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台北貓空茶會 - 茶品簡述

  掌壺桌長茶品A 茶B 茶C 茶D 茶E 茶
1. 山城茶戀
搶時機的清明嫩採,萎凋與發酵控制的算是不錯,不過好心的師傅在殺菁與原毛茶乾燥時程度過於穩固,焙火銜接時需要多重深思熟慮,否則可能會有比原茶更減分的效果。

使用了柴燒壺與另一把大約庚午年的宜興紅土六杯訂製壺,兩者做了比較;以茶壺內的水容量來作為投入茶乾的比量。浸泡時間一同,但是隨機出湯。

得到的答案是:

柴燒壺
茶湯較為寬闊,雖然是焙的接近重火的茶,但是還可以在壺內的葉底,清楚的嗅到攪拌與發酵的熟粉甜,茶湯質地釋放平均,品種香氣較弱。

宜興紅土壺
香氣強茶湯剛..快到了辛香了,這裡所說的辛是感覺焙火時,火力快越過了山的陵線那端,所以說針對這泡茶,宜興紅土壺感覺較之剛強,不論是茶湯或是茶香都是同樣的基調。
老欉西南埔茶
落日輕攪香煞
焙間展轉無達
十年拂紗
身世謎汗齊下

沖茶拙見:
老紫砂入茶適量優於多,松風聲水一沖久潤,待水溫降返蟹眼,二、三沖快淋快出可稍止包酸,
四、五沖望多甘甜而苦不存。

哲學家尼采說:一顆樹要長的更高,要接受更多的陽光,它的根就必須更深入黑暗。
假如將它換成:一泡茶要呈現豐厚,要接受多及高溫度,它的肉骨就必須深入發酵。

終於交完了! 謝謝站方及茶友給予學習的機會~
(這是令弟學習最久,也是想著想著怎麼表示最久的茶品)


離末次完焙遠了,似恆溫方式長時烘焙的結果---

沖泡的巡次之間湯質穩定且黏嘴,發酵香與焙火香並存圍繞於每沖之間許久不降 !

完焙時已久遠,茶性趨於穩定,喜見此茶藏拙之外,不強奪口鼻,性安穩自於中庸,唯覺少了聲色共鳴。

沖泡方式之我見
老紅生鐵、急速松風水、原礦朱泥中等燒結,燙壺潤茶八卦陣式惡整,方可激起茶作者,當年對於此茶懷抱的凌雲壯志。
螢幕前說茶:
這是一款來自海拔1500米以上茶園所產的高山茶,由發酵程度氣味推敲,猜測茶園可能是面東或北的山腰茶,型制走的是主流清香路線,但是發酵度略高於現行的高山茶,製茶五Q(曬Q、浪Q、炒Q、胚Q、揉Q)當中的曬Q與浪Q少了一些,可能因為天候因素,要不就是甲上的極品了。

後製看法:
輕焙火是聰明的選擇,保留大多數自然之美,略施以曼妙胭脂點綴綠葉,可以令茶表現刮目相看,不須脫胎更無須換骨!

沖泡之我見:
五款茶裡就這一款與生鐵壺無緣,砂壺燒水避免產生二價三價鐵沁茶,妨礙茶清香的表現,紅土朱泥壺受一沸水,茶身骨底以及果香顯,湯柔細富Q感,二沸稍浸青澀漸出,所以壺身選擇壁薄利於厚,沖泡是以表現其原香高海拔質地為主。
原毛茶存放這段時間,少說也有15年。雖然是老茶,不過由於當時製作是以輕攪拌輕發酵的基礎,陳放過程未曾烘與焙,體質調性上還算是香型茶類。所以沖泡還是以可以提香的茶壺為主,茶的徐娘半老陳香與滋味上可得上乘之平衡。

柴燒配土攪泥或是宜興紅土,只要燒結溫度高的,都可以有不同的茶湯風格敘述。其中使用宜興紅土壺的出湯細緻柔綿,柴燒壺所泡的茶湯,豐富粗曠,滋味感略出色於紅土壺。

這茶茶湯一倒掀開壺蓋,依後學的程度即知............當年製茶各種可能的情形,葉底在黃湯中活跳彈的不像話,彷彿是在水中一條年輕,對於深泊大海有高度好奇,並且體力無限的魚兒。
2. dsh0218
茶乾顆粒較小、帶著焙火的甜香

