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不抱怨的關係

轉化抱怨,幸福實現!

  繼《不抱怨的世界》後

  另一創造幸福新關係的心靈串聯運動

  幾乎所有的抱怨,都跟人際關係有關。

  而你,絕對有能力轉化任何一段不理想的關係!

  與其抱怨,不如「改變」——

  改變你心裡述說的故事、改變你處理情緒的方式,

  你就能用愛、善意與理解串起心橋,

  締造快樂好人緣、擁抱幸福新關係。

  「關係」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為這份交流定調的基礎,

  就是我們如何對自己述說另一個人的故事,如何在心裡為他預設評價,

  當對方感覺到了你的描述和評價,就表現出符合預期形象的行為,給你相對的回應。

  人無好壞,是我們的想法把他們變成好人或壞人。

  你可以改變別人、轉化你所有的人際關係,只要你願意做該做的事——

  你可以做自己生命中的聖誕老人,改變你為另一個人編寫的故事,

  把對方從「調皮」名單中移走,放進「乖巧」名單裡。

  在人際關係中,你問自己的問題,是會將你拉近對方,還是把你從他身邊趕走?

  你問的是你喜歡對方什麼,還是討厭對方什麼?

  你問的是如何讓對方快樂,還是他為什麼讓你不快樂?

  記住,你才是人際關係中的主角,你的態度改變了,對方也會跟著改變。

  領帶的顏色和花樣應該和西裝互補,而不是完全重複;

  悠揚的和聲來自於歌手不同的音高,而非類似的音域。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真實裡。若能容納改變的存在、尊重各自的世界,

  把焦點放在享受彼此的互動,而非挑剔彼此的差異,就能創造和諧。

  抱怨的人,就像尿布髒掉的嬰兒,

  對著每個人嚎啕大哭,但就是不去找能幫你換尿布的人。

  人際問題需要的是解決的辦法,而不是徒增負面能量的言語。

  你要做的是直接找對方、或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

  用明確、理性的態度,提出你想滿足的需求,而不是佯裝成受害者。

 【時時留心不抱怨】

  事實是相對的概念,你有你的事實,跟你分享各種關係的人也有他們的事實,這些事實各自獨立也會隨時改變。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裡,而關係就是兩個世界的交流,若堅持自己的世界才是唯一且正確的,而漠視對方世界存在的正當性,只會招來不愉快的關係。

  在你的世界裡,你遇到問題,你有不滿;但在對方的世界裡很可能沒有問題,他們也真的不知道你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若想要搭橋連接兩個世界的缺口,你的話語應該要像輕輕落在枝頭的鴿子,而不是砸破窗戶的磚頭。

  「如果他愛我,就應該知道我要什麼。」愛不會讓人具有通靈的能力。而且,對方愛你的事實,並不能免除你滿足自己需求的責任。你需要的東西,要由你自己去取得,這是你的責任,不是他的責任。

  成功的溝通要多用「我」這個字,而不是「你」。善於溝通的人會說:「我生氣了。」藉此來承認自身的感受,等於打開了溝通的大門。不善溝通的人則會說:「你讓我生氣。」這會把溝通的大門狠狠甩上,因為對方覺得受到攻擊,更有可能會反擊。

  用抱怨暗示自己的優越,往往透露著不安全感。當別人抱怨你時,不要上當了,一開始就和對方爭辯。做個深呼吸,讓負面能量直接通過,不是每次人家來找你吵架,你就得跟他吵。對方的批評也許只是想膨脹負面的自我形象,讓自己看起來好一點而已。

  所有你與他人的關係,探究到最後,其實都反映了你與自己的關係。你跟別人相處的能力,反映了你跟自己相處的能力。你跟自己的關係基礎穩固,就會更容易跟別人交往;你不會把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投射到別人身上,而是用嶄新的眼光去看待他們。

你有能力轉化不愉快的關係

  他人即地獄。——沙特

  他人是我們最大的禮物。
  他人也可能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在心裡想一下,或者拿張紙出來更好,把你目前遇到的問題或難關、擔心的事、任何讓你有負面感覺的事,統統寫下來,然後自問:「這當中有多少問題是跟他人有關?」

  很可能你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跟他人有關,而只要跟那些人的關係好一點,問題就能改善。不管是跟親密伴侶建立更深度的交流、說服同事你的行動方案最好、要孩子做家事,或者跟店員解釋你需要什麼東西,總之,我們大部分的問題都跟其他人有關。只要能建立順暢、有效率的關係,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即使是處理影響深遠的全球性問題,只要能跟他人建立穩固的交流,你就更有機會影響他人,帶來正面的改變。

  我們跟他人的關係,可能提升人生各層面的品質,也可能製造極大的壓力。人際關係既能為我們帶來愉悅,也能為我們帶來痛苦;既能帶來安慰,也能帶來衝突;既能帶來平靜,也能帶來權力鬥爭。

