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回復 148# brownsheep
兄您好,
小弟只是一個很普通喜歡喝茶的人。
但駕馭文字的能力確實是小弟的罩門,所以小弟另有註冊ID「說難」,先在ID上表明自己此部分能力的不足(雖然違背「說難」原出處之意),祈請茶友前輩見諒,可惜後來密碼忘了,請兄包涵。

感謝兄的質疑,小弟受教了。
小弟前已言明,小弟所述只是一己之見,同為玩賞茶品之同好,各自茶緣、各自忠於己身體驗,勉強不來。
如有與兄看法相歧者,望海涵,當看看笑話,輕鬆一下心情也不錯。
7

評分人數

  • 菜鳥

  • 來自高雄

  • 瑩瑩

  • 小神童

  • 老陳

  • 大庄

  • 射過溪

TOP

回復 147# pzk252
兄真是唸書人,您的文章唸起來還真拗口!
不過兄真好命,既喝過入倉紅印,也喝過不入倉紅印,才能分辨出來!
假設真有這二餅紅印,而且也真如你所說的有這麼些許的差別,(舌頭真是厲害),那你的推論是架構在以下的假設:
1.這二餅真是紅印
2.這二餅是同期的紅印
3.這二餅真是一不入倉,一有入倉
否則,那二餅的差異可能是不同茶餅、不同時期、不同產區甚至是不同倉儲所造成的!
是不是有保證純乾倉的紅印,我個人就已經是非常存疑!(理由已寫過,不再說了!)
至於「不入倉的紅印」是否能有接近目前市面上幾乎是入倉紅印的口味?哈哈,只有上帝知道吧!
2

評分人數

TOP

.....如您所言,如果入倉對茶質會有所減損或影響的話,那我們存放未入倉茶的目的,
何必去比(或期待)它是否轉出「印級味」呢(入倉後的茶)?....
下港人 發表於 2012-6-13 14:27

兄您好:
小弟僅是提供一己之見及個人體會供茶友前輩參考,這些僅對小弟個人有意義罷了,並不代表小弟所述一定是對的。
小弟亦無想用這些去說服或強令其他人接受之念頭,畢竟每個人忠於自己的親身體驗,才是最真實的,別人(小弟之於其他茶友而言,也是別人之一)說的,聽聽參考就好。

但是小弟前文所提及之「印級味」,顯然讓兄產生誤解混淆。

小弟指的「印級味」是指茶品經過相當陳期之後,茶品自身轉化出有別於茶品原本香氣的「奇香異韻」。

小弟個人體驗及認知,相同茶品,比如說紅印,未入倉與入倉的倉儲條件,二者所轉化出來的「奇香異韻」或稱「紅印的印級味」,本質上有大部分是相同的,差別在於入倉茶品因其曾歷經入(濕)倉的倉儲歷程,使得茶品自身轉化出的「奇香異韻」混入了多出了因倉儲(濕倉)過程質變產生的味道,導致2者香氣有顯著之差異。
但小弟個人體會及看法,如除去因入倉歷程混入之倉儲質變多出來的味道,2者香氣的同質性是相當高的,幾乎相同,只是清濁有別。

小弟只是說明茶品隨陳期轉化出的「奇香異韻」,並不是入倉茶所專屬的。
這「奇香異韻」是茶品「自身」正常轉化過程中經足夠陳化後的必經之路,並不因入倉不入倉而有不同。
差別在入倉茶因其曾歷經入(濕)倉的過程,所以除了上述茶品經足夠陳期正常轉化出的「奇香異韻」外,多混入的「茶本味」以外的倉儲及質變味。

小弟個人認為,這些印級老茶的所謂「印級味」,之所以迷人令人傾心,是「茶品自身」經足夠陳期正常轉化出的「奇香異韻」,而不是後來「因倉儲」混入的倉儲質變味。

所以小弟才會認為,未入倉茶品亦會隨著足夠的陳期轉化出「奇香異韻」(也就是印級味)。
並不是期待未入倉茶品會轉化出入倉茶「因倉儲(濕倉)多出來的倉儲質變味」。

請兄酌參。
12

評分人數

  • lin146

  • 菜鳥

  • 普洱小峰

  • teddysu

  • 布魯斯

  • 瑩瑩

  • 小神童

  • 容爸

  • 大頭球王

  • 老陳

  • 下港人

  • 射過溪

TOP

回復  pzk252
一、同樣是廠內改制前以密植型茶園茶為主要取材之生茶茶品,相同茶品(茶品外部特徵相同之同廠同配方之茶品)未入倉茶品相較於入倉茶品,轉化雖較慢,但長期下來,香氣轉化仍甚明顯,仍會「轉」出所謂的印級味。所謂的印級味,並不是入倉茶品才會轉出的香氣。
pzk252 發表於 2012-6-12 20:51

