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現在年輕人或青年人根本沒機會接觸一九七幾年的茶葉狀況,
那時不是剛出生就是小學生階段,哪能知道凍頂是 ...
嗜茶士 發表於 2021-9-15 15:09


不是那個年代的人當然不知道當年新茶的味道
但老茶還是有存在的
經驗夠豐富還是能知道當時的狀況的

TOP

梅山鄉的茶比台18線上的茶,發酵度一直都是比較重的。
同樣,梅山農會比賽茶焙火要求,也比阿里山農會比賽 ...
嗜茶士 發表於 2021-9-13 17:36


現在也不一定
我是覺得製茶師針對當地特色調整,把特點做出來就好
2

評分人數

TOP

事情演變到如此,也是一種必然現象。
首先,茶友們都知道,市面上主力台茶,九成以上都是輕發酵。
茶葉批發商和茶農都一個樣,則是要將(降)本求利,
能達到市場需求便是好茶,而市場競爭需要的是,誰更便宜。

OK,於是數個對策都來了,重點是避開高成本的管理和製作。
因為青綠的茶是以高香為主要訴求,消費者也以清甜為主,不注重底子。

結果是,做清淡的茶葉,不需要讓茶樹太營養,因它會造成轉換不足的干擾,
也就是說,茶葉內容物越豐富,越不容易在短時間內做成輕發酵。
因為內容較豐富的茶,不易在短時間內完成消水,它需要更長時間的轉換,
否則很容易累績茶鹼,且為免去製造自己麻煩,於是少放有機質肥料為妙。

現在大致變成這樣:
1. 減去或根本不用較高成本的有機肥料,且花生粕和黃豆粕年年漲價。
2. 裁減一半以上的做青師傅,架設空調系統和大型機械晾青架。
3. 節省一半人力支出,引用大陸禁用的擠壓機(俗稱豆腐機)輔助揉茶。

TOP

目前還是沒喝到小時候喝的凍頂,只能開開老茶享受回憶
現今的農法與氣候,好像都沒辦法做之前那個苦會回甘,深深喉韻返回的凍頂
個人覺得目前發酵重的茶,茶葉還是摘得比較嫩,不然就是走水不完全,帶有澀味
茶也沒有70年代那時茶葉的耐泡
凍頂茶難尋阿....
2

評分人數

  • NEWMAN

  • jameshook

TOP

~~凍頂茶讓茶人戀戀不忘是"回甘無窮的深茶韻"。~~~

深茶韻是指回甘韻非在嘴內而已.而是在喉底湧泉似的甚至於到上腔回韻甘甜。
能有這樣表現要有茶質+中度發酵製程+適當焙火(炭焙)。現在好(內容物豐富)的茶質難尋。

TOP

現在年輕人或青年人根本沒機會接觸一九七幾年的茶葉狀況,
那時不是剛出生就是小學生階段,哪能知道凍頂是啥滋味,
除非家人持續都是非凍頂茶不喝,否則很難對凍頂味道有記憶。

我自己的經驗是,阿里山茶剛開始是1976年,種在梅山龍眼林、碧湖一帶,
再來才是石桌、隙頂、巃頭、瀨頭(現名龍美)、達邦、特富野、里佳,
以及海拔較低的樂野、石壁、光華、頂笨、柑仔宅、公田、草山。

大概是1980年前後,指導石桌人種茶製茶的是名間茶農,
應聘到隙頂製茶的主要是鹿谷師傅。

那時台18公路上,每到春冬茶採收期,車水馬龍,異常熱鬧,
每家茶廠幾乎是沒有放隔日的茶,不是茶商茶販早就預定,
不然就是守在那邊等著分茶,慢來買不到,
可謂搶茶搶到不行,哪有試泡好再買的?!

與此同時,凍頂也差不多,只是沒那麼搶就是了,
因為買不到阿里山的,都跑回來買鹿谷的!
所以事情就這樣自然地發生了,茶商買鹿谷茶也要綠的....

TOP

現在的氣候條件跟那時不一樣了
我也不知道新的茶味道如何
但我手上有1970~1980年代中期的一些之前收的樣品茶
好的基本上很有層次感

但品質不行的就容易偏澀且很平
chen3058 發表於 2021-9-7 17:36

這現象,可以設法了解一下當時的社會,
以及官方是如何對茶農做的補助,
尤其是台灣肥料的改革和化肥大量使用。

情形了解一下,有利於對於老茶的找尋、收藏和肯定,或說是安心吧。
不要忘了,盛行高山茶的同時,以及凍頂茶開始走向綠化,是從這時期開始的。

TOP

梅山那邊也有專門走凍頂路線的製茶
chen3058 發表於 2021-9-13 16:28

梅山鄉的茶比台18線上的茶,發酵度一直都是比較重的。
同樣,梅山農會比賽茶焙火要求,也比阿里山農會比賽茶要重些。

TOP

不見得只能回味,
目前還是有不少年輕學子願意放棄城市裡的高薪工作,返鄉經營祖業。

我身邊就有幾個老友 ...
嗜茶士 發表於 2021-9-8 13:26


梅山那邊也有專門走凍頂路線的製茶
1

評分人數

  • 嗜茶士

TOP

往事只能回味.不可追尋.無從追尋...
然後後人各唱各的調。
平常心接受當代代表的滋味。   
何況 喝茶只是 ...
夢幻茶 發表於 2021-9-7 22:27

不見得只能回味,
目前還是有不少年輕學子願意放棄城市裡的高薪工作,返鄉經營祖業。

我身邊就有幾個老友的孩子已經回鄉,幫忙家裡做茶,恰巧又是鹿谷凍頂三區的。

這一兩年來,不只我本人找到了年輕時的凍頂味,
做炭焙過程餘下的空檔期間,我也經常和他們做討論,
比如,如何提升品質,改善製作方式,更改耕作習慣等等。
現在已經有許多茶友掌握,並且走回較早之前的發酵工序。
雖還不是完完全全的復回,但大概已經發展到一個具體雛形。

畢竟,誰也改變不了時代,地球氣候、環境,隨時都在改變,
但咱依然願意花最大的努力來滿足大家,能做多少就多少。
稍後會陸續提供,分享給有興趣的茶友,以做概括性的瞭解。

至於什麼是凍頂地道?我們可以繼續聊.....
屆時,希望大家對於在下的拙作與管見,
能符合大家的理想口味,並予以策正和支持。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