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到了清代,紫砂陶藝人的製作又在前人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摟,其中最著名的是陳鳴遠,號鶴峰,又號壺隱,清康熙、雍正年間人。他能自製自鐫,雕鏤兼長,製品多出新樣,銘刻書法講究古雅流利,具有晉唐風格。善製茶具、雅玩,南瓜壺為其代表作品之一。“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竟求鳴遠碟”,這是對他作品的高度評價,其作品國內外均有收藏。

  嘉慶、道光年間有楊彭年、楊鳳年兄妹,都是名家,制壺雅緻玲瓏,隨意捏成而有天然之致,藝林視為珍品。特別是楊彭年與當時著名金石書畫家、曾任荊溪和溧陽知縣的陳曼生合作,陳親自設計了十八種壺式,交楊彭年製作,待坯半乾,用竹子在上面鐫刻書畫,其中精品均由陳氏自刻“阿曼陀室”款,或在壺底、把上刻“二泉”、“彭年”兩字,世稱“曼生壺”。此壺特點,壺嘴不淋茶汁,壺蓋與壺身旋轉緊閉後,即使拈蓋而壺身不墜,銘刻亦寓意深遠,有“字依壺傳,壺隨字貴”,“名工名士,相得益彰”的稱譽,歷代為鑑賞家所珍藏。與楊彭年同時的還有一位名匠邵大亨年少就享有大名。楊彭年以精巧見長,邵大亨則以渾樸取勝。所製“掇球壺”,“骨肉亭勻,雅俗共賞”,“嘴、鋬勻稱自然,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他的製品非常名貴,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譽。所製“魚化龍壺”、“一捆竹壺”、“風捲葵壺”等,均傳世,渾樸簡練,精美絕倫,達到紫砂工藝成就的藝術高峰。

  清代製壺名手,除上述幾位外,雍正時有陳漢文、楊季初、張懷仁、王南林、楊繼元、楊友蘭、邵基祖、邵德馨、邵玉亭。乾隆時有惠逸公、範章恩、潘大和、葛子厚、吳月亭、華鳳祥、貞祥、君德、吳阿昆、許龍文、陳文伯。嘉慶時有吳月亭。道光時有黃玉鱗、馮彩霞、邵景南、邵二泉、吳歧陶、申錫、吳大瀓。咸豐時有胡遠、俞國良等。以上是有案可查的,無案可查的不知幾許。

  從上所述,可以看出,紫砂器盛行與繁榮,除自然條件之外,和茶的製作、飲用方法由蒸團、碎碾、沸煮,改為散葉、炒青、沖泡有直接的關聯,與文人墨客、名門高士的愛好、推崇和參加也是分不開的,而詩文、書畫、金石篆刻藝術家與紫砂技藝名流相結合,則推動了紫砂制器的日新月異。趙宦光、董其昌、陳煌圖、鄭板橋、陳曼生(鴻壽)、吳昌碩、任伯年、黃賓虹等,都曾在紫砂壺上親筆題詩刻畫,這些詩文、書畫,一般都清雅淡遠,寥寥數筆,即為品茗人士大增興致,《砂壺圖考》記載,鄭板橋自製一壺,親筆刻詩云:

  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飢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

  這是茗壺上少見的詩句,借壺作比,以壺喻人,大大地抒發了肺腑之言,語明意深,讀之能陶冶我們的心靈,給我們以藝術享受。據現存實物及文獻查證,從明正德開始,至清宣統為止,以各種形式參與紫砂陶藝的著名詩人、學者、藝術家不下九十餘人。紫砂陶業有今日這般濃重的文化氣氛,是與熱衷文化的藝人與熱愛工藝的文人共同創造分不開的,所以才使紫砂壺馳名中外。紫砂壺流落到外國的也很多。尤其是日本搜購的為數不少,單是日人奧蘭田所編的《茗壺圖錄》中就有明清時期 ​​名家的紫砂壺三十多件。紫砂壺流傳到歐洲,大約是在明朝末年,由葡萄牙人首先傳去的。歐洲人稱為“紅色的瓷器”,據說英國人大維德收藏的名壺就很多。

  紫砂產品歷代以製作的精粗而分為:粗貨、細貨、特種工藝品三類。紫砂粗貨產品,價格低廉,是經濟實用面向大眾的產品。細貨產品雖價格有所高低,但還可稱為經濟實用的工藝美術品。特種工藝品,則是指有名藝人的製作品,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其身價超過珠玉之上。一件佳美作品的內涵,必須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的形象結構,精湛的製作技巧和優良的實用功能。如果說壺身宛如人的身體,那麼嘴、鋬蓋、把、鈕、腳則如人的五官、四肢,應與整體比例協調。首要的是:“嘴鋬舒屈自然,若生成者,蓋獨如人之冠,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之憂;眼外小而內錐,故無窒塞不通之弊。”“克蓋”與壺身必須和諧,而具有自然活潑的節奏感;“截蓋”意即截壺身上部的一段,蓋與壺身合則為一整體,不致參差不齊;“嵌蓋”則嵌納於壺身,以嚴密、合縫、通轉而隙不容髮為上。這些都反映出高度技巧上的細部刻劃。所謂的實用功能在於握拿時要舒適,壺嘴出水流暢,容量規格以致高矮形制要適合地域、民族飲茶方式的習慣。而精湛的技藝是評審壺藝優劣的唯一準則。
  一個藝人既有繼承也有創新,衡量創新的標準要注意三個要素:

