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Re:回流壺

本帖最後由 digiaimo 於 2014-6-9 02:03 編輯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港台曾掀起紫砂壺收藏熱潮,當時銷往港台地區,如今又回歸內地的紫砂壺,稱作“回流壺”。


“回流壺”是藝術品市場發展冷熱不均的結果。20世紀80年代,港台地區尤其是台灣的收藏家,在內地大量收購紫砂壺,造成紫砂壺價格大幅上漲。亞洲金融風暴後,很多紫砂投資者被套牢,港台紫砂市場陷入低谷。近幾年,隨著紫砂壺收藏熱的再度興起,這些紫砂壺精品又逐漸回流到內地。


由於大部分“回流壺”在當時購買時就價格不菲,因而價格比新壺貴了很多,收藏“回流壺”的大多是有實力的紫砂壺藏家。


眾所周知,宜興紫砂在80~90年代取得了非常強勢的發展,這個發展對紫砂這個行當整體提升非常關鍵,同時期的其它眾多中國工藝美術基本都沒有這麼好的機會.分析其原因,和以台灣為首的海外需求密不可分.當時國內改革開放不久,對精品工藝美術品的需求處在非常低的水平,而海外的這些需求主要建立在精品的格調之上,為宜興紫砂的超常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因.


而巧合的時,傳統手工業的合作整合為藝人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環境,經過50~70年代良好的技藝傳承與發展,當時宜興紫砂已經儲備了相當一批人才.在海外需求的刺激下,這批能工巧匠在紫砂的發展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不僅發揮並提升了傳統紫砂的魅力,也創造了一批在紫砂史上舉足輕重的作品.由於國內精品工藝美術的消費當時尚處在萌芽階段,為數眾多的紫砂精品主要散去到以台灣為首的海外華人圈子裡面.這些年隨著國內工藝美術收藏炙熱,這些曾經的精品在逐步回流國內,就是市場上常說的回流壺.


回流壺既然有著當時可以說千載難逢的創作條件,自然具​​備極高的收藏價值.這從幾個方面可以佐證,首先是回流壺創作時代的藝人普遍處在從藝的壯年時代,其次這批藝人當時有著良好的創作環境.紫砂歷史非常短暫,期間出過一些技藝超群的藝人,但相當數量的藝人整體達到一個十分高的高度,歷史上僅僅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這個時期不僅可以說是紫砂的一個高峰,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紫砂的最高峰.今天這批藝人普遍從壯年走向了暮年,而紫砂這個工藝美術也翻過了這個高度逐漸走向夕陽.這麼說主要也基於幾個事實,今天的新一代藝人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難以和前代比肩.而創作的環境更是每況愈下,浮華的宜興紫砂行當在金錢的繁榮之下,創作的源泉和對精品的追求動力都已經下降了.


對於紫砂收藏者來說,如果你仰慕那些成名大師或者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何不嘗試去收藏他們的成名之作,一般來說為求成名的用心之作確實是好於成名後的作品的.其實不僅紫砂收藏級作品如此,供茶藝愛好的紫砂商品亦是如此.


當今內陸各大城市沒有取得回流壺的商人只知道一味打壓回流壺,甚至許多沒自信的工藝師也根這呼應反彈回流壺,而使得回流壺在大陸許多藏家眼中成了工藝師以前的習作品,商家也許會說:來至於彼岸的大部分都是仿品的諸多問題。人云亦云,因而許多玩家望而卻步,因而失去了許多收購好壺的機會。大觀整體藝術市場,社會的經濟活動牽動了整個藝文的熱度,不僅名家壺回歸祖國還有古瓷,字畫,翡翠和田,青銅,名表.名酒等等海外遺珍皆陸續回歸,這也像徵著經濟繁榮昌盛的年代,區區的敵擋著過去的名家壺實在心胸過於狹隘或者說:僅是單純的的商業利益問題。


當今很多藝人看到自己往年“忍痛割愛”、“揮淚送別”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居然“另眼相待”真是豈有此理?21世紀的今天還如同封建社會遇到”一紙休書“回家的女兒,如喪考妣!不外乎有幾個不足為外人道也卻又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小九九:


一,以前的聘禮低了,現在家裡的”閨秀“都待價而沽,不能因這”掃把星“連累了其它。


二,以前為生活所迫草草嫁出的女兒反而比現在家裡的更水靈,不敢相認了。


三,當初因為價格緊密同職稱掛鉤,現在平步青云了,擔心為當時價所累(紫砂版的秦香蓮與陳世美)。


四,生活比以前腐敗了,手藝較以往生疏了,怕鼎盛之作壓垮現在的”弘揚“、”應景“、”勾兌“之作……這些人是忘本之人,永遠為利蠅營狗苟、慘淡經營,指望其甘於寂寞、艱苦求道以經典之作存於世間無異與虎謀皮!


早前也說過很多次了。


1.回流多一把,作者就少賣一把。


2.早前沒人搶只有認真做拼品質,現在為了搶錢只好抓緊交趕工貨。


3.早前的細緻,新做的粗糙,為了自己多賣一把,只有說後面做的差的是才真的,前面做的好的肯定就是仿的了。


原文出處:http://baike.zisha8090.com/zt_458.html

1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認同此篇文章所言,商品壺的年代,眼中只有外匯,現在只有強勢的人民幣,不管是真壺還是假壺,能夠泡茶的壺已不多了!
1

評分人數

  • digiaimo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