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普洱茶陳化原理的科學探討

加入論壇已歷經一段時間   初期受益於眾前輩茶友不吝提出各種
有關普洱茶的茶經   茶學與茶識  真是受益匪淺
上個月把近幾年的心得寫了一篇有關"普洱茶陳化原理探討"的文章
被登上"普洱壺藝"47期
原本覺得還是低調一點不要班門弄斧好  (實在是因為本論壇臥虎藏龍
可能很快被看破手腳)
但上星期在友壇的生日茶會中受"瑩瑩兄"的鼓勵
心想"普洱深似海"   很多的觀念想法都需要公開地進一步加以檢驗
也覺得在這邊是最值得同大家分享的園地
透過改編原投稿的內容後po上來
與大家一起討論
不過我想要探討的主題   主要是"透過學理上觀念引用與科學論證"
來探究"普洱茶的陳化原理"   而不是"實際操作上的經驗法則"
(目前努力中有待未來進一步探討)
因為我覺得任何事情  只要原理確定了  就比較不會有偏差或受愚弄
實在是因為現今有太多對於普洱茶紛亂的說法讓人無所適從
以下就來說說自己近年來練功的心得:

相信所有喜好普洱茶的茶友們都盼望手中的茶品經過若干年後
會有越陳越香的表現   但很多時候往往事與願違
我個人就是最好例子   為了讓藏茶陳化的好又快
挖空心思找了很多方法  :  陶製大水缸  紫砂甕   ..........................
結果 ................................   
想到這些被老婆戲稱為"私房寶貝"的茶品  毫無長進(也常被警告不準再買了)
心中很不服氣   
所以一直以來有一個很大的疑問

"普洱茶陳化的原理   到底是何道理"

這個問題存在我心中將盡快10年    也翻來覆去轉了好幾個圈
一直到這幾年   本論壇開始出現  "老台茶"
其實以前也喝過"老台茶"  印象中也覺得跟"普洱老茶"有點像
但是有一次在本論壇常常有的" 派茶活動中"
喝到  僕人兄   大方寄來的"老台茶茶樣中"
有一泡總覺得"很不一樣"   
那泡茶  香氣很好   水也很柔   帶點酸   帶點澀
完全顛覆以前對於"老台茶的印象"
我想大部分喜歡喝茶的茶友  對於能引起你注意的茶
一定會想辦法弄到手   於是就短訊訂了1斤
本論壇的茶商都是有口碑   僕人兄更是服務效率一流
隔天就收到  
迫不急待打開郵局便利箱  一看是真空鋁箔包
回論壇看僕人兄的商店版  那茶品好像是這樣描述的:

民國78年阿里山高山茶     原包原樣

打字實在很累人   我想今天到這邊  (平常沒習慣打那麼多字)   
接下應該讓僕人兄說明一下(順便廣告   不過別罰我)
那泡茶是怎麼找來  又是怎麼存放的?
12

評分人數

這一帖po到這邊    有點江郎才盡的無力感
實在是打字很累    又沒什麼迴響與討論
所以就到這邊了   
對於普洱茶陳化科學探討的其他內容
已經發表在"普洱壺藝第47期中  
有興趣茶友請自行閱覽
不過   之前有說到自己神奇的經驗
是有幸喝到早期約1980年代雲南生產的老綠茶
最近已取得茶主人的慷慨授權
拍了一些相片   po上來讓大家看看
這些茶品的茶主人是1988年最早到雲南交流的台灣一批茶人
所帶回的一些茶品    很有紀念價值
所以茶主人很珍惜  一直保留到現在

除此以外    弟也從早期t4u舊論壇時代的一則精采發帖
(現存檔在"小桂子的普洱與文物收藏中)
   http://jihlong.tw/
也與此行的相關人物有很大的關聯
弟現正約時間找當年一些參與此行的相關茶人探訪
當年的雲南行的收獲與後續發展
相信透過當年與現在對於普洱茶的現象比較
應該可以得到一些啟發性的觀念












先貼到這邊    夜已晚
明日再續
1

評分人數

TOP

看似求教 實為說教.....

