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回復 550# 虛竹


   恕後學沒讀懂語意,sorry!回歸正題,恕末學未來只述體感了。
1

評分人數

  • 虛竹

TOP

回復 553# 虛竹


   虛前輩的一席話宛爾虛前輩也沒讀懂末學分享原意。
末學的觀五蘊,乃喝茶品茶的觀行,茶湯喝入後的種種
體感從暖,涼,火候,時間....中體驗種種的變化,因觀
它們是時時變化的,故受蘊沒有自性,受蘊是空。
相同的觀察,色,想,行,識(了知,分析,...)亦是皆空。
當然虛前輩也可日日觀察大小便一樣是時時變化的,如昨日跟
今日必定不同,感受亦不同,也許今日吃多了便拉多了。
因種種不故受蘊是空。
同樣的每天吃飯,穿衣,喝水,上班,...亦是時時無常的變化中。
所以佛法不是很生活化?佛法不是搞神秘的。
若虛前輩要將學佛當作神秘來解,末學也無法度。
1

評分人數

TOP

回復 555# 虛竹


   譬如今天上班喝10年玻璃杯泡大樹茶,茶一樣,水一樣,但今天喉中有木頭香,昨天沒有,昨天是梅子香,剛好今天昨天下雨,茶餅於一天吸收
了濕气,泡起來的香就沒那麼揚並沈點。
觀察此變化此是佛法教的觀行,如此怎能說是如何如何?
1

評分人數

  • 虛竹

TOP

喝古树茶的体感热感来自于树龄的本身质量,树龄越大若是根深植被广的话,
从茶汤在身体的表现上就很容易被感觉,譬如数百年的易武古树跟百年大树相比,
明显在眼睛的感受上古树比大树清晰的多,以上比较是以末学近视五百度
比较的。
同样的喝五六年代的老藏茶也有像喝古树茶的效果,所以末学的体验是基本
上古树的体感强度约略相当50或60年代的老茶,只是体感热度古树无法像
老茶那样的持久。

TOP

回復 559# 虛竹


   末学没喝过虚前辈朋友的古树茶,所以末学无法置评。近视不会减轻,仅是喝完几十分钟较为清晰。
咖啡因末学所知为提神,芳香物质所知为镇定或其它作用,
至于热感是否来自于咖啡因及香物质,末学不知道。
末学仅知越大的古树茶热感越强,但有种野生茶例外,
就是未经人为训
驯化的古野生茶很寒会拉肚子。
另外刚制完头二三年的古树茶好喝但也不能多饮,
胃寒的茶友喝多了也会有不适现象,正如末学所言,
热感仅是短暂现象不能持久,而老茶热感可持续较久。

TOP

台地生茶以末学之体质而言是无法承受的,基本上台地生茶要能适饮要
陈化20年以上,好的台地生茶应该也须要至少十年。
台地茶较苦较涩,茶汤较粗,对胃的刺激性较大,有心悸现象者负担也大
,少量几杯应无碍,但要像大树茶古树茶那样可以一杯接一杯大口喝,是应
避免的。
如末学藏有一1饼95红带青饼,以今年算已陈化21年,茶香是非常
典型的樟香梅子韵,樟香强烈,才一二杯头脑会晕,这种现像跟纯纯
的古树茶头脑清凉是非常不同的现象,所以末学选茶收藏都是用身体的
体感配合生津回韵甜润.....等综合性的感受来选茶。

TOP

回復 564# 虛竹

TOP

回復 564# 虛竹


   佛应化出现于世其因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如阿含经,意,法为缘生意识。
意触法尘生意识,眼触色尘生眼识,耳触声尘生儿识,鼻触
香尘生鼻识,舌触味尘生舌识,身触触尘生身识。
从阿含经的佛说在在显示观色声香味触法,心经也是如此说。
那么喝茶不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全部具足了?怎会是高深的佛理?
茶有芳香物质是谓香,茶有汤色转变是谓色,茶有甜,甘生津是谓
味,茶有润,滑,化,细.....之程度区别是谓触法,茶有听闻善知识
引导是谓声。
喝茶的六根六识就是每天在用的,怎么说是藉佛理来歪曲事实?
体感不就是触尘?身体跟茶的色香味相触就生身识的体感。
名称不同,实义相同。怎么能说是瞎掰,无因无果?
每天生活喝茶就是观行,使用佛教的道理来生活。
没有高深的道理,就在平常生活中。
1

評分人數

  • huangfafo

TOP

回復 567# 虛竹
可是"茶有听闻善知识引导是谓声。
此是衍伸之义。
譬如刚接触普洱茶,什么都不懂,之后听闻老师善知识解说喝茶
如何如何,因为是听闻然后慢慢自己也体会才渐懂些,究其因起始
是老师善知识的教导,故说茶也有声。

TOP

回復 568# huangchan
真正的""是"為什麼?"
例如因為茶水是熱的,喝了人當然會感覺熱
       因為茶含有XX物質,喝了會在體內OOXX所以產生熱能
這才是射前輩這帖"茶氣是啥碗糕?" 主要想探討的,不是嗎?


那么请教虚前辈,单纯水的热跟茶水的热在体内的感受是否有不同?

茶含有**物质...所以产生热能,那么**物质难到不是依附在茶体上?
茶体的多重物质内含物有须要一一分析测量它的成因?
若是分析亦无妨,但是如此未免偏于物化。
喝茶不就是简单的舒服不舒服的体质感受?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