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預知自己一生的人

本帖最後由 建達 於 2011-3-10 03:51 編輯

資源出處: 節錄自 《科學時代的輪回錄》 星島日報 - 第四○二期 . 潔忠


預知自己一生的人


        世界上的預言家很多,但靈驗的卻很少數。但是,匈牙利人班納,他並不是一個預言家,不能預知別人未來的事,然而,他自小便知道自己的一生,連死亡的日子、時辰也知道,結果証明準確非常,真是不可思議。


  班納在八歲的時候,有一次和同學們談起將來的志願,同學們多半希望將來能做個司機、消防員或飛機師,但是,班納說出自己的將來,同學們都吃驚和嘲笑,因為他說將來一定能做到匈牙利國防部永久副部長。


  到了班納長大的時候,他沒有一切煩惱,一切擔憂。因為,他預知自己將來的一切,完全是命運注定的,無法歪曲的。他在日記中寫下自己將來的際遇,寫下誰是他的妻子。後來核對起來,完全準確。所以,在愛情道上,他絕不擔心,他沒有費力去追求過,到了班納奉召入伍,他也置之一笑,因為他知道自己必定因心臟衰弱而得到免役的,他也把這件事寫在日記裡。事前,班納並沒有得到醫生的檢查証明,但後來,軍醫果然驗出了他有心臟病,但班納早已未卜先知,怎能不叫人嘖嘖稱奇。班納的一生,也有許多不如意的遭遇,但他也只好逆來順受,因為一切的苦難他也知道,而且也是不能避免的。




        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平步青雲,步步高升。終於,他爬上了副國防部長的地位。雖然他仍盡忠職守,建樹良多,但是,他知道自己攀上成功的頂點,官階再也不會高升。到後來,他的預測也靈驗了,因為及至班納離開這個世界,還是任職副國防部長呢!



  班納預知自己的死期,更是靈驗的不可思議。他知道自己不久便要離開世界,便預先買了墓地。到了死期前五天,他安排醫生五天後上午九時前來替他診治,說那時候他將要死去,假如沒有醫生在旁,簽發死亡証是很麻煩的,而且要經過剖屍檢驗。其實,班納在死前數天,一切也如常人,沒有一點病況。在這幾天內,他把一切政務移交妥當,從容不迫地吩咐妻子怎樣處理他逝世以後所留下要辦理的事。果然,在五天後的上午九時,班納無疾而終,安詳的死去。




  別人寫日記都是記錄過去的事跡,班納的日記卻是寫下他生命未來的事跡,一切準確非常。這樣能預知自己未來的一生,真是奇怪極了,就是科學再進步千萬年,也無法解釋的。




  後語:班納預知自己未來的一生,就好像了凡先生的命運被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因此,二十年沒有絲毫差誤,想起心動念也是枉然,因此了凡先生把心定下來了,按照命運過日子。殊不知,命由心造,亦由心改,六祖慧能大師說:所有各種的福田,都決定在各人的心裏。




       福離不開心,心外沒有福田可尋,所以種福種禍,全在自己的內心。只要從心裏去求福,沒有感應不到的!而班納預沒有了凡先生幸運,未能遇上雲谷禪師教他明白命運是可以改造的,改造之法是必須努力斷惡修善;如此,則一定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所謂『斷惡修善』,『災消福來』,這是改造命運的原理。




相關文章:



節錄自: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 - 了凡四訓講記》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


  「慈雲」,比喻佛陀的教誨、教學。「慈」是愛,「雲」代表無心,就是無私心;「慈雲」就是無私心的大愛,以真誠的愛心,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愛護一切眾生。「寺」是古代朝廷永久設立,直屬皇帝管轄的一級單位。在當時建立佛寺主要的工作,第一是將梵文經典翻譯成中文,第二是講經教學。所以,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這是我們要辨別清楚的。


  中國從後漢以後,教育有兩大主導:一是佛陀教育,一是儒家教育。儒家以孔孟為主導,由禮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長)負責推動儒家的教育;佛陀教育直接由皇帝親自推動。所以,佛教在中國民間的影響遠遠超過儒家,全國各地寺院林立。


  佛教寺院都是教學的場所,中國古代學校少,大多數人都到寺院來讀書。寺院藏經樓就像圖書館,不僅陳列佛教典籍,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典籍無不收藏,內容非常豐富。出家人都是有學有修的學者,所以讀書人借住在寺院,既可以利用藏書,有疑問時也可以向出家人請教,這是寺院真正的功能。可是現在幾乎變質了,這是非常可悲的一個現象。



  我們稱出家人為法師,「師」是老師,遵照佛陀的理論與教學方法,自己如是修行,亦如是教化眾生。佛教教學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有教無類,平等教學。只要你肯學,法師認真教導,而且都是義務,不計報酬的。


