嘗試將馳騁於外的心念收攏回來,專注於當下所作的事。

「活在當下」的重點是專注。若能做到走路時專注走路,
吃飯時專注吃飯,工作時專注工作,遊樂時專注遊樂等等,便很不錯。
最不堪的情況是:吃飯時想著工作,工作時又想著玩樂,
使得飯菜的滋味、工作的興味,皆一一錯失,對眼前一切視若無睹。

且舉一日常例子。
下班後你由車站步行回家,兩腿俐索地沿熟悉街道前行,心思卻不停地亂跑:
一忽兒想起錢銀過賬的雜務未做好,一忽兒惦記家中患病貓兒,
復又想起公司的人事糾紛、親人近日的怨言、小城未來的政治前景……
念頭如接力賽,一個緊接一個湧現,腦袋漲滿各種零碎雜思。
當到達家門才猛然回過神來,怏怏掏出鑰匙開門。
你發現,自己完全記不起剛才曾走過什麼地方,見過什麼風景。

這是最典型的沒有活在當下,也是都市人的精神常態。
走路、坐車、工作、聊天皆心不在焉,精神浮躁不安。

禪宗的修習方法,正是對治浮躁的良藥。

一個真正懂得活在當下的人,可隨時隨地撇掉雜念,全幅專注眼前。
他的感官特別敏銳,面對最簡單的日常,也足以體察當中奧妙。
吃一頓家常便飯,能感受到他人所不察的蔬香飯甜;
走在熙來攘往的街道,能觀察到旁人懵然不覺的花鳥風景。

就像所有流行用語,當「活在當下」四字越受歡迎,
它距離原來的意思便越遠。
如今,扭曲的「活在當下」義已比本義更深入民心。
當人們說「活在當下」時,根本和克制心念無關,
而是「把重點放在當下的樂,非未來的愁」的意思。

「活在當下」被誤解和誤用,
可謂見證著現代人由抗拒到擁抱「享受」的轉變。
曾幾何時,花大量金錢滿足即時之欲,是會內疚的,
因為錢應該用在更長遠的事情上。
但現在,享受已成了很多人的「人生頭號大事」。

(或者,是因為看不透人生還有什麼其他涵義可言,
才索性將享樂視為存在的首要理由?)

禪宗的「活在當下」,原意是提醒我們「專注地享受當下一刻正在作的事」,
現在卻變成「找喜歡的事來享受當下一刻」。感官的「享受」被肆意放大,
內心的「專注」被刻意略去。句子被重組,意義被改頭換面。
今天的「活在當下」,已成了遁詞的一種。
就算胸懷裡沒有遠大志向、理想、抱負、願望、目標,又如何?
他們會說:「放縱、享樂、嘆世界,也是有道理的,這種活法,還有個美麗的名字呢。」

不知這是否你向來所理解的「活在當下」義?
若果是的話,不妨在下次吃飯或坐車時,試試禪宗那套「活在當下」,
將視線暫時移離手機,用力感受周遭。

雖然很多人愛以「活在當下」來為自己的貪圖享樂開脫,
但世上畢竟沒有人會徹底丟掉過去與未來,
每一刻只全心全意追逐當下的愉悅享受,因為如此生活的人,
跟一個失憶者無異:他看來像是徹底解放,
其實茫然若失,因為他沒法知道自己是誰。

過去、現在與未來,就像互相依持的三座巨塔,
人若丟掉過去又不埋會未來,只剩下搖搖欲墜的現在之塔,必會傾頽。
因此真正的「活在當下」,是很難做得到的。

我們難以像鳥或魚般,心裡了無「時間在流逝」的觀念,
只純粹、專注和無罣礙地歌唱或游弋。
我們的心思恒常會越出當下,到處遊走,
最常見的情況是被各種負面情緒籠罩心頭。
憂慮、焦躁、不安、彷徨、失望、忿怒、不滿、怨恨。
因過去做過的事而悵惘,對未來即將發生的事而憂心。

但人為何要抱怨和悔恨過去?
為何要擔憂和恐懼未來?
仔細想想,已經發生的事,悔恨並不能改寫它;
未曾發生的事,恐懼並不能減低它出現的機率。
與其將心思耗在情緒上,不如對已發生的,
銘記教訓,對將發生的,盡力而為吧。