呵呵  ~  夜深酒多 人也粗莽  

TOP

這個就跟那種老酒製造器具一樣
雖然能夠變成陳年好酒
口感相同
但市場上仍然是以自然的方式比較為主流
除非某些技術上和觀念的改變
才有可能倒轉過來
因此不論再好再新再好喝的茶.......沒有市場和消費者.....等於沒用
新的科技可以讓新的品茶人士或許有機會自己diy出好喝的茶
自己喝好茶....以這觀點來說卻是好消息
不然人生有多少錢可以買那25年的茶
和等上幾個25年
1

評分人數

  • 瑩瑩

TOP

四.            生物科技陳化的應用:


在普洱茶的發展歷程中,早期由於整體社會的關注在「飲茶」這件事上,

普洱茶僅是眾多茶品的選項之一,但由於其與其它茶品不同的特性,

而逐漸引人矚目,直到現今成為「價如黑金」或被封為「可以喝的骨董」等而受到的重視,

都是關注在他的「外在價值」上,至於它的「內在本質」為何,至今仍是形上的爭論多於實證上的研究,

顯然在「科技化」這條路上,普洱茶產業仍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相對於近年如火如荼的年增產量,

也凸顯出普洱茶在未來發展中亟需要在質量上平衡發展的事實。

在這方面顯然對岸較有企圖心,就在去年5月,

大陸雲南首次以大手筆的資金用來推展以科技化方式發展普洱茶產業,

以雲南省普洱市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為名的單位,

將投資人民幣11億元在昆明打造一個以普洱茶科技研發、文化展示、產品鑒定和產品交易等,

專屬於普洱茶產業的權威平臺窗口。

到底「科技化」能為普洱茶產業帶來什麼樣的助益與發展,

相信3年前的一個研究可以帶來一些訊息與思考上的啟發:

台灣茶葉加入特選麴菌,自然發酵2個月,就能做出相當25年普洱的風味茶,

裡面含的健康成分還高出一般普洱2至3倍,元培科大生物技術系在3年前(2010年)


發表研發成果,引起茶界注意


高檔的普洱茶磚,至少要放上廿五年,泡出來的茶湯才能呈現金黃琥珀色的極品湯汁。

最近新竹市元培科技大學生物技術系師生,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普洱茶中一百四十種成分,

找出關鍵的特殊發酵菌種,取出後培養放入經過滅菌的茶菁中,只要兩個月,

就能發酵出相當於廿五年的普洱茶的風味,其中具有養身效果的成分 GABA(氨基丁酸)及Statin,

具有安定神經、平和情緒,以及達到降血脂的功能。
元培科大健康學院林志城院長也強調,這項新技術希望讓每個人都可以喝到陳年普洱的美味和營養,

目前甚至可用研究過準備丟棄的茶渣,投入菌種後,一樣可以做出普洱茶的口感與養生成分,

但陳年普洱茶有其特殊的歷史和細緻的口感,也有既定的擁護者,

研發的速成茶絕對無意與陳年普洱打擂台。只是這項新發現,未來是否衝擊普洱茶的市場價格,則有待觀察。

這是三年前的新聞報導,雖然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但這樣對於普洱茶的科技研發,還是很容易引人暇想,

若是運用科技找出對於普洱茶陳化有直接影響的菌種,再移植到普洱茶餅茶磚上,

就可以用短短2個月時間換取以前需要歷經25年歲月才能有的風味,這是多麼令人驚訝的發展,

幾乎可以用普洱的「時光機器」來形容,若這項科技發展的成果真有如研究者所宣稱的獨特成就,

恐怕整個普洱市場就要大翻轉了。

只是經過兩年來的觀察與變化,這項普洱科技研發似乎並沒有產生如研發者所宣稱的成效與突破性的市場變動,

反而引起更多所謂「菌種」對於普洱茶存放與陳化過程的好壞爭議,連帶也影響了以毛茶胚水後,

所製造利於菌類生長的溫濕度環境條件之「渥堆發酵」熟茶製造工藝過程,

到底等同或有別於「濕倉」之發霉過程等論戰加入普洱論壇之戰局,而且似乎各具立場,

各執己見毫無共識可言。


所以說,以上例而言,似乎「科技化」發展至今仍未能對於講求傳統的普洱茶文化有提升的助益,

反而因為其中的模糊地帶引發了更多的懷疑與爭議,

到底要如何看待「科技化」這條路,這也是本文想要探討的面向。


2

評分人數

  • 瑩瑩

  • huangfafo

TOP

回復 23# 陳三

感謝兄的指教   

根據弟的了解   在還未渥堆發酵及緊壓成型前所採用的普洱毛茶
一般稱為"滇青毛茶"   主要為區別"滇綠"(以雲南茶菁做成綠茶)
至於普洱毛茶是不是"綠茶"做的   我的了解  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在雲南廣大的茶區之間  做成普洱毛茶的工藝與程序稍有不同
但都有萎凋走水    初步發酵的工序在製程中
只是現今毛茶在前述工序中   常有不足的情形   
以致有些普洱毛茶沖泡起來  帶點"綠茶"味