  了凡先生十五歲時,在慈雲寺遇到一位老人,「修髯偉貌」,鬍鬚很長,相貌魁梧。「飄飄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樣子。了凡先生看到之後,對老人生起恭敬心。由此可知,人能不能成就,就在這些地方看,一分恭敬就有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成就。了凡先生從小家教好,雖然年紀輕輕,處事待人接物很懂規矩,這才能討人歡喜。



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余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



  這個老人告訴他,你是作官的命,明年就會考取秀才,為什麼不讀書?他就把母親教導他不要念書,去學醫的緣故告訴老人。並向老人請教貴姓,從何處來?老人告訴他,姓孔,雲南人,得邵康節先生《皇極經世書》之正傳,從定數上來看,應該傳給你。


  《皇極經世書》屬於高等數學,一個人的命運,乃至國家、世界的命運,都可以從《易經》卦數來斷定。



  孔先生何以一見了凡這位十五歲的小孩,就要把自己平生所學傳授給他?這是緣分,同時也是了凡先生好學,知道禮敬,謙虛、誠懇,這是他本身具足法器的資格,所以有條件接受大法的承傳。



  如果你對於學問、德行、道業沒有誠意,對於長者沒有敬意,縱然遇到賢德之人,人家想傳授給你,你不能接受,也無可奈何!古時候,高僧大德以及世間的學者,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找到傳人。



    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自己一生縱然建功立業,成就輝煌,如果沒有傳人,他死了,事業也就告終。這個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圓滿的成就一定要後繼有人。如果是真實偉大的成就,他的傳人成就必定在他之上。所以,他要全心全力栽培他的傳人,決定沒有嫉妒、障礙,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余遂起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開館」就是教私塾。了凡先生引導孔先生回家,並告訴母親。母親說:「好好招待他,並試試他算得靈不靈?」一試,果然很靈。因此,他對孔先生的推算就有信心,也生起讀書的念頭。於是跟他的表兄商量,到郁海谷先生那裡寄學,了凡先生就拜郁先生為師。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提學」,相當於現在一個省的教育廳長。「補廩」,廩是廩生,這是秀才的一個等級,領取國家發給的米糧,相當於現在的公費生;但是有一定的名額,有缺額才能補。「當貢」,貢生是秀才的最高階級,廩生為其次,貢生就有資格入太學讀書。「大尹」,縣長。



  孔先生替他推算說:「你明年縣考秀才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是十六歲,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數完全吻合。可見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相當高明,他不是江湖術士,他是個真正有實學的數術專家。



  了凡先生經過這一年三次考試,與孔先生所算完全相符,這才真正相信命運,於是請孔先生為他算一生的吉凶禍福。孔先生告訴他,你在某年參加考試考第幾名,某年你可以補廩,某年當貢。你在出貢後某一年,就會當選四川大尹,在任三年半就要告老還鄉。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可惜命中無子。他就將孔先生為他算一生的流年休咎,做了備忘錄。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獨算余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餘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余竊疑之。



  「懸定」就是算定。「宗師」是當時的提學,管一省的教育。自此以後,每年讀書考試,名次都被孔先生算定,絲毫不差。唯獨他當廩生,領國家九十一石五斗米糧,就能從廩生升到貢生,這一點好像算得不太準。因為他領廩米七十餘石時,屠宗師就批准補貢生。因此,他心中開始有了疑惑。



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縣申文准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署印」,代理提學。「五策」,五篇論文;「奏議」,從前大臣對皇帝建議的這些文字。「博」,見聞廣博,學識豐富;「洽」,對理論了解得透徹;「淹」,文義透徹;「貫」,功夫一貫。



  屠宗師批准他補貢的文件,被代理提學的楊先生駁回,不准他補貢。一直到丁卯年,了凡先生三十三歲,這時主持教育的長官殷秋溟先生,在閒暇時重新翻閱考卷,突然發現了凡先生的考卷,非常感歎的說:「這五篇文章的見解文字,等於五篇奏議,寫得真好!怎能使這樣一位有學問有德行的人,老於窗下,一輩子當窮秀才?」於是再次為他申請補貢,這一次批准了。孔先生算得一點沒錯,確實他的廩生米領到九十一石五斗才出貢。這時他才完全相信一個人有命運,遲早都有定時,強求不得。於是他的心定下來,妄念沒有了,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這種人是標準凡夫,而我們連一個標準凡夫都做不到,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到處妄求。所謂「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哪裡求得到?


