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本帖最後由 digiaimo 於 2014-5-21 02:51 編輯

27景德鎮瓷器仿古作偽探秘
 
  看不懂,老法師大跌眼鏡

  前不久,廣東某海關截獲一大批闖關出境的明清時期 ​​官窯瓷器。為確定這批走私文物的真偽和價值,海關方面請來6位文物專家掌眼。老法師們細察之下,一致認定這批明清瓷器是國內罕見的珍品,其中還有國家一級文物。國家文物局早有明文規定:清代乾隆六十年前的陶瓷精品不准出境流通。海關方面順藤摸瓜趕到景德鎮賣主家中,團團圍住。那個人得知來意後不慌不忙地從床底下拖出一隻大浴盆,裡面裝滿了清三代官窯器。哪裡來的?回話底氣十足:本人仿著玩玩,犯什麼法了?老法師大跌眼鏡,驚呼:“看不懂,看不懂!”

  景德鎮,中國的瓷都,傲視天下千百年,但同時也是中國古瓷贗品的最大產銷地。只不過現在從這個地方出來的贗品,數量之多,品種之豐,技術之精,手段之高,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近年來,還有不少贗品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國際性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上,成交價越高,對新仿作偽者的刺激也越大。但收藏家們對此的警惕性也高了,在拍賣會預展或拍賣圖錄上,不少官窯器就先露出了蛛絲馬腳。所以有些拍賣公司乾脆對有些不能確定的拍賣品標得含糊些,比如只說“乾隆款”而不說定是乾隆年制。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天的破綻,就是明天攻關的目標。

  有一次,一個台灣商人帶著一個景德鎮的工匠走進上海某文物商店,看了半天,指著櫥窗裡一個康熙五彩蓋壇說:這個你能不能做?工匠端詳片刻後作出肯定回答,於是那個商人就高價買下這件官窯器。不久,在一個拍賣會上,這件東西出現了,因為來龍去脈清楚,幾個回合就被海外收藏家競購獲得。但過了一年,同樣的康熙五彩蓋壇又出現在北方的拍賣會上,物主是“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收藏家”,價錢不算高,又被拍走。可是到了這年的秋季拍賣會上,這件東西又如幽靈般地在香港出現了,這下圈內人士懷疑了,刨根究底,原來是那個台灣商人高價收買了工匠,讓他照著文物商店裡買來的那件康熙官窯仿了10件,隔三岔五地流到市場上去牟利。後來一些文物販子更加爽氣,拿著故宮博物院的或拍賣會的圖錄叫匠人依樣畫葫蘆,照樣在市場裡蒙人。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一年一度的春季拍賣會即將在上海開槌,古瓷器是不可缺席的“當家小生”,那麼今年的面目又將如何?是收藏家最心懸的事,為此,記者專程到景德鎮,看看假古董是如何出籠的,也算給大家提個醒吧。

  關於贗品流入市場然後當事人狠很地發了一筆的故事,在景德鎮如當代《世說新語》,流傳甚多,那麼這些李鬼是如何混跡市場興風作浪的呢?在樊家井,記者看到不少人背著一個行李袋在各個作坊探頭探腦,這些人就是被當地人稱之為“撫州佬”的瓷器販子,他們來自土地貧瘠的江西撫州地區,在景德鎮收了貨,就奔全國各地銷售。此外,還有本省的南昌人和瀋陽、北京、天津的販子加盟,這些販子到了各地市場後,就口吐蓮花,編起關於太監遺物一類的神奇故事,眼力差、閱歷淺的收藏愛好者一不小心就上當。

  港台商人也是這裡的常客。有個台灣商人,9年前就來此“訪古”,如今已經說得一口流利的江西話,如果外表再土一點的話,跟老表無異。當地人說,他每月來一次,對市場瞭如指掌,對仿古作坊更是熟門熟路。靠仿古瓷,他起碼賺了兩幢小洋摟。這樣的客戶是不少的。做高仿的作坊從不拋頭露面,客人都是有人介紹來的,做的是場外交易。“做著一筆生意就可以吃一年了。”當地人說。還有一個專說,某老資格的拍賣行與販子“合夥”倒賣高仿器,在香港一次拍賣會“成功”拍出兩件官窯器。不久,一個收藏家不小心將其中一件砸碎了,這才從胎骨中發現疑問,找到拍賣行退錢,要是沒砸碎呢?

  樊家井,前店後作坊產銷大路貨

  記者一到景德鎮,就在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的陪同下馬不停蹄地開始探訪。我們先去與火車站毗鄰的樊家井,這裡原本是農村,住著近千戶人家,這幾年,農民將房屋租給瓷業個體戶,使這裡成為一個具有四百餘家個體作坊,專門從事中、低檔仿古瓷的集散地。記者意在探訪“仿古作偽”,就先按照牆上寫著的大字“舊瓷器修復”,來到一家作坊。

  我們人還沒走近,看門的狗就狂吠起來,屋裡雖然一團昏暗,但記者還是看到主人慌忙將一件瓷瓶藏到一口大缸裡,用蓋子蓋上。出門迎客,一見是景德鎮陶瓷學院的教授,緊張的神色頓時煙散,將我們一行迎了進去。寒暄之後,得知這個壯年作坊主姓張,他的父親在解放前就是收舊貨兼帶修復的,子承父業,他也學得一手絕活兒。在記者的要求下他就介紹了幾種作偽的方法。

  為了證明手段高明,張先生從里屋拿出一件清康熙年間鬥彩小碟,得意他說:“一個香港客人拿來這個小碟子要我加彩,你看,這填上去的釉色就跟老貨一模一樣。”
  
  記者接過來一看底足,確實是老貨,而且青花的顏色也相當純正。一般搞收藏的人常以底足的切削和青花的釉來鑑別真偽,如果面對這件瓷器,就可能上當。

  朋友介紹,景德鎮在80年代,修補瓷器這一行是賺了一點錢的,但到了90年代後期,這些殘破的老器也難找了,工匠們就在高仿瓷上“攻關”,整個“克隆瓷”送到你面前。這就是整器作偽,即根據前代的某一器物,照樣或照文獻記載而製作。

  我們繼續向樊家井深入。在幾家店裡,筆者看到上海古玩市場上常見的青花過牆龍盤、一路蓮科盤和天球瓶等還真不少,茶葉末、郎窯紅、祭藍、灑藍這類顏色釉器物也一應俱全,價錢是上海的一半。在一家作坊裡看到幾個姑娘低著頭湊著從門窗透進來的光,在瓷胎表面或描花、或鏤空、或填色,整個大房間里居然沒有開燈,也許作坊主是為了節省電費吧。作坊里新仿的瓷器以膽式瓶、箭筒、百鹿尊等大器為主,明、清風格居多,粉彩居多,一股腐俗之氣撲面而來。

  在樊家井,也有外來的作坊主。記者在一家作坊裡就看到工匠們在老闆的指揮下做著宋影青瓷器,從拉坯到刻花都有明確的分工。最後,一個工匠在剛出窯的瓷器上塗滿了泥巴。記者從老闆的嘴裡得知,這泥巴里摻有鹼性的稻草屑,幾天后再抹去一些表面的泥,就可以冒充剛出土的文物了。

  又走過幾個店面,看到的情景就讓記者開了眼界。只見一個老闆往4件元代的玉壺春瓶上刷一種紫色的塗料,塗滿後就放在台階上晾曬。那個老闆倒也直爽,告訴記者這種藥水就是高錳酸鉀加硝酸再加松香水,按一定比例調和後刷在瓷器表面,一小時後就可見分曉。瓷器的浮光沒有了,然後再用砂輪和砂紙細細打磨出粗細痕跡,看上去這件瓷器從祖奶奶那輩子就用了。再比如元器在底部會出現“火石紅”,這是鑑定的一個重要依據,但現在也有人“攻關”成功,將濕的老糠灰墊在器物的底部進窯,燒成後的底足就會出現“火石紅”。如果想做成出土器,就塗上一种红泥,使泥漿滲透到開片紋裡,收藏家們所說的土銹就是這種樣子。在另一家作坊裡記者就看到用這種方法做成的元代青花戲曲人物壇,老闆娘拿來一塊抹布讓記者試一下,沾水一擦,表面的泥土沒有了,但見風後又浮現了。這種元代青花大壇存世不多,是收藏家做夢也不敢奢想的重器,在拍賣行里起叫價至少100萬元,而在這裡300元就可以輕鬆購得。

  高仿瓷,拍賣會上顯幽靈

  相對大路貨而言,運用“高新技術”新仿的官窯器就是高仿瓷。在景德鎮找一家高仿瓷的作坊,如果沒有當地人“仙人指路”。就像胡傳魁的忠義救國軍開進沙家浜,兩眼一抹黑。高仿瓷不需要大規模的生產,也不宜公開,有些技藝是上輩子人傳下來的,甚至只傳兒子不傳女兒。有些作坊主是原來景德鎮一些國有瓷廠的技術人員,他們在工廠倒閉後就流向民間,自己辦作坊或受僱於人,將新技術引進高仿工藝,達到了前無古人的地步。

  李家坳是其中一個高仿瓷的“基地”,記者在朋友的幫助下找到一家作坊,店主搞高仿瓷已有幾年了,這個綽號叫做“小日本”的作坊主說,他做高仿瓷是從泥料抓起的,買來礦土不要球磨機加工,自己腳踩淘泥,這樣淘出來的瓷土就留有氣泡和細小的顆粒,跟老器無異。”過去的人哪來的機器啊,全手工嘛。至於釉料,也是自己買來後再配的。不同的朝代釉色是不同的,比如元代,青花里料裡就要加點紅頭黑頭,使之泛出紫紅色,還有青花中的點點鐵鏽斑,靠的是增加氧化鐵的成分,至於元器特有的暈散,就要通過控制窯爐的氣氛來實現了。這是學問,說了你也聽不懂。但有一點,我們搞高仿,一個品種常常要搞幾十遍,成功不容易啊,賣得高一點也是應該的。”

  “小日本”的店舖有兩層,下面一層是大路貨,二摟才是“精品店”。我們在二樓看到一件三寸高的鬥彩梅瓶,仿清乾隆官窯的,要價800元,仿元的青花纏枝蓮大盤,底足的跳刀痕都做出來了,要價4000元。“不要嫌貴,這東西成品率很低,再說到了上海,一出手就是一個跟頭,要是到了拍賣會上呢?