  其一是形,即壺的形象,也就是形狀式樣。這來源於對生活的熟悉深度,取決於自己的精心設計。要明確地安排製作壺的大面,即壺身;要鮮明地強調壺的每個部分,嘴、鋬口、底、足、蓋所支配的方向。由點、線到面,交待清楚線條的來龍去脈,緩衝過渡,明暗轉折,虛實對比。這樣才能深入空間而獲得形的深度。把點、線面處理好後,形才有生命力。

  其二是神,即壺的神態,創作時候,萬不可僅在平面上探求,而要在起伏上思考。一切生命都從一個中心迸生出,然後由內到外,滋長發芽,燦然開花。必須要有一種強烈的衝動力才算是有神。

  其三是氣,即壺的氣質,要求產品的氣質要有一種健康的美,而不是病態的美。如果沒有輪廓、線條、體積、比例的學問,沒有基本功紮實而又靈敏的手,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總而言之,藝術要有決斷,要樸素,要率真,要把親自感覺到的表達出來,以達到形、神、氣兼備,才能使作品氣韻生動,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1

評分人數

  • 千尋

TOP

本帖最後由 digiaimo 於 2014-5-21 03:06 編輯

41紫砂陶的鑑定

  近年來隨著對砂藝熱潮的興起,傳統的茶文化與陶文化的推廣,使熱愛紫砂藝術的人士日益增多,較高檔次的佳作生產,究屬數量有限,遠不能滿足各界人士玩賞的需要,尤其高雅名作,更是稀少。因此社會上出現極少數缺乏藝術道德的工匠,串通一些不講商業道德的狡商市儈,不擇手段地乘機牟取暴利,各種等級的劣質贗品充斥市場,蒙蔽眾多熱忱的砂藝愛好者。所以有必要討論一下辨偽問題。關於此問題,前人很少涉獵,下面幾點,供紫砂藝術愛好者參考。

  識別砂壺的真假,如同鑑定書畫,首先要提高理性認識,即培養自己的美學素養,以資提高自己的美學觀念。其次是多方交流,互相觀賞某些名家的傑作,提高感性認識。多探討和了解某些名作家的風格形制,技巧手法,藝術擅長,使用原料泥色的習慣性,印章的規格特徵,把握關鍵性的依據,逐漸積累經驗,就不難識別真假了。

  在任何一種藝術行當中,一個有所成就的佼佼者,都一定會有他的獨到一面的過硬功夫,表現在藝術和技巧的兩個方面。這些內在的要領,就是所謂的個人風格和韻致。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形、神、氣、態貫通一氣,他們的靈感就體現在形、神、氣、態之中,作偽者是絕對不易得其要領的。若目鑑遇到一些問題,還可藉助文獻資料來考證,其中較為著名的文獻資料有明周高起《陽羨名壺系》、清吳騫《陽羨名陶錄》、清朱堅《壺史 ​​》 、張燕昌《陽羨陶說》、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周容《宜興瓷壺記》、吳梅鼎《陽羨茗壺賦》、明項墨林《歷代名瓷圖譜》 、鄧秋枚《砂壺全形拓本》、周嘉冑《茗壺圖譜》、王稀登《荊溪疏》、無名氏《陽羨茗陶說》等。至於文論談到宜興紫砂陶的文人就更多了,不勝枚舉。第三看陶刻等方面的款識。

  紫砂陶質地古樸純厚,不媚不俗,與文人氣質十分相近,特別得到文人的青睞,故明清時期 ​​參與紫砂陶製作的人很多。採取的方式多種多樣,不一而足,其中最多的是採取定制的形式,如董其昌、潘允端、黃彭年、端方等,還有一些則把當時紫砂名匠請到家中當幕賓依式製壺,如明陳繼儒請蔣伯囗(艹誇),清康熙年間許多文人請陳鳴遠,清同治年間吳大瀓請黃玉麟等。他們在定制宜興紫砂陶的過程中,不免提出自己的標準和要求及對造型、裝飾的意見,如項元汴、梁小王、陳鴻壽、蔡愷、吳大瀓等人都參與了紫砂陶的造型設計。文人除定制、設計紫砂壺外,更多的是撰寫砂壺銘,因為它可以記事、寓意、言志、寄情,而文人墨客最樂於此道。有了銘文,還要有一定的手段搬到壺上去,這樣就產生了書法和篆刻的形式。壺銘的內容大多為詩文和畫面,詩文的內容有的是與茶、花有關的題詠,有的是著名詩人的詩句,多由唐詩三百首、全唐文及千家詩中選出,著重講究各體書法,有正、草、隸、篆、鐘鼎和石鼓文等。在前人的著述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評述這些書法與篆刻的文字。如:《桃溪客語》裡記載,張叔未得時大彬壺有詩云:“削竹鐫留十字銘,居然楷法本黃庭(指王羲之書《黃庭經》)。”張燕昌《陶說》評楊忠訥壺銘書法:“其款字有晉唐風格,勝於前人”。《砂壺圖考》評徐懋壺銘書法:“氣格款字刻工均饒書卷氣”。評陳鴻壽壺銘書法:“眉字隸書,尤為別緻。”評汪錕壺銘書法:“字畫刻工均秀逸過人。”評陳煌圖壺銘書法:“筆法疏宕有致”。評瞿應紹壺銘書法:“子冶銘刻如天馬行空,漫無邊際”。評項真壺銘書法:“項不損字法晉唐”。