以下個人心得供兄參考~
小弟認同大樹茶與茶園茶在品飲口感上是有相當差別的,
熟優熟劣或是各有特色,這當然是要時間來加以印證,
每個人口感不同,當然喜好也有所不同,大家各取所需,是好事。

小弟收藏普洱也有些年了,老茶喝了不少,新茶也有收,
但對於大樹及台地,還有入倉及未入倉,個人認為這是四種不同的組合,不會相通。

真要存未入倉茶,其實不宜去想「印級味」,因為「印級茶」大部份都是入過倉的,
或至少我們可以這麼說,大部份喝過印級茶的人,喝到的都是入過倉的印級茶,
如您所言,如果入倉對茶質會有所減損或影響的話,那我們存放未入倉茶的目的,
何必去比(或期待)它是否轉出「印級味」呢(入倉後的茶)?

弟倒認為,大樹、台地、入倉、不入倉這是個排列組合遊戲,
茶友們選了哪個組合,基本上就選定了茶的「路線」,
未入倉的「紅印」弟也有喝過,和入倉的真的是不一樣,不同路。
比較好找的對象未入倉的88青,與入倉的88青來試,口感香氣仍然是不一樣。

茶友們愛什麼,就收什麼,但不要弄錯路線了,時光不回頭啊~
16

評分人數

  • 牛耳

  • SFG

  • 瑩瑩

  • 台灣秧塔

  • 容爸

  • 老陳

  • 大庄

  • etsac

  • 大頭球王

  • brownsheep

  • san

  • 20110409

  • 普洱小峰

  • teddysu

  • 一頁書

  • ulumochi

TOP

回復  pzk252
以下僅代表小弟個人意見及看法。

小弟曾非常執著於廠內改制前的未入倉(以密植型茶園茶為主 ...
pzk252 發表於 2012-6-12 20:51



    說的太好了..讀書人說的就是不一樣....
人都會有成長,但是能回頭看自己的碰撞 並加以客觀的分析者...喔..這就不簡單了...!
簡單說...這是人格者   !!
品性跟德行的確高過一般人!!   

您對密植型茶園茶的看法(簡單說...就是台地茶) 跟我的看法一致
量大多  太大  沒有收藏的必要  10年後 也不會很貴  因為 家家都有...到時再買就行!

而古樹普洱茶是否會有明天??   沒必要說死...  我不是神..事實難預料且多變化..
只能說...真正古樹會越來越少 (因為天災 人害)而台地茶會越來越多 (仟插 種植容易)
台地充當古樹會更多.....所以長遠來看古樹沒有跌價的理由 (名山不算)
有明天嗎? 個人看是不只明天............










但要買對東西
4

評分人數

  • 老陳

  • 20110409

  • teddysu

  • 痴茶

TOP

回復 140# pzk252


    茶園茶茶性剛烈、尖銳、揚竄的特性,正是他先天的缺陷。

為何會如此?有其原因的

台灣的高山茶園茶會茶性剛烈、尖銳、揚竄嗎?
英國或斯里蘭卡的茶園茶茶性會剛烈、尖銳、揚竄嗎?

為何只有雲南的會如此常見?

末學認為跟種植的人穿梭於茶樹間(當地人的衛生習慣及污染)有關,

但如果當地人衛生習慣改善,茶園茶的口感也會隨之轉變.