  你或許覺得在你跟某人的關係中,自己是個受害者,沒有能力改善彼此的關係,甚至覺得被困在某個不快樂、也沒有成就感的負面關係中永遠迴旋,無法掙脫。
  但這並不是事實,你不是受害者,也沒有被困在漩渦中。從現在開始,你可以創造想要的關係,你可以改變和另一半、朋友、家人、同事,甚至僅僅只是點頭之交的關係,開始在這些人際交流裡體會到更深的喜悅。

  隨著學會新的人際關係技巧,你會開始吸引一些溫暖、友善、樂觀、願意付出、樂於支持與讚美你的人;你也會開始在現有的人際關係裡,帶出同樣的特質。你不再抱怨其他人對待你的方式,而是開始創造正面的經驗;一個又一個正面經驗持續累積,你的人生品質也會大幅改善。



  【所有的抱怨,都與人際關係有關】

  你將在本書學到的道理,始於二○○六年的七月,我在我的教會中提出的一個想法。我是密蘇里州堪薩斯市基督教會聯盟的主任牧師,在帶領一系列實踐富足生活的課程時,我發給學員紫色手環,作為協助大家消除抱怨的工具。

  想法創造我們的生活,而言語則顯示我們的想法。大部分的人都相信自己是個正面、樂觀的人,總是認為事情會有理想的結果。然而事實上,儘管努力要正向思考,大部分人的想法顯然都是負面灰暗的。永無止盡的抱怨就是證明,這種負面思考的習性,會顯現在令人失望的人生事件和關係中。

  我們的概念很簡單:把紫色同手環戴在一隻手上,當你發現自己把抱怨說出口時,就把手環換到另一隻手去;每抱怨一次,手環就要換手。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開始注意到自己的負面行為,幾個月後,就會減少抱怨了。

  這個運動的目標是連續二十一天不抱怨。科學家相信,要將新的行為轉換成習慣,需要二十一天的時間。因此,能夠連續二十一天都不抱怨,就等於是將你的心靈硬碟重新格式化,而「不抱怨」也將成為你可以永遠維持下去的新習慣。

  「不抱怨的世界」從我們的教會分離出去,變成一個不斷成長、非宗教、非營利的組織,提供個人與組織各種資源與工具,超越抱怨,創造一個更開闊的世界,成了全球性的現象,並持續成長與擴展,讓我深深感動,也對自己能身為其中一份子感到榮幸與驚嘆。

  但是,有一天,我坐在飛機上,等著飛去向數百名企業領導人演講,說明「不抱怨組織」的創立時,我突然有了頓悟。當時我正在思考「不抱怨」課程,猛然意識到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事實。

TOP

幾乎所有的抱怨,都跟人際關係有關。

  我們抱怨的內容,幾乎都是關於另一個人—跟我們有某種關係的人。這段關係可能是正式的,譬如婚姻關係或工作關係,也可能是不正式的,譬如我們服務的客人,或者隔壁鄰居。這段關係可能是短暫的,譬如我們在路上錯身而過的人,也可能持續數十年,譬如我們跟家人的關係。

  我是個牧師,常會有人要我提供建議,而幾乎每一個個案中,當事人所面對的難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在與當事人諮商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些人際關係的問題之所以產生或惡化,都是因為處在關係中的當事人愛抱怨,不是向對方抱怨,就是抱怨對方。

  【人際關係是一種需求】

  或許,與其痛苦掙扎,不如乾脆放棄跟人建立關係,找個地方隱居起來,自給自足,至少這樣就不必忍受沙特口中如「地獄」般的他人了。

  不過很抱歉,這是不可能的事。我們需要跟他人建立關係,不僅因為我們想要人際關係,它也是一種需求。

  從古巴移民至美國的恩里克.古提阿瑞茲,當年在古巴時,恩里克倡議自由與人權,因此被單獨拘禁一年多。他赤身躺在四呎寬、六呎長的牢房地上,身上只蓋了一件腐臭破舊的毯子避寒,痛苦萬分。逮捕他的警察一再對他嚴刑拷打,他的身體瘀青發腫,骨頭也斷了,體重急速下降,手肘、肩膀、膝蓋處的皮膚開始龜裂,留下發出惡臭的膿瘡。

  他的身體處在無情的痛苦中,然而恩里克告訴我,那段時間,他最大的痛苦是與其他人隔離。他不僅見不到家人,也不得與任何人接觸,他的靈魂渴求與人交流。
我們不只想要跟其他人建立關係,也渴望更深一層的交流。在成長階段缺乏與人接觸的孩子,會有發育不良的現象,身體無法以正常、健康的方式生長。根據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結果,發育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缺乏感情滋潤。這些孩子可能缺少跟他人的情感交流,身體於是以不適當成長的方式來反應這種匱乏。