  紫砂壺的款識先是鐫刻,再發展到用璽鈐蓋,這個過程的形成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鐫刻麻煩,鐫刻者須善書。璽印方便,一鈐即可,尤其是適應於少批量生產。

  第二,璽印鈐蓋留下來的印記也是一種“商標”。

  第三,用璽印也是紫砂壺藝術走向完善的一步,是中國古文化與傳統藝術的結晶。

  好的紫砂款識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印章大小要適宜用印鈐款,理當視作品的大小而相應配置。倘若幾人合作,幾人印章大小亦宜相仿。有人曾說用印寧小勿大,大則不雅,此說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盡然。許亦華先生曾應呂堯臣之囑,作“堯臣陶藝”一印,擬戰國璽意,與其代表作“璽壺”底一般大小,鈐之於壺即為一巨鈐,匠心獨運,非常巧妙。因此創作者大小不同的印章不止一方,且用起來非常得心應手,恰到好處。

  (2)印章形式要善擇印式變化有姿才能與整體作品的藝術美相得益彰。印章除正方形、朱白文(鈐在壺上則相反,一凹一凸)外,還有半通形、瓦當形、圓形、半圓形、橢圓形、葫蘆形、自然形、肖形等各種印面形式,凡一件作品同時鈐用二方或二方以上印章者,就需擇不同的印面形式。才能渾然一體。

  (3)鈐印位置要得當一般用印在底部、蓋內、鋬下。如用在壺的明處,尤其要審察位置。用得好,可以起裝飾作用,得畫龍點睛之妙。

  (4)風格要協調一般來說工細精微的作品,宜用娟巧秀麗的印章;樸實奔放的作品,宜用粗獷老辣的印章;端莊穩重的作品,宜用方正平穩的印章。制壺名家王寅春常用的名印“王寅春”,得漢鑄印神韻,殘缺自如,通邊巧妙,鈐在其作品上,印雖小卻顯得雍容大度。顧景舟所用“景舟製陶”一印,線條不粗卻剛勁飽滿,姿意縱橫而錯落有致,確是大家風度。一般作偽者喜用一種四平人穩,粗細、深淺一致,工藝化的印章,且不問與作品風格是否相宜,都是一個模式,看後使人很膩昧。

  (5)鈐印輕重要適宜鈐印時應注意平整,用力均勻,不可深淺不一。由於印的形式與風格有異,作印者用刀深淺不一,鈐印時也應恰到好處。有的不一定要鈐足,有的卻非鈐足不可。清代篆刻名家陳曼生設計的壺形,寓巧於拙,古樸而又幽默,楊彭年製作,底鈐“阿曼陀室”一印。若不鈐足有點輕飄,好像一個病人站不穩的樣子。可鈐足後卻顯得雄健樸茂,運刀猶如雷霆萬鈞,金石味十分濃厚。

  (6)印章製作要考究紫砂款識所用印章的製作者有印人,也有不少民間陶工,優劣懸殊。紫砂陶有了很大的發展提 ​​高,而款識的藝術水平難以與古代相比。究其原因,古代作印者是篆刻名家,也懂紫砂的藝術,制壺者亦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也懂篆刻一二,所以製印的藝術水準也高,而一般作偽者大多為民間的陶工,既不懂篆刻,更不會請印人作印,款識不好,壺藝自然會受到影響。

  至於書法篆刻的地位,清中葉以前一般在壺底,清中葉以後在壺身上開始多見。明代製壺人用刻款,如有文人定制,即署文人的名號或堂號。到清代,制壺人用印款,文人撰銘則用刻款,即是說,凡印款與刻款並存的,必為文人定制;也有壺底用文人齋名作印款,壺身銘文用刻款,制壺人則在壺蓋內、把下、流下蓋小印章的。篆刻的工具一般用鋼刀或竹刀。篆刻的時間一般在壺送入窯前。燒成後刻款的也有,但極少見,而作偽者是不懂得以上常識的。不是在形、神、氣、態上出問題,就是署款不講究,書體惡劣,刀法無遒勁氣,且所用的印章不是亂鈐一通,就是與造型風格不相適應。即是說作偽者不具備書法、繪畫、貼塑、篆刻方面的藝術。若無書法、繪畫、貼塑、篆刻的高超藝術造詣,其作品則難以始臻藝術的上乘之作,不是偽品就是劣品,捨此我們還能說什麼呢?因此,看陶刻方面的款識可以鑑別出大批的偽品。

