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800年化石古茶

某天去家樂福吃爭鮮壽等座位前
逛進書局拿了一本普洱茶的書,隨手一翻
看到在海中沉睡800年的普洱茶,匆忙間忘了記書名作者

剛剛google一下查到
據說是從南海一號沉船中撈起來的,考證這茶有800年之老.這茶當年是裝在木箱中,封得很嚴密,水沒有進去,保存得非常好。
有空再找找有無其它完整資料.

應該是普洱藏茶 吳德亮著 聯經出版
1

評分人數

TOP

木箱沉在海里800年都没有烂,有点不可思议

TOP

回復 1# jinchin2001


有點印像
哥德號或哥德堡號
茶葉已變有點土綠色.
1

評分人數

TOP

回復 4# 建宏


    現存歷史最久遠的茶葉與瑞典哥德堡號

1745111哥德堡從廣州啟程回國,船上裝載著大約700噸的中國物品,包括茶葉、瓷器、絲綢和藤器。當時這批貨物如果運到哥德堡市場拍賣的話,估計價值2.52.7億瑞典銀幣。眼看就要回到瑞典時,在距離哥德堡港900處的海域觸礁沉沒。當時人們從沉船上撈起了30噸茶葉、80匹絲綢和大量瓷器,在市場上拍賣後竟然足夠支付哥德堡這次廣州之旅的全部成本,而且還能夠獲利14%.這之後瑞典東印度公司又建造了哥德堡商船,它1796年沈沒在南非。1984年,瑞典一次民間考古活動發現了沉睡海底的哥德堡殘骸。讓人們吃驚的是,打撈上來的部分茶葉色味尚存,至今仍可放心飲用。哥德堡人將一小包茶葉送回了它的故鄉廣州,供廣州博物館公開展出。

文的出處[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3258570100q1t0.html[/url]

南海一號(又作南海Ⅰ號),是一艘中國南宋初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而失事沉沒於中國廣東省陽江市南海海域的沉

哥德堡號跟南海一號應該不一樣

1

評分人數

  • 建宏

TOP

本帖最後由 布魯斯 於 2011-9-29 11:20 編輯
回復  建宏


    現存歷史最久遠的茶葉與瑞典哥德堡號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Ⅰ號”從廣州啟程回國,船 ...
jinchin2001 發表於 2011-9-29 09:07



對岸的中國茶葉博物館藏品(http://big5.sc001.com.cn/expo.sc001.com.cn/museum/6232/list-213.html)
二百六十年前沉沒     瑞典哥德堡號  沉船茶樣   
2

評分人數

  • 建宏

  • jinchin2001

TOP

回復 1# jinchin2001

八百年南宋團茶重現人間—吳德亮   



作為中國海岸線最長省份的廣東,千百年來就一直是「海上絲綢之路」與「海上茶路」的起始點或必經之地,海上貿易長盛不衰。根據史料顯示,中國鴉片戰爭以前有明確記載的沈船事件就高達100多宗,不僅令人咋舌,也成了考古學家與探險家最感興趣,甚至尋寶專家長久以來最為「覬覦」的對象。

1987 年,中國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了沈沒海底800多年,長30公尺、寬10公尺的宋代商船,經相關部門正式命名為「南海一號」。並從2002年3月至今,由中國歷史博物館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共同組成的「沈船水下考古隊」,陸續打撈出珍貴文物4000餘件,包括福建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窯系及龍泉窯系出品的古瓷,以及金、銀、銅、鐵等飾物器皿,大多為十分罕見甚至絕無僅有的文物珍品。而根據探測情況估計,整船文物可能達到6萬至8萬件,文物界專家認為,「南海一號」最終出水後,其價值和影響力將不亞於西安秦始皇兵馬俑。

不過,儘管南海一號的新聞炒得沸沸揚揚,但至今焦點仍大多集中在打撈出的金銀器皿與陶瓷珍品,估計價值不下數十億元的文物上。因此觀看新聞的同時,我也不免納悶,以當年「海上茶路」繁盛的景況推論,艙內應留有不少宋代團茶才是,或許在今天已不具經濟效益,才沒有任何媒體提及吧?

近年縱橫兩岸的台灣茶業大老范增平則證實了我的疑問:就在一個月前,范老大不尋常地在深夜來電,說要邀我共品這輩子絕未「見」過的一款老茶。欣然赴約進入台北車站附近的「中華茶文化學會」後,但見范老大小心翼翼地自櫃中取出錦盒,褪去層層包裝,呈現在眼前的,卻是一只約莫手機般大小,外觀明顯被歲月侵蝕得坑坑洞洞且縮皺不堪,彷彿歷經千年風化的隕石岩礦。比較起北京故宮珍藏的近兩百年歷史的金瓜貢茶,至今仍保有渾圓的身軀,以及條索分明的容顏;說這是茶,委實讓人難以置信。

