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咱一起喝茶的日子》

記得年輕時,約莫是在民國七十年前後,我與幾個好朋友,每到春冬茶上市時,總是特別忙碌。這種忙碌,並非為了生計,也不是為了功名,而是為了尋找一口好茶。白天上班,夜裡則是我們的茶聚時光,三五好友相約,論茶、評茶、比茶,有時甚至多達十幾人,圍坐在一張大桌旁,壺中熱湯翻滾,茶香縈繞,直到深夜也捨不得散去。

每個人都帶著這幾日精心挑選的戰利品,彼此分享,互相比較,試圖找出當季最具風味的一款。少說也有十多種茶輪番上場,每一泡都得細細品味,先看茶葉乾燥時的色澤與條索,再聞茶湯的香氣,最後才是啜飲,感受它在口腔中的變化,苦澀回甘,層次遞進。這樣的評比,往往從夜幕低垂一直鬥到天色微亮,誰也不願罷休,彷彿茶湯裡蘊藏著無窮的樂趣與驚喜。

茶聚之後,茶癮未解,我們繼續往茶行裡鑽,走遍市場的角落,試圖發掘更多可能。這一找,往往就是半個月,直到五月中旬,各地開始舉辦茶葉競賽,我們便又投入另一場戰役——購買各個等級的鹿谷農會比賽茶,回來細細琢磨,學習如何辨別得獎茶的層次與風味。那個時候,阿里山才剛剛開始種茶,市場上的高山茶還未如今日這般盛行,我們便是那批最早開始探索台灣烏龍茶潛力的人之一。

回想起來,那些年與好友共飲的日子,是人生中最純粹、最美好的時光。我們喝的不是單純的茶,而是一種對茶文化的熱愛,對生活細節的講究,更是朋友之間最真摯的情誼。茶桌旁,沒有高低貴賤,沒有權勢爭奪,只有對風味的討論、對產地的研究、對泡法的鑽研,以及彼此的笑語和共鳴。

時光流轉,如今的我們,各自奔忙於生活,有些朋友仍在堅持品茗的習慣,有些則已漸漸淡出。但每當泡上一壺熟悉的老茶,嗅著它馥郁的茶香,總能想起那些熱血的夜晚,想起我們曾經為了一泡好茶四處奔波,想起彼此在茶桌旁的談笑風生。

人生如茶,初時青澀,經過歲月的沉澱,才能品出甘醇與深邃。如今雖不再年輕,但那段一起喝茶的日子,卻始終溫熱在記憶深處,縈繞不散。

我們的練法極為簡單,也可以說是相當講究——每人出等份的錢(其實分攤下來也不多),從比賽茶的頭等到二梅各買一斤,這樣就有五種茶可以學習。每當新茶到手,評茶的流程便正式開始。我們總是從二梅開始喝起,按等級逐步往上,品味它們在香氣、滋味、喉韻上的細微變化。這一輪下來,少說也得花上好幾個鐘頭,待到頭等茶上場時,往往已是深夜,茶湯在燈光下泛著琥珀色的光澤,茶氣繚繞,映照著我們認真而滿足的神情。

然而,真正考驗我們功力的,還是最後幾次的「盲飲」。這時候,所有的茶葉都被換上相同的白瓷罐,由其中一人隨機挑選、沖泡,其餘人則憑香氣、湯色、口感來辨識茶葉的等級與來源。盲飲不僅是對味覺與嗅覺的挑戰,更是對記憶與經驗的考驗。當我們能憑一口茶湯分辨出這是否來自鹿谷,或是從阿里山、杉林溪而來,甚至能猜測茶農的製茶手法時,那份成就感,遠遠超越了單純的品飲樂趣。

【茶香滿盈的時代】

我相信,當時有非常多的茶友是這樣進入茶的世界的。台灣的經濟景氣開始大好,消費力提升,人們開始願意為品質買單,也開始對於品茶這門學問產生興趣。那是一個屬於烏龍茶的黃金時代,茶葉競賽、品評活動如雨後春筍,茶農們不斷改良技術,從傳統的凍頂烏龍,到逐漸嶄露頭角的高山茶,每一款新茶的推出,都讓我們充滿期待。

我們這些茶友,像是一群執著的學徒,追隨著茶葉的足跡,年復一年地尋找最令人驚豔的風味。每年的春冬兩季,對我們而言,便是「戰備時期」,不論是到鹿谷、杉林溪,還是阿里山、梨山,甚至更遠的南投、花蓮,只要有好茶的地方,就一定能看到我們的身影。

【茶與人情】

品茶的日子,不只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當時的我們,每週至少要聚上幾次,甚至到了春冬茶季,幾乎天天泡在一起。白天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到了夜晚,便在茶桌前集結,像是一場約定俗成的儀式。這些朋友,有的是老師、有的是商人、有的是茶農,甚至還有幾位是醫生或藝術家,雖來自不同領域,卻因為對茶的熱愛而聚在一起。