  至於砂藝歷史上的仿古作偽問題,在19世紀中葉和20世紀初期,也曾出現過摹仿古代名家作品的熱潮,其複制的方法有三種:
第一,按照名人的傳世品進行摹仿複製;
第二,一些古玩商人根據砂藝史籍記載的品名,通過藝匠臆測構思設計製作;
第三,將一些品位高雅、工技精緻、形式完整的所謂高檔次砂壺簽署歷代各名家的名款或偽仿印鑑加戳於上。
第一種情況的仿製者往往都是在砂壺技藝上有名氣的,無論在技藝上、泥色上都遠遠超過歷史原作,所以將摹製品與明代或清代初期傳器相比,都顯示出後代摹仿品的高水平,其價值下真跡一等,有些作品的價值還要超過原作,碰到這樣的仿製品可說是三生有幸,難以企及,可望而難求。至於清初延至中期的幾位傑出的大家,如陳鳴遠、聖思、邵大亨等的曠代佳作,儘管複製者技巧很是精工,總覺得在神韻上有所不逮,不免宥於玉與燕石的差別。但是這類作品流傳至今日,一旦偶為好事者所得,當然還是很有賞玩珍藏價值的。它應當區別於現代的假冒偽造的贗品。第二種是近年出現的借圖譜偽造再仿的技低質劣的假中之假的產品。作假人雖也有一些過硬功夫,但風格和韻致皆不對路,所以作出來的東西很難得要領,很難作到原品形、神、氣、態的諧和。稍有砂壺藝術常識的人,一看便知。第三種假冒名家的偽仿品,只要了解某些名作的風格形制,技巧手法,藝術擅長和款識的藝術形式,一戳即穿。因此凡遇名家的東西,千萬要慎辨。

  鑑別明代的宜興壺雖說困難很大,但仍有規律可尋。凡是真的宜興壺,其體重,其色紫,其亮潤,與剛磨出來的玉還未上亮光而以川蠟燙之者同,所有的落款皆陽文,字體亦極工整。仿製或新制的宜興壺,其性糟,其色黃,有亮者少,無 ​​亮者多,即或有亮,亦是用川蠟所燙,終不如真的宜興壺亮且潤。根據目前傳世的仿製品來看,所刻的新款一律用陰文,不是陽文,有識者不難,一望可知。除了 ​​宜興壺有偽作而外,其他品種的紫砂器則無人作偽。

TOP

本帖最後由 digiaimo 於 2014-5-22 06:26 編輯

42本人(善哉)養壺十大心得 要說養壺得要從開壺講起:    
     1.新壺到手忌立刻泡茶,因為壺在窯燒中常會留有異味,立刻泡會影響茶香和茶味。所以新壺到手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清潔,把壺用清水反复沖洗數遍,再用百潔布加適量牙膏均勻塗擦茶壺的內外並用清水沖洗乾淨,然後浸泡在水里次日取出。(用清水浸泡太耐效果不會太大,我本人建議晚上浸泡次日取出,既不費時,又不費神)

     2.單靠清潔是不能完全去掉異味的,用熱水燙壺兩次。第一次用70~80度開水,第二次則用剛開的100度熱水分別泡三至四分鐘。

     3.事先準備好足夠的熱茶湯,把茶湯衝入壺裡用養壺巾包好放進鍋裡準備煮壺,把剩餘的茶湯倒進鍋裡調好火力開始煮壺(切記火力一定要用文火不能猛,否則煮壞了可別罵我。如果有條的可取用鍋中鍋進行隔水燉壺)。煮壺的時間隨你而定,但切記不能乾水,要保持水滿包住壺,不然煮黑了可別罵我。       注:所用茶湯一定新鮮,製茶湯的茶葉可用我們平時用剩的茶碎或到茶葉市場購買一此茶碎。如果你所用的茶葉耐泡而不變味的可在煮壺時放進壺裡一起煮。清洗和煮壺的器皿必須乾淨無異味。如果你不敢煮壺可用熱水多燙幾片然後用,茶碎泡它十次八次(但效果還是及不上煮壺的)

     4.煮好後耐溫度降下後從鍋中取出用溫水沖洗乾淨,陰乾待用。(也可以立即使用)

     5.每次使用前用最好用70~80熱水燙壺再泡茶,用熱水沖淋壺的內外,可消毒、除污、去黴、曖壺四大功效。

     6.泡茶時由於水溫高,茶身氣孔擴大,用乾淨的養壺巾拭擦壺身。(養壺巾可浸茶湯後再擦壺效果更佳,茶湯可選第一泡的洗茶湯)       注:每次用完的養壺巾必須清洗乾淨。

     7.如果有條件的可製一些沸茶湯,在泡茶時沖淋壺身,以達到養壺及保溫功效。切忌將壺浸在沸水中或茶湯中保溫,此做法不利養壺相反還會使壺身留下不均勻的色澤。

     8.泡完茶後,應把茶葉壺內倒掉並用熱水沖洗乾淨陰乾,不用時應保持壺內乾爽,不能積存濕氣。勿把茶渣、茶湯留在壺內,特別在夏天茶渣和茶湯很易變質和發霉。

     9.平時不用應把壺陳放在乾燥、小灰塵、沒油煙的地方。
  
    10.茶壺若有茶跡或沾染灰塵、油煙可用牙膏輕擦。牙膏是很有效的除污清潔濟,不但無毒還有研磨、拋光作用。

43如何進入欣賞紫砂壺之門

      欣賞紫砂壺必須從愛壺、玩壺入門,在使用、玩賞中,了解什麼是正宗紫砂,紫砂泥原料的性能、化學成分、分子結構、吸水率、透氣性,紫砂壺泡茶、注茗的功能,壺的構造、藝術風格、名人、名作、歷史沿革、流派等等,並逐步確立自己的收藏風格。欣賞紫砂壺,亦淺亦深亦玄亦神,關鍵在於如何進入賞壺之門。