   以100CC蓋杯,置茶5公克,第一泡一分鐘出水後茶葉帶有明顯的甘蔗甜香,類似早期鹿谷烏龍,還帶著明顯的火燥氣。口腔及舌面澀感較明顯,澀的轉化較慢。

   第二泡澀感更重一些而且茶湯中帶著一股特殊的香,伴隨著蔗香,化開後轉為甘甜。

   因這泡茶比較容易出澀,個人傾向用薄胎紫砂壺,增加茶葉置茶量並縮短浸泡的時間,降低茶湯的澀感,增加醇厚的喉韻,達到縮短茶湯在口腔轉化的時間。


茶乾外觀油亮,顆粒大小中等,開封時有明顯火燥味。

以100CC蓋杯、置茶5公克、第一泡90秒。出水後茶乾帶有焙火的甜香及明顯的火燥味,茶湯清澈透亮,入口後口感細緻膠質飽滿,隨即澀感浮現,呼氣時鼻腔中帶些微菁味,澀感轉化後帶著一股淡淡的苦味。

這泡茶的發酵程度似乎不高,用老生鐵壺煮水,再加上紅色紫砂系的壺來詮釋茶湯的喉韻。

茶乾外觀油亮,焙火的甜香中又帶著茶葉本身的清香。以100CC蓋杯、置茶5公克、第一泡80秒。

茶湯入口後,飽滿的膠質和甜味佈滿整個口腔,茶湯的前半段相當細緻。入喉後生津回甘快速,但舌面帶些微的澀感,應該和季節有關,第二泡澀感更明顯一些但茶香也更濃郁,回甘更清甜。
   
用老生鐵壺煮水,再用紫砂壺來逼出喉韻
一開封茶乾就帶著一股香甜味

以100CC蓋杯、置茶5公克
第一泡快沖到出溫杯 ,第二泡90秒,茶湯呈現金黃色,清澈透亮膠質豐富。

因焙火很輕,帶著清雅的香氣,苦澀感低入喉後回甘強勁而且細緻,葉底肥厚,層次豐富耐泡。

茶質厚且茶湯細緻,用紅色系的紫砂壺讓茶的香味更輕揚及喉韻更鮮活

茶乾帶著明顯的陳味,毛茶直接陳放的香味

因品種的關係,茶湯入口細緻,香味濃郁。香味是屬於較中海拔的濃香型。

茶湯帶點澀感,茶葉不適合浸泡過久,否則澀感不易退

泡法同A茶
3. jiang用的是100CC蓋杯,
投茶3克.

用蓋杯試茶,
方便靈活
且易於掌握細節!

1.概況請參閱其他桌長敘述.
2.火燥味,火氣味,火煙味等每個人認知與接受程度容或有差異,個人則認為基本上都是負面的.
3.焙火效果相對顯現對茶材條件的認知與評估是否深入.
用的是100CC蓋杯,
投茶3克.

用蓋杯試茶,
方便靈活
且易於掌握細節!

1.儲存容器雖能收斂火氣,但第一沖有極輕微之水味.
2.茶材成熟度較A款高,底質尚佳,且焙火溫度夠高,方得引發此半發酵青酸果香顯揚,然相對於條形及半球型包種,球形包種屆此少有不伴隨火燥氣.
3.去火燥氣不論,個人認知的"種仔旗",即種仔品種+炭焙香,此款得窺一二.

用的仍是100CC蓋杯,
投茶也是3克.

用蓋杯試茶,
方便靈活
且易於掌握細節!

1.不論是否拼茶,茶底受火程度差異過大.
2.前後期或前後手焙茶方式不同?
3.主幹茶底部分之茶園地質條件,個人認為是五款中最佳者.
4.主幹茶底氣息豐厚然層次稍欠,質勝於焙.
5.高火茶底部分應為電焙且已有火傷焦苦狀況,氣息與主幹茶底無法貫串協調,並於舌面留存粗雜餘味.

用的仍是100CC蓋杯,
投茶也是3克.

用蓋杯試茶,
方便靈活
且易於掌握細節!