  缺乏人際交流對身體的衝擊,在任何年紀都可能發生。研究發現,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常看醫生,身體的老化當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研究也發現,老年人之所以去找醫生、復健師及其他健康專業人員,主要是因為這樣就能跟關心他們的人在一起。

  這些喜歡看醫生的老人,很多都比同儕活得久,他們的生活中缺少與其他人的接觸,而醫生及其他專業人員則可以提供他們渴求的人際關係刺激。

  除了聯繫的需求、與別人一起分享彼此人生經驗的那種單純喜悅之外,我們也在各種關係中得到許多收穫。

  瓦特里德陸軍醫院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上戰場但未受傷的士兵中,有百分之十七的人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令人意外的是,在上戰場且受重傷的士兵中,只有百分之四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這讓看到這項統計數字的醫生大感意外,因為他們以為受重傷的士兵應該承受更大的創傷後壓力才對。研究人員發現,這個令人困惑的問題,答案在於治療。但不是心理治療,而是物理治療。更確切地說,關鍵在於瓦特里德陸軍醫院執行醫療的方式。

  該醫院的治療是在一個大房間裡進行的,受傷士兵每天在接受治療、進行復健時,都會看到其他士兵,其中也有傷勢比自己嚴重、卻努力克服自身病痛的人。見到其他士兵努力復元,這些傷兵會成為彼此的啦啦隊,互相鼓勵,不管是誰有一點點進步,都會為對方高興。他們瞭解彼此的心情,會讓對方知道有人在為他加油打氣,這樣的關係也有助於讓士兵受苦的心靈恢復健康。

  人際關係也是一種管道,讓我們得到想要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渴望的夢想和希望,花一點時間,想想你要的東西,然後自問:「如果我能有一千個願望,我想要什麼?」

  現在,把你想要的東西,想成是另一個人,或是另一個人所擁有的東西。你可能想要一個關心你、支持你的人,想跟對方分享人生;這就是一段關係。你也可能想要一輛車、一棟豪宅,或其他奢侈品;你必須藉由服務別人來賺錢買這些東西,這也脫離不了人際關係。

  跟他人的關係會帶給我們想要的一切,因此,為了達成願望,我們一定得學會跟別人相處。

  在《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裡,湯瑪斯.史丹利指出,他訪問過數千名白手起家的有錢人,當這些人被問到「什麼是吸引財富最重要的技巧?」時,有百分之九十四的人都認為對累積財富來說,與他人相處的能力「非常重要」,甚至是「極度重要」。

  你跟別人相處的能力,是你跟人建立關係的關鍵,這些關係可能比金錢本身還要寶貴。而你培養以及維護關係的能力,一樣能為你帶來你想要的物質財產。

TOP

【從此刻開始「不抱怨的關係」】

  抱怨往往會扭曲、侵蝕,甚至毀掉攸關我們幸福健康的人際關係。抱怨時,人跟人的關係會失去活力,逐漸惡化。抱怨將我們關注的重心從對方原本吸引我們的優點,轉移到對方的缺點。這種轉變會讓我們落入一種陷阱:我們會覺得不滿足,而對方則覺得自己不夠好。
  我太太桂兒以前服務的公司裡,有幾個女同事會每個月聚會一次,進行「集體治療」,也就是找一間附近的墨西哥餐廳,喝幾杯雞尾酒,然後大聲抱怨她們的男人。
  這類集體治療的中心主題,似乎是「男人都是狗」。可想而知,這些女人沒有一個跟男人維持快樂、長久的關係。
  你或許會認為,這些女人會抱怨,是因為她們跟男人的關係不好。但研究顯示,情況正好相反:她們跟男人的關係不好,是因為她們愛抱怨。抱怨的女人會把焦點放在感情中自己不滿意的地方,而其他人對她的同情,則會讓問題顯得更嚴重。
  在抱怨了一整晚她們身邊那條「狗」之後,女人回到家,難免會把躺在休閒椅上的那個人看成是「老黃狗」。根據腦海裡的意象,這些女人會預期男人就像狗一樣;而她們的丈夫或男友也會感覺到她們的不滿,於是乾脆就滿足她們的期待。
  我以前認識一個很有名的牧師,他吐露心聲說:「要是不必應付人,牧師實在是個很棒的工作。」
應付人,確實可能是充滿痛苦與悲傷的難事,但未必需要如此。
  天才洋溢的法國哲學家及劇作家沙特有句眾所周知的悲觀名言,也就是我在這篇前言一開始所引用的那句話:「他人即地獄。」沙特在晚年解釋:「『他人即地獄』這句話一直被誤解了,大家都以為我的意思是指人與人的關係永遠都是有害的,就像地獄一樣,但我真正的意思完全不是如此。我的意思是,若我們與某人的交流受到扭曲與損害,那麼對方對你而言,就會是地獄。」
  若你跟他人的交流受到扭曲與損害,你們之間的關係就會像地獄一樣。而你可以把扭曲的關係拉直,將它放回穩固的地基上。你只需要放開心胸,接受新的想法,願意讓這些新的想法創造新的經驗。
  若你準備好要將地獄般的關係,變成和諧的關係;若你準備好將互相輕蔑的關係,變成不抱怨的關係,那我們就趕快開始吧!
內文1
內文摘錄2(摘自【第一章>你,決定了關係的走向】)

