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感謝前輩分享
1

評分人數

TOP

當茶葉製成後,其實品質已經確定,有沒有焙火是口味上的變化,無關茶葉本身品質。
焙火分為焙清跟受火二種,這方面請專家說吧!
同一款茶,將茶樣分成二類,一是製成後焙火一次定位不在覆火,一是製成後陳放到年份後焙火,這二款茶在本質上的變化是很明顯的
其一焙火陳放數年,其口感層次變化較大,茶葉特性明顯
其一陳放後焙火,其焦糖香明顯,因茶葉已轉化,故與前者的差別各異
就相同的茶葉,其存放環境口感上的轉化,已經是輸贏的關鍵,其中茶葉的含水量有者重大的關連
就毛茶、焙火陳放、陳放後焙火、每年覆焙,我個人的看法是
毛茶若是製成良好,那就放吧!
焙火陳放,喜歡受火後的那種感覺,也可以
陳放後焙火,焦糖的香氣及已經轉化的口感,也不錯
每年覆焙,如果茶已經壞了,焙一次救不回,那也不需在焙第二次,丟了吧!
口感喜好每一個人都不同,可是茶質本身是相同的,也只有好的茶質焙火才有意義
                                                  醇------可以用時間換,也可以速成                    靜德
3

評分人數

  • gm03isme

  • fuyung168

  • 夢幻茶

TOP

加熱發酵是否指普洱渥堆?惟與台茶復焙應有所不同。
fuyung168 發表於 2013-8-5 09:43

濕熱與乾熱的理化作用的確不同,其形成的口味當然也會不同
就像曬菜頭乾與醃菜頭的風味各有不同一樣
1

評分人數

  • fuyung168

TOP

  --續60 --

裡的酵素,阻止茶葉裡的酶繼續作用,我想復焙的道理亦相似,即在趕水分(或異味)的同時亦暫時中斷其發酵(陳化)。普洱渥堆與紅茶堆放,似同樣想短期內降低茶葉之刺激性,但熟餅茶有渥堆的味道,紅茶則沒有此問題,復焙之台茶更沒有此問題。加熱發酵是否指普洱渥堆?惟與台茶復焙應有所不同。

台茶當復焙至乾透,即不應再焙,只要密封讓其陳化,將來與未復焙的老茶僅是味道表現不同,沒有所謂優劣,端視各人偏好吧!

以上個人看法,謹供參考。

TOP

茶受潮或有異味,我想焙茶是需要的,至於是否茶質會焙掉,我不能確定,但與焙茶者的技術多少有關連。
每次焙茶後會有火氣及影響陳味的問題,惟放一段期間火退了,陳味又會回來(焙焦者除外)。
加熱發酵,我不清楚。惟製茶時,炒菁是在破壞茶葉

TOP

每焙一次,會把茶葉裡面的質給弄顯出來
算是一種燃燒壽命,提早發光發熱

我覺得初期就把茶焙好定位,因為每焙一次就會損失茶葉的內涵,熱會薰乾茶質,會跑到空氣中

還有每焙一次,就會暫時中斷後發酵過程,好像家裡的剩菜,要定期煮一下,才不會臭酸

加熱發酵,跟空氣還有細菌分解帶來的後發酵,分別開來,我覺得只能分類成,像是普洱的熟茶跟生茶,
後期轉變還是有差異的
3

評分人數

TOP

如果不復焙,十年之茶湯可能還不會轉紅,更不必提陳味。

以往我自已把十年以下的稱為『陳年茶』,

十年以上才稱為「陳年老茶」,

其實這也算很勉強之歸類。

茶不要受潮並要轉化出陳味應該要二十年左右(期間不要焙火),

但哪有那麼多的陳年老茶,

因此就這樣湊合的稱呼。

以條索狀或半球型青茶存做老茶,

其實亦會影響將來茶質之保存,

半球型會介於茶餅與條所狀之間。

個人經驗,謹供參考。

4

評分人數

  • 星天牛

  • RTYU

  • 射過溪

  • 煎茶人

TOP

個人認為:
欲作為往後飲用的茶與即刻要享用的茶,在製程上是要有所區別的。
一般現製現飲的茶在成型方面的要求,較以美觀為主,
作為長期性儲放的茶在成型上,便不可做太過量的壓擠,
這關係到往後容許水分子在後發酵(氧化)中所佔的功能大小。
至於焙火,在古人的理解裡有一句話:『木無火不榮』
也就是說草木除了要有陽光之外,作為材料必須借助火才可發揮它的能量和作用
在茶方面,便是使用溫火讓茶葉的質量繼續作轉變
在方式上,小弟之前也曾提及...
烘的時間短,是在短時間內改變茶的品質,此為動態。
焙的時間長,是以較長時間轉換茶的能量,這是靜態。
老茶需不需要複焙,我的看法是穩定到一定的乾燥情況即可,
因為多年老茶已呈逐漸風化狀態,在太過乾燥的情況下是無法展現能量的
換句話說,老茶的含水量降得太低也等於是把老茶釘死在木質的表現上。
以上內容只是小弟個人看法,看倌不必當真。
8

評分人數

  • 星天牛

  • RTYU

  • 射過溪

  • anliuu

  • 煎茶人

  • jameshook

  • 僕人

  • fuyung168

TOP

小弟在想酵素是一個需思考的因素.因為超過攝氏60度酵素會被消滅掉.且過於乾燥
要轉換陳化會更慢.焙火太多好像在喝茶炭一樣.個人覺得太潮濕.烘乾即可.且溫度不要超過60度
寧願慢工出細活也不要操之過急.純個人觀點探討一番.
5

評分人數

  • RTYU

  • 射過溪

  • 煎茶人

  • 僕人

  • fuyung168

TOP

炭焙陳年老茶(以半球形為例)有一個培養期大約七年左右,在這七年內,當茶有受潮或有異味(包括菁味及吸附之雜味)時,
就應予烘焙,讓茶在乾淨及適當溼度下陳化,當順利轉化成功後,此時茶也已乾透(焙入腹),
嗣後就不用再行烘焙,只要密封保存即可,越放會越陳。
回復 54# fuyung168


以上引用您帖子段落藉以補充說明:1.複予焙火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但非唯一、亦不是非必要的手段。
2.藏茶其間,複焙火用來「調整」茶況,是一項好方法。
3.回歸個人之未來對於心中之「期望值」,每個藏茶人的期盼皆不盡相同,故所採之方法亦會有所不同。
4.近年來因「球狀」茶為其製茶主流,好處...外觀漂亮、整潔、保存及包裝(運送)過程較能保持其完整性等等;但最大的隱憂即是不亦焙入腹,造成包水現象,故施以適當之焙火溫度「複焙」是種好方法。
5.藏茶期間若發現已有劣變疑慮,該施以焙火彌補就該不要猶豫。
6.十年的養成期間要藏出「老茶」真的不容易,說其「陳茶」還較適宜。
6

評分人數

  • 星天牛

  • RTYU

  • 射過溪

  • 僕人

  • fuyung168

  • anliuu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