1.高海拔茶底,作菁手法細膩發得也夠,香氣雅致且層次較一般高山茶豐富,惟口感飽實及甜順度尚差一分(這一分不是茶與茶比,而是自身氣息與口感的結構協調問題).
2.用火溫度與時間未達到並構成茶質可辨識之轉化,就不需當作是火路茶.
3.高海拔優質茶若自我完成度夠,當然勿須用火,但是,有焙火條件的當然也還是可以用火(廢話!).

用的仍是100CC蓋杯,
投茶也是3克.

用蓋杯試茶,
方便靈活
且易於掌握細節!

1.茶園地力佳,原茶存放,儲藏良好.
2.原茶青味轉化至此,陳期應不下20年,後續轉化空間仍大.
3.自然也是美,以此茶當前陳化之結果為例,雖非正水,只要茶質夠好,製工到位,不焙火也足供賞析!
4. 喝茶賞壺
泡法:以白瓷碗置茶葉5公克,白鐵壺煮水,沖水後3分鐘開始品飲

沖水入茶後,舒展較快,揉捻較不緊及焙火未入腹,因此焙火香即刻湧現(頭會稍暈),焙火退後菁味即出,因葉底多為嫩葉,故久泡易苦,有特殊山頭氣,泡此茶因要挑選有顆粒之朱泥壺,內鬆外聚!

泡法:以白瓷碗置茶葉5公克,白鐵壺煮水,沖水後3分鐘開始品飲

焙火較重有特殊香氣,個人覺得非茶葉本身應有之香,冷後帶橡膠味

泡法:以白瓷碗置茶葉5公克,白鐵壺煮水,沖水後3分鐘開始品飲

此茶焙火功夫為最到位者,有焙火香無焙火燥,不管茶香茶湯冷香熱香,入口之順滑度,為此中之最!隨便泡,都好喝,此茶似乎有拼配,但配得很棒

泡法:以白瓷碗置茶葉5公克,白鐵壺煮水,沖水後3分鐘開始品飲

高山茶,發酵度及走水不足,為目前高山茶走向,看茶焙茶輕輕的帶過,高明的選擇

泡法:以白瓷碗置茶葉5公克,白鐵壺煮水,沖水後3分鐘開始品飲

應為民國70年末期至80年初之凍頂式烏龍茶(已受高山茶影響),包存良好有特殊之輕熟果香,若施以復焙(不可重火),可回復當年香氣,乾淨度此茶第一
5. 蔣爵陽多次覆焙後.茶菁條件和烘焙時間與溫度都已達臨界點的近年熟茶,有傳統的味道茶湯結構扎實,材質稍嫌嫩採不適久浸,建議以瓷器茶具高水溫快出湯來發其香避其苦.頗具特色且稍有年份之足火重焙茶,茶湯厚實微酸氣味已開始轉化(油耗--杏仁),微稍注意的是含水量已偏高,溫潤泡稍做延長後應可解決這問題,此茶以廠內紅土壺適之應能有很好表現.較傷腦筋去思考如何表現出特色的一款茶,考倒了....
還望屆時各桌執壺者臨場交流指較...器具方面偏向考慮使用欠溫紫砂壺搭配之
頗具標準的高山茶,氣味呈現方面頗有特色茶湯可能是產季的關係稍有澀感,但不影響其整體高山茶之特點,建議薄胎朱泥壺或蓋碗來表現此茶民國82年春梨山軟枝烏龍茶,原茶存放至今,自然呈現一股蜜香味,湯底甘甜,存放乾淨無雜味.
6. idiot

茶樣的概況請參閱其他先進敘述
置茶量:4.5公克、用評鑑杯、5分鐘後和更久試茶的

因為主題是傳統形式烏龍茶,泡的時候在茶湯表現上面,不一定會以避免苦澀為主,而希望能維持一定茶湯濃度、香氣強度

是有些年紀的舊茶 帶有老味

茶的本質和特性主人和其他先進講得很清楚了,不需多言,不過新近前焙過的火,相當的搶眼。

泡的時候,會希望能泡的不那麼明顯,而去彰顯茶本身其他的優點。

茶捨, 帶淡的木質香,跑到尾巴有甜水,當年土地的恩賜

茶樣的概況請參閱其他先進敘述
置茶量:4.5公克、用評鑑杯、5分鐘後和更久試茶的

因為主題是傳統形式烏龍茶,泡的時候在茶湯表現上面,不一定會以避免苦澀為主,而希望能維持一定茶湯濃度、香氣強度

是有些年紀的舊茶  帶有老味

  焙火溫度高,退火時間長,展開相對比較慢。
茶乾氣味低,微帶乾果香,乾燥度高,在熱水裡開的很慢,味道出來也很慢,甜香、乾果(nuts)氣味,水微滑, not very tannic。一點楊梅楊桃味和甘草味,在長時間浸滾水後,火很重,但是因為退火時期長,陳年感很充分,挑的漂亮,應該會高桶久浸一些 來求取厚度

