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再論回來苦澀的部份,
這幾年的純料大樹茶之所以苦澀度低,
除了工序的影響之外,應該也與只採摘大樹級的茶樹有關,
或則可以這樣說,大樹級的茶樹,其茶菁喝起來的口感苦澀度本來就較低,
這種苦澀度低的表現,是一種養份不足?或是一種茶樹成熟(在欉紅)?的表現,
其實也正是弟最近在測試及觀察的重點。下港人 發表於 2010-8-5 16:07

下港人兄您好,
兄觀察及測試之重點,相信也是許多茶友前輩關心之重點,等待時間來驗證。

茶品品鑑的能力不是天生的,
正確的茶樣及正確的生產資訊(包含樹種、樹齡、茶區、海拔...)是培養訓練品鑑能力的材料。
這材料之取得及建立資料庫,卻也是現今最難的。

「大樹茶」許多茶友朗朗上口,確又無法經確認知意涵,
小弟並未去過茶山,只能從網上依循親赴茶山之前輩所提供之珍貴資訊略窺一二,
以小弟外行人之角度觀之,
似乎大樹茶包含之茶樹樹齡範圍很寬大、茶樹高度包含之範圍也大....
茶商茶品標榜數百上千年者多,
實際上似乎參天古樹者稀,反而如行道樹般了不起1、2層樓高者居多,
說要多粗,大多也粗不到哪去,
以這樣的取財,稱的上「老木」嗎?或實際上充其量亦屬「成木」之範疇而已?

小弟也認為茶樹並不是要一味求老,
更重要的是茶樹在所處環境裡面表現出的生命力,
死氣沈沈、要死不活、有氣無力者,茶樹齡再青壯也是無用,
競生爭陽、生機處處、蓬勃旺盛者,茶樹齡再老亦活力十足。
謬見,請包涵
3

評分人數

  • 小渣蚱

  • ulumochi

  • 頑童

TOP

吃力地看了烏兄上述精彩的想像與推測,真是由衷佩服烏大之博學。
期待兄之想像及推測架構早日經學理印證與事實相符,如此實乃茶人之性。
小弟欠缺成分分析及化學的專長,看到一堆跨領域的專有名詞就心虛,
小弟著實不敢不懂裝懂化唬男。

既然談及「茶品能否存放」,就不能忽略「將茶品存放之目的」為何?
假如將茶品存放之目的是為了茶變好喝,也就是為了獲得更高的茶品品飲表現(越陳越香?)
試問,我們品飲經過存放(相當陳期)的茶品,茶湯的哪些表現及轉變,是我們所期待並認為是更高品飲表現的轉變?(會讓我們覺得變好喝了?)
換言之,喜歡喝老茶,是因為老茶的哪些表現另人期待並認為是加分的轉化?
是迷人的香韻表現,尤其經歲月催化後的特殊木質香氣或奇香?
是綿長的生津?
是幽長的回甘?
是濃稠的茶湯(膠質感)?
是繚繞綿長的茶滋?
還是溫和醇厚(不會造成身體胃腸不適)的體感?
.............
答案可能不一而足。


然而重點是,
老茶喝起來好喝,有包含老茶的苦澀嗎?
這麼多號級茶、紅印、藍、黃各色印級茶,現今之所以迷人,是因為這些茶品至今所留有的苦澀嗎?
在喝這些茶的時候,我們是著重在體會探詢茶湯中的苦澀感嗎?
或者說,這些茶品品飲的時候,令我們喜歡而感動的,有沒有包括「苦澀」?
或是「苦澀」在令我們喜歡而感動的眾多因子中,佔的比例是多少?很高嗎?或僅是無關輕重的因子?

假如,我們在喝老茶時,主要的並不是茶湯中經多年陳化尚存的「苦澀」,
則茶品儲放的目的,有沒有包含保留「苦澀」,可能就會很有問題。
「苦澀」假如並非茶品儲放後我們對茶滋味轉化的期待,
特別挑選或著重「苦澀度」較高的茶品,期待較有存放之「檔頭」,這樣的想法似乎顯得怪異。

喝者一款茶,小弟在苦澀外,實際上最重視的是茶品生津、回甘、存留及耐泡度。
經陳化後的茶品,除上述外,對於陳化後香氣之轉化(特殊奇香)、茶湯膠質感、醇厚溫和更是期待。

以苦澀度高低,作為茶品是否耐長期存放的標準,小弟覺得此條件與茶品儲放的目的有出入,
對焦不準,再用力也無濟於事,反而可能誤導。

不同意見,多包涵。
2

評分人數

  • lin146

  • 下港人

TOP

與苦澀相較下,小弟更好奇,
茶品生津回甘之表現,與茶品之苦澀度有關連嗎?
茶品生津回甘部分之表現,會隨著時間的陳化而加強或衰減嗎?
茶品香氣成分的多寡及轉化方向,與茶品之苦澀度有關連嗎?
茶品開湯之膠質感,與茶品之苦澀度有關連嗎?

TOP

特殊奇香.........廣告之嫌喔!!!
茶海 發表於 2010-8-6 02:07



    廣告?小弟不解?祈兄明示。如小弟有過,自當改正。

TOP

回復 232# san


   

TOP

苦澀經過陳化後會轉變成什麼物質?