有時,茶不過是一個媒介,真正讓人留戀的,是茶席上的談笑風生。那時候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社群媒體,大家的聯絡方式就是一通電話,或是一個簡單的約定:「今晚老地方見。」就這樣,我們在茶香中談天說地,從茶葉聊到人生,從農事聊到時局,有時激烈爭辯,有時捧腹大笑,但不管怎樣,茶仍是一樣的甘甜,人情仍是一樣的濃厚。

【歲月沉澱的茶韻】

如今,當年的茶友們,有的仍然堅持泡茶、品茶,有的已經步入不同的人生階段,茶聚的頻率漸漸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偶爾的相聚與懷舊。但每當端起一杯熟悉的茶湯,那股熟悉的香氣,仍會把我帶回那些熬夜鬥茶的日子,帶回那些尋茶路上的點點滴滴。

茶葉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好茶不會隨著歲月流逝而消失,反而會沉澱出更深邃的風味,就如同這些年來我們累積的經驗、友誼與回憶。即使時光推移,生活變遷,但那份對茶的執著,依舊在心中,歷久彌新。

或許,某一天,我們仍會在茶桌旁再度相聚,依舊用盲飲來測試彼此的記憶,依舊在清晨第一道陽光灑落時,為這場鬥茶畫下完美的句點。
那時候,我們會笑著說:「咱一起喝茶的日子,依然美好如昔。」

要說 C/P 值嘛,我個人認為,學習如何認清鹿谷農會比賽茶的品級劃分,確實是一條快速入門的捷徑,但若要真正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茶,還是得深入坊間,尋覓那些擁有獨特經營理念的茶商,從他們手中挑選出符合自己需求的茶葉,這才是更長遠的策略。

理由很簡單——比賽茶僅僅代表某個時期內的最佳表現,它是當下最優秀的,但它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的口味,更無法保證你買回家之後還能維持原本的狀態。許多高等比賽茶在競賽過程中,都經過精心包裝與調整,以求在評審時達到最佳風味,可這種風味可能隨著時間與存放條件的變化而改變,甚至產生偏移。因此,真正值得尋找的,反而是那些在坊間經營多年、經驗豐富的茶師傅與茶行。

這些茶師傅與老字號茶行,不僅僅是賣茶而已,他們更像是「茶的守護者」,擁有一整套完整的售後服務體系。許多老茶行提供「復焙」或「替換」的服務,讓買回家的茶若因存放不當或風味變化,還能透過重新焙火調整,使其回復到最佳狀態。這在台灣傳統茶文化裡,是一種獨特而珍貴的服務——它讓每一泡茶都能隨著時間適應不同的需求,也讓茶葉的價值更具延展性。

【找茶如同找知己】

找茶,說到底,其實和找知己沒什麼兩樣。剛開始,你可能會被比賽茶那精美的包裝與光鮮亮麗的頭銜所吸引,覺得這就是市場上的最高標準;但等到深入茶的世界,你會發現,真正適合自己的,往往不是這些榮獲獎項的「明星茶」,而是那些低調卻穩定發揮的「實力茶」。

我認識不少茶友,初入門時總是四處追逐比賽茶,但喝了幾年後,反而開始回歸簡單,選擇自己習慣的茶行,甚至固定向某位熟識的茶農購買。這並非因為他們對新事物失去了興趣,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好的茶葉不只是某個瞬間的驚艷,而是長久以來的穩定與陪伴——就像朋友之間的情誼,不必時時刻刻驚天動地,但總在你需要時,能給予最溫暖的回應。

【茶的哲學——變與不變】

茶是一種奇妙的存在,它隨時間而變,卻又在變化中保留著某種不變的核心。一泡新茶,剛製成時鮮活清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可能變得更醇厚、更內斂,甚至轉化出不同層次的香氣,這種變化是自然的,也是品茶最有趣的地方。

然而,真正好的茶,在變化之中,仍能保持它的「本質」。無論存放多久,它的茶韻依舊,能夠在復焙或重新沖泡後,展現出熟悉的風味,而不是因為時間而走樣。這也是為什麼,與其單純追求比賽茶的「瞬間巔峰」,不如選擇一位值得信賴的焙茶師傅,或是一間懂得茶葉養護的老茶行,讓自己能夠長期穩定地享受一杯好茶。

【喝茶,不只是品味,更是修行】

回首當年,那些熬夜評茶、四處尋茶的歲月,雖然熱血奔騰,卻也讓我漸漸體會到,喝茶不只是味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生活的修行。我們不只是在尋找茶,而是在尋找一種與時間共處的方式——學會等待,學會欣賞,學會在變化中找到內心的平靜。

如今,我仍然熱愛喝茶,但不再盲目追逐高價或名氣,而是更專注於茶帶給我的那份恬淡與滿足。一壺好茶,無論它來自哪裡,無論它是否得過獎,只要它能讓人在喝下的瞬間感受到愉悅與安定,那就是最值得珍惜的。

【茶無定法,品茗隨心。】

或許,真正的 C/P 值,不是茶葉本身的價格或等級,而是它能夠為我們帶來的那份純粹與自在。
2

評分人數

  • taiparagon

  • 射過溪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