茶樣的概況請參閱其他先進敘述
置茶量:4.5公克、用評鑑杯、5分鐘後和更久試茶的

因為主題是傳統形式烏龍茶,泡的時候在茶湯表現上面,不一定會以避免苦澀為主,而希望能維持一定茶湯濃度、香氣強度

  中庸之道,晚春初夏之非當年茶,焙火時間不短,退火也有一段時日。

香氣比較複雜,會希望能泡的有足後濃度,來顯示茶的厚度

茶樣的概況請參閱其他先進敘述
置茶量:4.5公克、用評鑑杯、5分鐘後和更久試茶的

因為主題是傳統形式烏龍茶,泡的時候在茶湯表現上面,不一定會以避免苦澀為主,而希望能維持一定茶湯濃度、香氣強度

  像是今年的梨山區新茶,過輕火去提升甜度,indole 氣明顯。

相當綠,還有帶高山的花香,但是不野。

口味有用焙火調的溫潤一點,但是香氣比較不顯,有些許肥料氣味味,沒習慣的偏野生茶力道,顆粒漂亮

茶樣的概況請參閱其他先進敘述
置茶量:4.5公克、用評鑑杯、5分鐘後和更久試茶的

因為主題是傳統形式烏龍茶,泡的時候在茶湯表現上面,不一定會以避免苦澀為主,而希望能維持一定茶湯濃度、香氣強度

有些年紀的舊茶  可稱老

  梨山毛茶或是輕微焙火後就一直放的茶,包揉散開的老烏,年紀似有25+

不少已經散開,梗不少不粗,淡梅香,淡酸香

張開快,火用的不重,帶些許涼感,甘草氣息顯,火味低,香草 (herb/rosemary) 氣味,淡泡時香氣漂亮
7. lee480318- 簡述 -
特性 : 韻厚,燥澀,香甜度高的焙火茶
泡法 : 用欠溫小段泥,採工夫茶泡法,以彰顯其香甜厚韻並降低燥澀感

詳述
特性 : 此茶質重,香甜度高,氣韻強,焙火上有階段性的略高溫焙法,且出爐沒多久,因此現階段燥澀感會較重,因而使茶的香甜感被部份壓住,但這類階段性的略高溫焙法,有韻重氣勢強的優點。若能把它的燥澀感降低,彰顯其高香甜度的苦厚韻,那回韻持久的茶滋,將會是很好的回饋。

泡法 : 1. 用欠溫小段泥來隱惡揚善,降低它的燥澀感好顯現它的香甜韻,2. 採工夫茶高溫逼熱泡法,把它的厚韻表達出來,讓口感的強度增加.
特性 : 有質但茶性過柔,有被火包住的不開暢感,有焦酸味
茶湯細緻香甜有稠感是其優點

泡法 : 選250cc 足溫段泥壺侍候........
1.足溫段泥的瓷化程度不會像朱泥那麼高,多少可以修飾掉一些焙火的焦酸味
2.足溫的段泥對茶香茶甜的影響,不若紫砂那麼大,可保留這茶的香甜度
3.會選這麼大的壺,是想藉由較高的聚熱效果,把過柔的茶性提昇一點強度
特性 : 燥火味及燥澀感重,馨香蜜甜味隱約又綿長..贊,但很衝突

泡法 : 高溫粗顆粒段泥壺一把
藉由它的高透氣性,讓燥火味及燥澀感大幅的降低
高溫段泥胎奪香性亦低,會比較不失香甜味
特性 : 極輕焙火,微微的燥感,高海拔的花香氣息重,清甜度佳,回甘強,喉韻持久,質重

泡法 : 選一把透氣性較佳,足溫但未瓷化的140cc朱泥侍候
好讓燥感降一點,溫潤感多一點
再用微重的手法,提高她的香甜氣息及回甘性
特性 : 陳年老烏龍原茶,陳年的花香味很濃很贊,很甜,些微的後發酵酸韻,有醇酒香

泡法 : 用薄胎朱泥來表現她的陳年的芳香甘醇味最恰當了
下手可以比一般泡法略重點,這樣更能強調她那柔和細緻且持久的回韻
8. Dior置茶量:5公克
評鑑杯:100ml
茶干外觀:顆粒的大小不太均勻.隱約可以聞到焙火香。溫潤泡3分鐘。間隔5分鐘後。沖入熱水.浸泡3分鐘出湯.

