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回復 10# lin146


   龍窯
因為是人工添材加熱 .所以一般溫度都不高
也不穩定 . 來燒茶壺一類的精細陶藝品成功率幾乎是 0 % . 所以近年來茶壺都是用甚麼窯來燒的呢 ? ... 目前所使用的以
推板窯
電窯
煤氣窯  3種為主  .


推板窯

走軌道的燒窯方式 ... 從頭走到尾
17 小時 .
窯長約 10(目測的)
溫度
從入口近乎室溫
一直增加到窯中心點的最高溫 1100左右 . 再漸減至出口. 剛出窯的壺大概還有1-200 .
窯場每天所燒的溫度在一周七天中
分成高低 3
譬如 1080 . 1100 . 1150 ... 陶手依據自己作品所須的溫度拿壺來燒 .一把的費用 5RMB . 燒好不多錢
燒壞也不賠 )
所用的燃料是煤氣 ...




巧遇大師的壺正要入窯接受緞鍊




入窯前先在匣缽鋪上氧化鋁
之前寫到放生坏前要先鋪【石灰】以防沾粘
後經
網上前輩指正是
氧化鋁粉 . 是一種高耐熱之材料
以防沾粘 . 而這也成為許多作品底部有小細砂或凹洞的原因



! 對了 ...


一般窯場是不準拍照的 . 特別是對新作品 ...
這次窯場的主人大概看我是臺灣來的菜鳥 . 所以隨意我拍 . 否則窯上的那把提梁的主人恐怕要罵他了吧 ! 小弟認為此壺應該有來歷 ...

PS .  2015年確知那是 季大師的壺 ... 而且正在我手上 . 哈 ! 真是因緣好長 .

2

評分人數

  • 黃大俠

  • 射過溪

TOP

回復 11# lin146


   剛燒出窯的成品  . 這些壺都是碰不得的 . 因為會燙傷手 . 在每個砵上或壺上會放上主人的名字 . 而每張幾乎都會被燙出焦炭  .







很碰巧的看到熟悉的作者名字 .   . 還有 x 耀明 (因為是新作品 . 所以就不上圖了)






也見到燒窯失敗的作品 .
朱泥壺因為收縮大 .所以在第一次入窯時
壺蓋內緣
都會多放一個 " 撐墊 " . 否則幾乎每把壺的蓋牆都會因為收縮而變形造成無法合蓋的現象 .


聽說有時在窯內
會偶有匣砵破裂 . 結果造成上下層的作品全毀的現象 ...




也見到許多仿早期壺 ... 所以玩家們不能光看壺型就以為老 ...
1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TOP

回復  lin146


   剛燒出窯的成品  . 這些壺都是碰不得的 . 因為會燙傷手 . 在每個砵上或壺上會放上主人 ...
lin146 發表於 2016-10-28 00:38


朱泥壺因為收縮大 .所以在第一次入窯時
壺蓋內緣
都會多放一個 " 撐墊 " . 否則幾乎每把壺的蓋牆都會因為收縮而變形造成無法合蓋的現象 .
   
1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TOP

朱泥壺因為收縮大 .所以在第一次入窯時
壺蓋內緣
都會多放一個 " 撐墊 " . 否則幾乎每把壺的蓋牆都會因為 ...
lin146 發表於 2016-10-28 00:42


原礦的 朱泥生坯 就是這樣的米黃色 . 因為含鐵質重 . 燒結後成朱紅色 . 若是加氧化鐵的泥料. 生坯就是紅色. 而且陶手在徒手做壺後.手上也會被染紅 ...

   
1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TOP

回復  lin146


   剛燒出窯的成品  . 這些壺都是碰不得的 . 因為會燙傷手 . 在每個砵上或壺上會放上主人 ...
lin146 發表於 2016-10-28 00:38


聽說有時在窯內
會偶有匣砵破裂 . 結果造成上下層的作品全毀的現象 ..
   
1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TOP

回復 15# lin146


   朱泥壺的收縮比約為81%  . 紫砂壺92% .


現在只要是用純料的好泥做的壺幾乎都會入窯 2 次以上 .
因為壺在入窯燒結後一定會收縮 . 大多數壺都會出現壺身與壺蓋不平的現象 . 作者為了維持高品質都會再次整蓋 . 這就須要再次回窯將修飾的痕跡再次燒結 .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壺 . 工整度都遠勝過去公營時期.

以前一廠壺都只燒一次 . 所以在未入窯前會經過一道品管檢查 .為了避免收縮造成壺蓋卡住壺身 . 負責品管的人員都會要求陶手不口蓋要做得太精細 要鬆一點 .  在領固定工資與論件計酬的年代 " 有功無賞 . 有損要賠"  .  所以陶手都知道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而這重復燒製的工序是有風險的 ... 其實上每次入窯都有風險. 很多壺在生坏製作時很完美卻在入窯後燒壞了 . 這次親耳聽到一把大師的作品預售價
幾十萬RMB的壺就在第 3 次燒時出狀況 ...

朱泥壺再第二次燒時就不須再用壺牆上的 " 撐墊 " .而此 " 撐墊 " 的泥料要與原來作品的泥料相同 . 如此才能隨著相同的比率收縮.



2

評分人數

TOP

電窯
的燒結時間 5-6小時 . 之後要微開窯門讓其逐漸冷再
8 小時 .
當剛完成燒結時 . 窯門是不能大幅打開的. 否則裡外溫度差異過大.窯內的物件會爆裂的 .

電窯的控溫是最少誤差的 . 失敗率也就最低 . 不過燒結的表面較不油亮 .

因為是燒煤油煤氣的氣氛 .

但有些高難度的壺 . 為避免多日心血毀於一旦 . 仍是以此為最佳選擇 .



2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 黃大俠

TOP

回復 17# lin146


   煤氣窯 .台灣也常見 . 不走長距離的隧道 .  
也因此常燒大件的雕塑













這壺像 莊玉琳 的吧 ?



2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 黃大俠

TOP

回復 18# lin146


   丁山的地理位置在水陸運輸發達的長江下游 .
在過去歷史上所有能大規模發展 陶瓷業 的地方都須具備 3 個必要條件 ...
1. 就地須有原礦 ... 沉重的石礦不適合是搬運
2. 須有足夠燃料 .... 附近要有山林能就地取"柴"
3. 須有水路運輸 ... 陶瓷品常常是又大又重又易破碎 . 須多仰賴水運來流通 ...

宜興紫砂也不例外 . 特別是紫砂壺以外大型陶器 .
在岸邊可見許多大缸 . 這都是準備上船運送到外地的 .
這景象還真感覺像是回溯百年的時光停留 .
2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 h3h111

TOP

重新整理 2008年的發表的資料 . 希望能給壺友們有所参考 .對的事要有客觀又明確的佐證 .
自我陶醉與自以為是的意見 . 就隨人醉隨人倒 .

希望聰明的玩家別被亂了判斷 ...

晚安
6

評分人數

  • 煙雲舒捲

  • gm03isme

  • 容爸

  • 射過溪

  • taiparagon

  • 黃大俠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