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不要妄想執著,沒有這個東西!

阿育王喜愛佛法,知建佛塔浮屠可成就大功德,就在國內大興佛塔建設,共建造八萬四千座佛塔。
這一天他很高興,請來了一個學佛的長老來看看他為佛教所貢獻的事,見長老聽聞這浩大工事卻不為所動,不解反問...

阿育王:我做了這件曠世功德,算是十分偉大吧?
長老:沒有功德,一點都沒有,國王做的事不過舉手之勞,沒有一座塔是你用自己的力量去親手蓋的,所以這功德還不及一個窮苦人家以一天掙來的微薄錢所捐的一盞油燈。


這是個小時候就聽過的故事,每次想起來都很有意義,不在考究真的是否有此史實,而是由佛家的角度去看一些事,常常講到細節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正是因為細節代表著有多用心思,而這心思並不是錙銖必較的心思,或別有用心的心思,而是如何體貼的發自內心來做一件事的心思,純真的可貴和純粹的去做好一件事,就那麼簡單,不需假藉權勢附帶的效果,才是真的。

這小故事可以套用在很多事的上面,懂並且實踐在生活中的卻非常少見,也可說行真理絕非易事,只能不時反省了。


《壇經》裏記載了梁武帝與達摩見面後的對話。梁武帝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
達摩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問:何以無功德?
達摩說: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梁武帝問:如何才是真功德?
達摩回答: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意為既完成自我、凈化自我,又凈化他人,普度眾生。這樣的功德,不是靠世俗的有為來求得的。)
梁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說:廓然無聖。話不投機,達摩不辭而別。
梁武帝把他與達摩的問答告訴寶志禪師。
寶志聽後說,達摩的開示很好,是觀音菩薩乘願再來,傳佛心印。


菩提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初祖,他對梁武帝的言詞本來是處處機關,暗隱禪機。但梁武帝畢竟只是位凡夫俗子,只知道修寺寫經,建立功德,對佛法的大道理未必能有多少領悟,更不用說是禪的奧義了。修寺寫經,可以為佛教創造一個較好的發展環境,論其功德,自然不能一無所有。但對禪宗來說,因為每個人都是佛性的稟受者,都有開悟的可能,所以,人如果只知道修寺寫經,那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而已,對自己的開悟並沒有什麼好處。因此,菩提達摩便對梁武帝的問題給了否定性的回答,說他的功德僅為小乘而已。


至於他所說的「淨智妙明,體自空寂」的大乘功德,則是指禪者的開悟狀態,意為每個人只有開發出自己的佛性,自己開悟,那才是真正的功德。遺憾的是,梁武帝是中國第一位與禪的精神發生接觸的人,他還不明白禪的道理,因而也不能在菩提達摩的禪關隱語中悟到什麼,反而懷疑菩提達摩是騙子,因而提出聖諦的問題加以考校。
按照禪的道理,真正開悟的人已經超出了一切差別,超出尊卑、上下、好壞、榮辱、凡聖。一切差別都不過是名詞概念的不同而已,到了開悟的境界,那些差別便混同一物了。所以,菩提達摩對聖諦的回答是「廓然無聖」。這個道理梁武帝自然不懂,所以,菩提達摩便只好跨江北上,入嵩山少林寺十年面壁去了。

據說,後來有人對梁武帝說,菩提達摩是觀世音的化身,是來中國傳佛心印的。梁武帝大為後悔,三番五次降詔延請,但緣分已盡,菩提達摩終未下嵩山一步。


達摩說:「廓然無聖。」意思就是「沒有這個東西」。其實達摩是要武帝放下個人的利益,把人的層次和差別心拋開,因為禪法講求超越,不受名利物慾所絆,才能達到自在和空寂的境界。可是武帝不解真義,達摩知道傳法時機尚未成熟,就渡過長江前往位於北魏的嵩山少林寺等待有緣之人,面壁靜觀九年之久,名為神光的和尚終於出現。

7

評分人數

真正發自內心去做一件事,能盡力做到的地步,這是我目前能理解到程度,至於超脫名利物慾,這就難免了,就算不想受到影響,只要身在人世中,無時無刻都是受著影響的,只能要求自己不要執著於此!
3

評分人數

  • 若水

  • jontai

  • 萬福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