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國內的論文建議可以再好好看一遍

TOP

惟目前對於「越陳越香」的觀念仍有歧見,例如在台茶愛好者的經驗中,

偏重春冬當季新鮮出產的茶品,講求的是現做新飲,趁鮮品嘗,

縱使用真空鋁袋密封包裝,外裝盒上的食品標示也都建議最佳

品飲期在兩個月內,講求的品茗意境是「香、甘、韻」,

以此觀念基礎來看待普洱茶,難怪目前仍有大部分台茶茶友

還是認為普洱茶是「臭脯茶」,更不用說要讓其接受「越陳越香」

的品茗境界了。

而「越陳越香」的品茗認知是需要建立在對於普洱老茶的實際經驗上,

甚至是保存良好具有一定品質的普洱老茶,這樣的條件約莫在二十年前

普洱剛在台灣被接受的初期階段是很容易的,但隨著普洱的流行與受到重視,

建立這樣的品茗認知則越來越難實現,一方面陳年老茶難尋,另一方面就算找到

,也已高價難得,對於「越陳越香」的觀念可說是緣木求魚,只能意會而無緣親身體會

,更遑論不同普洱老茶在過去不同茶區、不同茶種以及不同工藝與不同倉儲條件下,

所呈現極為豐富與複雜的品茗口感意境,這就讓新進普洱愛好者更難體悟,

除非用高價以一親芳澤,要不然只能等待好茶緣了。

探討「越陳越香」的普洱茶就不能忽略普洱茶發展的脈絡,普洱茶生產於大陸雲南,

卻在香港的特殊貿易條件下透過其倉儲技術保存下來,可以說普洱茶是發跡於香港,

隨著香港在1997年回歸大陸背景下,這些原本存放在茶樓的普洱老茶,被台灣普洱

愛好者蒐羅至台灣來,更因鄧老師在1995年出版的「普洱茶」一書,建立起普洱茶

成為「可以喝的骨董商品」,而發揚光大,現在這股普洱老茶的收藏風潮,也在大陸

漸受重視,眾多受惠於近年因經濟發展而形成的新富階級,開始重視生活品味,

挾著累積十幾年來的龐大經濟財富與購買實力,如磁吸效應般地從港台兩地大舉收購普洱老茶,

又帶動了另一波的收藏風氣,普洱茶就這樣形成了兩岸三地間的收藏交流與投資標的,

也這樣大幅度地提高普洱茶產地的大量生產與商業化發展。(待續)

2

評分人數

TOP

回復 11# idiot


    請教前輩 應該搜尋哪方面的論文
例如用什麼"關鍵字"  在哪些"資料庫"中?

敬請不吝賜教  感謝

TOP

回復  idiot


    請教前輩 應該搜尋哪方面的論文
例如用什麼"關鍵字"  在哪些"資料庫"中?

敬 ...
Mic 發表於 2013-12-13 18:38


我不是前輩啊

ndltd.ncl.edu.tw  大家都可以用啊


TOP

回復 14# idiot


    基於論壇上的註冊時間與上網時數累計
稱兄為前輩   甚妥   
不過
還要進一步請教   到底要搜尋哪方面
的論文    或者是用哪些"關鍵字"?

TOP

搜尋的關鍵字首選當然是"普洱"
不過台灣這方面的研究不多
我剛才去看了一下
只14篇
其中最權威的當然是孫璐西教授指導的論文
可惜沒有探討陳化原理的論文
事實上也很難有這樣的研究
因為普洱茶陳化所花的時間那麼漫長
讀個碩士班兩年就畢業了
沒有人會選這樣的主題做研究....會畢不了業的...
1

評分人數

  • huangfafo

TOP

回復  idiot


    基於論壇上的註冊時間與上網時數累計
稱兄為前輩   甚妥   
不過
還要進一步請教   到 ...
Mic 發表於 2013-12-13 19:54


上網時數方面 我們應該要稱很多人為前輩了
何況還有馬甲

用  普洱  當關鍵字 也沒有幾篇
全部掃一遍應該不難

陳錦樹教授指導的兩篇您可以參考一下

TOP

隨著兩岸的交流開放,普洱茶的相關資訊,在兩岸之間無論是商業貿易上或是茶友透過網路的資訊交流,

也越來越密切,慢慢從過去的相互陌生的條件,轉向彼此漸趨了解的景象,越來越多的台灣茶商可以直接

跑到雲南茶山訂茶作茶生意,更多的大陸茶商基於台灣茶友對於普洱的熱愛與消費能力傾力銷售,

(根據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的資料統計,台灣進口普洱茶在2008年為2685公噸2009年為2857公噸


2010年大幅增加至5000公噸2011年更創最大量5131公噸;到了今年2012年截至8月止可能受到經濟不景氣

的影響減至2900公噸,台灣每年的普洱茶消耗量並沒有那麼大,大部分都被當投資標的存放起來),

受到這幾年兩岸的經濟發展與生活條件差異的逐漸縮小,以及市場的開放與普洱老茶的驚人漲幅,

兩岸的普洱茶交易的熱絡程度更是有增無減。

雖然普洱茶受到兩岸茶商茶友的共同親睬,甚至視為收藏品而成為投資標的,

但是雙方在商業交流而產生密切的資訊交換過程中,

一些較為深層甚至是深奧的品茗境界問題探討,

就有了過去時代與經驗斷層下所產生基本觀念上的差異,

尤其是對於普洱老茶的定義,兩岸茶友的看法更是迴異,

大部分大陸茶友因較缺乏早期的老茶品飲經驗,

也較能接受普洱新茶的苦澀度,經過3-5年存放後的茶湯已從綠轉為黃,

開始有明顯的口感轉換,在歷經10年後的普洱茶湯更開始轉成棕黃或橙紅了,

因此在大陸茶友的經驗中,10年以上的普洱茶算是陳茶了,

然台灣的普洱資深茶友早期都是品飲30年以上的老普,

茶湯中幾乎已經沒有苦澀,對他們而言,所謂陳茶是溫和甜順滑口的口感,

這樣經驗值上的差異延伸到消費或購買行為上,

對於「越陳越香」普洱老茶的價值判別就有很大的落差,

甚至以「新飲」的品茗價值高於「品老」的認知出現。(待續)