  精英級,做得比官窯還官窯

  在神仙井,記者探訪了華弘陶瓷企業有限公司,這是有著一百多名員工的合資企業,還有3個景德鎮僅存的柴窯。記者走進窯場時,堆成小山的松柴在陽光下散發著誘人的清香。為捕捉官窯的神韻而使用柴窯,在已經普遍使用棱子窯(即煤氣窯)的瓷都是非常奢侈的,它意味著生產成本的大大增加。曾經是一家國有瓷廠總工程師、如今在此地擔任總經理的胡家旺告訴記者,燒一窯要消耗松柴4卡車,時間是22個小時。但向元華董事長似乎不在乎成本,“我們擁有對外自營出口權,產品百分之七十銷往國外,所以我們追求最好的。”

  這個公司以仿清代官窯器為驕傲,記者在產品陳列室裡看到了一水的清三代官窯器,胎骨細膩,釉面如脂如玉,畫風酷似清代。“以我們的技術力量,可以做得比官窯還官窯。”向老闆說。他還說公司收藏了一些清代官窯,故而不少高仿品是有出處的,從器型到分量都不差分毫。

  在佳洋陶瓷公司,記者見到了一個“精英”級的老闆,說他精英,是因為黃雲鵬董事長60年代就讀於陶瓷學院,應是科班出身,畢業後到陶瓷公司工作,搞過考古和雕塑。1979年,他從鳳城一個博物館里以1000元的代價買回一件元代青花梅瓶,這個梅瓶是當地一個老太太翻地時從地下挖出來的,賣給博物館得了600元,發色古雅,器型完整,是一件標準的元代大器,但回到景德鎮,領導卻嫌貴。黃先生當時表態,要把1000元投資變成3000元。於是他依樣畫葫蘆地做了4件,第一天展出,就被一個日本旅遊團“掠走”。從此,嚐到甜頭的陶瓷公司一發而不可收,元、明、清一路仿來,大大地過了把“御窯癮”。佳洋公司以仿元、明見長,從時代風格到釉料、器型,黃先生心裡都有一本賬,因此他們仿的器物非常神似。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都和他合作,監製產品然後在北京、上海兩地出售。

  新瓷偽裝充古玩

  近年來,古玩收藏已在市民中悄然興起。而一些善於投機經營的違法分子瞄準諸多市民愛“覓寶”的心理,採取種種造假手段,將一些假古玩、假文物推向市場,巧言蠱惑欺騙消費者。來自江西的農民余某見倒賣文物有利可圖,回老家景德鎮挑選了一批造型比較古樸的瓷器,再進行“復古”。他將瓷器浸在鹽酸中,待瓷器表面發黃,產生裂縫後再將這批瓷器埋進土裡。二、三個月後,原本色彩鮮豔的瓷器開始變得灰暗、陳舊起來。見大功告成,余某就帶著這批“古董瓷器”來上海尋覓買主了。余某一夥採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在一些鬧市街頭鋪上一張舊報紙,放上三四件“舊瓷器”,當有人觀看時,就鼓動他的如簧之舌,介紹這幾只瓷器是他從江西老家收購來的,是出土文物。後余某被有關部門查獲,據其交代,他已用假造的“古董”矇騙了十幾名消費者。在某大學任教的董先生是一位收藏愛好者,對中國瓷器頗有研究。一天,他在逛某舊工藝品市場時遇到一名來自宜興的商販,在他攤位上的幾件所謂古代陶瓷,董先生一看就知是仿冒品,微微一笑就放下了。對方一見這情形,連忙上前拉住他說:“我今天遇見高人了,如果您老有興趣,本人還有幾件家傳之寶想請您過目!”董先生隨其來到附近一小旅館,對方搬出幾隻包得嚴嚴實實的陶瓷花瓶,董先生細細一打量,見其中一隻紫砂花瓶,無論是色澤還是花紋都與他在宜興博物館看到的那隻國家一級文物清代紫砂“黑衣迴紋瓶”十分相似,頓時一陣心跳。經過幾個回合的討價還價,終1500元成交。董先生自以為撿到了一件稀世珍寶,後經內行人鑑定,才知是贗品。等他再去找那個宜興商販時,對方早已不見踪影。專業人士提醒消費者,購買文物一定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貪便宜買來路不明的收藏品。《文匯報》記者梁紅英通訊員趙德威  
   
28一位上海先生在陶都宜興的買壺心情
  走出宜興市丁蜀鎮的陶瓷博物館,腦袋裡早已塞滿了金子。當代人衡量價值的標準,簡單到只剩一個錢字了。站在顧景舟那把著名的提梁壺前,講解員小姐就非常自豪非常生動地介紹:“顧景舟製作的壺,它的份量跟等重的黃金是等值的!”一片驚嘆聲中,關於藝術的特點,居然沒有記住什麼;藝術在“天價”面前已經黯然失色,名氣才是最被看重的。在這把提梁壺前留連,我還是看出了點名堂———造型絕對洗練流暢古樸自然,確是恰到好處無可挑剔。尤其是高高聳起的那把手,一點沒有造作累贅的感覺,倒是把手間那片空白,更給壺添了一份精氣神!

  後來踱進陶瓷市場,心裡湧動著一種希冀:這裡邊有沒有自己中意的壺呢?要求也不高,只要經得起我五分鐘的審視,價錢又不斬人,就行了。我一直想覓一把造型別緻一點的一手壺。讓它如朋友般常常陪著我悠然地下棋聊天讀書寫文章。這次到了紫砂壺真正的故鄉丁山,我豈能放過這樣的良機!一家一家又一家的店鋪,最大限度地佔據著門前的地盤,各式陶瓷製品都堆到了人行道上。店老闆都極熱情,又會看人。大概我們幾個還挺富態,每每會被邀到店堂後邊的小間去看貨。我們也就像富翁一般踱進去,又裝出行家模樣,大大咧咧地問:“有好點的壺嗎?”回答總是千篇一律的:“有,有!”於是拿出壺,亮出壺底的印章來。印章林林總總,光聽名不看壺會嚇死人———都是工藝大師一級的,身價都在萬元以上。但是開價卻便宜得你呆脫,最多也只有百來元一把!

  你這是假的!我們異口同聲。店主坦然地笑了:當然是假的。不然顧景舟施小馬的壺只賣這點點錢?他打量我們一會兒,又說:真貨怎麼會拿到這裡來賣?都給香港台灣的大老闆定去了!一番話,說得我們也坦然多了。本來就沒敢想名家的壺,不過是好奇而已。還是繼續淘自己的壺去!仍然在市場裡轉悠。天雖然很熱,顧客還是很多的,特別是上海話,此起彼伏。不少人精神百倍地在討價還價;樂滋滋地將膺品們裝進自己的行囊。宜興的陶製炊具也極暢銷,到處可見拎著砂鍋煲鍋的遊客。正想去問鋼化砂鍋的價格,同行的丁君突然叫我。原來他發現了一把一 ​​手壺,那壺站在末流的那些壺中間,這些壺價錢賤得只有幾元錢一把,所以一直沒有留心。現在伯樂既已替我發現了好馬,第一眼的印象又不錯,我的目光便專注起來:造型沒有過份之處,一圈一圈均勻柔和的環狀條紋雖然是機械的傑作但沒有花里胡俏的花飾;壺底連印章都沒有。這把矮墩墩的圓形一手壺,就像一位憨厚朴素的朋友,也正默默地打量著我。

  模仿著別人將嘴湊在壺嘴上吹氣,看壺蓋是否漏氣之後,我就決定買了。老闆開了十元價,我一狠勁殺了半價;最後六元錢成交。興高采烈提著壺回來,有的說合算,有的說絕對便宜,意思雖有差異,但沒吃虧是肯定的了。後來在回家的車上,試著撳住壺蓋往外倒水,滿壺的水竟一滴都不淌出來!贏得一片喝采聲!我又是一陣得意,心想,顧老先生那提梁壺的功能,充其量也不過如此了罷!凡事只要去了名利二字,快樂和幸福就會與我們長隨。(原載《解放日報》陳望塵/文)
1

評分人數

  • 千尋

TOP

本帖最後由 digiaimo 於 2014-5-21 02:55 編輯

29紫砂壺藝的造型美  紫砂器是一種無釉陶,它並非以釉彩繪畫的裝飾來達到陶瓷藝術中美的效果,而是通過造型結構來表達其外觀美。紫砂壺藝經過長期的發展,陶工創制了不少精練別緻的壺樣,這些設計都蘊含著很多美學觀念。所以紫砂壺的造型美是一個很值得探索的題目。
  
  重心與穩定性

  紫砂壺的造型基本上要符合穩的要求,穩除指使用時的穩定外,也要求視覺上具有安定感。紫砂壺為求使用及創作上的便利,多做成圓形或對稱的形體,這種造型都以形體的中心線為軸,而造型的重心就落在中軸上,從造型重心下垂的中軸線,並落在壺底的中心點,所以壺底的大小就在視覺上影響壺的穩定性。此外,壺體的肩、腹部位的變化,也影響著整體造型的重心和穩定性。如壺體比較矮,底部較大,造型重心就下降,在視覺上增加了造型的安穩或壓重感。又如壺體較高,底部較小,造型的重心就沿中軸上升而產生輕巧和生動感。以一件簡單的牛蓋洋桶壺為例,它的形體比較高,為求造型穩重大方,所以壺底就做得較大,使其外觀均稱。又如小型竹節壺,它的肩腹重心位置靠上,而足根上部內斂,所以造型就顯得輕巧。至於石瓢壺,它的側立面近於正立的三角形,重心全靠在壺體底部,但壺底以三乳釘狀支腳架空,使造型穩而不重。

  嘴和把在壺體上的均衡

  紫砂壺的嘴和把對主體的結構均衡有著很大的影響。如壺體上的嘴或把手的一方過重,或是壺把向外迴轉得過大,都會使造型重心偏離中軸。若嘴和把在壺體兩側的位置和空間安排不當時,也會影響造型的均衡。
  
  一般壺嘴和壺把裝配形式有:(一)壺的嘴和把在壺體兩側以對稱形式展開,這種形式具有端莊、安定的效果。(二)壺體兩側的嘴和把都朝一方向傾斜,壺把的曲度與壺嘴的伸展方向相同,這種處理形式,在取得造型均衡的同時,也產生動感。要取得嘴、把與壺嘴的均衡,我們要因壺嘴的造型來處理。如果壺嘴是屬三彎形,我們要用"三平"手法來裝置嘴和把。三平就是嘴和把的最高點要與壺囗取平。此外,壺嘴所佔的長方形空間要與壺把相若。有時因壺把的迴轉位所佔的空間比嘴部為大,我們便要把壺嘴安裝得比壺把稍微外傾一點,並把嘴根下部稍微提高,使它高於把的底部,以求取得整體視覺的平衡。

  除三平法外,嘴和把也可依一個三角形的結構來裝置。首先以壺底中心為點,以壺囗為頂線,畫出一個倒立的等腰三角形,以決定嘴和把的位置。這處理方法,多用在安裝一彎嘴上。這種不求嘴和把在體量上相等,而是以嘴上部和把上部的曲度相呼應,並以壺囗兩側至嘴、把部份相等的虛空間來取得整體的均衡。以這種手法處理的一彎嘴壺有掇球壺、漢扁壺和線雲壺等,它們的造型都予以人生動活潑之感。

  對比與調和
  
  紫砂壺造形設計上的對比與調和是利壺身各部的異同來表現。壺體量的大小、造型的方圓、線條的曲直、坯質的粗幼、色彩的冷暖等,都是構成不同視覺效果的元素。紫砂壺藝中對比與調和經常是交錯的使用在同一件作品上,以取得更佳的造型外觀。
  如一把壺的鈕部和壺身,設計者往往用以小對大的手法,做成這兩者在體量上的大小對比,同時又把壺鈕造成壺身的形狀,使兩者的設計在對比中取得調和。再以四方抽角竹頂壺為例,在形體和輪廓上,它的體面方圓結合,線條曲直並蓄,但是作者又在明確的對比中運用線、面、體等平線的過度和銜接,來取得整體造型的統一協調。

  實體與虛空間

  實體與虛空間是指造型體本身與形體外形相對形成的空間。恰當的虛實對比有利於加強造型的特點和裝飾性,是取得造型整體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壺把在壺體上迴轉構成的兩形空間,若可呼應主體形狀或其線條的特點,則可達到加強整體感的作用。又如在壺底加上支腳,將壺體架空,加強造型下部的虛空間;或是在肩上架起提梁,增加壺體上部的虛空間,或是以簡單的橋形壺鈕形成壺頂的透空位,這些手法都是以虛實對比的原理以增強造型的氣勢。以著名的大彬提梁壺為例,這壺的重心在壺體下部,造型穩健莊重。但通過提樑的迴轉,構成壺體上部的虛空間,使整體舒展大方,增加了整個造型氣勢。提梁所形成的完整空間,亦增加了造型的裝飾感。

