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http://www.teapot.com.tw/upload/ckeditor/images/Y85.jpg

純原礦老緞泥,黃中帶青

本山綠泥,泥質細膩,跟朱泥泥性相同,生泥溼的時候黏性高,等稍微乾了又變鬆黏性差,所以制壺難成型。

做好了的茶壺,坯再燒窯過程容易開裂,所以純本山綠原礦是很難制成壺,需要一定的技巧。
1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TOP

TOP



段泥也是最難燒的,燒不到位就會吐黑,而且容易裂開。段泥的燒成溫度在1170度左右,
燒成溫度比較高,所以一般原礦段泥都要燒到有點黃發青是上品。








緞泥,早期最常見通用之泥料,為江蘇宜興黃龍山‧本山綠泥原礦提練而成。

我手上摸的就是本山綠泥層,燒成後為黃色緞泥。


本山綠泥,泥質細膩,跟朱泥泥性相同,生泥溼的時候黏性高,等稍微乾了又變鬆黏性差,所以制壺難成型。

做好了的茶壺,坯再燒窯過程容易開裂,所以純本山綠原礦
是很難制成壺,需要一定的技巧。




本山綠泥是與紫砂共生,藏在紫砂夾縫中看到,產量不多




本山綠泥原礦 ~ 在未燒成的顏色有一點青灰,但燒成後又變成黃色。


很多人從本山綠泥字面上,誤以為是綠泥。




真空好的緞泥在養泥 ( 原礦是早期20年前所收下來,分批制作 )




本山綠泥原礦燒成為黃色,但有一些本山綠泥與紫砂泥共生

,所以很多緞泥茶壺裡有紫砂顆粒。這是正常的現象,不是添加紫砂。
但市面上也有添加紫砂的緞泥,為了就是視覺效果。



本山綠泥,是指出產於黃龍山的泥礦,礦料開採出來呈現綠色的單一紫砂礦,古名:梨皮泥。生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燒成陶後現梨皮凍色(米黃色),產於黃龍山岩層與紫泥共生礦層中,僅數釐米厚,位紫泥上層與岩板間,俗稱“龍筋”。而且兩種泥性質一致,每層之間並非斷然分明,重疊的部分往往是紫泥、紅泥、本山綠泥混生,特別是可塑性和燒成溫度不會有很明顯的差異。很難區分,於是將其命名為“團泥”。團泥原礦畢竟數量少,其礦物組成為水雲母、高嶺石、石英及少量的鐵氧化物。



本山綠泥的地質分佈有兩種情況:


1.第一種是石英岩板(即黃石岩層,業界俗稱為“龍骨”)的下部貼層,

作為龍骨下貼層的本山綠泥成分偏石性,石英含量較多,粘土成分較少,

所以需要用較高的溫度燒成,窯燒時較容易開裂,不易燒成,但結晶性能非常優越。


2.第二種是蘊藏於紅泥(朱砂)、紫泥(紫砂)之中的夾層,也被稱為“泥中泥”。

作為泥中泥的本山綠泥粘土含量較多,燒結溫度相對較低、燒製成功率較高。

段泥也是最難燒的,燒不到位就會吐黑,而且容易裂開。

段泥的燒成溫度在1170度左右,燒成溫度比較高,所以一般原礦段泥都要燒到有點黃發青是上品。



本公司(彥記陶苑)所做的緞泥純原礦壺~

經台灣S.G.S以歐盟84/500/EEC最高標準檢驗:鉛 & 鎘〝均未檢出〞







大時代普洱壺藝 與您分享,謝謝














5

評分人數

  • peterlee

  • amy0624

  • 黃大俠

  • lcslcs

  • 射過溪

TOP

回復 55# 射過溪


   您好, 想請教一下
我覺得青灰泥與段泥,特性上似乎有很大的相似度
當然我知道這是二種不同的泥礦,色澤也不同
但整體的光澤與質感卻非常相似
不知您專業的看法如何 ?

另外有些綠泥壺是否用段泥加氧化金屬去製作的?
因為我也覺得很多綠泥壺的土胎跟段泥的質感很像





您好,


1,青灰泥多數是紫砂加段泥,所以青灰泥是一個統稱,沒有一定的燒窯溫度。
      青灰泥有很多種,只是特性接近段泥。


2,綠泥壺 ,紫砂中沒有燒成是綠色的,所以都需要加上氧化鈷和其他化工原料。
      如果段泥下去加化工原料,就會很像綠泥。


分享交流,


感謝。
4

評分人數

  • 煙雲舒捲

  • lcslcs

  • 頑童

  • 射過溪

TOP

那麼是否有真正青灰泥這種泥礦呢 ???
射過溪 發表於 2016-10-24 01:33



   射大,
   抱歉,隔了幾天才上來,

  以前早期有青灰泥,現在很少了,現在煉青灰泥,都會紫砂加段泥去做。


   分享交流, 謝謝~
3

評分人數

  • h3h111

  • 射過溪

  • 小神童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