3

評分人數

TOP

另一個對於「越陳越香」更具根本立場差異的爭議點,

在對於「喝茶」這件事的價值觀,

也就是「自在喝茶」與「惟真意境」的不同品茗價值觀差異,

前者以喝茶者的立場主張「好茶合己味」,

所謂的好茶在於「喝茶者當下對於茶的美好感受」,

強調以「喝茶者為主體」,認為茶乃生活之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品茗時以平常心待之,

只要能以各種角度來欣賞喝茶時帶來的各種感官與意境上具體經驗,

所有茶都可以是好茶。

而「惟真意境」品茗價值觀雖也是喝茶者與茶之間的互動,

但不同的是前者「自在喝茶」在品茗同一茶品時,

以較寬廣的角度容許肯定喝茶者可以有不同的感受與評價,

但追求「惟真意境」喝茶者主張「真相只有一個」,

縱使喝茶者不同,但在同一茶品條件下,

不同喝茶者應有共同或相對一致的喝茶感受與評價,

其所重視的是探討茶的各種內涵,

並試圖以各種標準化或計量方法分析出茶的各種物理與化學上的特質,

尤其喝茶時通常會偏向以較嚴肅或嚴格角度評價喝茶時的各種感受,

並加以分類與評出高低差別,類似「比賽茶」的評比心態,

因為這樣的喝茶者認為「喝出茶的本質、建立品茗鑑識能力、與追求最終極的茶品體驗經驗」

是品茗這件事的最重要價值。

這兩者之間對於「越陳越香」的價值判斷就有很大的差異,

落實在具體的品茗經驗上就更加南轅北轍了,

若再加上購茶之消費選擇等現實問題,

在普洱老茶有「越老越值錢」的市場取向,

喝茶者對於「越陳越香」與「越老越貴」之間,

表面上看似簡單,

但實際上卻是充滿理想與現實之矛盾又錯綜複雜的抉擇變數,

更難有一致的共識了。

以上是「越陳越香」觀點歧異之所在,

也是探討普洱茶陳化最基本問題點之一。
1

評分人數

  • 瑩瑩

TOP

二、
生茶與熟茶孰優:

生茶好還是熟茶好,過去並不存在這個爭議,因為兩者無論在各方面的條件都有很大的差異存在,

最近這個議題在台灣地區受到重視與討論,會有這樣的問題出現,主要起因於前面所提到的,

普洱茶在台灣的進口存茶量所致,進口到台灣的普洱茶被喝掉應該是少數,

多數被存放起來當作未來增值財產標的物,因為在台灣眾多茶友心中,

普洱茶的投資價值似乎高於品茗價值,甚至會進一步關切,

到底「生茶與熟茶到底哪一種增值潛力高?」其關心在於生熟茶經過時間的淬煉之後


所反映出來的品飲表現與市場價格,到底孰的投資報酬率高,

生熟茶之間在歷經陳化後各自表現出來的韻味變化,是否能反映到市場價值上,

在普洱陳年老茶價格高昂的背景襯托下,相信大部分茶友很難擺脫這些外在價值


而僅重視茶本身所帶給我們本質上的感受對於大部分茶友而言

這樣的外在因素影響著茶友們在選擇生熟茶之間,會有直接而全面性的影響,

難怪生茶的產量一直都高於熟茶好幾倍,但低量的熟茶價格卻遠低於大量的生茶,

照理說「物以稀為貴」,熟茶在普洱茶市場應該有價格上的優勢,

但茶友們卻仍舊較偏愛生茶,但未來趨勢是否仍會依目前的發展態勢持續演進,

相信很難有肯定的答案,尤其歷經前面所述種種的外在條件的介入下,

普洱茶更會隨著外在環境變化而有起伏不定難以捉摸的市場演變,

這樣一來,喝茶這件生活簡單事,在茶友的投資行為下,

演變成有如股市或期貨市場般充滿變幻莫測的資本市場機制,

表面上看似簡單的需求與供給面之間的互動,

實際的市場操作卻充滿了人為的套利策略,這樣的演變應非茶友之福,

嚴格來說,已經喪失了茶人對於品茗這件事的初衷了。
   
如果單純回歸到普洱茶陳化的過程上來看待生茶和熟茶到底何者為優

純論生茶與熟茶在陳化之後的品飲韻味變化,問題顯然簡單多了,

雖然目前答案仍是未定之數,但站在共同欣賞生茶與熟茶的基礎上,

來探討普洱茶的未來陳化問題,對於目前讓人無所適從的普洱茶市場亂象,

顯然是撥亂反正的必要之探。(待續)

2

評分人數

  • 大大樹

  • 瑩瑩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