  整體與局部

  壺的囗、頸、肩、腹、足、底、蓋、鈕、嘴、把、流等相對於整體而言都是局部。這些細部都要統一在整體設計中。它們要服從整體,並要做到與整體有機的結合。

  壺的囗沿、底邊、圈足都是造型的局部,也是造型變化的細部。這些囗沿、底邊與圈足的轉接線條要交待明確,乾淨利落,致使造型能與人明快精確的感覺。

  至於壺蓋,它的結構可分為嵌蓋、截蓋、壓蓋三類。一般瓷壺因成型工藝的局限,所以嵌蓋形式較多。但紫砂壺無釉,手工形成精細,所以嵌、截、壓蓋結構兼有。從壺囗與壺蓋結合上看,嵌蓋和壓蓋結構形式變化豐富,而截蓋的結構則使壺體與蓋面連接一體,加強造型的整體性。但是,無論是用那種結構的壺蓋,在整體造型上都要做到"貫氣",即使有肩有頸的壺體,也要注意蓋面與壺體或肩部的輪廓相貫通。

  壺鈕的造型為求取得與主體的協調,設計者往往將其外形做成主體正立形或倒立形的縮小,或是主體和蓋面外輪廓的延伸。鈕部造型雖簡單,但細部的處理仍要做到一絲不苟,防止呆板粗糙,鈕部與蓋面的銜接,應注意過度自然,防止生硬。與壺蓋渾然一體。此外紫砂壺也有用貫接線結構接合嘴和把的,就如漢方壺的嘴和把就是用明接法處理。這種結構,外形明確,線條交待乾淨利落,增強了方壺造型的鮮明特點。
  
  紫砂壺造型的有機形態
  
  在陶瓷生產中,自輪製成型工藝發明後,圓形器便成了器形的主流,這是因為圓器使用方便,易於生產
。但是輪製成型的器物受到同心圓的製約,形體只能上下有變化,使造型局限在一定範圍內。而紫砂壺則打身筒和鑲身筒兩種基本手工成型,這使宜興陶工不單可製作圓形等類的對稱形體,亦可做出許多非對稱和有雕塑感的壺類。這種有機造型的形體,具有上下、前後、左右三度空間,造型領域的擴大,使壺體的設計樣式更豐富多變,花貨類中的樹癭壺、束柴三友壺、南瓜壺和梅干壺及光貨類中的伏虎壺、追月壺和小之泉壺等都是非對稱形式的有機造型表現,這種造型是通過週視效果來表現其整體統一感,其設計是多層次的結構變化。設計者把造型最富變化的線、面、體表現在壺體的主觀面,通過視覺的流動,使各部分造型在連續變化中取得有機的溶合。如南瓜壺,它以視覺上的回環轉向來表達自然生機的變化感和造型上的整體感。

  組合套疊結構
  
  日用陶瓷的組合套疊結構,是方便使用和存放時節省空間。組合結構除要滿足實用功能外,在造型上也要取得各組合件的變化與統一。近年宜興出產的組合套疊茶具,除符合茶具的使用功能外,更充分利紫砂原料性能和成型工藝的長處。以竹爐茶具為例,它以紫砂傳統中最熟悉的竹為題材。在造型結構上,設計者以上段竹幹的空間為容水的壺體,配上嘴、提系、竹橋蓋鈕等附件,做成茶壺。竹幹下段則以等距分割四個方形洞囗,內裝四個茶杯,中心有一小盅點燃酒精,備溫茶之用。造形無論是套疊起或分拆開都能達到局部與整體的統一。
  
  紫砂套茶具是紫砂壺藝創造發展的一個新方向。從這裡可以說明,只要對不斷變化的生活需要深入研究,創作者必然會生產出在功能和結構上有所突破的設計,而這種創作意念,正是紫砂工藝發展的本體動力。

TOP

本帖最後由 digiaimo 於 2014-5-21 02:56 編輯

30紫砂壺你會不會玩

  葉東將收藏的100多件紫砂壺搬到同德路上的“行有恆堂”時,他壓根沒想到會吸引眾多的壺友。當一批又一批的壺友帶著珍藏的“寶貝”找上門時,葉東才發現原來喜歡、投資紫砂壺的深圳人真的不少,但真正懂壺的人卻不多。
不要盲目投資。兩天前,“行有恆堂”來了一對夫婦,他們捧著一把落款是清代名家“陳鳴遠”的紫砂壺,說是花了1.8萬買回來的。葉東告訴來人:“這壺只值500多元,壓根不是陳鳴遠的壺。”葉東告訴來人,這把壺的古舊感來自壺上擦了皮鞋油,他讓來人回家後,用漂白粉泡一泡該壺,就可以顯示這壺原來的樣子。據葉東介紹,陳鳴遠是清康熙雍正年間的製壺大師,目前他的紫砂壺價格在10萬元左右,好的壺要50萬才能買到。這對夫婦根本不了解紫砂壺,不清楚歷史和行情就盲目投資,屬於典型的投資失敗。
  葉東告訴記者,對於古壺來說,市面上有兩種造假方法,一是將泥料的表面做成舊的感覺,方法是擦皮鞋油,像人手經常摸的樣子,看上去有古舊感;或者用強酸腐蝕做成舊的感覺。二是將紫砂壺塗上白水泥用水去泡,做成出土效果。對新壺的造假主要是雕刻名家印章,或者臆造名家款式。

  投資紫砂壺有學問

  葉東告訴記者,紫砂壺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收藏價值的工藝美術品,一種是沒有收藏價值、只有使用價值的日用品。葉東收集的當然是有投資價值的前者。葉東介紹,明清時宜興出品的紫砂壺比較有收藏價值,明代紫砂器的造型藝術臻於成熟,各種款式層出不窮。清代後期,紫砂名家高手與文人合作,把中國傳統的雕塑、詩詞、繪畫、金石、篆刻等技藝與紫砂泥的特質相結合,創造出許多精妙絕倫的佳作。底哪些名家的紫砂壺有收藏價值呢?葉東說,明代名家有徐士衡、元暢、歐正春等人;清代名家有陳鴻壽、陳鳴遠等人。至於近代名家,有李寶珍、程壽珍等人,現代名家有已故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等。這些名家的紫砂壺都極有收藏價值,只是有的名人名壺如今已失傳了。
  葉東認為,要投資紫砂壺,首先要了解紫砂壺,這就需要閱讀在紫砂壺的鑑定上一些必不可少的書籍,如《陽羨砂壺圖考》等,這些書對古代的名人名壺都有記載。據葉東介紹,如今,投資者花幾百元就可以在市面上買到這些書。而他當年玩壺的時候卻是花了一萬多元買書來了解紫砂壺。據葉東介紹,他1996年愛上玩“壺”的時候,《陽羨砂壺圖考》當時市面上很少見,他在西安一家古玩店看到一本,當時老闆對這本出版也就100多元的“珍品”開價8000元,葉東眉頭都沒皺就買了下來。葉東說,投資紫砂壺應該貴在質而不在量。要有花大價錢去買一件精品的概念,不應該亂花錢去買一堆假的,這樣的紫砂壺才能增值。1999年,葉東從宜興一收藏家的手中,花1.2萬元購買了民國程壽珍的一把紫砂壺,如今,該壺價值已達6萬。葉東建議,投資者在了解了紫砂壺之後,可以購買一些已經成名的、目前價位相對較低、具備“德藝雙馨”的工藝師的作品。據介紹,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顧景舟的紫砂壺才380元一把,到了現在價位已經上10萬了。

  葉東認為,購買現代工藝師的作品,投資週期比較短,眼看著都會升值。葉東很自豪地告訴記者,去年他花3000元購買了一個現代工藝師的作品,不到一年,該工藝師的某項作品獲獎了,他的其他作品也跟著水漲船高,現在市面上該作品已經翻到了8000元。
  
  據葉東介紹,一些明清名家和現代名家製作的紫砂壺都很有收藏價值,尤其是一些大師的作品,一直是穩中有升,即使在紫砂壺市場低迷的2001年,當所有現代名家的紫砂壺都跌了20%時,大師的作品一直都沒有跌價,例如已於1996年去世的現代名家顧景舟的茶壺目前已價值10萬至20萬。近兩年來,紫砂壺市場稍有回升,但漲幅不大,葉東估計最大的行情應該在兩年以後。葉東說,市場低迷期正是投資好良機。他估計兩年後,紫砂壺的價格將翻幾番。

TOP

本帖最後由 digiaimo 於 2014-5-21 02:59 編輯

31小壺泡茶法
  
【準備動作】
 備具:準備泡茶的茶壺、茶杯、茶荷、茶盅(也稱:茶海、公道杯)以及所需置茶器、理茶器、滌潔器等相關用具。
 備水:若現場燒煮開水的,則準備泡茶用的水與煮水器;若已燒開水的,則可將熱水裝在保溫瓶中保持溫度。
【前置動作】
  溫壺:將熱水注入茶壺中,溫燙茶壺,可避免溫潤泡或第一泡時冷壺吸收水溫,使泡茶用水的溫度低。
  賞茶與聞香:將茶葉置於茶荷中,供來客觀賞茶乾的外形、顏色,並嗅聞茶香(也可避免泡茶時才發現茶葉已經腐壞變味)。
  置茶:用茶匙將茶荷中的茶葉輕輕撥入茶壺,並視茶壺大小決定置放茶葉多寡。
  溫潤泡:注水入壺,以蓋上壺蓋稍溢出為準,此時可利用壺蓋或茶漿撥去水面表層泡沫,蓋上壺後立即將水倒掉,讓茶葉吸收濕度和溫度。溫潤泡的時間越短越好,因此也有人捨棄溫潤泡步驟,直接注水進行第一泡(注:特別是上等的台灣高山茶)。
【泡茶】
  第一泡:將適溫(沸水氣泡似蟹眼、魚眼的大小為宜)的熱水沖入茶壺。
  計時:蓋上壺蓋,計時1分鐘(鐵觀音、高山茶25-35秒)。
  燙杯:將溫盅(也稱:茶海、公道杯)水倒入茶杯中溫熱,或側置茶杯於茶船中旋轉,以茶船內熱水溫燙後,取出置於茶盤中。
  幹壺:將茶壺放置茶巾上吸取壺身、壺底水分,或將壺置於茶船邊緣滑動,刮去壺底水滴,以免壺底的水再次流入茶海。

  分茶:將茶壺中濃度恰當的茶湯倒入茶盅,再持茶盅(也稱:茶海、公道杯。應另加濾網)倒入擺好的茶杯約八分滿,此步驟稱為分茶;使用聞香杯者,應將茶湯先倒入聞香杯,再翻過來倒入茶杯,聞香後再品茶。有些人分茶時,直接持茶壺將茶湯來回注入茶杯中,目的是為了令每杯茶湯的濃度相當,而利用茶海即可省去此麻煩。

  奉茶:端茶奉客。
  品茶:品茶時先聞茶香,再啜飲茶湯,先含在口中品嚐味道,讓茶湯在口中轉動幾圈,然後慢慢嚥下感受滋味變化。一杯茶最好分三次以上啜飲,千萬不要一口喝完,否則稱之為“牛飲”。
第二泡:動作同第一泡,泡茶時間增加幾秒,為40-50秒。
第三泡:動作同第二泡,泡茶時間再增加幾秒,為1分鐘左右。
第四泡:泡茶時間再加時間,為1分30秒。上等的烏龍茶可泡6、7泡甚至8、9泡。
去渣:以茶匙掏去茶味已談的茶渣,並將茶具徹底清洗乾淨。
還原:將所有茶用具整理歸位。保持優雅的環境。
  什麼時“刮沫淋蓋”?
  過去在泡茶五決中有一句“刮沫淋蓋”,其中刮去浮在壺口上的泡沫,讓泡沫聚集在壺蓋上,再以熱水沖去蓋上的泡沫。後來索性設計專門作為撥去沫的茶漿,茶具的名目日益增多,使其更科學、更完善。
前文已經說明,飲用溫潤泡的茶湯並無不可。有些深諳茶道的人,認為刮沫不僅減水茶湯的成分,動作也不優雅,至於壺口的那層茶沫,就讓它留在壺中增加茶香與味吧。但本人認為,還是刮沫為佳。
  何謂溫潤泡?