你,決定了關係的走向
不管我說什麼,都會侷限了這個世界。——維根斯坦
「Relationship」(關係)這個字源自「relate」,是「述說」或「告訴」的意思。換句話說,一段關係就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這個交流的基礎,是我們如何對自己述說另一個人。這種內在的自我對話,決定了這段關係的發展。

【要改變別人,先改變你自己的想法】
小時候,我的夢想是當個廣播電台的播音員。大一時,我在家鄉南卡羅萊納州哥倫比亞市的一個電台找到第一份播音工作。我很喜歡那份工作,做了好幾年,一路升到電台的製作統籌,負責為全市最厲害的聲音高手所錄製的廣告錄音配上音樂及音效。

菲爾是個大我約二十歲的播音員,聲音低沉、有磁性,是電台原來的製作統籌,直到高階主管要我去取代他。菲爾的聲音真的很好聽,也很會寫廣告腳本,另外還有一項絕活,就是能為廣告挑選出最適合的音樂。

菲爾從調幅廣播時代就出道了,但我們是調頻電台,而菲爾的技術並沒有跟上新科技。雖然他製作的廣告在調幅電台聽起來很不錯,但在聲音表現更立體的調頻電台上就顯得太平板、單薄了。

剛當上製作統籌時,我很興奮可以為菲爾及其他播音員做廣告的混音工作。他們都是當地電台最優秀的播音員,他們的聲音我從小聽到大。然而沒多久,我和菲爾之間的合作開始出現問題。他告訴我——甚至是逢人便說——我做出來的廣告混音很粗糙、不夠格。菲爾不喜歡我幫音樂做的編目,菲爾不喜歡我存檔的方式;菲爾似乎不喜歡我的一切。

漸漸地,我對這位廣播偶像的欣賞消失殆盡,變得很討厭他。剛開始,菲爾責罵我時,我會低著頭含糊地說:「對不起。」可是後來我開始為自己辯護,把我認為他不足的地方指出來。沒多久,我們就經常指著對方破口大罵,互相批評、侮辱。由於電台製作間隔著一片大玻璃牆,又幾乎是完全隔音,我只能想像我們兩個站在玻璃牆的兩邊拚命地侮辱對方,罵得臉紅脖子粗。這畫面看在聽不到聲音的其他同事眼中,說有多可笑就有多可笑。

某天,我們兩個激烈爭執到一半,菲爾看了一眼時鐘後說:「我現在沒空聽你廢話,我跟朋友約了要吃飯。」說完就衝出製作間走了。另一頭在大廳等著他的,是一個跟菲爾年紀差不多的男人。那個男人看到菲爾立刻燦爛一笑,快步迎向他,與他相擁打招呼。

看著菲爾和那個男人走出電台大門,我傻住了。我還記得當時自己心想:「菲爾有朋友?菲爾是個混蛋,那種人怎麼會有朋友?」這句話聽起來或許奇怪,把問題看得過於單純,甚至自以為是,但是我真的從來沒有想過菲爾會有朋友。怎麼會有人喜歡菲爾呢?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思索這個問題:為什麼那個男的看到菲爾如此高興,而我卻一直覺得菲爾是個討厭鬼?菲爾是個混蛋,絕對沒錯——我告訴自己。「但如果菲爾是個混蛋,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覺得?」

菲爾跟那個朋友的關係,不同於他跟我的關係,因為對於我和他朋友,菲爾對自己敘述的是不同的故事。在菲爾心裡的自我對話中,說的都是他對於那個朋友的欣賞,而菲爾的朋友告訴自己的,也是菲爾的優點。

另一方面,只要想到菲爾,在我心裡出現的,永遠是咆哮著否定與批評的聲音。「菲爾是頑固、高傲、討人厭的混蛋。」這就是我口中的菲爾,是菲爾在我心裡的形象。結果,我就跟一個符合這個形象的人建立了關係。

菲爾的朋友跟他的關係很不一樣,那是因為他對自己描述的菲爾,跟我描述的不一樣。

大家最常問我的問題是:「我要怎麼改變別人?」我跟菲爾的經驗,給了我這個問題的答案。幾年後,我認識了諾姆.海德,我很崇拜他,他似乎出自本能地就知道這個祕密——諾姆有種不可思議的能力,可以改變別人。即使是在最激烈的爭吵中,他也能堅持立場,陳述自己的意見。

