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心量的大小】

以前有位法師,新收一個徒弟。一天師徒二人在路上走,師父在前面,徒弟背著行囊跟在後頭。

徒弟自從拜師學佛以來,師父雖然很認真教授佛裡,指導禪定,但總覺得師父並沒有教他如何去度眾生得方法。「學佛就是要做不請自來的菩薩,廣說佛法,度盡有緣眾生。」徒弟自己心裡想:

「我將來一定要做個大乘的菩薩。」師父以神通成就,能知徒弟的發心,深覺慚愧,自言道:

「我出家學佛那麼久,竟然不如一個剛剛出家就能發大心的小沙彌。」隨即要他徒弟走在自己前面,並把行囊拿過來自己背。徒弟對師父的這些行為,隨覺得很訝異,但看到師父一副很堅決的態度,只好依從不敢違逆。

「當菩薩確實很辛苦,除了要廣修六度萬行,難行能行外,還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長時間,才能完成道業,倒不如簡單修個自了漢算了,進入涅槃城中,自想涅槃之樂,又何必辛苦管他人生死的事。」

此心一想,師父馬上知道徒弟退了道心,往前一個箭步,把徒弟拉到自己後面,行囊又交還給徒弟去背。

徒弟被師父忽要他走前面,忽又要他走在後面,弄得一頭霧水,只好請師父說明原因。師父告訴他說:

「原先你發大心,要做不請自來的菩薩,廣度眾生,我實在不如你,理當替你背行囊跟在你後面。可是後來你退了菩薩心,只想做個自了漢,那還不如已證羅漢果位的我,理當背行囊走在我後面。」

這位徒弟聽後,徹底瞭解一個修行者發心的重要性,此後即精進菩薩道,再也不敢生退心。

羅漢之所以被稱為「焦芽敗種」,是因為羅漢重修慧輕修福,斷見思惑後,躲在涅槃城中自享涅槃樂,認為最終目的已達到了,不需在用功辦道。


尤其怕眾生難度,不肯出涅槃。
但是成佛是需要「福慧雙修」的,所以才說羅漢成不了佛果,都是依正道修行而證果位的聖人,四果羅漢得神通力,並不亞於八地菩薩,只是發心度眾生上來作比較,

菩薩肯去破除「塵沙惑、無明惑」,顯「留惑潤生」,深入個個階層,行同事攝而不以為苦;肯倒駕慈航,來是問做不請之友。

積功累德,功德圓滿使成佛道,所以說:「若無菩薩就無人能成佛。」羅漢也不是永久都不肯發心,只要有一天他能醒覺時,能迴小向大,他就是菩薩,一樣可以成佛。

心能容下多大,包容心就有多大
6

評分人數

  • 雲之南

  • 純吃茶

  • 萬福

  • jontai

  • 圓仔花

  • c550817

回復 1# 千尋


   