  沖泡茶葉時,第一次注水入壺隨即倒掉的過程稱為“溫潤泡”。溫潤泡的用意在於使揉捻過的茶葉稍微舒展,以利於第一泡茶湯發揮出應有的色、香、味。由於溫潤泡時間短,茶葉本身的可溶物還來不及溶出,但揉成半球形或球形的茶葉卻可藉熱水的衝力與熱量慢慢開展。注水沖泡第一泡茶時,茶葉與水的接觸面積增加,在1分鐘(鐵觀音、高山茶25-35秒)的泡茶時間內,茶葉可溶解出適量的成分,讓第一泡茶口感更飽滿、完美的味道。溫潤泡可說是第一泡茶的“熱身運動”,特別對於重揉捻的茶如鐵觀音。
  
  有些說法指溫潤泡的作用在於清洗溫熱茶葉,所以不適合飲用。其實當茶乾第一次接觸熱水的衝擊時,水面浮起一層泡沫,是由於茶葉本身含有少量皂素,加上附著在茶乾表面的霜狀咖啡因,經水柱衝擊產生的物理變化,濕潤泡的茶湯本身並無有害人體的物質。以上就是泡、飲功夫茶的基本做法。

TOP

本帖最後由 digiaimo 於 2014-5-21 03:01 編輯

32紫砂器的生產工藝流程(上)

(一)紫砂泥的製備及其對紫砂壺外觀、內在質量的影響
  紫砂泥可以單獨製成坯用泥料,與其它陶瓷坯料相比,具有加工工藝簡便的優點。然而,泥料顆粒的粗細,隨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製成的紫砂壺產生了不同的時代風貌和不同的內在性能。

  紫砂泥的製備,基本上分成手工和機械加工兩種。民國徐珂在《清類鈔》一文中描述道:“泥初出山時,大如煤塊。舂以杵,必數次,始取其較細者,浸之於池,經數月,則粗分子下沉。其最上層,皆有黏性,乃取以製器。”這是一種典型的手工加工方法。直到解放前後,有用石磨磨泥粉的手工製法,此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在1958年,紫砂泥的加工實現了機械化。用石輪輾破碎,加工細度控制在60目篩左右,1959年開始應用雷蒙粉碎機,細度在100目篩以上,濕水後通過真空綾泥機捏練,成為供製坯用的熟泥。

試樣時代紫砂泥團粒最大尺寸相應的中國篩號

宋朝中期0.7~0.5m/m 26~35目

清朝前期0.5m/m 35目

清朝中期0.3m/m 55~60目

現代手工製0.3m/m 60目

現代機器製0.15m/m 100~120目

  應用手工製備的熟泥,經手工成壺,燒成後,由於泥團粗細懸殊,燒成時體積收縮不一,外表粗顆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潤光澤的質感。猶如天津鴨梨的梨皮狀,而疏鬆的內壁因泥料礦物組成和團粒堆積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氣孔率和吸水率。用機器練制的熟泥,儘管手工成型,燒成條件不變,但其表面已失去梨皮狀的藝術效果,製品的吸水率從通常的3~5%下降到目前的1%左右。由此可得到這樣的啟示:紫砂壺的外表是鑑別世傳與現代作品的方法之一。而茶壺氣孔率的大幅的下降,直接影響了其實用性能。

(二)獨特的成型技藝

  紫砂壺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打身筒)、半手工(模具)、注漿、旋坯和印坯等幾種。其中手工成型是傳統的製作方法。而製作技藝的關鍵則是脫空成型和坯件表面的精加工。所謂精加工,係指用竹片、明針、刀具及用這些材質製作的其它專用工具,對已接上頸、腳、嘴、把手的壺口、身、蓋的表面、和壺內,進行精細的括平、修整、拉槳,這是紫砂壺成為工藝品的關鍵之一。它的作用在於:紫砂熟泥顆粒大小不一,成型時坯體表面呈現高低不平,在精加工過程中,用上述工具將坯體整平,並把隆起的顆粒向下擠壓,使坯面平整光潤。這時坯體外表形成一層較細緻的表皮層,這層表皮,是一層細膩的泥漿(燒成後就是結晶體)而內壁面雖在打拍泥片時也受拍打,但往往是稍事加工,泥料顆粒之間相對疏鬆,燒成後製 ​​品表面成梨皮狀,而疏鬆的內部呈現一定的氣孔率。

  紫砂壺造型別緻多樣。為不使它淪為一般的釉陶,以及歷史原因,它的表面是不施釉的。要使紫砂達到“脫手則光能照面,出冶則資比凝銅”的工藝效果,必須把坯體處理得器形結構嚴謹,輪廓飽滿線條分明,筋瓤紋理清晰,達到珠圓玉潤,渾成整體的製作要求,都需經過成型精加工來求得。同時,精加工也是提高坯體粘度的重要手段。例如大型圓條壺,壺口壺蓋各有24條筋瓤對稱。由於加工精細,燒成後壺蓋任意調換方位,都能與壺口相吻。工藝水平高的紫砂壺,口蓋準縫嚴密,二者之間的空隙(或稱位移公差)一般都在0.5mm-0.8mm以內,是其它任何陶瓷壺類所無法比擬的,瓷器茶壺位移公差在1~3mm甚至更大。由於紫砂壺精度高,減少了混有黃曲霉等黴菌的空氣流向壺內的渠道,成為紫砂壺泡茶不易發餿變質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紫砂壺的燒成
  
  燒成紫砂壺的窯爐,經歷了龍窯、倒焰窯到隧道窯的演變。其中龍窯使用時間最長(宜興羊角山早期紫砂窯址就是一條寬一米左右長十馀米的龍窯)直到1957年才被倒焰窯代替。1973年,推板窯、隧道窯、推板窯取代了倒焰窯。龍窯所用燃料是茅草、松柴。倒焰窯、推板窯用的燃料是煙煤。隧道窯則以重油為燃料。紫砂壺從明代中葉起就開始用匣缽(俗稱掇罐)燒成,這與上述紫砂壺自明代起因飲茶方法改變,制壺發生歷史性轉折相關連,以防止產品表面發生火刺,色澤不稱、陰陽面等缺陷。同時提高了製品的裝窯密度,有效地利用了窯位空間。
  
  紫砂泥中的氧化鐵含量相當高,根據二氧化矽、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氧化鐵三元相理論,如果製品在氧化氣氛中燒成,則物相在1400℃以下不產生液相圖,不形成低共熔物,由於紫砂泥中尚有氧化鉻、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鈉等成份,因此實際燒成溫度為1100~1180℃,在此溫度下,泥料中各礦物相的擴散速度不大,赤鐵礦不作為一種相存在,使製品成紅色(低溫)、紫紅色(高溫)。如以還原氣氛燒成,則僅應按二氧化矽、三氧化二鋁、氧化鐵系相圖進行,在1100℃左右形成低熔共熔物而產生液相。三氧化二鐵大量還原氧化鐵色泥由紫紅變紫黑,製品表面提前燒結還原過程中沈積的炭素和分解的氣體無法逸出而發生鼓泡、積炭,造成廢品。

(四)紫砂泥和紫砂壺的顯色

    眾所周知,瓷器與陶器的主要差別之一,是瓷器含鐵量低(<1%),通常紅色陶器含鐵量大於5.5%,在正常燒成條件下,陶土含鐵量不同,呈色不一。含量≤0.8%,燒成後呈白色;含量1.3%,燒成後成灰色;含量2.7%,燒後呈灰色;含量2.7%,燒後呈淡黃色;含量5.5%,燒成後呈淡紅色;含量8.5%,燒成後呈紅色;含量10.5%,燒成後呈深紅色。但陶土中含有的氧化鐵是以多種形式存在,如紫砂泥,就有下列幾種:

 礦物名稱分子式礦物顏色

 赤鐵礦Fe2O3櫻紅、暗紅色

 褐鐵礦Fe2O3、nH2O黃褐色至黑色

 針鐵礦Fe2O3、H2O淡紅、淡黃、淡褐色

 硫鐵礦FeS2黑色

 磁鐵礦Fe3O4或FeO、Fe2O3鐵黑色

  經過紫砂泥中Fe2O3和FeO的分析,Fe2O3總7.41~8.62%,FeO為0.73~0.55% ,赤鐵礦佔90%左右,其它為20%左右。同時由於MnO2、Cr2O3、CaO及其它少量色著色氧化物的存在,導致了紫砂泥的紫紅色調。

  燒成氣氛對紫砂壺的顯色關係重大,對宋代中期羊角山紫砂器分析的結果:Fe2O3(總)8.24%,FeO5.44 %,製品斷面呈黑色,近代紫砂分析結果:Fe2O3(總)9.95 %,FeO0.55%斷面呈紫紅色。運用精湛的燒成技術,製品可以獲得要求的色澤。紫砂壺的燒成氣氛,以中性一氧化焰為宜。

(五)紫砂壺生產工藝的獨特性和合理性

   紫砂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天賦的合理的化學組成、礦物組成、顆粒組成,使其具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收縮小等工藝性能,為多種多樣的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豐富多姿的造型,千變萬化的線條,對製作技巧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手工成型達到了高度的水平,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而精巧的手法,越群的技藝,促成了紫砂壺造型的豐富多采的特色。這就是泥料棾色造型三者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
  
  成型過程中的精加工工序,使製品形成一層緻密的表皮層。由於它的存在,擴大了製品的燒成範圍,不論是正常燒成溫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層都能燒結,而製品內壁仍能形成氣孔。因此,成型的精加工工藝,具有把泥料、成型、燒成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作用,賦予紫砂壺表面光潔,雖不掛釉而富有光澤、潤而不膩,雖有氣孔率而不滲漏,透氣不透水等特點。紫砂泥經燒成形成了殘留石英、雲母殘骸、莫來石、赤鐵礦、雙重氣孔等物相。其結晶相多而玻璃相少,使紫砂壺具有抗熱震性、透氣性,較高的機械強度,賦予紫砂壺優異的實用功能。

TOP

本帖最後由 digiaimo 於 2014-5-21 03:02 編輯

33紫砂器的生產流程(下)

