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小桂子ㄚ~
老泥...非老工序...老形制.
年代往後推個100-200年粉正常.

耕心人 發表於 2010-7-29 19:03


不要後推那麼久啦,民初至今也不過100年

TOP

小桂子ㄚ~
就你首樓所問的問題...
"第?候選壺是真正老朱泥."
樓上你貼的都非老朱泥....
因為你問的主題內涵...並不是只有胎是否是朱泥
而是問它們是否為...朱泥老壺

一把壺的胎色或許會因照片光線而失真.
但搭配 「形制」、「修整」、「工序」、「火候」、「落款」
這答案就粉清楚囉.

舉例而言...
樓上你貼的第3&4號候選壺...若只有看個別壺第2張底胚圖.
覺得胎色有點老泥味道.
但看到這兩壺個別的第1張側視圖.
就看出它們非很老.

老泥...非老工序...老形制.
年代往後推個100-200年粉正常.
1

評分人數

  • jihlong

TOP

小桂子   兄參祥

可見得明末以前,除了宜興之外,上好的泥料還有景德鎮的白泥又稱白瓷,至於黃泥還要查一下。
小渣蚱 發表於 2010-7-29 00:53


感謝兄的回應,請多提一些您的看法供參..
這黃泥不知會不會是段泥

會扯上台灣的磚頭,是因為發現民居的磚頭因為窯燒,堅硬度跟呈色都有差異
使用年久後,又可分破皮與不破皮,風化會破皮,有的吹不到風曬不到太陽就會比較完整
靠近地面常接觸水氣者,靠近屋簷處長期乾燥者
這些都會影響呈色,小桂子最近把重心轉移到研究磚頭上
很多古民宅要確定建築年代,比較正確,再配上台灣製磚業使用窯燒時代去考證
或許可以推論出比較正確該有的"皮相"及顏色變化
再把這些套用至朱泥壺的辨識上
不知您認為這研究方向可行嗎?

TOP

小桂子   兄參祥

先研究先人對於泥料下的註解
【陽羨砂壺考】"壺質辨別"
<雍乾之世>
1.紫砂製者,胎骨仍屬堅硬,而溫潤透明已遜。
2.至硃泥所製者,胎骨鬆而不結,色枯而不澤,每以釉作皮,使其光膩,已非本質之美矣 。
3.惟黃泥、白砂所製者胎骨之堅,色澤之溫潤,與清初製品彷彿相似。
<降及嘉道>
1.紫砂壺胎骨之堅,仍可比美清初,唯透明溫潤殊為遜色 。
2.白泥亦復如是
3.獨硃泥製者胎骨堅硬,勝於雍乾傳器,而略遜於明,且與清初相較,色仍溫潤,僅透明不如耳。
<遞至咸同光宣>
1.紫砂製器胎骨之堅,尚與嘉道傳器相伯仲,惟色澤枯燥,未脫砂土之氣 。
2.白泥所製者亦同
3.硃泥壺則胎骨乾,而色寡。

到了清.宣統年間
紫砂製器不知道是何原故色澤枯燥未脫砂土之氣
然而白泥.黃泥.朱泥依舊如故

黃泥全球到處都有
這裡指的黃泥又是什麼東東
燒結起來又是什麼顏色

回頭看下黃泥的出處
【陽羨砂壺考】這本書的第五十二頁壺土類別題到
胎骨 嫩黃泥出趙莊山以和一切色土乃粘脂可築蓋陶壺之丞弼也。
註解:嫩黃泥為調和泥來增加各色土的可塑性。丞弼為支撐坏體架構的意思。