      宜興紫砂壺歷來分四個檔次:實用品(大路產品)、工藝品(細貨)、特藝品(名人的作品)及藝術品(富於藝術生命之作)。實用品的特點是每個歷史時期投入的製作人員最多,製作技藝差,日產量高,品種單一,這項產品歷來不入賞壺之列(歷史上也有專做大陸產品而獨具功力的高手,應數例外)。工藝品出於良工巧手,其作品一般來說制工精良,但出於歷史或文化因素,藝術素質,他們的作品大多為模仿傳統造型,或創作一些符合初步紫砂愛好者喜愛的造型。在上一個層次就是名人產品,稱之為特藝品。名人當然是在同行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名人少、作品亦少、它總是賞壺、藏壺者渴求的對象。藝術品,粗略說,並非就是製作技術精湛、功能獨具、材質貴重等而言,而是根據作者的文化藝術素養的高下,在紫砂這個傳統工藝中註入藝術生命的多少來判定的。

     不富收藏就無賞壺可言。收藏應該各有所好,不必強求多、全、精、專,在收藏中可以學會欣賞,在欣賞中學會收藏。

     我們這邊的包裝是: 壺->氣泡紙->景盒->氣泡紙-> 5層牛皮紙快遞專用箱; 我們站點發出去的貨可以達到: 0%破損的情況! 以前有過蓋子裡面破的,和把壞的情況; 同時這2處壞,那是很明顯的敲壺形成的; 我們只要求客戶不要敲壺; 我們能保證將完好品送到您的手中; 敲壺:舊時候為了檢測大缸等陶瓷器皿,用敲的方式; 聲音清脆,證明好的;聲音破殼響那就有問題; 之後,人們為了檢測壺,也採用了此方式; 同時檢測的是:壺是否燒到火候(一定的溫度)。 對於新手,我們還是老話,建議您別敲,因為手裡的力沒有數; 而且,對於料來說純料與調沙料的聲音又是兩樣的。 如果真想聽一下聲音:建議您用指甲彈一下,效果也是一樣的。

44藏不易養考究

一、紫砂壺的藏

  宜興紫砂壺製作水平檔次拉得特別開,有幾塊錢買一把的,也有幾百上千元的。歷代紫砂名人名壺、現代工藝大師的精品價格更是高得出奇。愛好者買什麼檔次的壺,首先要看你的經濟實力。當代不少中青年陶藝師的製作水平和藝術氣質都相當不錯,只是目前尚未成名或名氣不大,作品的價格就低得多,但他們之中肯定會有些人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名家或大師,這就得看你的眼力了。

  面對紫砂壺,入目的第一感覺就是泥色,不論它是哪種泥色,色澤上都應具有純淨的溫潤感覺。壺的優劣跟泥質的高低有關,這高與低包括泥料本來的質量和燒煉的火候,“過火則老,老不美觀。欠火則稚,稚沙土氣”。不過,新買的壺外表總不及用過的那麼有光澤,新壺通常有一股土腥味,顯得粗、燥、亮。而舊壺細、潤、柔,原因是舊壺內石英分子排列在不斷的冷熱水交替中起了變化,再加上持壺者悠悠品茗時用手摩挲,所以才色澤光潤。 選藏紫砂壺還得看製作工藝的精湛與否、壺體造型與附件的配置(它們各個方面的比例是否恰當)、外輪廊線段結構上的緩衝過渡以及明暗面的技法處理等,這其中壺蓋最容易暴露出工藝的優劣。明清兩代大師的作品,一般將壺蓋蓋上便能把整把壺拎起來,這代表著制壺技藝的高水平。通常口蓋關係要緊密通轉、平正妥貼,圓形壺蓋的精細微妙處在於通轉不滯且準合無間隙搖晃,倒茶時無落帽之憂;方器和筋紋器的蓋子,從各個方面蓋上去,都要能和頸肩吻合。

二、紫砂壺的養

  有的愛好者購壺後只知鑑賞,不大懂得“養”壺。一把壺燒成後,由於胎骨火氣重,紫砂間微孔結構松,容易受熱脹冷縮的影響,只有通過“養”才能改變其性格。買來新壺,最好把它浸泡在鍋內冷水里,水里放把茶葉,煲上半個小時,先除掉壺上的土味、雜味和蠟質,便可用來泡茶了。 “養壺”主要靠茶葉來養,一般選用綠茶,綠茶性溫,茶葉以當年產新茶為佳。茶葉的等級要高,越是紫砂壺精品越要上等茶葉,泡茶的水也要好,最好用山泉水或礦泉水。
  泡茶也講究,先“潤壺”———用沸水澆壺身外璧,然後再沖水。玩賞家常喜愛多把壺輪番使用,飲什麼茶用什麼壺,飲紅茶用甲壺,綠茶用乙壺,烏龍茶改用丙壺,嚴加區別,不相混淆。茶壺每次使用後,壺身應擦拭乾淨,壺內殘茶剩湯不必立即倒棄,因為紫砂有一定吸水性,殘茶留在壺內任其吮吸,時間久了,能使壺色光澤古潤。如果壺暫時不用,把壺身內外擦乾爽,貯放在空氣流通的地方。紫砂壺切忌包裹式密封,封閉久後易生“斑”。注意勿讓壺沾上油煙,否則很難洗滌。另外,洗刷時不要使用清洗劑,因為很容易破壞“色漿”。
  