  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宜興紫砂壺以其得天獨厚的泥料,巧奪天工的製作技藝,特種民間的手工工藝,精美絕倫的器物造型,有囗皆碑的實用功能,成為世界名陶。歷代宜興陶瓷工匠用烈火使陶土放出異彩,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千古之謎,現代科學技術的手段提供了打開這個寶庫的鑰匙,讓我們不斷深入地進行紫砂陶的科學研究,探索奧妙,總結經驗,古為今用,促進陶都繁榮昌盛,促使宜興紫砂陶的優秀傳統發揚光大。
紫砂器生產的工序大致如下:
  原料的準備,包括挖礦、煉泥和選料。礦中挖出的硬塊狀的泥料經過搗碎、過篩、澄濾,所得細土下窯儲藏,叫作"養土"、“敷土”。成形之前的泥料要進行真空(有手工真空和機械真空)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有手工捏作。先拍打成器身,然後挖底、開口、加底片、口片,最後加把、嘴、蓋、鈕(的)等。從明代至清康熙年間,多用拍身筒(園器)和鑲嵌(方器)的方法,清雍正、幹隆時期出現了模製產品。嘉慶、道光年間,陳曼生重倡古法,又盛行手作。李景康、張虹說得好:"就印模與捏造而論,印模之法易精,在工業為進步﹔捏造之法難精,在技能為絕詣。故印模之法便於仿行,捏造之法則庸工不易措手也。名家之壺俱以捏造見長,坐是故耳。"
  早期的製坯工具主要是一種竹刀,後來逐步增添了木、角、石、金屬等質料的工具。到清代,工具有十多種,包括椎、碓、鏢、釵,有圭形、笏形、貝形、腎形、月形、蠍尾形等多種形狀。
  制好的坯要經過細緻的(明針)修整,有些器物再加裝飾。裝飾方法有:貼花--堆塑山水、花草、人物、鳥獸等紋飾﹔繪寫--以氧化鋁、氧化鐵或氧化鎂等為呈色劑,在素坯上繪畫寫字﹔雕刻--在坯體上以陰文刻出書畫。紫砂一般不上釉,也有少量用釉裝飾的,大件採取潑釉法,小件採取浸釉法。一般單色釉上一次,彩繪器上兩次。
  器坯陰乾後裝匣缽進窯燒製。傳統方法燒製紫砂器的窯是"龍窯",即頭低尾高的斜式窯。龍窯一般長達十幾米到四十米左右,每隔一米為一節,燒爐在頭部,燃料主要為木柴和柴草。窯背兩側各有五十個燒火眼,從燒火眼投入燃料。窯身兩旁,每隔四到五米闢一個進出口,從這裡裝坯、取器。每窯需以1100℃到1200℃的窯溫燒四千多個工時﹔燒成後,停一千多個工時,再開窯取器。用龍窯燒製,窯工很辛苦。現在有隧道窯、推板窯、煤氣窯、電窯等,紫砂廠已改用燒重油的新式窯爐,既節省人力,又提高了燒造質量。
  真正好的紫砂器燒成後不許磨口、拋光、上蠟,上蠟是紫砂的大忌(偽裝、不透氣)不可取。
  還有在燒成的紫砂器上施加特殊裝飾的。故宮博物館藏時大彬方壺,壺面髹漆並進行雕刻,集紫砂工藝和雕漆工藝於一身。清代道光年間,出現了包錫的工藝,但由於技朮複雜,未能延續。還有拋光包銅的工藝,包銅多見於壺嘴頭、口蓋的邊緣等部位。金銀絲鑲嵌是新的裝飾工藝,吸取木器、漆器的雕飾手法,先在泥坯上將紋飾圖案刻成凹槽,燒成後將金銀絲用手工嵌入槽內,持鐵鎚敲實、整平。
  紫砂陶的成型方法,自明代正德年代以來。經過歷代藝人的摸索、改進和科學技朮的進步,其方法呈現出多樣性、技藝也日臻完美。概括起來,成型方法有手工、半手工、(借助模具)注漿(完全模具)、施坯和印坯成型等幾種。
  手工成型方法:包括"打身筒"和"鑲身筒",是(明初至今,是紫砂特有的;獨一無二)古老的手工製作工藝。
  "打身筒"成型法:先將練好的熟泥(真空泥)開成一定寬度、厚度、長度的"泥路絲",在把這些泥路絲打成符合所製器皿要求的泥條和泥片,用歸車等工具劃出泥條的寬度,旋出口、底、以及圍片,然後把圍片粘貼在轉盤的正中,把泥條沿著圍片圍好,圈接成一個泥筒,再以左手襯託在圓筒內,以右手用薄木拍子,拍打成型。
  "鑲身筒"成型法:適用於方器皿製品:先將泥路絲切成所需方形泥塊,把方形泥塊打成泥片,按產品要求的尺寸配製樣板,依樣板裁切泥片,把裁切好的泥片,按器皿型製規格要求用脂泥粘貼、鑲接成型。
手工成型的關鍵在於泥胚成型技巧的規範恰到好處及表面的精細加工。精細的刮平修正,可以使器形結構更加嚴謹,輪廓線條分明得體,筋囊文理清晰,達到珠圓玉潤、渾然一體的製作要求和藝術效果。
  近、現代成型方法:
  注漿成型法:是近代陶瓷生產中廣泛採用的成型工藝,利用石膏模型的吸水性,將泥漿注入模中後將石膏模脫開,便可得到一件中空的泥坯。
  成型工具
  一件紫砂工藝品的成功,要經過十到幾十道複雜的成型工序。要完成這些工序,一是要靠藝人們的製作技藝,二是要靠繁多的製作工具,兩者缺一不可。古人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裡的"器",就又指製作工具。紫砂成型工具,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探索,政革,創新,現已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經濟的,自成體系的工具,數量大小有幾百種,質地有銅,鐵,木,竹,牛角,皮革,塑料等各種材料。紫砂成型工具種類繁多,也很講究造型的美觀,前提是以實用為主。這些工具大部分靠自己製作,即使一些買來的工具,也分經過加工,修整以後方可使用。這就要求製作者對整個成型工藝有系統的,全面的了解,要弄懂各種工具的不同用途和規格,要考慮在使用上方便,觸覺上舒服。因此,紫砂成型工具的製作也很有學問,既要考慮外觀的造型,又要符合實際使用功能。
  以下對不同工具的規格要求作一概述:
  一、搭子搭子是成型中的主要工具之一,主要用於打泥條,片子和捶嘴,把泥片等等。搭子的主要用材是櫸樹,檀樹,棗樹等,取材要幹。搭子平時使用後用濕布擦淨放在乾燥處,不能在太陽下曬,不能用來打鐵器等硬物。
  二、拍子拍子主要用於打身筒,拍片子,拍口。材料以紅木為最佳,拍子的總長28CM,拍身寬10cm。厚度是根據材質而定,棗木前厚3mm,中厚4mm,後厚4mm,柏木厚些,紅木可更薄一些,拍子用過後也不能浸在水里,應放乾燥處,要避免單面受潮,並要防止拍子開裂。
  三、尖刀尖刀的種較多,分鐵尖刀,竹尖刀,通嘴尖刀,彎尖刀等。尖刀是用於琢嘴把,琢鈕,轉足,革小平面的一種普通而常用的主要工具,實際也是簡單的雕塑工具。材料用普鋼,銅,不銹鋼,老竹子等。其形中間寬,一頭尖,一頭稍狹圓,兩麵線條要對稱,中間厚,邊上薄,成弧形。尖刀要根據不同的用途選用,厚薄,寬窄要求不一。
  四、刀刀是成型中使用最廣的工具,在製作過程中,用刀進行切,削, ,挑,挾,挖,刮等,從開始到結束都要使用。做刀的材料一般最常用的是普通鋼,刀鋒要經常磨快。刀柄與刀身的比例大約是6:1。
  五、矩車矩車的正名應為規車,它是專門用於劃圓片子,開口用的。矩車分車柄、車釘、站人和銷釘四部分。矩車柄是用不易變形的竹子,站人要用厚1.5cm以上的竹老頭做,矩車釘是鐵的,銷釘是竹子做的。一般矩車的規格是:柄長20 1.5 0.5cm﹔站人總高8.5cm,寬1.3cm,眼長2.4-2.2,寬0.55cm﹔矩車的不同用途是根據站人與矩車釘的高度來調節的,一般矩車站人比釘高2mm。另外還有幾種特殊的矩車,彎泥條矩車,是在車柄上裝兩個站人﹔還有復線車和打線車,複線車不裝車釘,打線車則是裝竹釘。
  六、線梗線梗是用於勒光各種裝飾線條的工具,線梗有牛角的,鐵的,塑料的還有竹子的。線梗是根據不同的裝飾線條來磨製的並要根據各人使用的手勢,習慣來確定線梗的不同角度。是製作成型工具中最難掌握的一種,因此每個藝人都會自做,符合每件器皿形狀不同的線梗。
  七、明針明針就是牛角片,用於作品表面精加工的工具。製作明針時頭子要刮平,要從上到下慢慢地薄下去,薄到鋒口為佳,明針使用時浸在清水里,不用時要撈起揩乾。
  八、矩底泥扦尺這兩種工具都是用竹子做的,矩底又叫底據,墊底,是墊在矩車的站人下面劃片子用的,中章開一個圓眼。泥扦尺是用來起泥條和大片子用的?它用節距較長的竹片做成,從柄到頭要逐漸薄下去,並且慢慢狹窄,背面要平正,口要齊,一面成刀口狀,握柄處一般正好有一個竹節。
  九、勒只、篦只、复只勒只是用來光口頸,底,足與身筒交接處的工具,材料有牛角,竹子,黃楊木等。它根據不同的角度,弧底磨成所要求的形狀。篦只用作於整形,可篦去身筒上的小疙瘩的小隙絲,主要用簡片,木板製成。篦只要肩,肚,底分開做,不能一個壺造型只用一隻篦只。复只是用來复子泥的,一般用2~3mm的竹片或明針做成。
  十、竹拍子竹拍子有大,中,小及尖頭拍子等幾種。大,中拍了是抽身筒,做方貨用的,小拍子是用於推身筒接頭,掠子泥,推牆刮底,做嘴把等﹔尖頭竹拍子可挾大面,做嘴等。
  十一、挖嘴刀、銅管挖嘴刀是用來挖嘴洞的,用2~3mm粗的鋼絲燒紅後加柄製成的。銅管是鑽各種大小洞眼的,用鉛皮或銅皮捲成直徑一半的圓筒,長度10-12cm,在兩頭加上成刃口。
  十二、獨個這是用作圓眼,圓嘴的工具,同時在做花貨,樹樁時也可作雕塑工具用。竹子做的獨個具有爽泥,耐磨等優點,且取材容易,削制方便。獨個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平頭的用作獨蓋眼的,另一種是兩頭尖的(一頭粗,一頭細)。用作獨嘴洞及其它洞眼。
  十三、水筆帚這是用布紮成的用於帶水的傳統小工具。打身筒,琢嘴,把,琢鈕等,都是離不開它的。它的優點是存水多,帶水方便。特別是做粗貨,坯體太燥時,可直接沾水帶在坯體上。紫砂成型工具除了上面介紹的以外,還有很多這裡不一一介紹了。紫砂成型工具是在實踐中產生,並且不斷完善的
,這是千百年來無數紫砂藝人智慧的結晶,它與傳統的紫砂工藝是相輔相成須臾不可分離的,它不僅關係到藝人操作的方便,還與作品的質量直接相並。因此,精湛的製作技藝必然有完美的製作工具來輔助,這恐怕也是紫砂工藝的獨特之處吧!

TOP

本帖最後由 digiaimo 於 2014-5-21 03:03 編輯

34新壺的處理方法

  茶壺因為窯燒的關係,常常留有些怪味,若直接用來泡茶將嚴重影響茶湯的香氣滋味。因此,幾個清潔地步驟絕對必須實行。

  首先,把買回來的新壺以清潔劑如牙膏、洗滌劑等,將壺身里里外外徹底清洗乾淨,若瓜瓤布、百潔布之類清潔用具,最好作為洗滌茶具的專用潔具,以免因沾染油膩菜餚味反而使茶具吸附怪味。

  清潔新壺後,取您常泡的茶葉裝入壺內一小撮(約壺體的1/6)注滿涼水蓋上壺蓋,再將壺放入鍋內。鍋內裝水,水面淹過整把壺體,用慢火煮,水開後(約30分鐘)關火,等水溫下降後將壺取出自然冷卻。待壺風乾後即可開始使用。(注:此後便不可用涼水洗壺,以免在忽然的熱脹冷縮情況下改變氣孔自然機理)

  有些人習慣將處理過的新壺先作為茶盅(及:茶海、公道杯)使用,讓茶壺吸收茶湯的氣味,一旦開始以新壺泡茶,茶壺本身的味道便能與茶香得益彰。由於茶葉滋味不同,加上茶壺易吸附茶氣,在泡不同茶葉時,茶壺也應不同。有人認為一把壺最好泡一種茶,才不易串味。我認為還應該做到多少人用多大的壺,這樣才不會產生壺小人多不夠喝,壺大人少多出的茶湯涼了香氣又揮發掉口感不足。

35紫砂壺的優點

  最早,紫砂茶壺之所以受到愛茶人士的喜好,便是因它的保溫性佳,透氣度高,茶水即使久放也不會產生腐化的餿味。以紫砂茶壺泡茶不但不影響茶葉的香氣與滋味,更可貴的是,還能襯托出茶葉的品質。