特性: 焙火香顯.茶湯較充滿野性.杯底香久久不退.

茶會時考慮泡法: 使用特薄胎壺.出水時間縮短
泡法與A茶一樣.所以就不加以敘述.

茶干外觀:顆粒飽滿.保存良好.乾淨無異味.
特性:茶湯帶有焦糖香、甜水.但是疑似高溫焙火造成葉底不易泡開
泡法與A.B茶一樣

茶干外觀:油潤飽滿.

特性:茶湯滋味圓柔醇厚.有著粉粉的熟果香味.實令人著迷

泡法與A.B.C茶一樣

真空包裝一打開近聞傳來淡淡花香味,茶干深墨飽滿。這款茶有別於前3款,是屬於清香型風格,但湯色又不如坊間清香型那樣青綠,而是黃湯帶綠。

淡淡花香果香令人有喝它慾望,茶湯內含物不錯,冷後飲用苦味稍顯,杯底香久久不退
我一直以為我也寫完了(因為五款茶已經都喝過了)...原來我還欠E茶未寫...
反正提供茶品者已公告.....所以就當作...寫了!    


  說明:
1. 主泡手將會於下週二 ( 2011/10/25 ) 收到 A B C D E 五款茶品,爾後請將概略表述發表跟帖,本人再代為複製文字部分張貼於本樓如上表格內。
2. 茶友們可根據掌壺桌長所描述之詮釋方式,決定前往各桌品飲,不限定各款只喝同一桌的茶。
3. 本次之茶品皆以提供各式沖泡詮釋之方式作為分享用途,全為風格交互學習之用,請勿以優劣進行議論。
4. 未盡周全處請茶友們提出意見,進行討論後改進。
8

評分人數

  • 专业普洱

  • 容爸

  • 瑩瑩

  • 建達

  • dsh0218

  • 射過溪

  • idiot

  • Dior

各位仙拜...茶飲感受...在那裡??...人咧....有人在嗎?
1

評分人數

  • Tiffany

TOP

來..先上個工商服務時間...仙拜们...別讓偶们望穿秋水喔....加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pv9PUQ_0w

TOP

茶A

簡述
特性 : 韻厚,燥澀,香甜度高的焙火茶
泡法 : 用欠溫小段泥,採工夫茶泡法
           以彰顯其香甜厚韻並降低燥澀感

詳述
特性 : 此茶質重,香甜度高,氣韻強,焙火上有階段性的略高溫焙法,且出爐沒多久
           因此現階段燥澀感會較重,因而使茶的香甜感被部份壓住
           但這類階段性的略高溫焙法,有韻重氣勢強的優點
           若能把它的燥澀感降低,彰顯其高香甜度的苦厚韻,那回韻持久的茶滋,將會是很好的回饋.

泡法 : 1. 用欠溫小段泥來隱惡揚善,降低它的燥澀感好顯現它的香甜韻
           2. 採工夫茶高溫逼熱泡法,把它的厚韻表達出來,讓口感的強度增加.
8

評分人數

  • 杰少

  • fuyung168

  • 瑩瑩

  • 建達

  • 山城茶戀

  • Dior

  • 夢幻茶

  • 若水

TOP

本帖最後由 山城茶戀 於 2011-10-27 20:30 編輯

E茶:
原毛茶存放這段時間,少說也有15年
雖然是老茶,不過由於當時製作是以輕攪拌輕發酵的基礎,陳放過程未曾烘與焙,體質調性上還算是香型茶類
所以沖泡還是以可以提香的茶壺為主,茶的徐娘半老陳香與滋味上可得上乘之平衡

