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普洱緊茶傳統製作過程中有蒸壓成狀和晾乾乃至以竹殼外包
其作用除了方便搬運和保護外觀免於破損外
更重要的因原是為了年輕生普的後發醇提供一基本的環境條件
普洱後發醇有幾個原理:
一.適當的濕度。晾乾祇是最表面一層與外部濕度的比較值,一定時間內,緊茶的內部還有一定比例的水份。
二.空氣或是氧氣一定比例的隔離,也是緊茶提供給後發醇的環境之一(讓茶葉內部本有的醇菌成長為優勢族群,讓霉菌或其他不利於發醇或醇化的雜菌自然淘汰)
三.溫度則是所有自然發醇所必需考慮的條件(所有的發醇菌都有其適合成長或繁延的溫度區間)
四.生普熟化(基本發醇)和陳化(後期陳韻和醇厚的口感)。時間的長短決定普洱口味和韻味的變化細膩度(熟茶因快速熟化,口感雖滑順,並有其特殊之熟茶香氣;但韻味和茶湯的變化則每一泡之間缺乏變化);茶湯的豐富和醇厚度則和茶質有關。

討論入倉或不入倉的好或不好,其核心還是「什麼環境條件最有利於使生普的後發酵達到期望中最佳的狀態?」
有幾個層面的問題
一.如果年輕的生普完全阻絕了其後發酵環境條件(如岩茶或綠茶般的焙乾,或直接真空包裝存放……)放個二.三十年它會轉出好的陳韻嗎?
二.如果把新的生普隨意罝放在部份地區相對濕度常時段超過90的自然環境,它的表面或內部的霉變需如何處理?
三.如果不求時間速度,而祇為讓生普達到最充份發揮其內含物特質,使普洱達到最佳適飲的後發酵結果,需要提共怎樣後發酵的環境條件?
四.生普後發酵的過程,有分第一階段的熟化和第二階的陳化嗎?如果有,則第一階段熟化的目的(目標),需要在何種環境條件下和多長的時間纔能達到基本的完成(也許不一定是時間的問題,而是茶內部有機質發酵轉化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如果沒有,生普後發酵的極限會是什麼狀況?(區區以為生普的後發酵是有分階段的);同於釀酒釀醋若要達到最佳狀態需要人工調控發酵(第一階段熟化)然後置放成陳年酒或醋(第二階段陳化)。
五.沒有經過第一階段熟化的生普,存放三十年其青味當然漸漸退去,在常態或所謂乾倉的環境下,也能轉出一部份的老味(利用原來出廠時就在緊壓茶內部的水份),但由於強調乾倉,水份必蒸散出大部份,其茶本身的發酵是否達到充份的程度,而轉出傳統老生普的陳韻;理論上是有待商確。
六.換個角度,沒有經過第一階段熟化的老生普,會是除了陳韻老普外的另一種產品,根本上就和傳統熟茶與生茶是兩路茶一樣,它走出自己的第三條路(氣壯而韻飛)。若如此,則未嘗不失多一種眾人口味的選擇,祇不過依以存放,便不能期待現今紅印或傳統號級茶的再現,而是另一全新風貌的陳年生普的誔生。
3

評分人數

  • 好喝茶

  • ㄚ懋

  • 大頭球王

TOP

普洱緊茶傳統製作過程中有蒸壓成狀和晾乾乃至以竹殼外包
其作用除了方便搬運和保護外觀免於破損外
更重要的 ...
香巖 發表於 2010-10-8 14:26


入倉好或不好應該是因人而異....
先屏除過度入重倉霉變的情況,
要存出紅印、大葉青餅的傳統滋味,普洱入倉應該有其必要性....

TOP

我覺得是喝茶的時間點問題~
與泡茶的方法~
這沒對不對~
每個人喜歡本不同~
我就喜歡喝老入倉茶~
純乾倉也要放6~8在喝阿~

TOP

對味的茶...就是好喝
由淺入深...學習了

TOP

熟化應有幾種不同的解讀---
其一是以高溫再加適度的水分讓其在短時間內能夠適口---卻會減損一些味道---如將食物加熱快速煮熟就是如此--就有如渥堆作法。
其二是將食物放至於適當的場所讓其食物之內容物[[酶]]慢慢轉化至適口--如將香蕉  芒果採下後靜置於適當之場所  他會慢慢的再熟成[當然也可以讓其在樹上自然熟]]
其三 而另一種就是將上述水果放入密封之容器並加入[[電土]]增溫後催熟[[有如普洱茶入濕倉後加溫加濕催熟一般]]--當然此作法並不會像自然熟成的好吃  但目前的果農為了在短期內將水果大量上市  這是非常普遍的作法--而有些水果也真需要此催熟功序才會好吃。
上述三種熟成跟普洱茶的熟成有一些類似 --僅提供參考

TOP

入好倉的比純乾蒼好

TOP

對於一些少接觸普洱茶的朋友都有一個刻板印象”臭浦茶”
這是從以前一二十年留下來的印象
原因早期台灣生熟普洱都是從香港來的,都入過所謂港倉,而留下的發霉味道
難怪到現在台灣有一些人對普洱還是停留在過去不衛生的印象
本來普洱的精随在自然陳化,以不正常存放環境加溫加濕以致霉變,還說是老茶味,這點無法茍同
還有一些朋友說如果未入倉要幾十年才能入口,本身的品飲經驗並非如此
05年以前的生普好茶喝起來就比台灣的高山茶,胃的接受度強多了
當然什麼東西都不能過量,以我而言如果生普喝到感覺胃不太舒服,隔天就會換泡熟普來調和一下
重點是食品類一定要講究衛生,普洱也一樣的道理,喝起來才安心
支持乾倉!!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TOP

我愛 20 年在台南自然陳放多於在台北的青餅,桃園放茶也頂好
多嘴了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