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謝兄分享,端正視聽
說真的,台灣喜愛紫砂者眾,但卻因早期兩岸隔閡,很多資訊都受到蒙蔽......
現今資訊取得容易,不用再讓以訛傳訛的人混水摸魚了,實是藏友之幸
1

評分人數

  • 下港人

TOP

這點基本上還好,因為對壺年代的判讀,「土胎的呈色」只是其一,
原則上溫度高一點時會「深色一點」,偏低 ...
下港人 發表於 2011-5-2 16:09


>原則上溫度高一點時會「深色一點」,偏低溫時會「淺色一點」,可略作一點修正....
這裡雞蛋裡挑個小骨頭,兄說原則符合紫泥及紅泥成陶表現
段泥類(含本山「綠」泥)剛好相反,同一塊泥料,高溫時反而更顯蒼白即「淺色一點」,低溫時較黃褐,即「深色一點」.......

如果是古壺,還要考慮到窯燒氣氛的差異,同一塊泥料,氧化燒時「淺色一點」,還原燒時「深色一點」.......
因此,如兄所述,「對壺年代的判讀,「土胎的呈色」只是其一」

這也讓我聯想到另一問題,紫砂礦脈理應連續,為何有些陶色近代燒不出來(一廠的80末深拼紫VS. 清末民初深紫泥........,不難看出一廠希望利用金屬氧化物添加來模擬達到還原燒效果)....,我想,窯燒方式改變是一個人們忽略的原因,只是,為何宜興陶手不想再窯燒下功夫,就不清楚了。(也許傳統上窯、陶分工及現在窯燒標準化有關吧)

總之,個人以為影響陶色變因有:
1. 原礦本質
2. 礦土拼配有無及比例
3. 金屬氧化物添加有無及比例
4. 窯溫
5. 窯燒氣氛
但是武斷一點說:紫砂成陶後原色有其變化範圍,太鮮豔,太「稀有」,脫離褐色系、黃色系及紅色系的,最好都不要碰。(黑色有可能是自然原礦,但要看得出「焐灰」,太均勻、閃亮的黑壺,最好也PASS...)
3

評分人數

  • 布魯斯

  • 下港人

  • w183684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