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其實...現在台灣的各行各業都是一樣的
都在服務品質上下足了功夫,絕不敢輕忽
就連路邊的小吃攤,也在拚這個 ...
射過溪 發表於 2016-1-30 22:29


在小規模的商業行為來講
所謂的服務其實也隱含了廣告,行銷,業務,市調,公關,客服...等行為
就看您有沒有這樣的精神與服務技巧而已
而這點龜毛的日本人就做得很好,很極致,可供借鏡與學習效法
2

評分人數

TOP

社會的發展是一直往前走的,沒有停留
早期的台灣,您只要勤勞肯做就有飯吃
但隨著發展與競爭,您必須有技術(與 ...
射過溪 發表於 2016-1-30 22:21
其實...現在台灣的各行各業都是一樣的
都在服務品質上下足了功夫,絕不敢輕忽
就連路邊的小吃攤,也在拚這個
2

評分人數

TOP

社會的發展是一直往前走的,沒有停留
早期的台灣,您只要勤勞肯做就有飯吃
但隨著發展與競爭,您必須有技術(與品質相關)才能生存,不能只憑勞力
接著稍有規模後,您必須有管理的能力才能生存
等這些大家都有了,接下來拚的就是產品差異化的市場認同及行銷能力
規模較大的產業還會將行銷細分成...廣告,業務,公關,市調,客服...等部門
再將所得訊息回饋給生產及研發部門,如此循環不息
最後拚的就是服務,其實服務也是行銷,且是行銷的最終點,也是最重點


就台灣的茶業來講,先天上就無法有較大的經濟生產
大都是小規模的家族生產與銷售
自是無法與能夠大規模生產的國家拚產量與價格
更無法如大企業般,細分及設立各種精細的行銷部門

但台灣有台灣地理位置的獨特性
小規模也有小規模.小而精小而美的產品差異化與優勢
若能做到精美獨特,就算量小,也是可以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這時服務品質與精神就更顯重要了
只有好的服務品質與精神,才能襯托出產品的獨特與精美
不然長得再美,沒有優雅的態度與氣質,也是枉然



3

評分人數

TOP

"比賽茶" 就有 分級認證的機制 但比賽茶的 傳統製茶法  (有些是 機採 以茶味來論級) 卻不受市場喜愛...  ...
teddysu 發表於 2016-1-12 15:23


據傳台灣首次大規模的辦比賽茶是1975年,及更早在坪林小規模和試辦。
沿革和方式是採用英國紅茶的鑑定方式,目前還在沿用,裡面存在著許多無奈之因素!
1. 只評出當時當前茶樣的表現
2. 限定火候,過與不及皆不取
3. 限定3%~5%乾燥度
4. 憑主審個人感官裁決
5. 限定日期交茶,許多茶都未能焙妥
其實,所有的比賽都一樣,不只以上等等,還有很多因素皆可造成遺珠之憾。
3

評分人數

TOP

我們做茶是全家總動員,這裡面有很多的無奈,因為大部份用心做茶的都不懂得行銷。
產量少倒是無所謂,只 ...
嗜茶士 發表於 2016-1-29 20:01


種茶的也大多這樣的現象,會種植的大多不會賣
2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 嗜茶士

TOP

近十多年來,尤其高山茶區,為了要因應不可預期的天候因素,製茶廠紛紛加裝恆定溫濕控制,
同時也節省了不少人力和時間,製茶師傅的技術便無需太大要求,一切按表操課根本無需經驗,
做出來的茶是穩定了很多,可也使茶葉失去了人味,取而代之是十足的工業味道。

我們都知道製茶是一種臨場的即興工藝,絕對不可能比照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標準作業程式
而大家都做了,消費者也買了,也喝了,但誰能分辨得出來何者是工業味?
我個人認為,茶友們分不出來才是台茶真正的隱憂。
3

評分人數

TOP

我會擔心製茶經驗的傳承未來可能有問題,製茶收入不是平均穩定的,在製茶季節又忙碌且耗費體力,年輕一代 ...
chen3058 發表於 2016-1-29 16:25


我們做茶是全家總動員,這裡面有很多的無奈,因為大部份用心做茶的都不懂得行銷。
產量少倒是無所謂,只會得不到溫飽,但若做多了就是會面臨生產過剩的問題。
因此許多茶農也都不鼓勵下一代承繼家業,自己老了便把茶園出租出去。
2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 chen3058

TOP

台灣有用的土地有限,茶葉的栽作方式完全無法與大陸及印度或東南亞一些國家相提並論,
唯有往精製再精緻的 ...
嗜茶士 發表於 2016-1-29 10:51


我會擔心製茶經驗的傳承未來可能有問題,製茶收入不是平均穩定的,在製茶季節又忙碌且耗費體力,年輕一代願意加入的比例讓人憂慮阿
2

評分人數

TOP

台灣有用的土地有限,茶葉的栽作方式完全無法與大陸及印度或東南亞一些國家相提並論,
唯有往精製再精緻的方向才能爭得一席之地。

二十多年前,連續數年我一直都在為自己製焙的茶品銷路而擔憂著,
大家買回去都捨不得喝,當然那也是我自己的喜好。
大部份茶友都是偷偷的泡來喝,或偶爾想到了再拿出來回味,且因泡水特別的長,
自從改喝我們的茶後便可一斤抵數斤用。此後我便為自己的創作動機和行為銘下註記,
我們販賣的是一種回憶,於是便為店號取個別名「販賣回憶的店」。

當初之所以會在茶葉的製焙上花很長時間做研究,是因為我有一段時間經常在茶友家中傾聽受教,
最常發現且讓茶友困擾的是,一包茶葉拆開都會剩下一大半擱著不想再泡來喝。
回家後我就潛心思考著一連串的這些問題,一定要在我們的茶品上根除這種現象,
於是確定唯有從烘焙工法和茶葉初製上做完全的通盤改變,才可能辦到.....

回想起那時適巧台灣茶正受到普洱來襲,一群老茶愛好者也奔紛沓至,
於是我的根除想法得到最有利的驗證,我的茶一定是能“藏越久越好喝”,
如今很多茶友常常對我說,我們的茶能泡到一粒不剩,茶末也還能泡,
並且剩越少越好喝,實是給了我們一直以來的辛苦做了最大的鼓勵和最佳的安慰!。
5

評分人數

TOP

4. 良好的服務精神
    .....
    精細之處我不講,以免落落長
    有興趣的就從日常各種消費中,去觀察,去理解與體會

射過溪 發表於 2016-1-27 20:47

會這麼說,是因為生活經驗告訴我,
真正的學習是來自生活上的體驗,而不是學堂

你去餐廳甚至小吃店消費
店員的服務方式,周遭的環境,食客的表情....
在在都提供了您,珍貴的課程與各種資訊
只看您會不會去體會與學習而已
而同理心會是各種學習的根本所在
若無同理心,啥也別談了.....真的 !
3

評分人數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