原來黃泥的出處還是在宜興
但可不是開採紫砂的礦區"黃龍山"
反而宜興西邊的趙莊山出產一種"石黃泥"
"石黃泥"燒結之後呈現黃紅色

兄  參祥之後有點眉目吧!
也就是說以前黃紅色的朱泥並不是今日所謂〝朱泥壺〞
1

評分人數

  • jihlong

TOP

小桂子   兄參祥

先分類砂、泥、土的關聯性
詞彙註解泥的黏性最高其次是土最後是砂
何以紫砂的砂本該沒有黏性而卻能做壺,是何道理?思維一下
田裡的泥巴土夠黏吧!注意一下他可是泥ㄡ!為什麼燒結起來卻是鬆散不堪

正面思考一下【陽羨砂壺考】"壺質辨別"中提到,指的是什麼?當然指的是宜興紫砂土
宜興紫砂土又稱五色土,所以紫砂土有紅色就不足為奇了
再看一下< 由明以迄清初 >對於紫砂土的看法

1.凡紫砂製者胎骨硬而堅色潤而光和
如此一說:舉凡紫砂特徵質地堅實,鏗鏘有聲,色如玉潤,光可明鑑。

2.紅泥所製者胎骨雖不如紫砂之堅溫潤透明則一也
此處說的紅泥,指的是中原紅田泥土,所以他會沒有紫砂的堅實,自然色暈無光澤。
(這裡沒有說出紅泥燒結之後是什麼顏色,想像一下可能就是比較光滑的磚頭罷了)

3.至白泥黃泥胎骨之堅硬與紫砂無異唯溫潤透明則不如
可見得明末以前,除了宜興之外,上好的泥料還有景德鎮的白泥又稱白瓷,至於黃泥還要查一下。

這裡還沒有提到綠泥尤其是南京綠泥
下回\繼續參祥
1

評分人數

  • jihlong

TOP

回復 28# 小渣蚱


    說實在話,這問題小桂子不敢果斷,所以會開這主題
至於早期壺小桂子是比較有信心不會出大錯,因為小桂子生在那個年代,
有相對比較正確些的樣本可以參考,配合上歷史記錄的驗證,可以還原出比較接近的資訊
可是朱泥壺沒有,他生產的歷史跟正確的樣本,在官方記錄上是很缺乏的
當然仿間有很多書可以參考,那些都是前人的研究心得,但是總沒有官方資料來的正確
有了早期壺的經驗,要去判斷朱泥壺似乎比較容易些
可是事實不然,小桂子收藏的朱泥或類朱泥壺約有40把
幾乎把把泥胎工法都有細微的差異,所以很難像大量生產的廠壺有脈絡可循
沒有正確標本,做出來的結論都只是臆測
近年,有些人拿銷外回流的朱泥壺,歸納出一些辨識技巧,
這是正確的路線,所以小桂子也找到一位早期親自到泰國帶壺的老友,收了他幾把當時由泰國帶回的壺
原本想說可以由這些樣本,歸納出民初大量生產朱泥壺的相關資訊
可是越研究卻越混淆,這些早期銷泰的壺,居然跟小桂子手裡的朱泥有些差異
不知是泡養的關係還是挑選的關係,他這些壺的工都很細緻
一些接胎痕跡修的幾乎看不到,要用手才可以分辨出還是手工生產的
加上又看不到煙燻痕跡,所以很難去判斷是什麼窯燒製的(因為朱泥的音頻都高, 想要用聲音去判斷燒結度很難)
所以在朱泥壺年代的研究上,小桂子承認失敗了