TOP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歸。遊南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禪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燕都」,北京。「南雍」,南京的國子監(國家大學),升為貢生就要到國子監念書。


  在北京住了一年,他終日靜坐,不閱文字。既然一切皆是命,想什麼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實在說,他是被命運所拘,無可奈何。


  第二年,他從北京回到南京的國子監。在沒有上學之前,先到南京棲霞寺訪問雲谷禪師。「雲谷」是大師的號,法名是「法會」。雲谷禪師是當時佛門的一位高僧大德,十九歲開始參學,尋師訪道,開悟之後,韜光養晦,專做苦行。以後被一些地方名士、官員發現,幫助大師復興了棲霞道場。但是他老人家無意於名聞利養,在山後人跡罕至的「天開巖」苦修。



  大師平常接眾,不管誰去訪問,一句話都不說,丟一個蒲團叫你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了凡先生去參訪,跟雲谷大師對坐三天三夜,未曾說一句話。
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雲谷禪師說:「凡夫所以不能成為聖人,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纏縛,心定不下來。你靜坐三日,不見你有妄念起來,這是什麼緣故?」平常很少說話的雲谷禪師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說了這麼一大堆話,這也是特別的緣分。我們要曉得人與人之間確實有時節因緣,他遇到雲谷禪師,這才開始轉變命運,「立命之學」就是雲谷禪師傳授給他的。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他說自己的命運被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二十年沒有絲毫差誤,想起心動念也是枉然,因此把心定下來了。



  了凡先生一生如果按照命運過日子,到五十三歲壽終正寢,一生沒有大過失,來生肯定不墮三惡道,這是標準凡夫。凡人只要有妄念在,就不能沒有數;也就是說,你就不能沒有定命。如果沒有妄念,就能超越命運。了凡先生能改造命運,但是並沒有超越命運,不過這已經非常難得,同時也給我們帶來莫大的鼓舞,我們應當認真努力向他學習。



  為什麼雲谷禪師沒有把高一層超越命運的方法教導了凡先生?這就是觀機授教。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觀機,觀察你是上根、中根還是下根,應機說法,所以一切眾生遇到這些高人沒有不得利益的。觀察了凡先生的本質、天賦,他是中等的根性,對中根當然不能說上法;說上法,他不能接受。因此,說法必須要契理契機,法不契機,等於是閒言語。



  我們要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有命運,都有定數,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了凡先生一生的命運被人算定,因此他清楚自己一生所行的方向、目標,就照著命運過日子。我們可憐,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在茫茫人海中盲目摸索。如果在摸索的過程中隨順煩惱,就會造作罪業,造罪業會損福減壽,這種情形在社會上比比皆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但是心地善良,無非分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規矩,不做傷天害理損人利己之事,必定替自己增福增壽,不知不覺當中就得福報。


        現前的社會,這個大環境是古今中外有史以來沒有過的濁惡。凡夫之人不可能不受環境影響,環境不善,造不善業的機會就多,而且不知不覺在造。李老師曾經講過一則故事,從前有個地方發生了一件兒子殺父親的逆倫命案,這件事在從前是不得了的大事,結果這個兒子處以死刑,皇帝並下命令將縣長撤職查辦。



        縣長犯了什麼過失?這個地方是你統治教化的區域,你教化出這樣一個大逆不道的人,這是你的教育失敗,縣長撤職,巡撫(相當省長)記過。這種行政處分還是其次,朝廷下令將那個縣的城牆拆掉一個角,這就表示這個縣出了一個大逆不道的人,這是全縣人民的恥辱。



  這種事在現在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由此可知,古時候的教學跟現在的教育相比之下,我們就能明瞭,何以古時候社會能長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美滿,而今日無論是富貴貧賤,普遍都不幸福、不快樂。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這裡面有定數。我們每天起心動念、語言造作,導致定數都在變化。如果變化的幅度不大,與你的定數就不會差距太多,一般算命看相的都能算得很準。如果我們的惡念善念、善行惡行變動很大,就把定數改變了。如果你有大善,你命本來不好,它會變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惡,你命本來很好,就會變壞。



  尤其在現代社會,事事都在誘惑人,人心如何能定得下來?所以,今天修道、做學問不容易成就。在這個時代,學業、道業有成,都要有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你有善根,能夠明理;你有福德,面對一切誘惑,不會起心動念,這是真功夫,這是真福德。


TOP

       人的一生窮通富貴,這是命。命有定數,定數從何而來?自己造作的。佛法講因果通三世,人決定有過去世、未來世。時間單位最小的是秒,佛法講剎那;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一彈指,如果彈得快,一秒鐘可以彈四次。



       四分之一秒的六十分之一,這是一剎那。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一剎那當中有九百念頭生滅,實在太微細了,我們粗心大意,覺察不到。什麼人能觀察得到?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伏住,到相當深度的禪定功夫,就可以見到這個生滅現象。大乘佛法講能夠見到剎那生滅的頭數是圓教八地菩薩,與如來的果位非常接近,這才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我們動一個善念,利益別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果報是福。我們動一個惡念,損人利己,果報是凶、是災禍。



        一個人一生的吉凶禍福是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果報,所以說「命由我作」。真正明白通達的人,肯定這個說法與事實,他在這一生當中,無論遭遇什麼樣橫逆不善的環境,決定不怨天尤人;反過來怪自己,我自己造作不善,才受這種苦報。



        明瞭之後,福要自己去求。怎麼求法?改過遷善。







敬  祝  :  法喜  !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