此外,諾姆還能在討論時,冷靜、專心地聽對方說話,或許不見得每次都能達成協議,但最後總是能和平收場。若有人氣沖沖地來找諾姆,離開時總是能心平氣和、心滿意足。遇到對方持有頑固、甚至刻薄的偏見,諾姆總有辦法看到對方理性、慈悲的一面,並且反射回去。這時他所面對的還是同一個人,卻已經改變了。

有一次我問他,怎麼有辦法每次都這樣,他說:「要改變別人,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你對他們的想法。」

TOP

真是一篇篇的好文章.....

TOP

【關係建立於你為對方預設的評價】

一段關係不只是兩個人表面上的互動,而是更深層、更複雜的交流。當對方感覺到我們在心裡給他們套上的形象時,就會把它反應出來。這種瞬間的反應是下意識的,是每個人隨時都在做的事。

想想某個你很欣賞的人。你覺得這個人為什麼吸引你?你看到或想到這個人時,會怎麼對自己描述他?你是否用真誠、樂觀、友善、體貼、開朗、有愛心、有禮貌、樂於助人、樂於付出來形容這個人?

接著,想一個讓你覺得很困擾的人,光是提到他的名字,就讓你氣得咬牙切齒。問問自己:「我是怎麼對自己描述這個人的?」誠實一點,不要限制自己的答案,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要過濾,也不要批評自己的想法。你到底不喜歡這個人什麼地方?你覺得他粗魯、討厭、自大、愚蠢、自私、頑固、粗心、心胸狹隘、不切實際、笨手笨腳,還是懶惰?

現在再想想:你最看重的人,有可能是別人最討厭的人;而你覺得最可憎的人,也可能是某人最欣賞的人。

想一個你真的很討厭的人,然後自問:這個人有愛他、欣賞他,甚至寶貝他的朋友或家人嗎?只要你夠誠實,不管這個人是誰,答案幾乎都是肯定的。問問你自己,這個人的朋友或家人,會如何對自己描述這個人;在心中把最欣賞、支持這個人的人叫出來,問問他覺得這個人的優點在哪裡。

唉呀!這真是太難了。我們的心不想這麼做,我們只想把對方直接刪除。只要帶著偏見來看對方,讓他像壞人,我們像好人,這樣感覺就舒服多了。

要擁有不抱怨的關係,就必須瞭解,我們跟其他人的關係來自於我們心裡給對方的評價。你需要的只是察覺到這件事,然後開始化解你原先給周遭人貼上的各種複雜、甚至帶有指責意味的標籤。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寫道:「世間事無好壞,全為思想使然。」想想看,你對另一個人的想法就只是你所想的那樣,那完全是你編織出來的情境,然後你的腦子就把這個想法當作事實。你最欣賞的人是如此,你最討厭的人也是如此。人無好壞,是我們的想法把他們變成好人或壞人,而這個評價,只對我們有用。

我瞭解到菲爾就是菲爾,沒有所謂好壞。跟我在一起的菲爾,和跟別人在一起的菲爾判若兩人。但是那個在別人面前友善、大方、開朗的菲爾,不管有沒有出現在我面前,都仍是存在的。朋友心目中的菲爾是這個樣子,也就把菲爾的這些特質引發出來了。

帶著新的領悟,我試探性地敲了敲菲爾敞開的辦公室大門。菲爾不耐地將目光從打字機移開,抬起頭來輕蔑地看著我。

「菲爾,你也是差不多在我這個年紀就進入廣播界工作了,對吧?」我說。

「對。」他忿忿地喊著:「我入這一行的時候,你還沒出世呢。」

我的第一個想法是:他在指責我經驗不足。但是我立刻想到:「好菲爾絕不會口出惡言,我是來這裡找好菲爾的。」於是我深呼吸,再問:「你剛進這一行時是什麼情況?」

菲爾盯著我看了好久,似乎想搞清楚我在打什麼主意。不等他邀請,我就坐進他辦公桌對面的椅子,盡最大的努力,對他露出這些年來的第一個笑容。菲爾也緩緩給了我一個微笑,然後在「美好的往日時光」裡搜尋,說了一、兩件當年廣播界的趣聞給我聽。

冰山一旦開始融化,很快就會變成湧泉;菲爾說了很多精采的故事給我聽。他說他工作的第一家電台連錄音帶都沒有,他們把內容錄在很大一卷音頻線上,編輯的時候就用香菸頭燒音頻線,把不要的段落熔掉,然後再把受熱軟化的銅線兩端壓緊黏在一起。