TOP

古樹茶是否有明天?
個人是從價位上著手     也就是500~1000的產品上[精挑細選]     為何?
1. 1000~6000的產品     未來幾年     口感香氣會向低價好產品靠攏     五六年後    誰勝出很難講   
2. 低價位優質   幾年後脫手與朋友或論壇不難
3.現飲優質  收藏少風險
4.如果萬一小漲     增值成數較大

5.論壇商家自己買過很好的例如: 倚邦產品 ~伯之品侯之品~特級易武之美

僅供參考
3

評分人數

  • 福東

  • 老陳

  • 一頁書

TOP

回復 141# etsac

兄您好,
小弟前文所述,對未入倉密植型茶園茶生茶茶性及宿命的看法,確有包含考量兄所述這兩款茶品的個人泡飲的體驗,正巧這2款茶品小弟也有一點樣品觀察。
當然,同為未入倉倉儲之生茶茶品,陳化的程度除了陳期外,倉儲條件(茶品接觸空氣之狀態、溫度、濕度等)的差異往往影響更大,導致同款未入倉生茶品,在不同人手上,可能陳化程度及風味均有差異。
這部分倉儲對茶品風味的影響及微調,也是很有趣的一環,很多可交流分享,但與本題關連較薄弱,以後有機會再向兄請益。
7

評分人數

  • 小神童

  • 瑩瑩

  • SFG

  • 來自高雄

  • etsac

  • 射過溪

  • 老陳

TOP

回復 140# pzk252

兄好
純乾倉茶園茶存放20年以上,
雖然沒有很多選擇,
小弟認為還是可以找到比較合適的,
如中茶繁第一批2004年喝起來就很OK,
當時陳期也才18年,
同時期的雪印也很是非常好,
不是所有茶園茶都要放20~30年以上,
只不過現在的價位太貴,
實在沒有必要買來試罷了。
4

評分人數

  • 瑩瑩

  • 小神童

  • 老陳

  • 頑童

TOP

回復 101# pzk252
以下僅代表小弟個人意見及看法。

小弟曾非常執著於廠內改制前的未入倉(以密植型茶園茶為主要取材)生茶茶品,盡個人能負荷程度及茶緣,儘可能留樣品嚐觀察,走過之後,一些個人體驗及看法提供各位先進參考:

一、同樣是廠內改制前以密植型茶園茶為主要取材之生茶茶品,相同茶品(茶品外部特徵相同之同廠同配方之茶品)未入倉茶品相較於入倉茶品,轉化雖較慢,但長期下來,香氣轉化仍甚明顯,仍會「轉」出所謂的印級味。所謂的印級味,並不是入倉茶品才會轉出的香氣。

二、未入倉改制前茶園茶,即便歷經20-30年之陳化,雖有「漸」趨溫醇,但仍距離溫和適體無負擔有相當之距離,保有相當之刺激性,飲後對身體仍有相當之負擔,喝多了身體還是會「周周」(台語)不舒服。小弟個人認為是密植型茶園茶(良種茶)茶性過於剛烈所致。要在未入倉的情形下,用歲月將其新制之生猛剛烈,轉化為溫和醇厚,以目前小弟的個人體質(每個人體質不同,此體驗可能不同)及看法,目前手上20-30年陳期左右的茶品,顯然還不夠,需要再增加很長的時間,才有可能達到。

三、個人覺得陳期不足的未入倉改制前茶園茶,因其茶性剛烈、尖銳、揚竄,對身體負荷過大,本質上就不宜常喝多飲。

四、用入倉的方式雖可在短期內催折掉茶園茶生茶的剛烈、尖銳、揚竄,但同時確使茶品一定程度的質變,喪失的茶品的本味及風貌,混雜了因入倉的倉儲及茶品質變的味道,茶湯濁且糊,生津回甘大打折扣,減損甚至喪失了生茶原本的香、生津回甘及茶品特色,喝到的還是茶味嗎?更重要的,茶因入倉雖變的刺激小好入口,但是喝的當下喪失的茶品本味的鮮爽暢快,身體亦會產生不適的徵兆。(茶入倉後,在喝的過程中,依入倉的程度,往往會在喉頭產生乾燥卡卡的不適感,小弟覺得有點像是在喉頭內貼一小塊塑膠紙片,在吞嚥口水時,尤其明顯。如與未入倉茶品對泡,這現象更明顯更易察覺)。小弟個人多喝點入倉生茶,身體還會很明顯的長類似被蚊子叮咬的包,尤其是雙腳大腿內側位置,這部分有可能是小弟個人體質過敏使然,不同人體質不同,反應可能互有差異。

