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說的是
1

評分人數

TOP

個人對復焙一直有這個想法,不知是否對?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冬天都會進補外,尤其在『轉大人』時,其家長多會在冬天燉一些補藥,希望自已孩子能快快長高長大(或稱轉骨)。至於是否都能心想事成,還是有很多變數在,例如進補時機、胃腸狀況、個人體質等,因此其成效因人而異,不可能每人都一樣。

我想陳放老茶也一樣,在陳化過程中,如果能適時給予能量(升火復焙),可能陳化會更快更好(前提要適時且溫度要適當不能過高),當然不復焙也是能繼續轉化,只是將來會以不同面貌呈現而已。
2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 anliuu

TOP

個人對復焙一直有這個想法,不知是否對?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冬天都會進補外,尤其在『轉大人』時,其家長 ...
fuyung168 發表於 2013-8-1 18:49



   先聲明,論茶(藏茶)無一定標準,所以亦無孰對孰錯,大家把經驗意見純粹交流:
今日與一位讓我個人推崇的製茶、品茶高手的「先拜」在四個小時內彼此共同分享了12款陳期約40~60年的老茶,每款茶依其茶種、製程及保存狀況都有其不可取代的獨立特性,隨著陳化的時間的拉長,殊途同歸的一條路即是.......「藥韻」,但還是會有差異。

在小弟有限的經驗中~時而複焙對於「已具備藏茶條件之成品」,非但不會讓它「轉大人」,而且會抑制爾後的成長,但這不是每個藏茶人絕對的「希望」,............因為每個人心中所期待的老茶是有所落差的,這些期待當然是需要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做調整,以期能接近或完全符合心中的期待;但畢竟時間是不等人的,「決策」一旦錯誤等到發現想要修正時往往要更費工及拉長時間的等待。

我想建議各位想要存茶或手中已有老茶的各位朋友,還是老話一句(大家都知道)但很多朋友在不自覺中常會走死胡同中,切記.........「水」的掌握真的很重要,「陳化」與「腐敗」皆決定在於它,水賦予茶的陳化比起爾後再予複焙的「火」重要的多,如何取決、當然就各憑本事了。
4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 僕人

  • anliuu

  • RTYU

TOP

回復 53# 煎茶人

我曾收到朋友贈送2盒陳放30年的老茶(每盒1斤裝,其中1盒標籤打印民國72年,另盒打印不清楚惟日期應該稍後),產地文山,條索狀,以瓷花瓶(開口以保利龍為塞)裝茶,裝於紙盒內,受贈後我才拆封。沒有受潮,茶乾即呈仙草味,茶質與茶韻均優。

而我自已有收藏一些採摘後,6-7年內以炭火復焙,爾後就密封妥存(已近十年未再焙火)的陳年老茶。

我想30年以上之台灣老茶,一般都是條索狀,採摘後烘乾比較容易,只要密封並於隂涼處妥存即可。惟目前大都半球型,不易一次烘乾,如果發酵不足,可能還會怕火,6-7年內視其受潮度給於適當烘焙,再放個3年就是10年老茶(當然放越久越好),個人認為可以接受,品質真的也不錯。

兩者主要差異在於焦糖香之有無(未焙火之香氣與普洱較相似),未復焙者無焦糖香,而有復焙的則有焦糖香且於杯底久久不散。

收藏老茶,「水分」多寡的確是重點,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即「茶質」,想存做老茶,當初如果沒選用優質的青茶去放,將來可能只有老韻,而缺少回甘不絕令人感動之喉韻。

以上純是經驗交換,謹請參考。

6

評分人數

  • 星天牛

  • 射過溪

  • 僕人

  • anliuu

  • 夢幻茶

  • 煎茶人

TOP

炭焙陳年老茶(以半球形為例)有一個培養期大約七年左右,在這七年內,當茶有受潮或有異味(包括菁味及吸附之雜味)時,
就應予烘焙,讓茶在乾淨及適當溼度下陳化,當順利轉化成功後,此時茶也已乾透(焙入腹),
嗣後就不用再行烘焙,只要密封保存即可,越放會越陳。
回復 54# fuyung168