  後來,隨著壺藝名家的別出心裁,紫砂茶壺的外形越發講求藝術價值,不只是泡茶的工具,更為人們提升泡茶情趣,取使不泡時,把玩欣賞也能領略一番壺趣風雅。

  再者,當紫砂壺經過長時間密集的泡茶動作滋養,壺體本身吸附茶汁,積增茶銹,壺面生成光潤的顏色,這種非先天養成的茶壺氣質,更增添它的後天價值。 36宜興紫砂泥   宜興的陶土品種繁多,廣佈於宜興南部丘陵山區。丁山、張渚、渚東為主要產地。當地一般把陶土分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類。白泥是一種灰白色為主顏色單存的粉砂質鋁土質粘土;

  甲泥是一種以紫色為主的雜色粉砂質粘土(通稱頁岩),未經風化,又叫石骨,材質硬、脆、精;

  嫩泥則是一種以土黃色、灰白色為主的雜色粘土,材質軟、嫩、細。

  宜興陶都所產的各種天然陶土,不論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鐵。含量多的約在百分之八以上,含量少的也在百分之二左右。又因各種甲泥和嫩泥含鐵量多寡不同,泥料經過適當比率調配,再用不同性質的火焰燒可以呈現顏色深淺不一的黑、褐、赤、紫、紅、黃、綠等多種顏色。這就是紫砂壺呈現各種瑰麗色澤的原因。

  宜興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統稱紫砂泥。

  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穩定性差,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並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後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為水雲母,並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雲母屑及鐵質等。綜合分析,紫砂泥屬於粒土--石英云母系,頗類製瓷原料的特點,因此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強度高,乾燥收縮率小,為多種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

  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團山泥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綠泥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

  紅泥(或稱朱泥)則是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有少量的在當地的小煤窯,礦形瑣碎,需經手工挑選。周高起雲:“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硃砂色。”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後變硃砂色、硃砂紫或海棠紅等色。因為產量少,早期除銷往南洋的水平小壺用朱泥製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妝土裝飾在紫砂泥坯上。至於朱泥的胎土,不過是製壺陶手,為了求得更精細的泥料,將紅泥以洗泥沉澱,得到約80目到140目細孔的泥料,製成細如滑脂的朱泥壺。朱泥的土質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鐵,約在14%到18%之間,這是朱泥所以燒成後壺身成為紅色的主要原因。由於朱泥的泥性甚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由於變形率高,一般工藝師很少做朱泥壺)而朱泥由生坯至燒成,因收縮率高達20%至30% ,故一般成品良率約僅七成。  

  從礦層開挖出來的紫泥,俗稱生泥,泥似塊狀岩石,經堆放在露天稍事風化,待其鬆散,然後用錘式破碎機初碎,輪碾機粉碎,泥料過60目篩(泥料如太粗則製作費勁,如太細製作時則易黏手,且燒成後收縮比大),濕水後通過真空練泥機捏練,便成為供製坯用的熟泥料。紅泥、綠泥的製備與紫泥相同。談到紫砂泥料的練制,在五十年代以前,還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曬乾搗碎的泥團圍成一圈,用河水沖洗,人站在裡面不停地走動、踩踏,直到泥料軟硬適中。今人實難想像前人在練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後。到六十年代後期開始採用機械化、有雷蒙粉碎機、攪拌機、真空練泥機。為了豐富紫砂陶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創作設計的需要,藝人們透過把幾種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著色劑,使之產生非同尋常的應用效果。大凡名家對泥料的配製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進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為某些名家的代名詞,也突顯了名家的藝術風格。如作品燒成後呈現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硃砂紫、海棠紅、青灰、墨綠、黛黑、冷金黃、金葵黃……等多種顏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摻入段砂、紅砂,產品燒成後珠粒隱現,產生特殊的質感。

  紫砂器表面的色澤取於自然泥色,程序是這樣的:先將各色原料分開碾細,然後用清水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層蠟膏,即為有用的色漿原料,燒成後永不消褪。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骨”。這個“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顆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它與粘土、雲母、赤鐵礦共生一體。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潤,粉碎至一定細度,不必與其它原料配合,單一原料即可成型燒成品種繁多的紫砂陶器。雖說皖之壽縣、魯之博山、粵之潮邑,均有出產類似的泥料,而一究其成份,則判若霄壞。若論色澤的瑰麗樸雅,質地的優良,當推宜陶為獨步。但最使人引起藝術情趣的,要數那造型洗練別緻,線條剛勁流暢,比例確切恰當,色澤純樸古雅,經藝人精湛的手工製作,集金石、書畫、鐫刻於一體,使紫砂壺成為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實用器皿。  

 綜上所述,紫砂泥的材質特點,歸結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1、可塑性好。以紫泥為例,它的液限為33.4%,塑限15.9%,指數為17.5%,屬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異的不同造型。製作時粘合力強,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單獨製成,再粘到壺體上後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藝;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再進行加工。這樣大的工藝容量,就為陶藝家充分錶達自己的創作意圖,施展工藝技巧,提供了物質保證。

  2、乾燥收縮率小。(紅泥除外,因為紅泥的收縮率大,變形率較高。)紫砂陶從泥坯成型到燒成收縮約8%左右,燒成溫度範圍較寬,變形率小,生坯強度大,因此茶壺的口蓋能做到嚴絲合縫,造型輪廓線條規矩嚴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壺的粗,不怕壺口面失圓,這樣與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與壺身同樣大的大口麵茶壺。

  3、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成陶。成品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一為閉口氣孔,是團聚體內部的氣孔;一為開口氣孔,是包裹在團聚體周圍的氣孔群。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壺這種功能就比較欠缺。同時茶壺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壺口壺蓋配合嚴密,位移公差小於0.5mm,減少了混有黃曲霉菌等黴菌的空氣流入壺內的渠道。因而,就能較長時間地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相對地推遲了茶葉變質發餿的時間。其冷熱急變性能也好,即便開水沖泡後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4、紫砂泥土成型後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富有光澤的外形,用的時間越久,把摩的時間越長,它就會發黯然之光。這也是其它質地的陶土無法比擬的。

37養壺的意義

  養壺,除了我們網站上說的(新壺的處理)以外,這裡還要提醒大家的是,養壺從內在的講,就是“養”自己,也就是“養”心、 “養”性。一把好壺從開始泡第一泡茶的時候就開始和你結緣了,你就要細心的呵護它。
照顧它,多 ​​不容易啊!在地下沉睡了幾億年,又經過了多少人的挖掘、提煉、製作再千里迢迢的來到你的案上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和您結緣而共品一壺茗茶。

  有的人平時泡茶的時候喜歡用茶汁淋在壺身上,或者用養壺筆沾上茶湯來刷壺,甚至泡完了茶就連茶渣都不倒掉,一直浸泡到第二次泡茶的時候才把它清理出來,覺得這樣養壺才會更快更亮。其實這是很不可取的,因為茶渣在壺內時間長了會產生大量的微生物,對人體有害,也不衛生。到頭來要么把壺養得黑一塊、紅一塊,要么賊亮賊亮,這早在明周高起的書中就有稱:“這種光是和尚光;不雅而濺也,不可取之”。
  其實只要你平時泡茶的時候不要讓多餘的茶水 ​​留在壺身上,用養壺筆或養壺巾擦拭留在壺身上多餘的茶、水,在每次泡完茶之後都用開水里里外外的燙洗乾淨(注:一定要用開水,而且里外都要乾透)然後再用乾淨的養壺巾將壺完全擦拭一遍,把它擺在壺架上,這樣就可以了。日子長了就會養出由內往外、晶瑩剔透、潤而不膩、珠圓玉潤的最佳藝術效果。
  這裡我還是要重複的提醒各位壺友,養壺不要心急,不然就會事倍功半不得其所。養壺的每個細節都要細心,每個細節都可以是享受,至少要有這樣的感覺才是養壺的真正意義。

TOP

本帖最後由 digiaimo 於 2014-5-21 03:04 編輯

38紫砂壺的選購(善哉自創

  壺之為壺,實用第一。茶壺是拿來泡茶的,這當然是毋庸置疑,換言之,選擇茶壺時便不應違背“實用”的基本原則。一把實用的貼心好壺至少應具備下列幾點﹕

  容量大小適用:茶壺容量大小差距甚多,大者容水數升,小者僅一杯之量。人多用大壺,人少用小壺,自己要把握好。   口蓋設計合理,茶葉進出方便。愛喝烏龍茶系的,在沖泡前呈乾燥緊縮條狀,藉著茶則置入壺中並不太難,但經熱水沖泡數巡之後,葉片逐一伸展膨脹開來,會將整個壺身塞得飽飽緊緊的(尤其置茶量過多時),此時如果壺口太小或設計不當時,就得費一番工夫才能將茶渣掏出。若一時疏忽,未清除乾淨,甚易在壺身內壁形成茶垢,甚至發霉。

  重心要穩,端拿要順手:有些茶壺端拿之際十分沉重,這如果不是壺把設計不當,不符合人體力學,便是壺壁過厚(用泥太多)。新手買壺時,不妨先在壺內盛裝四分之三的水,單手提起,臨摹倒水姿勢。此舉,一則試其量感是否過重。二則可趁此感覺執壺間,手指與壺把的施力位置是否舒適。端拿是否順手相當重要。

  出水要順暢,收水要果斷:這是大部分購茶壺人不易顧及的。好壺出水剛勁有力,弧線流暢,水束圓潤不打麻花。斷水時,即傾即止,簡潔利落,不流口水,並且傾壺之後,壺內不留殘水。

  工藝技巧用心所在:紫砂壺藝向以其高度精巧的工藝性著稱於世,幾乎所有好的砂壺都是手工成型的,即使是為求其產量與規格化而採用的擋坯成型法,其手工修整的工序仍相當繁瑣,所以工藝水平的高低自是評斷砂壺好壞的重要條件。

  砂壺的工藝要求,基本上有下述幾項﹕
  嘴、鈕、把,三點成一線:這點是諸多藏家所特意注重的,尤其是水平壺、西施壺等基本壺式更是如此,它看似簡單,實則不然,甚至包含名家壺在內,仍有許許多多的砂壺嘴歪把斜。另外,上把與下把不在同一垂直線上的亦相當常見。當然,這樣的砂壺一樣能泡能養,只是中國人講究的是“大中至正”,所以除非是特意設計的砂壺,不然仍應慎重審視為宜。

  蓋要嚴緊密合:圓壺要能旋轉滑順無礙,方壺要求面面接縫平直不變形,筋紋器更要達到面面俱到的「通轉」地步。除了 ​​以上的目視、手試外,我們尚可在壺內盛水後,舉壺作注水狀,並按住氣孔,若能達到即壓即停且滴水不漏,就表示壺蓋與壺身的密合度甚高,與外界空氣接觸極少。部分技術特佳的陶手還能達到將壺嘴塞住時,手捏壺鈕可將全壺提起的境地。

  壺身線面修飾平整、內壁收拾利落,落款明確端正:通常,一件砂壺的做工優劣,我們可從外觀上審視陶手是否有用心將壺身線條、轉折、修飾漂亮規整來作判斷。還有,此壺的落款是否大小得宜、位置適中、深淺合度,亦是重要參考。此外,最易遭受忽略的是,壺身內壁流嘴的接囗、塊面的接縫是否遺有施工泥屑,內壁、內底是否收拾勻當……這些小細節都足以看出作者的製作態度是否嚴謹、審慎。

  泥料要求純正,火度要求適當:有些砂壺乍看之下油光暗然,未養先亮;有的則是賊光浮動,色相詭異,這些徵兆都顯示著此壺的泥料不純或是作者配泥太差。至於砂壺的燒結火候是否恰當?則需要經驗的累積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一般可用壺蓋(請切勿用蓋沿,那是全器最脆弱的地方)輕輕敲擊壺身(務請注意,莫傷壺表),若呈鏗鏘含韻之聲,代表火度適中;若呈混沌低鬱之聲、代表火度稍嫌不足;反之,若呈高尖乾脆之聲,則表過火,壺身已呈瓷化。