「我想,我之所以戒不了菸,也是這個原因吧。」他說著,揮了揮手。他手上似乎總是夾著一根點燃的雲絲頓牌香菸。「菸和電台,這兩個是一體的,你知道嗎?」

我坐在菲爾的辦公室裡整整四個半小時,他告訴我許多優秀播音員的幕後故事,那些人都是我年少時的偶像。我的興致不是裝出來的;我聽得津津有味,根本不需要假裝。我並不是故意要讓菲爾感覺好一點,而是真的陶醉在他說的故事裡,而那些都是他和我共同熱愛的廣播界裡發生的故事。

那天晚上一直到十點左右,菲爾和我雙雙看了時鐘,才想到我們兩個還得為隔天的廣播做準備。但那一次的談話,不只讓我修復了一段同事關係,還找回了我的童年偶像。

從那一刻起,情況截然改觀。我已經明白,當菲爾提供建議時,就算他的口氣像是在教訓我,他也不是有意要質疑我的能力。我理解到,他是在對這個日新月異、似乎要擺脫他的行業,表達他想要有所貢獻的需求,於是我開始能夠同情他。我發現自己不再需要為自己辯護,或者證明自己比他優秀,我不再老是找機會對他展現我在新科技方面的專業,反而會去請教他的意見。更重要的是,我開始聽他說話。

我改變了菲爾在我心中的評價,我們的關係也因此改善了。

你想要改變別人嗎?你可以改變別人,問題是你願不願意做該做的事。想擁有健康、快樂的關係,不是去學一堆操控他人的技巧,那些技巧的效果往往都很短暫。

要擁有不抱怨的關係,重點不在學會做什麼事,而是學會當什麼樣的人。要改變別人,你必須先改變對方在你心目中的評價,這是一切的源頭。你必須先改變內心聲音在你腦袋裡說的話,因為你的自我對話就是在為你跟他人的關係定調。

或許,你已聽到自己的聲音可能在告訴你:這個方法太簡單、太天真了。更有甚者,那聲音還會質疑:為什麼你必須改變?你心想:你又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他們!

有個女士為了她跟先生的相處問題來請教我。我提供她幾個或許能改善的做法,她怒氣沖沖地回說:「為什麼我就該改變,而我先生就能為所欲為?」這句話正是你腦袋裡那個聲音的最佳代表。

這個女士不明白的是,很多時候,她先生的行為其實反映了她對他表現出來的行為;而她的行為,則源自於她心裡對她先生的評價。

對你生命中的每個人來說,你都扮演了聖誕老人的角色,你會決定要把他列在「調皮」的名單上,還是「乖巧」的名單上。然而,你的分類只對你有效而已,其他人對這個人的看法未必跟你一樣。你對這個人的評價,只是你編造的故事,在現實中,就跟聖誕老人一樣不實在。

如果你真的準備好要轉化你跟他人的關係,就必須認清,你是所有人際關係中的主要因子,你跟他人的關係,是你為這些人編造的故事之投射。你可以改變自己為另一個人編寫的故事,把對方從「調皮」名單中移走,放在「乖巧」名單的第一名,你跟他的關係就會改變。

TOP

當世界碰撞時

爭辯事實,百分之百必輸無疑。——拜倫.凱蒂

【人無時無刻都在改變】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你不可能踏入同樣的溪水裡兩次。」溪水一直在流動,站在溪邊,你眼前的溪水並不是你幾秒鐘前看到的溪水,也不會是幾秒鐘後將被你踏在腳下的溪水。你稱之為「溪」的東西還在那裡,但溪中的內容則不斷在變動。

人也是一樣,每天,應該說每一刻才對,都會有一些細微的改變。這種變化的影響也會顯現在人與人的關係裡,若人本身就經常在改變,人與人的關係就等於是奠基在經常位移、調整的地殼上。這可以是一場奇妙的舞蹈,隨時有新的發現,也可以是帶來毀滅性災難的強震。

改變是持續不斷進行、且不可避免的,我們永遠不會靜止不動。若能欣然接受這種變化,彼此的關係就會更進一步。若是能把改變視為值得讚嘆的事,而不是對彼此關係的威脅,這個改變就會在兩人的關係中創造出讓彼此去探索的新領域。

人們經常用「我們漸行漸遠了」來解釋一段感情的結束,儘管人在成年之後,身體絕大部分都不會再繼續成長,但只要活著一天,我們的心靈就會不斷成長。心靈的改變會重新塑造我們這個人,換句話說,我們跟以前不一樣了。

當兩個人「漸行漸遠」,很可能會開始只注意到兩人之間的差異,而忘了最初互相吸引的地方。若當初互相吸引的某些特質也起了變化,兩人也可能無法放開心胸,去欣賞對方新特質的美妙之處。