45典雅藏品紫砂壺

  紫砂壺是我國人民喜愛的茶具。它不僅具有造型別緻、古樸典雅的藝術特色,還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用來泡茶香味特別醇鬱,因此寸柄之壺,盈掬之杯,往往被人視若珍寶。 江蘇宜興紫砂壺的製作,始於宋而盛於明清。它採用深藏於宜興山地層中薄薄的一層紫砂泥(號稱“泥中泥”)製成。紫砂泥含砂量低,可塑性強,質地優異;砂土中含有較多有益於人體的微量元素;燒成後呈雙重氣孔的分子結構,透氣而不滲水,沏茶不失原味。使用越久,越發光潤古雅。古人將紫砂壺喻為“珠玉”,留下了“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宜興之古稱)溪興一丸土”的讚語。蘇軾居宜興時,愛好一種提樑式砂壺,即後世所稱“東坡壺”。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宜興出現了兩位造壺大師———供春和他的徒弟時大彬。供春製品被稱為“供春壺”,造型新穎、質地薄而堅實,有“供春之壺,勝如金玉”之譽。時大彬多製小壺,點綴於精舍茶几之上,更加符合品茗的美學趣味。明清文人的介入,使紫砂壺集書畫、詩文、篆刻、雕塑諸藝術於一體,變成了完整的藝術品。明清時期 ​​,湧現了許多造壺名匠,明代有李仲芳、徐友良等;清代有陳鳴遠、惠孟臣、楊彭年等。

  清嘉慶年間,江蘇溧陽知府陳曼生與楊彭年合製的壺,雅緻玲瓏,世稱“曼生壺”,一直為鑑賞家所爭藏。 紫砂壺造型千姿百態,大致可分為四大類:自然造型、幾何造型、筋紋造型和仿古器皿造型等,品種達2000多種。現代的紫砂茶具又有創新,制壺名家首推顧景洲,人稱“壺界泰斗”。此外,裴時民、王寅春、吳雲根、周桂珍、汪雲仙等人之作,也蜚聲遠近。他們的作品,收藏家們也競相求覓。 選擇紫砂壺,一般要從年代、泥質、藝術特色等方面考慮。隨著紫砂壺在國際市場上日益風靡,老壺“一壺千金”並不鮮見。紫砂壺的泥質分硃砂、綠泥、紫泥等多種。硃砂質地最好,所造出的壺,壺蓋輕敲壺把,能發出清脆鏗鏘的金屬碰擊聲,聲音越脆,泥質越純。砂壺的工藝水平,是壺品高下的主要標準。作為藝術品的砂壺,其價值和書畫作品相似。大凡高手製的壺,形體悅目,輪廓周正,線條流暢,比例恰當,其做工格外精緻。據說,許多名家每三個月只能造出約10把壺。壺面光潔,壺口、壺把、壺嘴處在同一水平上,壺流、壺把成一直線,壺口、壺嘴、壺蓋、圈足都寬窄一致,壺蓋緊密,對壺吹氣,壺蓋能輕輕跳動,壺體不見瑕庇,壺嘴斷水功能好。達到這種藝術水準的,方稱得上壺中上品。 好的紫砂壺賣價高,但偽品也多。
20世紀初期,上海古玩商曾聘請制壺高手,精心仿製清代陳鳴遠、楊彭年、陳曼生等人的作品,大部分已流到海外。當代製壺名家,也每有冒其名的贗品出現。有些陶器商販,以新壺著色,或把新壺放入泥漿中漚泡,冒充“古董”、“出土文物”,矇騙一些外行人。也有的人用無款舊器,冒刻名家之款。收藏者要特別注意辨別真偽。一般說來,明清砂壺選料精細,淘練程序多,胎質相對緊密,份量較重,表面有光澤。現代仿製的壺,則無法做到這些。且現代仿製的壺,多為壓模拼合而成,手工製作意味減少,只要留心壺嘴及壺柄下方,往往不難發現有雙片拼合的線痕。此外,還可以從款識、印章上辨別。明末清初以來,高檔砂壺用印有兩方,一為底印,蓋在壺底,多為四方姓名章;一為蓋印,用在蓋內,多為體型小的名號印。當代中檔以下砂壺,壺底多用“中國宜興”四字篆文印。因此,收藏紫砂壺時,須仔細辨偽,才能獲得珍品。   