  慎選真愛切忌衝動:紫砂壺的造型千姿百態,變化多端,但美感的標準則依各人的審美涵養而有所不同。你愛花貨的精工細描,我愛光貨的簡單大方,誰也不用委曲誰、所以砂壺的造型孰優孰劣是不能一概而論的。真正重要的是、無論如何,買壺千萬不要光為了作者的名氣或別人的強力鼓吹而衝動下單,否則日後極易後悔。因為泡茶賞壺之際是人類最冷靜、最客觀的時候,這時手中的砂壺勢必會遭受到自己最嚴苛的挑剔,這也就是為什麼茶壺就像女人的戀衣情結一樣──永遠少一把。

  儘管每個人的審美涵養有所不同,但初入此道的朋友仍可依循下述兩點略作參考﹕

  幾何造型的砂壺,該圓的就要圓,該方的就要方,線條當直則直,當曲則曲。千萬不要選擇口蓋歪曲變形、嘴歪把斜者,因為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全器力度。此外,全器各配件大小需與壺身相襯,大而無當固然不宜,小鼻小眼睛的更應避免。

  自然造型的砂壺,該寫實的就要寫實,該寫意的就要寫意。由於花貨的捏塑較多,所以應細心體會,渾然一體而無生硬之感,亦應注意壺身與捏塑的接觸點有無微細裂縫,以免日後斷裂。

  價格合理量力而為。經過前述的一番挑肥撿瘦,最後的一個問題便是“壺價幾何”?事實上,近十餘年來,紫砂壺的漲勢咄咄逼人,屢創新高,流風所及,似乎千元以下的壺泡出來的茶不堪入喉般。尤有甚者,壺價動輒十萬、百萬,果真應驗了古書所載的“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

  總而言之,當我們面對琳瑯滿目的各式砂壺,以及店老闆的如簧之舌時,切切要分清楚“選擇一把別人公認的好壺”和“選擇一把貼心好壺”之間的差異。因為惟有“適合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好壺,若硬是要隨波逐流,附庸風雅,可就失卻了茶藝怡情養性的那份閒適之美了。

TOP

本帖最後由 digiaimo 於 2014-5-21 03:05 編輯

39萬不可把紫砂當股票炒!

——紫砂陶藝代表人物徐秀棠在“紫砂熱”中的坦誠對白

  時間:11月15日
     地點:南京郵政大樓
     背景:海內外紫砂壺炒作之風再次升溫
     人物:徐秀棠,中國紫砂陶藝代表人物,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話題:為什麼有的紫砂壺值十萬,有的賣五元?

   67歲的徐秀棠大師目光柔和,等待記者的提問。對於讓大師揚名立萬的宜興紫砂,我們所知不多,對話只能從“紫砂ABC”開始———     

記者:都說宜興紫砂最好,為什麼?     

徐秀棠:最主要的在紫砂泥。這種泥透氣性好,做出來的茶壺獨一無二。國內好多地方到宜興取經,回去燒出的壺就不行,他那沒紫砂泥啊!不過,現在的紫砂泥越採越少。     

記者:一樣的紫砂壺,有的賣10萬,有的賣5元?     

徐秀棠:用什麼原料,有些關係。比如,用陶土和紫砂泥,肯定價格不一樣。但價格相差不大,一把壺用料也就相差一兩百元。但是,更多要看:壺是誰做的,做的過程如何。紫砂壺,可以分成實用品、工藝品、藝術品。做壺的人,也能排出這樣的金字塔。國內紫砂領域總共不超過10個大師,親手做的壺一年不超過100個,而工廠裡可以成千上萬地燒。     

記者:市場上,能買到您親手做的壺嗎?     

徐秀棠:可以負責任地說,我的東西,在全國沒有一個市場賣過,再高檔的市場也沒有。據我所知,其他大師也是這樣,名家壺基本是通過民間收藏渠道。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說,他商店賣的壺出自某某大師,千萬別上當。市場上沒有大師壺。     

記者:上當的人真不少。     

徐秀棠:前幾天,有個上海人背來一箱子的紫砂壺,說是明清的。我看了一眼,告訴他全是假的。他聽了,臉上汗直滾———一輩子幾十萬積蓄全完了!所以,防騙第一條:不要相信送上門的“名家作品”。     

記者:大師的東西,市場價位十分高,有的高達幾十萬元。     

徐秀棠:這個……黃金有價,紫砂無價。因為它是藝術品。其他名家我不好說,非要說個價,我想,我的作品2、3萬元也就差不多了,特別好的精品,10萬吧!當然,很熟的朋友,一、兩萬也行。     

記者:壺越貴,就越好越真嗎?     

徐秀棠:不要迷信價格!現在,有些搞民間藝術的,浮躁習氣很濃。不肯坐冷板凳,總想盡辦法去混職稱、炒名氣,有的人,一年到頭辦展覽賣作品。一把壺最少要做20天,一個人哪有那麼多精力!他賣的東西,要么是粗製濫造,要么是徒弟做的。     

記者:這樣還能賣高價?   

徐秀棠:拍賣呀!跟買家打好招呼,一拍,五十萬一隻壺,不得了。其實他另外又白送給人家兩隻壺!他的名聲,不就上去啦!我這人很死板,一直對藝術商品化不盡認同。價高價低,是不能完全跟藝術價值掛上鉤。開個玩笑,我弟子的東西,在台灣也能賣30萬人民幣,比我的東西還貴。壺好壞沒有絕對標準。跟風炒只能上當。     

記者:壺好壺壞,有沒有標準?     

徐秀棠:有人說,標準是造型是否完整,做工是否細膩,壺身光不光滑,壺蓋嚴不嚴密……如果是實用品,我想就可以了。但是,上升到藝術品,這個標準有時就是騙人!藝術很難有一二三四的標準。做工有缺陷,有時偏偏是精品。我在廣東當過評委:一件景德鎮泥人上有個裂縫,大家討論兩星期,認定不是次品是一等品!我也反對給精品定標準。因為,我一講標準,馬上有人搬去造假了。現在,造假手段很發達,什麼抹鞋油、回爐燒……     記者:看來,買個真的大師壺太難了!     

徐秀棠:我想,收藏紫砂壺不光是你有多少錢的問題,還是要有對紫砂的鑑賞水平,是一種欣賞和把玩。你真的喜歡大師精品,也買得起,可以出手。問題是,現在紫砂又熱起來了,很多人帶著發大財的心思,像炒股、炒房一樣去收藏紫砂,這是跟風,十之八九要上當。還是要帶著感情,去看待紫砂。你喜歡這個壺,不在於價高價低,它就是好東西,它也喜歡你。事實上,有些沒有名氣的作者東西也不一定便宜

TOP

本帖最後由 digiaimo 於 2014-5-21 03:06 編輯

40紫砂陶鑑定
  紫砂陶是用一種質地細膩、可塑性極強、含鐵量較高的特殊天然陶土製成,然後在1000℃以上的高溫中焙燒。泥色有紫泥、紅泥和淡黃色泥。紫砂泥最適於用來塑造茶壺。明季李漁說:“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又“壺必言宜興陶,較茶必用宜壺”,稱頌宜興紫砂壺是天下最為理想的茶具。前人總結紫砂壺注茶的優點很多。
  (1)“宜興茗壺,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昧皆蘊。”“聚香含淑”、“香不渙散”,茶昧越發醇郁芳馨。
  (2)紫砂壺“注茶超宿署月不餿”。按茶道而論,應該隨時泡茶,隨即喝,吃完茶馬上就要倒出茶渣。但存茶於壺過夜或久留,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有的事。夏天隔夜不餿,不起膩苔,當然有利於洗滌及衛生,所以紫砂茶壺泡茶前的洗滌比較方便。清代吳騫說:“壺宿雜氣,滿貯沸湯,傾,即沒冷水中,亦急出冷水瀉之,元氣复矣。”
  (3)砂質茶壺能吸收茶味,內壁不刷而絕無異味,應用經久能增積“茶銹”,空壺以沸水注入也有茶香。何以如此呢?因紫砂器是介於陶和瓷之間屬於半燒結精細炻器,里外均不施釉,這樣,使它既有一定的機械強度又有一定的氣孔率,故盛茶既不滲漏又有良好的透氣性,再加之使用上講究些,這就是盛茶不易餿的主要原因。但事物總是辯證的,我們講不易餿,不是不會餿,而是與其他器皿相比較而已。因為茶葉本身是有機物,它在一定條件下總是要發酵變質的。關於久用後增積“茶銹”而空壺以沸水注入也有茶香,這與紫砂器具有一定的氣孔率也有關係。
  (4)紫砂器使用越久,器身色澤越發光潤,玉色晶光,氣韻溫雅。《陽羨名壺系》說得非常切合,“壺經久用,滌拭日加,自發暗然之光,入手 ​​可鑑”。真正具有“久且色澤生光明”的特點。
  (5)冷熱急變性好,寒天臘月,沸水注入,絕對不會因溫度急變而脹裂。
  (6)砂質傳熱緩慢,使用提攜不易燙手,且保溫性能也很好。
  (7)性耐烹燒,可放在溫火上燉燒,如用以烹蒸無需擔心開裂。
  所以寸柄之壺,盈握之杯,往往惹人喜愛。

  除上述的紫砂泥料內在質量的特點而外,紫砂泥的髮色效果由於礦區、礦層分佈不同,燒成溫度稍有交叉變化外,則色澤變化多端,耐人尋味,妙不可思。清吳梅鼎《陽羨名壺賦》中關於色澤變化問題有一段描述:

  若夫泥色之變,乍陽乍陰。忽葡萄結甜紫,倏橘柚而蒼黃。搖嫩綠於新桐,曉滴琅玕之翠。積流黃於葵露,暗飄金粟之香。或黃白堆砂,結哀梨兮可啖。或青堅在骨,塗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窯變,非一色之可名,如鐵,如石,胡玉,胡金。具百美於三停,遠而望之,黝若鐘鼎陳明庭。追而察之,燦若碗琰浮精英,豈隨珠之與趙壁可比異而稱珍者哉!

  吳梅鼎對紫砂泥色的描寫真可謂淋漓盡致了。

  日本奧蘭田著《茗壺圖錄》談到:“泥色之辨,洵難矣!每壺各異,譬猶天文之爛然。不可得而名狀也。”就是講的紫砂泥色之豐富多彩。其中朱、紫、米黃三色則為紫砂器的本色,而朱有濃淡,紫有深淺,黃又富於變化。若以辨色命名,可稱鐵青、天青、粟色、豬肝、黯肝、紫銅、海棠紅、硃砂紫、水碧、沉香、葵黃、冷金黃、梨皮、香灰、青灰、墨綠、桐綠、鼎黑、棕黑、榴皮、漆黑等諸色。如細細觀察,各種泥色裡又有白砂星星,如銀砂閃點,日光映射,宛若珠翠。或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鋼砂則谷縐周身,珠粒隱現,光彩奪目。

  紫砂壺形制上分有高、矮兩個類型,按茶理而論,壺形高者則壺口蓋必稍斂,宜於沏紅茶,因紅茶在焙製中是通過發酵的,故高壺沏泡紅茶,更覺香濃蘊藉。矮型壺口蓋稍敞,綠茶在焙製時未經發酵,葉綠素沒有破壞,沏泡不宜深燜,故扁形壺泡綠茶,傾出時澄碧清新更顯色、香、味的佳趣。
  紫砂壺除上述特點外,更為重要的是紫砂器的手工技術的工藝質量。紫砂工藝陶造型類別繁多,“方非一式,圓不一相”。形制典重質樸,輪廓周正,線條清晰,比例恰當,如茶壺的嘴、鋬、腳、蓋等,既有本身謹嚴完美的優美型體,又要與壺互相扶稱成為一個和諧完滿的整體,並同時考慮實用效果。同一品種如出名藝人之手,就更富有藝術感染力,是有實用價值的工藝美術欣賞品。   紫砂壺傳統造型來源可歸為:   (1)仿夏、商、週、春秋戰國、秦青銅器造型,如彝、鼎、尊、爵等。
  (2)仿古代陶器造型,如彩陶、罍、觚、杯、瓿,秦漢瓦當和漢磚紋樣。
  (3)仿古代器物造型,如秦權、玉器、鐘、鼓等。
  (4)仿瓜果、花木的形像或加工變形塑造,再用浮雕、半圓雕的手法裝飾應用,如蓮、荷、桃、柿、葡萄、松、竹、梅等。
  (5)仿實用器物借形改裝,如笠、柱礎、筐、升、斗等。
  (6)仿各種幾何圖形,如菱花、葵花、多角多面形等。