肩膀變輕盈,卻不代表吊兒郎當,對事情不上心。
哲學家羅素便推許過類似的生活智慧:
「在適當時候充份思考一個問題,而非時刻記掛著它,
卻永遠想不出個所以然來。」真正的「活在當下」,
就像一位技術高超的魔術師,可以隨時鬆開扣在身上的
「過去」與「未來」時間之環,又能隨時把它們扣回。

懂得「活在當下」真義的人,總是以孩子般的熱情看待周遭一切,
同時又比孩子有著更深刻的感受力。
五四作家夏丏尊曾在〈生活的藝術〉一文裡,
細細描述他的好友弘一和尚(李叔同)的一段生活軼事。

這堪稱最精彩的「活在當下」示範:
(弘一)先把那半破的席子叮嚀珍重地舖在床上,攤開了被,
再把衣服捲了幾件作枕。拿出黑而且破得不堪的毛巾走到湖邊洗面去。
「這手巾太破了,替你換一條好嗎?」我忍不住了。
「哪裡!還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
他把那破手巾珍重地張開來給我看,表示還不十分破舊。

他是過午不食的。第二日未到午,我送了飯和兩碗素菜去……
只是些萊菔、白菜之類,可是在他卻幾乎是要變色而作的盛饌,
喜悅地把飯划入口裡,鄭重地用筷子夾起一塊萊菔,
那種了不得的神情,我見了幾乎要流下歡喜慚愧之淚了!

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樣菜來齋他,我也同席。
其中有一碗非常的鹹,我說:
「這太鹹了!」「好的!鹹的也有鹹的滋味,也好的!」……
在他,世間竟沒有不好的東西,一切都好,小旅館好,
統艙好,掛褡好,半破的席子好,破舊的手巾好,白菜好,萊菔好,
鹹苦的蔬菜好,跑路好,什麼都有味,什麼都了不得。這是何等的風光啊!

弘一竟從鹹得要命的菜餚,吃出美好。破毛巾也是好的。
狹小的客棧也是好的。一切都好。
這種把清苦艱難以至惡劣的生活也過得極富滋味的境界,
我們凡夫俗子很難做到,卻可從中得到啟示:
有一種快樂,並不來自令人神眩目迷、高度亢奮的感官享受。
只要專注地感受當下,那怕是一片綠葉、一隻飛鳥,
也是豐富和美好的。就像一行禪師所說的「橘子禪」:
有些人吃橘子,卻不是真的在吃,他們吃的是自己的傷痛、
恐懼、憤怒、過去和未來,身心並不真正在一起。
我們可以讓吃橘子成為禪修。
以舒服、穩固的姿勢端坐,看著橘子,會發現它是一個奇蹟。
⋯⋯陽光在照耀,雨露灑在橘子樹和橘子花,
小小的果實在樹枝上長出來,果實的顏色從青轉黃,再成為成熟的橘子。
⋯⋯剝開一瓣橘子放進口裡,合上嘴巴,心懷正念,
便會感受到橘子滲出的甜美汁液,潤澤著口腔。

從一瓣橙肉,可觀見大樹、陽光、雨露以及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豐盛到不得了。
對生活在富裕社會、內心卻常感不足的人,一行禪師的話無疑開啟了全新的視角。
就算在做著最日常的事情(如吃橙),若內心夠專注,都會感到一種平和的愉快。

人活著總有很多追求(無論是個人或社群的),但以求不到的時候居多。
內心被憤恨、不滿、迷茫和傷感佔滿,幾乎已是常態。
一行禪師的「橘子禪」正好提醒我們,要懂得在適當時候,
將向外求索的心拉回來,停駐於當下。

就算你所追逐的目標(無論是個人或社群的)毫無進展,
也請不要長期陷於抑鬱之中。
到外面走走,感受當下的美好吧!其實「世界一直在運轉著」這件事,
本身已十分令人驚訝;你能成為這世界一部分,更是奇中之奇。
這樣拉開距離地想想,自會生起坦然的感覺。

「當下」的英文是「present」,它同時有「禮物」之意。
生活縱不盡如人意,也請勿忘記「當下」常備有數之不盡的
「禮物」,靜待我們細細尋覓、鑑賞。

*文章原刊於默泉散文集《浮生誌》(毫末書社出版)
1

評分人數

  • 趙公子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