46紫砂器泥色的鑑別

  紫砂泥:是「黏土─石英─雲母」,─系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經一千一百度~一千一百八十度燒成,生成殘留石英,雲母殘片,莫來石晶相,赤鐵礦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燒結形成了陶瓷原料難得的單礦燒結雙重氣孔物相結構。使得紫砂泥「魔術般的五色土,天生就形成了中國茶道茶具系列適應茶文化之天性」。明代李漁說:「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茶壺以砂為上蓋既不難看,又無熟湯氣,故用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好一句「色香味皆蘊」!使品茗者在味覺、嗅覺、視覺上達到了理念化的完美享受。 古人描述的紫砂泥為「五色土」、「岩中泥」、「天青」、「暗肝」、「海棠紅」、「硃砂紫」、「水碧」、「葵黃梨皮」、「墨綠」、「黛黑」、「栗色」、「桐綠」、「榴皮」、「沈香色」等。其中以朱、紫、米黃為紫砂泥的基色,可分成:紅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團泥(即本山綠泥呈米黃色),這三種基泥由於地質成形條件不同,礦層分佈不同,「泥中泥」的礦層深不同,燒成時溫度稍有交差變化,則色澤變化多端,妙不可思。 紫砂泥色千變萬化,紫砂泥旳原料處理也耐人尋味。在製作處理上大致要經過:天然風化─泥料粉碎─篩選除染─級配─練制─陳腐等原料加工過程。從製作方法上:又分手工泥和現代機制泥。從原料互配上:有原色泥原配和互配之分。但不管怎樣原料加工一旦成品即稱「熟泥」,即可經陳腐後成型製作之用。歷史上有許多好的調砂泥,不同時期不同歷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調砂特色,這就給收藏者和紫砂鑑賞家們提供了歷史作品鑑賞的內涵佐證。一件上好的紫砂陶藝品,特別是壺類、在實際使用中壺體表面肌理給人以手感舒暢、細而不膩,形如:豆沙、紅木質的感覺,取悅於於心,雅緻迷人。

TOP

本帖最後由 digiaimo 於 2014-5-21 12:18 編輯

47紫砂概述[轉貼]   
紫砂器,又稱“紫砂陶”,簡稱“紫砂”,一種以特殊陶土製成的陶器。出自我國東南的江蘇宜興,所用陶土,為一種含鐵質粘土質粉砂岩,由水雲母和高嶺土、石英、雲母屑、鐵質等礦物成分構成,主要化學成分有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錳、氧化鉀、氧化鈉等,顏色有多種,被主要分成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泛稱“紫砂泥”,可單獨燒製成陶。因含鐵、矽量較高,燒製後多呈紫紅色,故稱“紫砂器”。它始於唐宋,風靡明清,迄今未艾,是我國繼唐三彩之後又一次譽於世的古老陶藝。

(一)紫砂器的起源 紫砂器的起源,歷來有多種說法。傳說,宜興紫砂泥的發現,最早是由一個異僧先發現的,他發現紫砂泥後,便沿村走,大喊:“賣寶貴去”,見村里的人不理睬,又喊:“不買貴,那買富怎樣?”村人見奇,就跟著他走,而走到一個山洞,果然發現有五色斑斕的泥土,很適宜製陶,從而發現了紫砂泥。可惜的是,這個傳說沒有年代,我們不知道它是發現於什麼時候。最早,人們是認為紫砂器起源於明代,由明代人周高起提出,他在《陽羨茗壺系》“創始”中說:“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云:僧閒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練,捏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蓋的,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金沙寺僧,姓名與生平不詳,明周容《宜興瓷壺記》認為他是“萬曆間(1573~1619年)大朝山寺僧”,是他首先從陶工那裡學會製陶技術而發明了紫砂器的。以後,清吳騫《陽羨名陶錄》等也如是說,於是,紫砂器起源於明代說成了明清和近代流行的一種說法。

  直到現代,由於人們在文獻中發現,早在北宋已有了有關紫砂器的記載,才提出了紫砂器起源於北宋說,而1976年宜興鼎蜀鎮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古龍窯和宋代紫砂器殘片的發現,紫砂器起源於宋代說逐漸取代了明代說,成為了現代最為流行的說法。據稽,北宋有關紫砂器的記載大致如次: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梅堯臣《宛陵集·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詩》 “雪貯雙砂罌(音ㄧㄣ,缶一類的盛器),詩琢無玉瑕。” ——梅堯臣《宛陵集·答宣城張主簿貴雅山茶次其韻》。 “喜共紫甌(音ㄡ,盆盂之類的盛器)飲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清。” ——歐陽修《和梅公儀嘗茶詩》。 “窗外爐煙自動,開瓶試一品香泉。輕濤起,香生玉塵,雪濺紫甌圓。” ——米芾《滿庭芳·紹聖甲戍暮春與週熟仁試賜茶》。 所謂“紫泥”,即是紫砂泥,而“砂罌”、“紫甌”,則均為用紫砂泥製成的器具。至於羊角山宋代窯址,南北走向,寬約十米,長約十幾米,屬於小型龍窯,窯側有磚垛兩排,磚屬北宋中期,出土的紫砂器殘片(圖1),有壺、罐兩種,以壺為大宗,既有圓器,也有方器,復原之,有高頸壺、矮頸壺和提梁壺等,器呈紫紅色,據測試,其確為紫砂泥。 至於羊角山宋窯出土紫砂器的造型工藝,並不是一般陶瓷的陶輪拉坯成型工藝,而是採用紫砂器獨特的泥土鑲接成型工藝,另外,器物里外無釉,均明顯為紫砂器特徵。據考察,該窯的年代始於北宋而盛於南宋。 上述,由於有種種文獻記載和考古實物的出土,人們才廣泛認為紫砂器發於北宋的。 不過,這裡還需要指出的是,就目前考古發現而言,紫砂器是始於北宋,但就文獻記載而言,確似乎還更早。