五、上述入倉與不入倉改制前茶園茶,兩相權衡,小弟還是選擇了未入倉茶品,至少知道自己喝的是什麼茶什麼倉儲(個人另有衛生考量),而且喝茶本即要本於茶的原貌本性,飲茶之「清、純、正、氣」,不是嗎?
六、比對改制前未入倉茶品與入倉茶品的經驗,小弟覺得這部分最主要是要瞭解,未入倉茶的實際走向轉化情形,轉化出奇香異韻的印級味,醇厚的口感,都是OK的,同時亦能保有清揚透爽的特性。未入倉茶品的未來轉化熟成當然是明確且必然的結果,可以釐清破除「唯有入倉茶品才能轉出印級味,或才能轉出銜接印級茶風味」的臆測之謬。

七、雖然肯認未入倉茶品未來轉化方向,然而問題是,這轉成時間要多久?代價要多昂貴?要等到放到何時才能無負擔的暢飲?難道陳化不足時就不喝茶嗎?這涉及到前述台地茶品茶性的根本問題。

八、茶園茶茶性剛烈、尖銳、揚竄的特性,正是他先天的缺陷。小弟個人認為,其本質上在陳期不足前,根本不適宜飲用,因為對身體的後坐力太大,負擔太大,身體會受不了產生不適的情形。而陳化到夠溫醇復遙遙無期。故而,小弟個人認為:「密植型茶園茶」的茶品,其茶性造就了其「不適合拿來當要喝的茶品」的宿命,或許後溫醇厚會很棒,但是目前絕大多數人手上該類取材之茶品,都還陳化不足,更別說陳期僅十數年內之較新的未入倉密植型茶園茶茶品。

七、所以,小弟這段經歷體驗走完,最主要的心得是,單從喝的角度,老未入倉密植型茶園茶這條路,瞭解其轉變嘗過其味道即可,無須再如小弟般放如此多的心神氣力時間金錢在上面,如有更理想種類的茶品可以補其不足(茶品制成後即可品飲,復可長期陳化出醇厚口感與奇香異韻),此類「未入倉密植型茶園」的茶品,不喝也罷。

八、諷刺的是,小弟個人兜一大圈所體驗到上述「不宜拿來喝的,不喝也罷」的未入倉密植型茶園茶茶品,居然一直在價錢上一路攀高,尤其是老的。喝此類老茶實在太過燒錢傷本,花大錢買來的卻是尚未熟成不宜多飲的茶品,時間及品牌的成本過高,喝的效益太低,此亦成為此類茶不喝也罷的原因之一。

九、此類改制前廠內未入倉密植型茶園茶茶品,雖然在「喝」的角度,小弟認為「瞭解其轉化就好,不喝也罷」。但在投資、儲蓄、增值的角度看之,短期(至少10年8年)內,確是不錯的標的。因為太多的的人,僅重其商品特性,是否好喝、是否適宜喝,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十、小弟要提的是,以前的時空背景(90年代末之前幾乎只有密植型茶園茶茶品之時期),沒得挑沒得選,這類茶品有其時代的意義。但重點是,此類茶品的茶性、本質真的好嗎?真的適合我們的身體嗎?我們活在這個當下是幸福的,因為我們正處於普茶百花爭放多元豐富的時代,怎能容許自己禁錮在以前沒有選擇時之刻板印象,禁錮自己不多嘗試有無茶性、質地更適合飲用、更適合身體的其他選擇?

十一、最後,引用壺藝軒薛董近年來多次在站上推廣的一段文字譬喻,淺顯易懂有力直指核心,作為本題的結尾,並作為下題的引言:
「 多年前 我常說的一句話
垃圾.........存了20年還是垃圾 只是變老了...
鑽石..放在垃圾堆裡還是鑽石....老了還是鑽石  歷久彌新!
但他也不會從H級放久了變D級  這是騙人的  騙自己騙消費者!

認為貴可以不要買  買你想買的!但永遠是一分錢 一分貨  這是不可能變的真理
對! 放久會變老! 但這跟放久會變好是兩回事!
一開始好  不要說以後一定好..但日後變差的機會會變少
一開始就不好..日後變好的機會會多嗎
18

評分人數

  • 台灣秧塔

  • lin146

  • 菜鳥

  • 鎔陞玉璽

  • 口福嘴今

  • 布魯斯

  • 大頭球王

  • 20110409

  • 瑩瑩

  • 來自高雄

  • viado

  • 頑童

  • san

  • 大魚兒

  • 老陳

  • 容爸

  • 射過溪

  • 一頁書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