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格裡高利合唱團Gregorian





來自英倫島嶼的 Gregorian格裡高利合唱團(又稱“教皇合唱團”)是由10位沉浸於教堂音樂與合聲風格,擁有深厚古典基礎,由 Frank Peterson在2000年前後精心籌劃,並在英國倫敦樂界有一定地位的演唱家所組成。其制作人 FrankPeterson曾是Enigma的一員,知名作品有很多:如Enigma的《Sadeness》和《Principles Of Lust》,Sarah Brightman的《Time To Say Goodbye》等等。正因如此,我們常常可以在他們的作品中聽到與Enigma如出一轍的配器和編曲,而 SarahBrightman更是數次在作品中獻聲,為專輯平添幾分光彩。


在此有必要介紹一下所謂的"Gregorian Chant"。這是在羅馬天主教會的正式禮拜儀式中所唱的聖歌,起源於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會。當時有位教宗叫格裡高利一世(Gregorius Magnus,任職期間:公元590~604),他曾將這些聖歌編輯成冊,因此後世人稱其為“格裡高利聖歌”。


Gregorian Chant具有以下特征:歌詞全是拉丁文,是無伴奏、無和聲的單一旋律線,節奏非常自由,采用不同於“大小調系統”的調式音階,同時還具有客觀的、非個人的與超世俗的性質。這種聖歌音樂與禮拜儀式密不可分,它們可算是“功能性的音樂”,亦即具有特殊功用的音樂,不具娛樂價值。它們主要旨在表達歌詞的宗教內涵,而不注重官能美感或情感訴求。但有趣的是,中世紀許多俗樂與民謠卻改編自格裡高利聖歌的曲調。

  
聖樂對中世紀的歐洲人而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時,社區的每一份子都必須參加宗教聚會,並在聚會中唱聖歌。天主教的主要禮拜儀式有兩種:“彌撒”與 “日課經文”,格林高利聖歌就是應用在這兩種天主教的禮儀歌曲。例如,彌撒常用部分的歌曲包括<垂憐曲>或<慈悲經>、< 光榮頌>或<榮耀經>、<信經>、<歡呼歌>或<聖哉經>、<羔羊贊>,在中世紀時都是用格裡高利聖歌來吟唱。因此一般民眾對於格裡高利聖歌的熟悉程度就如同今日一般民眾對於本地流行歌曲的熟悉程度。

  
中世紀時期,歷史上也稱之為“黑暗時代”——The Dark Age。這一稱法是相對於中世紀之前的古希腊古羅馬時期和之後的文藝復興時期這兩個西方歷史上的“黃金時代”而言的。在當時,無論在自然科學或是社會科學方面都要遜於古希腊古羅馬時期,加上當時戰亂和疫症流行,廣大平民生活水平低下,是名副其實的“黑喑時代”。十字軍東征,黑死病與鼠疫的肆虐,陰森的哥特式古堡……提起中世紀,不可避免地總會和這些影像畫面聯系在一起,而在音樂上,最具代表性的則莫過於Gregorian Chant——格裡高利頌歌。

  
實際上,Gregorian Chant的出現要略早於中世紀,約在公元十世紀左右,作為西方早期的系統化宗教音樂類型,它對整個西方音樂體系有著深遠的影響。Gregorian Chant以極簡單、極低沉的管風琴為背景(或完全無背景音樂),壓抑的男聲如潮水般連綿起伏,時而徘徊於幽沉的低音部,時而又突然攀升至難以想像的高音區,音域跨度之大和對人聲要求之高,是其他Early Music所不能比擬的。

  
如果說中世紀的Gregorian Chant代表著擯棄所有塵世俗欲與理性,一切精神指向歸於上帝的話,那麼在2000年出版的這張《GREGORIAN·MASTERS OF CHANT》則徹底地顛覆了Gregorian Chant的精神指向。

  
在世紀交替時刻從事新風格音樂的開拓,本來就不是件簡單的事。常常當初聽起來十分新鮮的東西,不久後便失去誘惑力,最後會發現最令人回味的還是那些有著傳統風味而經得起考驗的旋律。我們可將Gregorian視為是個相當具有野心的計劃,然而也只有它才經得起考驗,能夠顛覆我們所熟知的流行音樂,並將之融入這源流自西元六世紀Pope Gregor一世在位時,慣常出現於教堂、廟宇及修道院的此款獨特表現方式中。

  
為了實現這個計劃,Gregorian要尋找流行音樂史上的不朽名曲,並網羅了10位來自英倫的教會合和聲精英,賦予這些歌曲神聖的內涵及感受...



先用幾個單曲熱身:
淚灑天堂




手足相殘




畢業生的插曲




With Or Without You(from U2)




槍花的Sweet child of mine




最後是2小時的2011演唱會,感興趣的可欣賞一下:




1

評分人數

  • 賴虎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