男人挑領帶時,會先看看自己想穿的西裝,決定想突顯西裝上哪些顏色和質感,再挑一條能與那些特色相容、能帶出那些顏色的領帶。領帶上的每一個顏色都必須符合西裝上的所有顏色嗎?當然不必,真要那樣搭配太誇張了,只會讓人眼花撩亂,覺得有壓迫感而已。領帶的顏色和花樣應該跟西裝互補,而不是完全重複。

假設某個男人挑好了西裝和領帶,穿著去上班。中午過後,他看了一眼鏡子,這次,他略過領帶上跟西裝互補的顏色,把焦點放在不搭調的顏色上。即使領帶上跟西裝互補的顏色多過衝突的顏色,只要他一直注意到那些顏色有多麼不適合,他就不會滿意西裝與領帶的關係。

我們跟他人的關係變了,是因為我們變了,所以對方也變了。這時候,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兩人不再相容的地方,也可以更深入探究最初互相吸引的地方,甚至可以更進一步尋找新的相容點——我們之前沒看到,是因為當時還不存在。
【從差異中創造和諧】

在你跟其他人的關係中,你把焦點放在哪裡?你問自己的問題,是會將你拉近對方,還是把你從他身邊趕走?你問的是你喜歡他什麼地方,還是討厭他什麼地方?是你欣賞他的地方,還是你想要他改變的地方?你問的是如何讓對方快樂,還是他為什麼讓你不快樂?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我們對他人的看法表現在外的形式。是什麼主導了你的看法?答案是你問了自己哪些關於對方的問題。

你是問自己,為什麼領帶上有些顏色跟西裝不搭,還是問哪些顏色與西裝互補,而且你欣賞這樣的組合?
我必須承認,結婚頭幾年,我對桂兒有一份清單,都是我希望她改變的事,而且我經常問自己的一些問題,也更強化了我的想法。「我喜歡搭雲霄飛車、打壁球、潛水;她為何不能更大膽一點?我很喜歡人群,喜歡把事情說出來;她為什麼不健談一點?」

我把我們之間的差異誤當成不相容了。「相容」的定義是「能夠同時存在,並以和諧或一致的組合來運作」。要成為相容的組合,並不需要有很多共同點,只要不再把差異看作是這段關係的缺陷,差異就能創造和諧。悠揚的和聲會來自一群歌手各自唱出不同的音高時所產生,換句話說,創造和諧的是歌者不同的音域,而非類似的音域。

別把差異跟不相容搞混了,如果你跟某人處不好,請把你的心思放在相容的問題上,不斷問自己:「我們要如何同時存在,和諧運作?」只要問這個問題,答案就會出現了。

人往往認為,若自己明顯的特質或喜惡沒有得到對方的反應,就一定有問題。因為大部分的人對自己沒有安全感,需要藉由他人來強化自身的價值,若對方沒有表現出興趣或感受,我們就會擔心是哪裡出了錯。

每個人的氣質、個性都不一樣,這就是每個人獨特的地方。把某人的特性看成缺點,對彼此的關係是有害的。我們需要的是欣賞與理解的能力,既能欣賞彼此的共同點,也能欣賞彼此的差異,並理解這些差異並不代表任何一方或這段關係有什麼問題。

光是這份理解,就能修復許多人與人的關係。把焦點放在享受彼此的互動,而非挑剔彼此的差異,就能創造和諧。

人生是一段探索和成長的旅程,經歷各種事件會讓我們有所突破、有所提升。若我們能欣賞對方在那一刻的轉變,而不是哀嘆他的改變,或一心一意希望他如何改變,彼此的關係就能達到新的高峰。

【絕不要爭辯事實】

每個人在任何一刻都不是同一個人,而且每個人都有各自獨特的觀點,因此,人與人相處最糟的一件事,就是為「事實」爭辯。爭辯事實只會浪費時間,卻也是關係不佳的人經常做的一件事。

留意周遭人的互動,你會聽到很多人經常為了事實起爭執。他們想證明自己的事實版本是對的,對方是錯的。爭辯事實,必敗無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對方所感覺到的世界對他來說,就是唯一正確的事實。試圖證明我們的觀點是對的、對方的觀點是錯的,到最後只會說出更多互相傷害的話,沒有任何好處。

我很喜歡忙裡偷閒去看下午場的電影,有時可以一個人獨享整個電影院,讓我感覺自己像個呼風喚雨的電影公司老闆。

幾年前,我蹺班溜到電影院去放鬆一下。就在燈光黯淡之際,我在觀眾席正中央坐下,轉頭四望,很高興發現我是唯一的觀眾。然而,就在片頭開始時,進來了一對年長的男女。電影院裡有將近四百個空座位,而這對老人家偏偏要坐在我正後面。