  當然紫砂壺的造型絕不能被上述羅列至盡,尤其是近幾年來,藝人的藝術境界大為提高,思路更為廣闊,不囿於傳統方法的限制,使造型變化更有新的發展與創造。

  紫砂壺產品造型的豐富,從產品造型中經常運用的裝飾線中亦可證明。紫砂壺的裝飾線有皮帶線、凹線、鱔肚線、側角線、隱線、衖堂線、囗(目匿)角線、單雙鯽背線、凹凸線、碗口線、堆疊線、活線(又稱飛線)、翻線、竹爿線、雲肩線和偶角線等二十餘種。

  從製作角度講紫砂壺造型又可分為素淨光貨(以講求外輪廓線的組合,並用各種線作為裝飾變化)。花貨(以浮雕、半浮雕作裝飾)、筋瓤貨(包括葵色葵花筋瓤)等。

  把文學、繪畫、篆刻、造型諸藝術熔為一體,是紫砂陶工藝的又一特色。紫砂陶的主要裝飾手法是陶刻。鐫刻時廣泛地運用雙入正刀法,單入側刀法,以及澀刀、遲刀、留刀、輕刀、切刀、舞刀等,做到心手並用,各盡其妙。並著重講求各體書法、文學詩詞、辭章與短句。繪畫上特別重視寫意筆墨,使陶刻裝飾與紫砂的藝術風格形貌取得和諧。故紫砂陶工藝既不同於一般民間畫派,又不屬於舊,'宮廷畫派”,應該說是屬於“文人畫派”。書畫雕刻是紫砂陶工藝過程中最後的一道工序,一般都是事先在陶坯上書畫,然後依著字畫雕刻。每刻一筆,施以兩刀,中間剩餘泥塊,用刀口刮平,使其凹面平光。這就是所謂的“雙入正刀法”。刻字要劃平豎直,刻得珠圓玉潤;刻畫要做到有來龍去脈,結構相稱,刀法分明。雕刻用的各種刀法又可歸納為“劃、豎、撇、踢、捺”五個字。刻“劃”,刻刀先下後上;刻“豎”,刻刀先左後右;刻“撇”,先用順刀,後用逆刀;刻“踢”,先用逆刀,後用順刀;刻“捺”,刻刀先上後下。還必須注意刻刀的浮沉利鈍,深淺寬窄,筆勢的氣脈連貫,以顯示跡外傳神的格調。精細的作品,用斜刀刻法,才能刻出挺秀的精神;普通品種則用平刀刻法,在陶坯上直接下刀,不先作畫,這就是所謂的“單入側刀法”,亦俗稱空刀法,即直接以刀代筆。清刻用刀大都要不脫秀氣,因為情刻就是不加工染色,畫面書法粗的部分,刀法要深,細的部分,刀法要淺刻,挺秀的線條用刀,要刻得圓潤而靈秀。如刻石頭、竹梗之類的作品,有疏有密,襯點要分得春夏秋冬。

  紫砂陶的另一種裝飾手法是釉彩。即在已經素燒的產品上用釉料彩繪和滿身施釉。以最早的產品來推敲,它似乎是傳統的用泥料堆繪方法的發展,而後改用了釉料。彩繪花卉、山水、人物等,是用釉料在素胎上先堆塗紋樣構圖的基礎上,再用彩色勾繪,類似於瓷器的粉彩。也有在素胎周身塗佈彩色的滿釉,一般人稱之為“爐鈞”。這種方法創始在什麼時候?可證的實物及文字記載只能推到清代乾隆年間王南林、楊友蘭和邵基祖等的作品。《砂壺圖考》記有“原色加彩五色花卉,極為工致”等語。因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的瓷器彩繪,盛極一時,紫砂彩釉實際上是有意識地模仿了瓷器的粉彩,使紫砂陶和資器的裝飾格調,走上了異曲同工的道路。

  紫砂陶創始於宋代。北宋詩人梅堯臣的詩句中就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以及“雪貯雙砂罌,詩琢無玉瑕”等句(見《宛陵集》卷十五《和杜相公謝蔡君漠寄茶》和卷三十五《答宣城張主簿遺雅山茶次其韻》)。這裡所說的“紫泥”、“砂罌”,都是指的宜興紫砂一類器物。1976年在宜興羊角山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了宋代紫砂陶古窯址,更進一步確鑿證明宜興在宋代已開始燒造紫砂陶了。根據發掘出土的大量紫砂器殘片分析研究,可以分辨出主要造型有壺、罐兩個大類,其中以壺為大宗,均呈紫紅色,器物里外無釉,從殘片復原的器型分,有高頸壺、矮頸壺、提梁壺等三類。紫砂陶泥質較粗糙,器身表面密度亦差。由於沒有用匣裝,而是直接入窯燒成,因此常有火疵現象,在成型方法上已脫離用陶輪拉坯的做法,根據紫砂泥不同於其他陶土性能,而採用泥片鑲接法。羊角山古紫砂陶窯的發現,糾正了從明、清以來的紫砂專著一致認為紫砂是明代創始的歷史錯誤,為研究紫砂陶史提供了新的依據。

  紫砂陶的製作雖始於宋,但直到明代中葉才開始盛行,名手輩出,代有精品。許多良師名匠,畢智窮工,製成了不少精美無比的紫砂器。據明代周高起所著《陽羨茗壺錄》記載,明正德、嘉靖年間的民間紫砂藝術大師供春(又稱龔春),是把紫砂壺從一般粗糙的手工業品推進為工藝美術創作的第一人。相傳供春為明朝正德宜興人,原為宜興吳頤山的家僮,侍候主人吳氏讀書於金沙寺中,寺內一老僧善製茶壺,供春私下從老僧學藝,刻苦用功,技藝大進。有一次,供春所製之壺,偶然被主人吳頤山看到,感到該壺質樸古雅,未曾有過,便叫他照樣再做幾把,並且請當時名流來鑑賞。名流們齊聲叫好,從此供春壺名聲大噪,不消數年,供春竟然成名。他的作品特點是“器薄質堅”,為時人所愛,收藏家競相搜購,有所謂“供春之壺,勝於金玉”之說。除供春壺外,他還制了“龍蛋”、“刻角印方”等壺。

  供春壺的鋬上有“供春”二字,這件真品相傳於1928年為宜興儲南強所收藏。此壺的來歷,據儲南強自述:“上年(約1927年)在蘇州地攤購得,為山陰傅叔和氏(紹興人)所藏,傅之前為費念慈所藏,費氏以前為吳大瀓所藏,又前則出於沈鈞和家,再前待考。儲氏以五百金輾轉得來,初因無壺蓋,吳大瀓請當代名手黃玉鱗,配其蓋為北瓜蒂柄,後被著名畫家黃賓虹看到,認為壺為樹癭,蓋為瓜蒂,不相稱,儲認為言之有理,遂請現代製壺名手裴石民重做樹癭蓋,並在壺外由黃賓虹書銘文,凡四十五字,文曰:'作壺者供春,誤為瓜者黃玉麟,五百年後黃賓虹識為癭。英人以二百金易之而來,能重為製蓋者石民,題記者稚君'。”這件壺是唯一的供春壺傳世品。1953年,儲甫強先生捐獻給蘇南文管會。現藏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此壺又稱樹癭壺,壺身作者松樹皮狀,壺把亦如樹根,藝術性很高,清代吳騫《陽羨名陶錄》對紫砂壺的資料蒐集極廣,但因未見過供春壺感到終生遺憾,自嘆福薄,而且說:“供春壺已世間不復存在了”(見《清儀閣雜詠》)。有人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供春壺為後世仿製的觀點,可能受此影響。

  供春之後,更是名匠輩出,百品競新。繼起的名家有董翰、趙良、元暢、時鵬,稱為“四大家”,他們都是明萬曆年間人。四人作品,趙、元、時三家都承繼供春的古拙風格,而董翰是最早創造菱花式壺的名藝人,獨以文巧見長。

  四大名家以後有李茂林和時大彬,也是明萬曆時人。李茂林是李養心的字,他善做小圓壺,作品不務妍媚而時見巧思,世稱“名玩”。製品樸素帶艷,李的最大貢獻是開創“壺乃作瓦擊囊閉入陶穴”的匣裝燒法,從而防止了紫砂器在窯燒中沾染其他陶瓷釉淚(又稱飛釉)。製品特點是不署款,僅用朱筆書寫。

  時大彬是宋代尚書時彥的裔孫,時鵬之子,號少山,死於清康熙初年,是紫砂工藝史上的巨匠。他從各方面總結了前人經驗,在紫砂用泥的選擇、制型、銘刻等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人們常把他與供春相提並論。其作品早期多仿供春大壺,以樸雅堅致見長。後期作品,由於來往於婁東,接觸嗜茶文人甚多,與王世貞、陳繼儒過從甚密,為投文士品茶之趣,遂改制小壺,從此風格為之一變。他創制的有菱花八角、六方、提梁、僧帽等壺數十種。近年國內又出土四件帶大彬款的紫砂器,其一為六方把壺,底有“大彬”二字楷書款。其二為雕漆方型把壺,底部有“大彬”二字款。其三壺身作圓形,底三足,彎流,蓋上有云肩狀的貼花,把下刻有“大彬”二字款。其四為扁圓砂壺,直流,底有“大彬”二字款。

  時大彬收了許多徒弟,以李仲芳、徐友泉為最突出,三人都行大,因而又有“壺家妙手稱三大”的說法。李仲芳是名匠李茂林長子,且為時大彬的“高足第一”,家傳師教,深受熏陶,他繼師之“敦雅古穩”,承父之“妍巧有致”的製壺風格,作品文巧精工,技藝精湛,時大彬見愛有自署款識的,當時人們稱之為“李大瓶, ​​時大名”傳為美談。今天我們如何鑑定他們師徒兩人的作品,尚屬難以解決的問題。徐友泉,名士衡,作品別具一格,善作仿古銅器的形制,並且精於配泥,使壺色豐富多彩。但是他並不滿足自己的成就,到了晚年時他還自嘆說:“我之精不及時大彬之粗。”友泉有子,亦是紫砂藝人,當時人有“大徐小徐之稱”,但不詳其名。

  明末紫砂器盛極一時,名手巧匠層出不窮,除上述幾人外,萬曆年間還有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蔣伯囗(艹誇)、蔣時英,陳信卿、邵蓋、邵二蓀、週後谿。崇禎年間有陳光甫、陳俊卿、沈君盛、陳子畦、陳用卿、陳正明、閔魯生、陳仲美、沈君用、徐令音、陳辰、陳和之、陳挺生、承雲從、周季山、沈子澈、徐次京、惠孟臣、項不損、鄭子侯等,其中以陳仲美、沈君用、惠孟臣的壺最精。陳稱為時大彬之後的又一高手。當時有人稱陳仲美、沈君用的作品為神品。陳重鏤雕刻為其技藝的最大特點,除“龍戲海濤壺”等茶具外,他還善於製作文房小品,陳設雅玩。所雕刻的紫砂觀音像,表情“莊嚴慈憫,神采煥生”。可惜早卒,遺留作品不多見。惠孟臣制壺除注重形體渾樸、精妙外,特別注重銘刻的筆法,務求與唐代大書法家諸遂良近似。他專制小壺,胎薄輕巧,是另一種絕技。惠孟臣所製的壺,相對而言,流傳比較廣一些,國內外均有收藏。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