以上引用您帖子段落藉以補充說明:1.複予焙火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但非唯一、亦不是非必要的手段。
2.藏茶其間,複焙火用來「調整」茶況,是一項好方法。
3.回歸個人之未來對於心中之「期望值」,每個藏茶人的期盼皆不盡相同,故所採之方法亦會有所不同。
4.近年來因「球狀」茶為其製茶主流,好處...外觀漂亮、整潔、保存及包裝(運送)過程較能保持其完整性等等;但最大的隱憂即是不亦焙入腹,造成包水現象,故施以適當之焙火溫度「複焙」是種好方法。
5.藏茶期間若發現已有劣變疑慮,該施以焙火彌補就該不要猶豫。
6.十年的養成期間要藏出「老茶」真的不容易,說其「陳茶」還較適宜。
6

評分人數

  • 星天牛

  • RTYU

  • 射過溪

  • 僕人

  • fuyung168

  • anliuu

TOP

小弟在想酵素是一個需思考的因素.因為超過攝氏60度酵素會被消滅掉.且過於乾燥
要轉換陳化會更慢.焙火太多好像在喝茶炭一樣.個人覺得太潮濕.烘乾即可.且溫度不要超過60度
寧願慢工出細活也不要操之過急.純個人觀點探討一番.
5

評分人數

  • RTYU

  • 射過溪

  • 煎茶人

  • 僕人

  • fuyung168

TOP

個人認為:
欲作為往後飲用的茶與即刻要享用的茶,在製程上是要有所區別的。
一般現製現飲的茶在成型方面的要求,較以美觀為主,
作為長期性儲放的茶在成型上,便不可做太過量的壓擠,
這關係到往後容許水分子在後發酵(氧化)中所佔的功能大小。
至於焙火,在古人的理解裡有一句話:『木無火不榮』
也就是說草木除了要有陽光之外,作為材料必須借助火才可發揮它的能量和作用
在茶方面,便是使用溫火讓茶葉的質量繼續作轉變
在方式上,小弟之前也曾提及...
烘的時間短,是在短時間內改變茶的品質,此為動態。
焙的時間長,是以較長時間轉換茶的能量,這是靜態。
老茶需不需要複焙,我的看法是穩定到一定的乾燥情況即可,
因為多年老茶已呈逐漸風化狀態,在太過乾燥的情況下是無法展現能量的
換句話說,老茶的含水量降得太低也等於是把老茶釘死在木質的表現上。
以上內容只是小弟個人看法,看倌不必當真。
8

評分人數

  • 星天牛

  • RTYU

  • 射過溪

  • anliuu

  • 煎茶人

  • jameshook

  • 僕人

  • fuyung168

TOP

如果不復焙,十年之茶湯可能還不會轉紅,更不必提陳味。

以往我自已把十年以下的稱為『陳年茶』,

十年以上才稱為「陳年老茶」,

其實這也算很勉強之歸類。

茶不要受潮並要轉化出陳味應該要二十年左右(期間不要焙火),

但哪有那麼多的陳年老茶,

因此就這樣湊合的稱呼。

以條索狀或半球型青茶存做老茶,

其實亦會影響將來茶質之保存,

半球型會介於茶餅與條所狀之間。

個人經驗,謹供參考。

4

評分人數

  • 星天牛

  • RTYU

  • 射過溪

  • 煎茶人

TOP

每焙一次,會把茶葉裡面的質給弄顯出來
算是一種燃燒壽命,提早發光發熱

我覺得初期就把茶焙好定位,因為每焙一次就會損失茶葉的內涵,熱會薰乾茶質,會跑到空氣中

還有每焙一次,就會暫時中斷後發酵過程,好像家裡的剩菜,要定期煮一下,才不會臭酸

加熱發酵,跟空氣還有細菌分解帶來的後發酵,分別開來,我覺得只能分類成,像是普洱的熟茶跟生茶,
後期轉變還是有差異的
3

評分人數

TOP

茶受潮或有異味,我想焙茶是需要的,至於是否茶質會焙掉,我不能確定,但與焙茶者的技術多少有關連。
每次焙茶後會有火氣及影響陳味的問題,惟放一段期間火退了,陳味又會回來(焙焦者除外)。
加熱發酵,我不清楚。惟製茶時,炒菁是在破壞茶葉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