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曼生壺中有一把叫 半瓜壺  .  從 素描的線條上看這壺型很像  .

TOP

回復 11# lin146


    謝林兄指導

TOP

不懂泥就不會撿
不研究 = 玩再久還是腦袋 空 空
撿錯很正常
可悲還當寶
這樣會昏倒






中國國營宜興紫砂工藝一廠1980年代前中國宜興仍有一些以底槽青純料作胎之壺可撿
宜興紫砂礦藏並非遍地皆有,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陽羨砂壺考》曾載:"就土質而論,自明迄今,凡數百載,一山土層開發既盡,不得不向他山求之,產土之穴既異,土質自屬不同,賞鑑亦隨之而別。
"所以紫砂礦脈將來有無斷絕之虞也不得而知,這正是紫砂陶名貴的原因之一。
清人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曾對礦脈有如下的形容"出土諸山,其穴往往善徙,有素產於此,忽又他穴得之者,然皆深入數十丈乃得。"
由此可知紫砂泥礦的開採就像煤礦的深挖地層一樣艱難。
在民國初年以前,開採泥礦的工人大多並非專業的陶工,而是當地貧民或農民的副業。
一般陶土原料的採掘,分為明掘和暗掘兩種。
紫砂泥因深埋地底,多采用暗掘(掘井)的方式取得。
所以文獻曾對清初的採泥方式有"掘井千尋"和"入淵百仞"的描述。

挖了700年,至於數百年起已無可考,只知早有參他山之礦土,關於宜興紫砂礦是取之不盡還是行將枯竭的話題,當地官方發佈前後矛盾,一堆專家們說得吐沫橫飛。

從吃共產大鍋粥配青菜到今日,宜興這30年真的差很大。
平常心只能說 ...
就壺 = 撇開顧景舟先生所講的論壺四品,早在2000年以降,99%壺只有外表可看,不堪泡茶使用。
就胎 = 添加化工添加劑、金屬氧化物 ... 原礦是天賜寶貝,玩過的才能知一二。
就藝 = 開發創新,天馬行空,仿古抄襲,了無新意。
就心 = 炒作,以名利與聲望 ... 為出發點。
炒得越高,一定摔得越重,台灣走過這一遭,重光期之前的400年,雖高高低低,但仍有原礦,1990年全面開挖後,原址原礦,恐怕只是自欺欺人,2000年以降的宜興陶藝家,名利與聲望的策動也徹底的毀傷始於龔供春數百年來的陶藝之美德。
2000年以降的紫砂礦土,早不知來自何方,反正人工添加物已可亂真,只要有錢賺,牛奶雞蛋都可以假了,胎土算甚麼,現在宜興的人心早不是1970年之前可比擬。
陶藝大師徐秀棠語透玄機,一句不可複製,對一個工藝家而言,不可複製 ... 你相信?
有心無心,工藝品除材料本質外 ... 可以一模樣
不可複製,產自宜興,紫砂原礦才是不可複製。
不談收藏,先說使用,正統紫砂泥是基本條件,其餘一概不要,周遭資深藏家與看得懂的玩家10多年沒壺可買,在重光期之後,會不會進入毀滅期。

無論口沫橫飛只是文字 ...
無論製造使用都是數字 ...
說再多不如賞賞手邊壺 ...

中國國營宜興紫砂工藝一廠1980年代以前,中國宜興仍有一些以底槽青純料作胎之壺可收。
而憑名氣價錢 ...論斷壺則不算頂尖,終將打回原形。
識泥方能辨胎。
終能練就不敗王道。
唯本山泥本質不能複製。

陳腐時間越長則越好,抗戰與文革有許多好壺,都是經歷長達近10年陳腐期,當然也只有少數壺才有一些特徵,玩陶最難在辨泥,而識泥的玩藏者,方能收到珍品。

底槽青泥料在長時間陳腐後,使用時從藝人員,可能在窯燒成品上產生黑色暈紋,因此從藝人員在使用陳腐時間較長的底槽青原料時一定要重新杵打充分,才可以製作。







好泥爛泥自始即註定並存
取決之余到底懂還是不懂


摘自平常心的部落格之極小一段 ...


至於你的愛壺 ...
平常心只能祝福你 ...

TOP

此石瓢是80年在香港大陸百貨公司
宜興壺展售區購得
1

評分人數

  • lee480318

TOP

粗製品!

TOP

粗製品!
大壺 發表於 2011-6-4 10:34



    謝大壺兄評鑑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