不過  這應不影響普洱毛茶 不是"綠茶"的事實

普洱茶從過去一百多年來的毛茶製作工序一直都不是"綠茶"工序
在弟所檢閱的所有普洱茶文獻資料中  都沒有資料強調"普洱毛茶是綠茶"
而弟從滇南到滇西的所有茶區茶山茶寨的現場考察中   也沒有見到用"綠茶"工序
來製作普洱毛茶

弟歡迎在此帖中   相互指正   透過理性辯證追求真實

無益的語氣與戲謔倒是不必了


現今

TOP

為何一泡 "  南糯白毫"  會是"  神奇經驗"呢?

因為"南糯白毫"是用普洱茶產地茶山"南糯山"的茶菁
以不發酵 ...
Mic 發表於 2013-12-10 13:20
這一帖真神奇,嘿嘿嘿。
不發酵做成"綠茶"  而不是"普洱毛茶,這句話我看不懂,普洱毛茶不是綠茶嗎?那是啥,這帖真怪   

TOP

對於一般茶友而言,能知曉過去被視為商業秘密的「港倉」基本操作內容,

作為選購與存放上的參考便足矣。以下轉載引用一段網路上所搜尋到對於「港倉」的文章:

香港的茶倉大致可以分為地倉和乾倉兩類。地倉以天然濕度來加速茶品的轉化;

乾倉則用來給茶品退倉,近些年來也用作存放乾倉茶。

香港倉陳年茶的獨到之處是具有特殊的老茶香,這同數十年的放倉經驗是密不可分的。

香港的茶倉大致可以分為地倉和乾倉兩類。地倉以天然濕度來加速茶品的轉化;乾倉則用來給茶品退倉,

近些年來也用作存放乾倉茶。

地倉是香港傳統倉儲的核心,茶品能否轉化出迷人的陳香主要靠地倉環境的控制。

地倉的選址十分重要,最佳的地點是選擇東南朝向山邊而建的半地下倉庫。

因為地倉的背後是隆起的地勢有利於停聚空氣中的水汽,也能提供倉庫以濕度穩定的地氣。

由於具備了充足的自然濕度,環境良好的地倉並不需要人為增濕。

存茶的倉庫要時常保持相對的密閉,將茶香悶在室內,避免通風過度而流散茶質。

為防止茶葉變質,茶倉還要嚴格避光,窗戶要用厚實的窗簾或木板封閉起來,燈光也要關閉,

保持茶品在黑暗的環境中陳化。好的茶倉是要經過時間打造的。經過長時間的茶葉倉儲,

茶倉的牆體會退去泥土味道,吸附老茶的香氣。



濕倉中的茶品會生出一層乳白色的黴菌,這個過程是茶葉在入倉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