我得先提一下我以前看電影的習慣。要是有人在電影放映中說話,我會毫不遲疑地瞪著他們;要是他們繼續說話,我就會發出噓聲;這時若還不住嘴,我得很不好意思地承認,我就會去叫經理來。對於這一點,我並不覺得光榮,但有趣的是,當我不再那麼熱中注意誰破壞了我的「禁聲令」後,我發現「違規」的人也變少了。換句話說,我咄咄逼人的態度也引來了沒禮貌的人。

選擇坐在我後面的兩位老人家開始說話,而且很大聲,從第一幕一直到演職員名單出場都沒停過。他們不只是說話,還是以最大的音量在說話。有好幾次我都想要出聲噓他們,甚至想去找經理來。但是,「那是以前的我。」我告訴自己:「我不必找他們麻煩,也不必對他們發脾氣,還是可以享受電影。」我說服自己,要是覺得他們的談話聲很干擾,我大可換位置。想清楚這個道理,我就能在心裡阻隔他們的對話,專心看電影。

電影結束時,我起身準備離開,這時才第一次看到他們兩個人。他們年紀都很大了,老先生撐著我的椅背慢慢站起來時,我看到了他的助聽器。他轉向女伴,扶著她也站起來。老太太的年紀跟老先生差不多,起立時雙腳微微顫抖,並拉出一根白色的伸縮杖,杖尾是紅色的。剎那間我明白了,同時回想起他們在看電影時的對話。

在我的世界裡,這兩個沒禮貌的人完全不懂看電影的規矩,整間電影院裡那麼多位子,偏偏選擇坐在我正後方。我的事實是,他們蠢得要命,連最明顯的劇情都要討論;我的事實是,我比他們文明,比他們有教養,因為對這兩個應該被好好教訓一番的大老粗,我沒有抱怨,我只是在心裡告訴自己:「他們都活到這把年紀了,卻連這點禮貌都不懂!」

這是我眼中的事實,而等到電影結束看見他們時,我才發現另一個非常不一樣的事實。我窺探到了他們的世界,立刻遏阻了我的批評。我看到那個老先生戴著助聽器,老太太則拿著導盲杖,他們剛才的談話並不是白目的閒聊,而是在解說劇情。老太太幾近全盲,所以老先生是在告訴她她看不到的畫面;而老先生幾近全聾,所以老太太是在把他沒聽到的對話重複說給他聽。

我不記得那天看了什麼電影,但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對深情的伴侶一路微笑地牽著手,蹣跚走出電影院的畫面。

佛陀教我們,苦難的根源是執著。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們的世界」是我們創造的產物,因此也可能是我們執著不放的東西。從外表來看,這個世界可能像是一個跟別人共享的世界,但其實每個人的世界都是獨特的,因為它附加了許多我們在心裡創造的意義和脈絡。

【不同的觀點需要溝通來磨合】

人際關係裡——其實應該說是人生裡才對——沒有事實,只有觀點。別為了爭執事實而陷入僵局,只要同意彼此的觀點不同、記憶不同,然後繼續往前邁進即可。只能對、不能錯的需求,會鼓勵你為自己認為真實的版本奮戰,但如果你這麼做,接下來的爭執就可能會削弱彼此關係的基礎。

就算你贏了——也就是說,你讓對方同意你對事情的描述是正確的,你只會感受到壓倒對方的勝利,而不是戰勝自己的真正平靜。贏過另一個人,只會讓你準備好面對下一次的爭執,也一定會有下一次;然而,拒絕作戰會讓你較不容易再受到攻擊。

每個問題都是溝通問題,仔細探究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衝突,都源自於只要溝通清楚就能處理的誤解。傳達訊息的人有責任讓接收訊息的一方清楚接收,抱怨對方「沒聽進去」或「沒聽懂」,只是讓自己不必負擔傳達的責任。這也讓接收訊息的一方有藉口不聽話,因為他被當作是一個「不聽人說」的人,就乾脆符合期待了。

成功的溝通,是承認你所經歷的一切,而不是逼對方同意你的說法才是正確的版本。成功的溝通要多用「我」這個字,而不是「你」。善於溝通的人會說:「我生氣了。」用這種方式來承認自身的感受,等於打開了溝通的大門。不善溝通的人則會說:「你讓我生氣。」這句話會把溝通的大門狠狠甩上,因為對方覺得受到攻擊,更有可能會反擊。

以「我」為主的敘述,表示說話者承認這次經驗就只是如此,是他的經驗。

以「你」為主的敘述,表示說話者是受害者,他在責怪另一個人害他生氣。

我們可以因為不同意對方的觀點而爭執不休,也可以努力去瞭解對方真正的意思,選擇權在我們手上。看看自己的人際關係,承認你有能力改變它們。問能夠搭起彼此橋樑的問題,原諒他人犯的錯,尊重自己獨特的世界,也尊重其他人活著的世界。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