不過對於泥料小桂子大概可以說說自己的看法供參考
這些所謂的甲泥,其實就是台灣說的"Q土"
甲泥的數量其實不少,生產地點也不限於宜興,台灣其實也有
只是宜興拿去燒壺,台灣拿去燒磚
這樣說又好像變得很另類
不談台灣,繼續談宜興
在小桂子的認知裡朱泥並不是挖出來就是朱泥
依據記載50年代之前練泥是工人在河邊踩踏練泥
也就是不管如何取得泥料,還是要經過精練
必須經過洗泥的程序,來分級取得粗細不同的材料
為何真正的朱泥在60年代後就幾乎絕種了?
其實跟大水缸的停燒有關係
龍窯因為溫控的關係,所以可以燒壺的區段有限制
早期是水缸跟壺一起燒,溫度低不穩定的部分用來燒水缸,高溫區才用來燒壺
這跟景德鎮早期官窯官搭民燒是同一道理
所以海祿堂前輩說火沒有了是因素之一
可是小桂子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
其實還有一點是想恢復朱泥壺燒製的難題
那就是泥料的取得
(如果單純的只是火沒有了1980年代還有龍窯,但是那時燒出來的"朱泥"根本不像是傳統認知裡的朱泥)
有篇文章上有寫過,早期泥其實是製作水缸的料提煉出來的(忘了在哪裡看到的)
小桂子認為這是可能性很高的
民初正因為有搭燒的習慣,相同的這些水缸使用的大量陶土就可以提煉出大量的泥料
所以才能進行大規模的朱泥壺製作,才有那麼多的外銷朱泥壺遺留下來
建廠後用機械輔助練泥後,想取得朱泥純料就很困難
一起粉碎後的成果,就出現了所謂的紅土
紅土其實就是朱泥,只是沒有經過精練
就跟台灣燒磚的土一樣,只是宜興區的含鐵量比較高,燒出來比較紅
那在沒有大量生產外銷壺的年代,朱泥的原礦由何而來?
少量生產就真的有可能是所謂的"石黃朱泥"
依據各名家不同的傳承,選料燒製各有各的方式

【陽羨砂壺考】"壺質辨別"中提到


< 由明以迄清初 >
1.凡紫砂製者胎骨硬而堅色潤而光和
2.紅泥所製者胎骨雖不如紫砂之堅溫潤透明則一也
3.至白泥黃泥胎骨之堅硬與紫砂無異唯溫潤透明則不如

<雍乾之世>
1.紫砂製者胎骨仍屬堅硬而溫潤透明已遜
2.至硃泥所製者胎骨鬆而不結色枯而不澤每以釉作皮使其光膩已非本質之美矣
3.惟黃泥白砂所製者胎骨之堅色澤之溫潤與清初製品彷彿相似

<降及嘉道>
1.紫砂壺胎骨之堅仍可比美清初唯透明溫潤殊為遜色
2.白泥亦復如是
3.獨硃泥製者胎骨堅硬勝於雍乾傳器而略遜於明且與清初相較色仍溫潤僅透明不如耳

<遞至咸同光宣>
1.紫砂製器胎骨之堅尚與嘉道傳器相伯仲惟色澤枯燥未脫砂土之氣
2.白泥所製者亦同
3.硃泥壺則胎骨乾而色寡。

這篇裡其實有提到一些朱泥年代辨別特徵,大家可以研究研究



以上亂七八糟的不成熟言論,先參考著
有些部分小桂子還在研究中
所以這是很不成熟的部分
改天有更完善的資料再發表

另外關於黑及各色朱泥小桂子比較傾向窯燒影響一部分,泥料影響一部分,這還沒辦法做結論
1

評分人數

  • 小渣蚱

TOP

小桂子   安安

您的部落格我算是偷窺狂之一
所以喜歡看您說故事
那可精彩極了

您先說說什麼是泥料
泥料又是有哪些
如何分辨泥料....
有沒有黃朱泥和黑朱泥

板凳就位...茶水預備.....畫面定格.....
1

評分人數

  • jihlong

TOP

看嗎知道大師多可愛
兇手不是大師的錯
都是餵養烏龍惹得禍
搞得大師還在茶醉

TOP

回復  好喝茶


    哇哩~~可惜了

要是我一定要它吞下去......

ㄟ.....沒有啦,這麼可愛的傢伙,愛護他 ...
jihlong 發表於 2010-7-28 20:53


後學也很想

不過大師的護法.......後學的下場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TOP

回復 24# 好喝茶


    哇哩~~可惜了

要是我一定要它吞下去......

ㄟ.....沒有啦,這麼可愛的傢伙,愛護他都來不及了....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