如同熟茶的渥堆發酵一樣。在倉儲管理中要加以控制的,是茶品轉化的速度和程度。

茶倉要通過控制濕度和溫度來防止茶葉快速熟化。茶倉的建築材料要選用吸水力強的磚石和水泥,

這樣牆體和地面在潮濕的時候會吸收水汽,而乾燥的時候則會吐出水分維持濕度的穩定。

為防止茶葉直接吸收牆壁、地面的返潮,茶葉要用墊倉板架離地面並離開牆壁。

地面還要鋪一層石灰用來防潮。由於茶倉中每一件、每一筒茶所處的位置不同,

長期陳化後茶品會有轉化不均勻的現象。為了減小陳化的差距,同時避免底部的茶葉受重壓而變形,

茶倉還要適時進行翻倉,每隔三、四個月就要將疊摞的茶上下互換位置。



由於茶葉有強烈的吸附力,環境的味道會迅速被茶所吸收。因此,倉庫必須保持清潔。

「茶喜群居」是老倉主們常說的一句話,為追求良好的存茶效果,茶倉中要堆滿各種不同的茶葉。

同年份、產地的茶葉同在一個空間中,各自的香氣會相互吸附、激發,才能轉化出香港特有的老茶香。

茶葉在地倉中陳化的時間視原料和所需達到的轉化程度而定,通常以三年為一個週期。



香港的乾倉多利用地上的房屋。早期這類倉儲的主要作用是給入倉茶退倉。

退倉的原理同熟茶出堆的原理也大體相同。

出地倉的茶葉要在相對密閉、控制通風速度的環境中令茶中的水分慢慢走散,白霉隨之自行消退,

倉味也逐漸淡化,這一階段通常耗時一年以上。在八九十年代香港地倉茶流行的時期,

有意識的存放乾倉茶是極少見的,許多早期的乾倉茶是出自私家存茶。

有規模性地將茶品存放乾倉是近幾年才流行起來的。


從以上對於「港倉」的探討文章中,


可以得知港倉是從其特殊的地理與氣候條件下發展出來的一種把普洱茶放老的觀念應用,


在操作上也有其充分而獨特的原理原則所形成的倉儲技術,


而從現今存世是的普洱老茶品來看更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存茶方式。


但大約從零三年後,也就是普洱茶從「國營茶廠」專營,轉變為「百家爭鳴」的「民營茶廠」大量成立加入生產行列後,


開始有"純乾倉"或"不入倉"茶的提倡風氣,除了新增普洱茶人口的口味轉變因素外,


可能還包括了新加入的茶商,由於自己沒有夠大的倉儲空間和技術,


也沒有足夠陳期的老茶(那時的老茶仍是港倉的天下),為了讓所進的新茶,能夠立即有銷路


降低大量屯積的成本風險等,而喊出的新產品口號,初期對市場有些震撼,慢慢地,


多數新茶人也能夠接受不入倉的生澀和單純的茶香,當時的口號,經過幾年大家的也就漸漸地習慣和接受了


既然市場上的對普洱茶經過不同倉儲所產生的口味變化,已經有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除了少部分收藏家擁有非老茶不喝的優越條件,現今大部分茶友都能理解到喝新鮮生普和陳年老普,

是可以並行的,而且也都已經注意到不同倉儲的環境條件會對同一款普洱產生完全不同的陳韻轉變,

相信在不久之後,到底應該選擇「乾倉」或「濕倉」存茶,應該會有更明確的答案,

過兩者之間的差異到底在哪裡?用何種方式理解?應該是茶友更需關切的議題,

這關係茶友手中所收藏的茶品,其未來會是「極品」還是「劣品」?

面對這天差地北的結果差異,應該要清晰以對明辨是非。

3

評分人數

TOP

三、
乾倉與濕倉存茶之辯

所謂的乾倉或濕倉,香港的普洱聞人「浮雲」就有簡單又易懂的解釋:


「倉,本來是指普洱茶的儲存地方。但所謂的『乾倉』和『濕倉』

卻不是指茶餅所處的倉庫濕度,如果茶友把茶存放在家中,

若不注意家中濕度,也同樣會存出濕倉茶來,

但總不能叫茶友的家作『濕倉』吧!」
  「因此,較精確的理解是:所謂的『乾倉』及『濕倉』是指茶餅本身的狀態,

即茶餅本身受到潮溼水氣影響的程度,越是受到水份影響,越是偏向是『濕倉』儲存。」


在普洱茶的相關資料來源中,個人最早看到把存茶分成「乾倉」與「濕倉」概念的,

還是從「鄧時海」老師所著「普洱茶」一書中(43頁),在此引用此段描述如下:


在學理上,普洱茶後發酵的化學作用,就是茶葉內部多酚類化合物的氧化作用。

這種氧化過程,會有三種作用情況:一是自動氧化作用;二是性氧化作用;