作為中國海岸線最長省份的廣東,千百年來就一直是「海上絲綢之路」與「海上茶路」的起始點或必經之地,海上貿易長盛不衰。根據史料顯示,中國鴉片戰爭以前有明確記載的沈船事件就高達100多宗,不僅令人咋舌,也成了考古學家與探險家最感興趣,甚至尋寶專家長久以來最為「覬覦」的對象。

1987 年,中國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了沈沒海底800多年,長30公尺、寬10公尺的宋代商船,經相關部門正式命名為「南海一號」。並從2002年3月至今,由中國歷史博物館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共同組成的「沈船水下考古隊」,陸續打撈出珍貴文物4000餘件,包括福建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窯系及龍泉窯系出品的古瓷,以及金、銀、銅、鐵等飾物器皿,大多為十分罕見甚至絕無僅有的文物珍品。而根據探測情況估計,整船文物可能達到6萬至8萬件,文物界專家認為,「南海一號」最終出水後,其價值和影響力將不亞於西安秦始皇兵馬俑。

不過,儘管南海一號的新聞炒得沸沸揚揚,但至今焦點仍大多集中在打撈出的金銀器皿與陶瓷珍品,估計價值不下數十億元的文物上。因此觀看新聞的同時,我也不免納悶,以當年「海上茶路」繁盛的景況推論,艙內應留有不少宋代團茶才是,或許在今天已不具經濟效益,才沒有任何媒體提及吧?

近年縱橫兩岸的台灣茶業大老范增平則證實了我的疑問:就在一個月前,范老大不尋常地在深夜來電,說要邀我共品這輩子絕未「見」過的一款老茶。欣然赴約進入台北車站附近的「中華茶文化學會」後,但見范老大小心翼翼地自櫃中取出錦盒,褪去層層包裝,呈現在眼前的,卻是一只約莫手機般大小,外觀明顯被歲月侵蝕得坑坑洞洞且縮皺不堪,彷彿歷經千年風化的隕石岩礦。比較起北京故宮珍藏的近兩百年歷史的金瓜貢茶,至今仍保有渾圓的身軀,以及條索分明的容顏;說這是茶,委實讓人難以置信。

看我狐疑的表情,范老大緩緩抬起頭,不急不徐地表示:「這可是八百歲以上的團茶了」。八百年?不就是南宋時期嗎?果然是從「南海一號」打撈的出的宋代團茶。儘管事涉敏感,對於茶品的取得,彼此都相當有默契地未做深究,但以范老大近年在對岸茶葉科學與茶文化界舉足輕重的地位,取得沈船茶樣作為研究自是順理成章了。令我驚異的是宋人以木箱臘封的技術,沈沒海底八百年居然絲毫未受潮,只是不堪歲月陳化而緊縮得不成「茶」樣罷了。

禁不起我的催促,范老大以手指掰開一小片茶塊置入,為了便於觀察而使用透明玻璃壺具。溫盞並注入沸水後,深褐色的茶湯如泉湧般溶出,首泡湯色褐紅、清澈見底,而雲腳瀰漫的湯面則明顯迥異於常見的新茶或陳茶。且不同於一般茶品散發的醇厚香氣,只有淡淡的木質香若隱若現。顧不得腹瀉的疑慮,我懷抱著虔敬的心舉盞品飲,入口有著普洱陳茶的黏稠,

圓潤的口感則在味蕾舌尖輕轉,淡而微甘。

第二泡明顯黝黑的湯色逐漸接近宋代鬥茶的情境,杯緣呈現黑、紅、黃三色漸層,茶面則泛起陳茶特有的層層油光。而顆粒狀淳淳光澤的湯花,不就是宋代民間盛行取勝的「冷粥面」嗎?油光下的變幻則更為驚人,忽而呈現梯田般的圖案,忽而又如河川的律動,水痕紋路層次分明,讓我大感驚奇。

  幾泡茶湯飲盡,入口時乍現的木質香逐漸明朗,范老則以老陳檀木香形容,醇厚的陳韻這才緩緩在喉間迴盪,杯底茶香也適時濃郁了起來。且不知是否心理作用使然,抑或經過八個世紀歲月加持的茶氣效應,彷彿一股熱氣自丹田直衝腦門,蔓延至臉頰耳根,手掌則泛紅微熱。范老大也說他血液循環加速,整個身體彷彿要飄浮起來,因此當場引用唐代詩人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形容他的感受。

對於茶品的描述,范老大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說外觀像是一塊顏色如焦炭般的化石,茶湯進入口腔後,舌面上似乎有多種變化,或者說是多層次的變化,從客家老菜脯醇和而淡味,漸漸地舌間泛起涼涼的感覺,並在忽然間產生一種慢慢化開的甘味。

品嚐完約200c.c.的茶湯,再看壺內幾經高沖後的殘餘茶塊,似乎並未融化掉多少,只是稍顯糊軟罷了。殘留的茶末則呈現抹茶般的綠色粉狀,想像在八百年前,應為豐腴鮮活的綠茶美人吧?范老大補充說:此茶的珍貴在於它的時間性;當然如果能兼顧到風味性、藥理性和藝術性,那就更臻完美了。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teliang/article/12915200
1

評分人數

  • jinchin2001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