  早在唐代,茶聖陸羽《茶經·之用》有曰:“熟盂,以貯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熟盂”,即盛沸水之盂,“瓷”當是瓷,而“沙”,按照上面對宋代史載的解釋,則應為紫砂泥,“或瓷或沙”即是或用瓷土或用紫砂泥製成的熟盂。也就是說,在唐代,紫砂器已經出現。在對北宋紫砂器殘片的研究中,人們有一種認識,即認為此時的紫砂器已經很成熟,其起源似乎還應更早,說“羊角山的發現暫時可以把茶和砂陶的碰撞定在北宋,但誰都知道它們之間的第一個回合要比這早得多。”唐代,目前雖無紫砂器遺物的發現,但我們知道,宋之前,宜興的陶業一直都很發達,據考古調查,宜興地區的古窯址,自漢至唐,一直綿延不斷,有漢代的川埠鄉和西山前的窯址群,有六朝的南山北麓湯渡村和均山的青瓷窯群,有唐代的澗古龍窯址,等等。唐代,宜興的陶業很發達,又地產紫砂泥,而文獻既然有記,所以紫砂器出現的“第一個回合”可能就是這個時候。

48紫砂工藝史

  該紫砂正史為(江蘇省誌、陶瓷工業誌)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於1989年6月印製,供上級單位和內部參閱;資料頗有看頭。

  江蘇紫砂工藝陶,是採用宜興地區含鐵量高的粉砂岩高嶺石質粘土為原料,製成的紫紅色陶器。產品內外一般不上釉。經1200度高溫燒成後,具有一定的氣孔率和吸水率,其造型別緻、色澤古樸、工藝精細,並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是我國獨特的工藝品。 紫砂工藝陶有茶壺、花盆、陳設雕塑、器皿幾大類,造型各異。經歷代紫砂藝人傳習演化形成。器皿造型大致可分,幾何形體構成的光素器,俗稱“光貨”;取材於自然物象變化而來的塑器,俗稱“花貨”;用筋紋線分割形體為“筋紋器”,俗稱“筋囊貨”。 產品以製作工藝的水準,可分為粗貨﹝指日常生活用的廉價產品)~細貨﹝指具有一定的製作工藝水平,並適應批量生產)、特種工藝品﹝具有收藏欣賞價值,出產甚少,代表當時技術水平的作品,供人們珍玩)三個檔次。 紫砂工藝陶始於北宋中葉,從日用陶昇華而成。

  至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開始興盛,以供春為代表,把紫砂器推進到一個新境界,成為最早的著名藝人;

  至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紫砂陶已形成獨立的生產體系,時大彬等名匠輩出、各自立門戶、爭奇都 ​​艷。在燒製技術上得到改進,使產品色澤光潤,有“茗者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是人而知之矣。”進入百品競新的興旺時期;除生產茶具外,還生產文房雅玩、香薰、盒等工藝品。明末,紫砂壺隨茶葉輸出,由葡萄牙商人帶到歐洲,稱為“紅色瓷器”。

  清康熙、乾隆年間(1662~1795年)紫砂工藝陶迅速發展,產品的式樣奇特,風格典雅俊秀,品種增多;有紫砂花盆、陳設器具、雕塑文玩、瓶、鼎等。造型常藉鑒花、果、竹、木自然物象,寫生手法製作紫砂工藝品,並以陳鳴遠為代表;獲“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的讚譽。紫砂裝飾上吸收外地技法,採用_t鈞釉、粉彩、泥繪、書畫印章銘文落於紫砂器上,使技藝日趨精進,常被宮廷選作貢品。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陳鴻壽任溧陽縣宰,致力推進壺藝,創造“曼生壺”十八式,改進紫砂泥質,以雄奇的書法銘文契合茶壺;“壺從字貴、字以壺傳”舉為時尚,上流人士紛紛訂製茗壺,產品向歐洲、日本、東南亞各國及南美洲出口。

  民國初年(1912年)後,蜀山紫砂同業公所、利永陶器公司、江蘇省立陶器工廠、陽羨紫砂陶藝公司相繼成立,外地一些資本家也紛紛到蜀山、潛洛等地投資建窯設廠。

  民國10年﹝1921年?#123;利永公司開辦“利永陶工傳習所”;

  民國19年(1930年)江蘇省立宜興職業學校開辦窯業科,對紫砂造型、泥色質地進行研究和改進;

  到民國21年(1932年)紫砂從業人員已達600多人,全年共燒140窯次,年產量220萬件,年產值42萬元,佔宜興陶瓷工業總產值的15%,並接受東洋、南洋、西洋等國的訂貨,是紫砂生產特盛之年。

  從1915~1935年中,江蘇紫砂工藝陶,先後在巴拿馬國際賽會、美國費城國際博覽會、比利時列日國際博覽會、美國芝加哥博覽會、英國倫敦國際藝術 ​​展覽會獲獎。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佔領宜興,紫砂廠房炸毀,龍窯相繼破壞,交通阻絕,技工失業流散,整個紫砂陶業幾乎陷入後繼無人的境地。




PS:全文畢,如有缺漏,待後續再補~
1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