柴燒配土攪泥或是宜興紅土,只要燒結溫度高的,都可以有不同的茶湯風格敘述
其中使用宜興紅土壺的出湯細緻柔綿,柴燒壺所泡的茶湯,豐富粗曠,滋味感略出色於紅土壺。

這茶茶湯一倒掀開壺蓋,依後學的程度即知............當年製茶各種可能的情形,葉底在黃湯中活跳彈的不像話,彷彿是在水中一條年輕,對於深泊大海有高度好奇,並且體力無限的魚兒。
10

評分人數

  • dsh0218

  • 喝茶賞壺

  • 若水

  • 杰少

  • 夢幻茶

  • fuyung168

  • 瑩瑩

  • 建達

  • Dior

  • 射過溪

TOP

A 茶:

置茶量:5公克
評鑑杯:100ml
茶干外觀:顆粒的大小不太均勻.隱約可以聞到焙火香.
溫潤泡3分鐘.
間隔5分鐘後.
沖入熱水.浸泡3分鐘出湯.


特性: 焙火香顯.茶湯較充滿野性.杯底香久久不退.

茶會時考慮泡法: 使用特薄胎壺.出水時間縮短.
8

評分人數

  • 若水

  • 杰少

  • 夢幻茶

  • fuyung168

  • 瑩瑩

  • 建達

  • 山城茶戀

  • 射過溪

TOP

本帖最後由 山城茶戀 於 2011-10-27 21:43 編輯

C茶:
離末次完焙遠了
似恆溫方式長時烘焙的結果---
沖泡的巡次之間湯質穩定且黏嘴
發酵香與焙火香並存圍繞於每沖之間許久不降!

完焙時已久遠
茶性趨於穩定,喜見此茶藏拙之外,不強奪口鼻,性安穩自於中庸,唯覺少了聲色共鳴。
沖泡方式之我見
老紅生鐵、急速松風水、原礦朱泥中等燒結,燙壺潤茶八卦陣式惡整,方可激起茶作者,當年對於此茶懷抱的凌雲壯志。
8

評分人數

  • 若水

  • 杰少

  • 建達

  • 夢幻茶

  • 射過溪

  • fuyung168

  • 瑩瑩

  • Dior

TOP

本帖最後由 射過溪 於 2011-10-28 20:50 編輯

茶B

特性 : 有質但茶性過柔,有被火包住的不開暢感,有焦酸味
           茶湯細緻香甜有稠感是其優點

泡法 : 選250cc 足溫段泥壺侍候........
          1.足溫段泥的瓷化程度不會像朱泥那麼高,多少可以修飾掉一些焙火的焦酸味
          2.足溫的段泥對茶香茶甜的影響,不若紫砂那麼大,可保留這茶的香甜度
          3.會選這麼大的壺,是想藉由較高的聚熱效果,把過柔的茶性提昇一點強度
7

評分人數

  • 若水

  • fuyung168

  • Dior

  • 夢幻茶

  • 山城茶戀

  • 瑩瑩

  • 建達

TOP

本帖最後由 山城茶戀 於 2011-10-28 20:08 編輯

D茶:

螢幕前說茶:
這是一款來自海拔1500米以上茶園所產的高山茶,由發酵程度氣味推敲,猜測茶園可能是面東或北的山腰茶,型制走的是主流清香路線,但是發酵度略高於現行的高山茶,製茶五Q(曬Q、浪Q、炒Q、胚Q、揉Q)當中的曬Q與浪Q少了一些,可能因為天候因素,要不就是甲上的極品了。

後製看法:
輕焙火是聰明的選擇,保留大多數自然之美,略施以曼妙胭脂點綴綠葉,可以令茶表現刮目相看,不須脫胎更無須換骨!

沖泡之我見:
五款茶裡就這一款與生鐵壺無緣,砂壺燒水避免產生二價三價鐵沁茶,妨礙茶清香的表現,紅土朱泥壺受一沸水,茶身骨底以及果香顯,湯柔細富Q感,二沸稍浸青澀漸出,所以壺身選擇壁薄利於厚,沖泡是以表現其原香高海拔質地為主。
8

評分人數

  • 若水

  • fuyung168

  • Dior

  • 夢幻茶

  • 布魯斯

  • 瑩瑩

  • 射過溪

  • 建達

TOP

最近忙於公司的財報,這星期已告一段落,後學預定利用這兩天休假時間,好好品藏這五泡茶,再將心得與各位前輩分享
7

評分人數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