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幾年前,茶友常說他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打開電腦上T4U,可現在反都端著手機到FB和LINE哈拉去了,
大家都看到街道任何有人的地方或是捷運列車上盡是低頭族,且每個人手機上划的幾乎都是LINE不然就是FB,
除了看圖看笑話外,未見認真閱讀或發文,啥事都沒能有個結果,充其量只是打發時間。
而此現象的重點並不是FB好用,我認為FB是複雜到太多東西至不知該管哪個,以至於讓大家耗費太多時間翻滾在FB的大浪裡,
而LINE和微信之類就是接替之前我們玩ICQ再到MSN和雅虎即時通以及SKYPE和大陸的QQ,接著會是什麼?也許還沒人能知道。

茶友經常提到論壇的貼圖問題,記得在2012年的時候,我們論壇曾經連續5個月每月都超流數十到幾百G,
致使我們每月要多繳好幾萬元的超流費,因為在2011年之前我們的平均日訪客都未上萬,
所以一直都沒限制過文章內的發圖量,當時也沒有超流量的壓力,一下子可真的是給那次嚇壞了。

之後為了看圖方便,我們建議茶友們直接把要張貼在論壇的圖片預先發到臉書或Flickr,
再將圖片複製貼到論壇,如此熱愛論壇的茶友也就都能把網友留在T4U,而不是把人拉出去瀏覽,
我心裡想,大部份的茶友都會為論壇繼續存在下去而盡力才是。

還有,帖子內張貼連結的問題,一般來講在文章內張貼外部連結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可我們這裡是比較特殊的商業論壇。
就好比您正在做生意,突然有人進來您店裡發名片邀請您的客人到他店裡去光顧,那您會作何感想?何況我們這裡是多商家的平台。

總之,論壇不只是純給打發時間的,我們有很完整的討論區塊和明確的主題和優秀的商家,且有許多非常有價值的文章放在這裏,
我們隨時都可以再次查閱,再次閱讀的時候您會發現和上次閱讀的感覺完全不一樣,這也就是論壇存在的最大價值。
唯時代潮流持續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棄電腦依賴手機上網的茶友陸續在增加,多數茶友都祈望我們論壇暫時還是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短時間內還不至於乏人問津,萬一至經營不下去時不知道是何年後的事。到時我們便會多了一個懷念,我想這也不是什麼壞事。
8

評分人數

TOP

台灣有用的土地有限,茶葉的栽作方式完全無法與大陸及印度或東南亞一些國家相提並論,
唯有往精製再精緻的方向才能爭得一席之地。

二十多年前,連續數年我一直都在為自己製焙的茶品銷路而擔憂著,
大家買回去都捨不得喝,當然那也是我自己的喜好。
大部份茶友都是偷偷的泡來喝,或偶爾想到了再拿出來回味,且因泡水特別的長,
自從改喝我們的茶後便可一斤抵數斤用。此後我便為自己的創作動機和行為銘下註記,
我們販賣的是一種回憶,於是便為店號取個別名「販賣回憶的店」。

當初之所以會在茶葉的製焙上花很長時間做研究,是因為我有一段時間經常在茶友家中傾聽受教,
最常發現且讓茶友困擾的是,一包茶葉拆開都會剩下一大半擱著不想再泡來喝。
回家後我就潛心思考著一連串的這些問題,一定要在我們的茶品上根除這種現象,
於是確定唯有從烘焙工法和茶葉初製上做完全的通盤改變,才可能辦到.....

回想起那時適巧台灣茶正受到普洱來襲,一群老茶愛好者也奔紛沓至,
於是我的根除想法得到最有利的驗證,我的茶一定是能“藏越久越好喝”,
如今很多茶友常常對我說,我們的茶能泡到一粒不剩,茶末也還能泡,
並且剩越少越好喝,實是給了我們一直以來的辛苦做了最大的鼓勵和最佳的安慰!。
5

評分人數

TOP

我會擔心製茶經驗的傳承未來可能有問題,製茶收入不是平均穩定的,在製茶季節又忙碌且耗費體力,年輕一代 ...
chen3058 發表於 2016-1-29 16:25


我們做茶是全家總動員,這裡面有很多的無奈,因為大部份用心做茶的都不懂得行銷。
產量少倒是無所謂,只會得不到溫飽,但若做多了就是會面臨生產過剩的問題。
因此許多茶農也都不鼓勵下一代承繼家業,自己老了便把茶園出租出去。
2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 chen3058

TOP

近十多年來,尤其高山茶區,為了要因應不可預期的天候因素,製茶廠紛紛加裝恆定溫濕控制,
同時也節省了不少人力和時間,製茶師傅的技術便無需太大要求,一切按表操課根本無需經驗,
做出來的茶是穩定了很多,可也使茶葉失去了人味,取而代之是十足的工業味道。

我們都知道製茶是一種臨場的即興工藝,絕對不可能比照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標準作業程式
而大家都做了,消費者也買了,也喝了,但誰能分辨得出來何者是工業味?
我個人認為,茶友們分不出來才是台茶真正的隱憂。
3

評分人數

TOP

"比賽茶" 就有 分級認證的機制 但比賽茶的 傳統製茶法  (有些是 機採 以茶味來論級) 卻不受市場喜愛...  ...
teddysu 發表於 2016-1-12 15:23


據傳台灣首次大規模的辦比賽茶是1975年,及更早在坪林小規模和試辦。
沿革和方式是採用英國紅茶的鑑定方式,目前還在沿用,裡面存在著許多無奈之因素!
1. 只評出當時當前茶樣的表現
2. 限定火候,過與不及皆不取
3. 限定3%~5%乾燥度
4. 憑主審個人感官裁決
5. 限定日期交茶,許多茶都未能焙妥
其實,所有的比賽都一樣,不只以上等等,還有很多因素皆可造成遺珠之憾。
3

評分人數

TOP

回復 31# teddysu

感謝 teddysu 茶友為這些無奈做了這麼多詳細的說明,
本來世間就存在著無數且無可非議的暫且公平。

太多的不定因素讓我們無可論定公不公平,
應是人們常說的天意、天理啊!等等‧‧‧‧‧
人也、事也、物也盡是如此,當然茶也逃不過。

我們都曾留意這一句俗話:「茶(本身)沒有對錯,只有是非(人)。」嗎?
※或我們要談她的是非就不談她對錯!
2

評分人數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