說實在我不是專家,我也不知,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他不會憑空消失,而是轉成另一種相對鈍性的氧化物
而這種氧化物我認為是老茶茶湯必備的內含物
,如果沒有那種東西,茶品就算老了,也會缺少一種滋味...
ulumochi 發表於 2010-8-6 02:45


這也是一個值得討論及驗證的想像及臆測。

烏大自謙不是專家,但是您歷來論述跨領域的文章表達口吻,
在外行如小弟的眼中,比專家更專家。
外行如小弟者,亦欠缺專業能力來檢驗。
欠缺質疑及檢驗,久而久之,連自己都覺得這些想像及臆測越來越像是鐵則與定律。
然而這些想像與臆測究竟與事實是否相符?
可能連您都是心虛的。

以臆測及想像當作自己論理架構上的一部份也沒啥不好,
對自己而言邊談邊驗證邊修正沒礙到別人,
但是公開論述時,更嚴謹的態度是有必要的。
討論的過程中,
哪些是您的想像、臆測、推論等「未經驗證」或「無具體事證」支持的觀點,
是要在敘述的同時表明出於「您自己想像、臆測、推測」的意旨。
才不會讓人誤解,誤以為是定律般吸收消化。

烏大是位活躍的前輩專家,
在小弟周遭,就有多位烏大的粉絲,將烏大文章分享的內容當作規臬般奉行,
而這些茶友有許多接觸普茶時間尚淺,是很難期待能分辨烏大文章中,哪些現今已驗證無爭議,哪些可能有爭議,哪些是顯然有推敲之餘地、哪些是您個人的臆測及想像?
面對包含小弟在內的粉絲群,您不覺得有必要以更嚴謹更誠實的態度來駕馭您的筆鋒(鍵盤)?

TOP

本帖最後由 說難 於 2010-8-6 16:22 編輯

針對主題不免贅言幾句,便於準星調校

一、改制前的常規茶品,與改制後的常規茶品,相較下改制後的常規茶品苦澀度明顯低了很多,
同樣取材自密植型茶園茶,且採級數拼配的茶品,為何會在苦澀度上表現出如此大的區別?
已經有許多前輩提出可能係在「製程」上的更動所致,有謂係高溫烘青所致、有謂係日漸綠茶化所致....

二、90末2000初陸續問世的「野生茶」、「大樹茶」,相較於同期的常規茶品,野生、大樹茶品的苦澀度明顯較低,依茶品取材字面推敲,很可能是因為取材用料與常規茶品有異所致。
當時認知的「野生茶」、「大樹茶」以現今較為透明且分類明細的資訊檢視之,似乎多「野」及多「大」?有無混拼?都有再斟酌的餘地。

三、90末2000初前後期間問世的大樹茶或野生茶,相較於03、04年後雨後春筍般的各式大樹茶或野生茶,90末2000初的野生、大樹茶品整體的口感似乎苦澀較為明顯。

(一)有茶友前輩質疑近幾年的大樹或野生茶品在「製程」調整,做出香甜風味(綠茶化)的茶品以迎合茶客喜好,這當然是可能且合理的一種推測。

(二)但換各角度,也不能排除作為對照組的90末2000初標榜大樹、野生的茶品,其苦澀度相對較高的原因,肇因於其取材用料實際上以今天的角度視之,是介乎密植型茶園茶與野生高樹齡喬木茶間的過渡生長型態的茶品,或是各種生長型態茶品片採(或區域性收料)後混拼的茶品,導致其茶湯中的苦澀表現比密植型茶園茶低,比現今所謂的純料大樹高,這也是一個可能的推測。

(三)當然上述2種情況同時作用也是可能的。

四、撇開倉儲變異,以未入倉(或有稱純乾倉)之倉儲條件言之,
(一)如果喜歡73、雪印、88青、8653等茶品風味表現者,也許在改制前的常規茶品可多加留意,因為風味口感的同質性及銜接性蠻高的。

(二)如果喜歡90末2000初左右的大樹或野生茶品(相對於近幾年之野生、大樹茶品,仍保有相當的苦澀),並期待大樹、野生「新茶」能夠銜接這些90末2000初茶品的表現,很可能現今大多數「野生」、「大樹」茶無法滿足此需求,反而也許有些名號不是響當當載明茶園茶混拼部分野生茶、或茶園茶疏植野放一段時間之後的茶品,會讓人有意外驚喜之感,且價錢亦大大實惠。

(三)改制後較為不苦澀之常規茶,較之改制前常規茶,可能另成一路,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差。判斷由人。

(四)近幾年之「野生茶」、「大樹茶」,撇開偷斤減兩或名不符實的黑心貨,較之90末2000初認知之「野生茶」、「大樹茶」,也可能另闢一路,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差。有茶前輩樂觀的認為遠銜「良種茶」推行前之號印級茶品的轉化之路;也有茶前輩悲觀的認為無消幾年可能就淡、淡、淡、淡出隻鳥來。一樣沒有定論,判斷由人。

(五)不同的取材用料、工序、倉儲,造就各具風味特色的茶品現貌,從不同的角度,可能得到不同的評價高低,隨人所喜,好惡不同,很難在好壞間取得一致的共識。
唯一有共識的,往往是反映於市價的明確交易價格。
3

評分人數

  • golden9999

  • 下港人

  • ulumochi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