焦芽敗種探詢

在老一輩的佛教時代,我們常常聽到很多佛教文章寫到「焦芽敗種」這四個字,用來貶辱二乘學人,如(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九下天台智者大師說):
  「二乘灰身滅智。灰身則色非常住。滅智則心慮已盡。『焦芽敗種』」。
  又如「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四(之一)長水沙門子璿集:「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方便教說。定性二乘無性闡提不得成佛如『焦芽敗種』等。今此會通。咸歸一乘究竟涅槃。」
  事實上,考究這「焦芽敗種」,有諸多地方,要特別小心注意,如果不小心就很容易犯下因無知而「謗佛」或「謗二乘聖者」的後果。
  先說第一點:
  (1)如果以「焦芽敗種」這四個字做為搜尋新脩大正藏全部「經」文(不包括後世僧人所做的注疏或論集)的關鍵詞,絕對找不到任何「佛說」的經文記載「焦芽敗種」這四個字。
  (2)如果分開成「焦芽」或「敗種」去搜尋,那麼還是找不到有關於「焦芽」這二個字相關的經文出處。那麼,這「焦芽」之說,到底是如何來的呢?實況應該是:「佛陀根本就沒有在任何經文說過這二個字。」但是,以不嚴謹的考證來說,有可能的相關經文,則是出自「百喻經卷第二」(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裏頭的「種熬胡麻子喻」:
  「(二四)種熬胡麻子喻
  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為不美。熬而食之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種之後得美者。便熬而種永無生理。世人亦爾。以菩薩曠劫修行因難行苦行以為不樂。便作念言。不如作阿羅漢速斷生死其功甚易。後欲求佛果終不可得。如彼燋種無復生理。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這個譬喻是用來稱讚勸發修行菩薩道,欲求佛果,另一方面則是貶辱追求阿羅漢者為世間愚人。但是,這本百喻經並不是佛說的經文,很簡單的一個判斷:「一般經文的開頭,都會冠以『如是我聞』或『我聞如是』,但這一部「百喻經」文的開頭並沒有。如以其內容來說,考之佛學發展史,也可以很容易地瞭解,這是距離佛世十分久遠後,才輯錄而成的經文(事實上,並不是佛說的經文)。」
  總結來說,還是找不到與「焦芽」相關的經文。
  (3)接著,找找看「敗種」,這「敗種」倒是有二個出處:
  a、舊雜譬喻經卷下(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摩訶目揵連聞說是事。……目連便言。諸在會者。世尊說我神足第一。尚不足言。所作功德不及知此。何況未有所得者耶。發心所作當志如佛。莫得效我化為敗種。一切會者龍神人民無央數千。皆發無上平等度意。發大道心者即得阿惟越致。已得不退轉者皆悉逮得阿惟顏住也。」(部份摘錄)
  這一小段經文的內容是說:因為摩訶目揵連尊者以天眼神通自傲,但是,佛陀展現了更強的天眼神通而折服了目連,自此目連悲嘆並勸導大眾:「應該發心追求佛果,不要像我這樣因證得了阿羅漢果後成為不再發芽的『敗種』。結果,聽了這一番話的龍神人民等等大眾,盡皆發無上心,而得不退轉。」
  但是,這卷經文很有可能是後世偽造的,假如常常閱讀四阿含,便可瞭解摩訶目揵連尊者並不是一個會以神通自傲的聖者。再者,除了 雜譬喻經【後漢 支婁迦讖譯】這一譯本的經文之外有講到這一段「敗種」的悲嘆之外,其他二種譯本:舊雜譬喻經 【吳 康僧會譯】、雜譬喻經【道略集】 ,都找不到「敗種」之說。(另外一本則是已經失譯雜譬喻經【失譯】,內容不得而知,無從比較。)
  b、出處則是出自於「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
  這一小段的佛經內容,則是談到經文中的「維摩詰」居士講了「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之後,結果,大迦葉尊者生出感嘆:「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也是同樣藉著大迦葉尊者因自嘆「敗種」來讚譽「大乘」、勸發菩提心。可是,認真的探究一點:『佛世時的諸多大居士中,真的有「維摩詰居士」嗎?』
  此經,另一譯本是「佛說維摩詰經」【吳 支謙譯】 也作同樣的內容藉由大迦葉尊者的「敗種」悲嘆之語,而以此讚嘆大乘:「於是耆年大迦葉。聞說菩薩不思議門。謂舍利弗言。譬如賢者。於凡人前現眾名香。非彼所見則不能知。為若此也。今諸弟子聞是語者。可一時見不思議作。其誰聞此不思議門。不發無上正真道者。於此賢者。吾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弟子聞是說者。當以悲泣曉喻一切三千世界。」
  由以上的比較,不難推測得知,這二種不同的譯本應該是出自相同的「梵文」經本。
  最後總結:
  一、要千萬千萬小心,不要再以訛傳訛,也千萬不要以凡夫身貶辱「阿羅漢」。因為,就算有「敗種」之嘆,按照「舊雜譬喻經卷下」與「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分別是目揵連尊者與大迦葉尊者的自嘆與大乘絕緣而說。但是,凡夫以此批評聲聞僧,卻變成了「謗僧」、「謗阿羅漢」的過錯,因無知而造下毀謗聖賢的過錯。不得不慎。
  二、另外,一直有人謠傳,佛陀曾經呵斥「羅漢」與「辟支佛」二乘人為「焦芽敗種」。證之,前面的考據,這種說法都是誤傳、毀謗之說。一來,佛陀從沒說過;二來,只有二位羅漢自嘆「敗種」之說,而其相關經文出處真偽如何,則須再加小心研究求證;三來,「辟支佛」從來沒自嘆過自己是「敗種」,而佛陀從來也沒說過「辟支佛」是「焦芽敗種」。所有的謠傳中,就屬這句話最可怕,一說之後,立刻就連續毀謗到三種佛教聖賢,分別是:「佛陀、辟支佛、阿羅漢。」
  不實又未加以小心求證的謠傳、誤傳,一而再、再而三的「以訛傳訛」,最容易「障自又障他」。
  在此,也由衷地感謝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所編輯的網路線上「大正新脩大藏經」。善哉!善哉!功德無量。

7

評分人數

  • 雲之南

  • 純吃茶

  • 萬福

  • jontai

  • 圓仔花

  • 千尋

  • c550817

TOP

世容千萬物,海纳百洋川,
你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你的心有多寬,世界就有多寬,
你的心有多遠,世界就有多遠,
原來幸福並不在它處,只在自己一念間。
6

評分人數

  • 雲之南

  • 純吃茶

  • 萬福

  • jontai

  • 圓仔花

  • 千尋

TOP

回復  千尋


    “焦芽敗種”探詢在老一輩的佛教時代,我們常常聽到很多佛教文章寫到「焦芽敗種」這四個 ...
喝茶賞壺 發表於 2011-10-6 17:58



    賞壺兄好~既有此一說,亦有實證....
此篇文章,後學即刻刪除~

TOP

回復 4# 千尋


    兄好
其實無需刪除,這是過程,當初後學也有此誤認,未免後人誤認,就當作一個過程,無需在意

TOP

回復  千尋


    兄好
其實無需刪除,這是過程,當初後學也有此誤認,未免後人誤認,就當作一個過程,無 ...
喝茶賞壺 發表於 2011-10-6 18:12


兄說的沒錯~

謝謝您的指正補充說明!   
4

評分人數

  • 雲之南

  • 純吃茶

  • 萬福

  • jontai

TOP

「心量的大小」的確是我們為人處事的重要修養,
攸關我們人際關係及一生的成敗~

達摩祖師有一首偈云: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
實在值得我們細細體會。
4

評分人數

  • 雲之南

  • 純吃茶

  • 萬福

  • 千尋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