三是麴菌氧化作用。雖然這三種氧化的功效,會破壞多酚類化合物,

使滋味變淡,色澤轉暗,但是這三種氧化作用過程是直接影響普洱茶的

陳化速度、茶型外觀以及色澤品味的主要因素。在陳化歷程中,氧化過程最慢的,

是自動氧化作用,其次為性氧化作用,氧化過程最快速的,是麴菌氧化作用。

根據初步了解,普洱茶後發酵情形只有兩種:一是自動氧化和性氧化作用,

兩者混合進行;另一是自動、性及麴菌氧化作用,三者混合進行。

前者的後發酵過程,我們叫它為『乾倉』後發酵;後者的後發酵過程,稱為『濕倉』後發酵。

根據一般知識,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者,容易造成麴菌的生長。

在這種會促進產生麴菌的環境,我們就叫它為濕倉;相反的,如果因為空氣過於乾燥,

麴菌無法產生的環境,稱它為乾倉。濕倉後發酵就是有麴菌氧化的後發酵,

所以濕倉後發酵,能促進普洱茶快速地陳化。

  乾倉後發酵的自動氣化和性氧化,是屬普洱茶內部成分的變化。

但茶葉經高溫蒸過或貯放了一段時間後,酵素會失去催化功能,

所以大部分的普洱茶乾倉後發酵,只是自動氧化過程。濕倉後發酵,

除了乾倉後發酵的作用外,增加了外在麴菌氧化作用。麴菌的催促氧化,

是麴菌寄生在茶葉上,對茶葉纖維的破壞性很強,因而破壞了茶葉的組織,

並且也會留下霉菌的殘留物,影響茶葉成分極大。

濕倉的後發酵已經大大破壞及改變了茶葉原有的本質;乾倉的後發酵,

對普洱茶本質真性的保存就理想多了,

所以乾倉貯放最適合普洱茶陳化的需要,是屬於自然陳化過程。

以上「鄧老師」從普洱茶後發酵的學理角度,

對於所謂「乾倉」與「濕倉」的區分概念的描述,

已經做了非常清楚且具開創性的立論根據,

但對於許多資深普洱茶愛好者而言,這中間還是有難以取捨的模糊地帶,

原因是,現今仍存世的陳年普洱茶品中,包含年代久遠的號級茶、印級茶和早期七子餅,

大多數是經由香港茶倉存放出來的,所以香港的茶倉奠定了普洱茶發展歷程中,

擁有開創性之歷史定位。早期經過港倉存放的陳年老普具有讓資深茶友難忘的特殊的老茶香,

透過數十年來發展出來的倉儲技術發展,更是形成普洱茶界中對於「港倉」的好奇與探究,

不過,在現今資訊快速流通背景下,港倉的存放過程大部分也可知悉,

只不過尚有個別經驗判斷與操作上的隱性知識,只能透過實際上的體驗得知,

3

評分人數

TOP

二、
生茶與熟茶孰優:

生茶好還是熟茶好,過去並不存在這個爭議,因為兩者無論在各方面的條件都有很大的差異存在,

最近這個議題在台灣地區受到重視與討論,會有這樣的問題出現,主要起因於前面所提到的,

普洱茶在台灣的進口存茶量所致,進口到台灣的普洱茶被喝掉應該是少數,

多數被存放起來當作未來增值財產標的物,因為在台灣眾多茶友心中,

普洱茶的投資價值似乎高於品茗價值,甚至會進一步關切,

到底「生茶與熟茶到底哪一種增值潛力高?」其關心在於生熟茶經過時間的淬煉之後


所反映出來的品飲表現與市場價格,到底孰的投資報酬率高,

生熟茶之間在歷經陳化後各自表現出來的韻味變化,是否能反映到市場價值上,

在普洱陳年老茶價格高昂的背景襯托下,相信大部分茶友很難擺脫這些外在價值


而僅重視茶本身所帶給我們本質上的感受對於大部分茶友而言

這樣的外在因素影響著茶友們在選擇生熟茶之間,會有直接而全面性的影響,

難怪生茶的產量一直都高於熟茶好幾倍,但低量的熟茶價格卻遠低於大量的生茶,

照理說「物以稀為貴」,熟茶在普洱茶市場應該有價格上的優勢,

但茶友們卻仍舊較偏愛生茶,但未來趨勢是否仍會依目前的發展態勢持續演進,

相信很難有肯定的答案,尤其歷經前面所述種種的外在條件的介入下,

普洱茶更會隨著外在環境變化而有起伏不定難以捉摸的市場演變,

這樣一來,喝茶這件生活簡單事,在茶友的投資行為下,

演變成有如股市或期貨市場般充滿變幻莫測的資本市場機制,

表面上看似簡單的需求與供給面之間的互動,

實際的市場操作卻充滿了人為的套利策略,這樣的演變應非茶友之福,

嚴格來說,已經喪失了茶人對於品茗這件事的初衷了。
   
如果單純回歸到普洱茶陳化的過程上來看待生茶和熟茶到底何者為優

純論生茶與熟茶在陳化之後的品飲韻味變化,問題顯然簡單多了,

雖然目前答案仍是未定之數,但站在共同欣賞生茶與熟茶的基礎上,

來探討普洱茶的未來陳化問題,對於目前讓人無所適從的普洱茶市場亂象,

顯然是撥亂反正的必要之探。(待續)

2

評分人數

  • 大大樹

  • 瑩瑩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