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存放老茶之迷惑

以往我主要接觸及收藏的炭焙老茶均為半球狀,


為讓其完全乾燥,大都須歷經6-7年復焙才能乾透,


嗣後之保存方式,仍需密封(如裝入磁甕),否則仍會受潮。


不過我心中一直不解的是,普洱茶可以壓成餅、沱、磚、或為散茶,


都不必密封,可較隨意存放,仍會繼續陳化,無受潮問題。


但我所收存的台灣老茶則需密封妥存,我心中一直懷疑是否茶種不同所造成?



日前參加一個茶會,主人以民國38年其親戚所做的台灣老茶拿來請我們



是放在一個購物袋內,也未密封,主人說他曾拿給一位目前是雜誌專欄作家


且頗為有名普洱茶人喝他還評為藍印


該老茶茶乾當時我未拍照(以後如有機會再補上),茶形成條狀、無雜味


茶味乾淨、茶湯透紅、會涼、不太會回甘


主人還認為我用錫罐裝台灣老茶不妥問我為什麼不用紫砂甕存放?


由於我當時未詳細請教其台灣老茶存放等相關問題,


不知論壇上有否這方面經驗之前輩可以釋疑。


當時茶乾未拍照,只拍茶湯如上圖。


台灣老茶葉底(在上層部分)倒入葉底收集盒(裡面有當晚泡的普洱茶葉底)準備再行煮過。

8

評分人數

不管普洱茶或台茶存放6-7年,似有一個明顯轉(變)化,
我大多收7年以上之炭焙茶,
有一位製茶朋友認為台茶若經6-7年培養
( 視茶之情形,例如受潮時焙火,除可去溼外,加溫也可助其轉化),
再密封保持其品質會很不錯。
2

評分人數

  • RTYU

  • 煎茶人

TOP

回復 6# 喝茶賞壺


    謝謝前輩指教
    台灣陳年茶之保存方式:陰涼、隔光、密封、避異味,如有受潮再焙火去溼。
    前輩說,台灣烏龍茶如以"受潮+高溫+不霉變"方式,可轉成普洱味,。
    其意思就是台茶如受潮,趕快將茶拿到頂樓以高溫去溼及避霉味?
1

評分人數

  • RTYU

TOP

目前我買的陳年茶(已有6-7年以上,其間有復焙)

如果量多(十多斤),大多買新酒甕密封存放,

要喝的部分,才用小陶罐、小錫罐、或白鐵罐分裝。

大甕由於量大及密封度很好其陳化速度較慢,

陳化速度慢,表示可延長保存期限(茶之保存應有極限)

分裝的小罐由於接觸空氣較多或開罐較頻繁,

喝到後來都是覺得越來越好喝(應與醒茶也有關)

尤其放著幾個月後,陳味加速顯現。

截止目前,量多的茶,我還真不敢捨棄上述密封方式,

或採用陶甕裝老茶(因曾受潮,再請人幫忙焙乾)

這個顧忌不知何時才能突破

這個顧忌---包含沒這方面經驗及昔日製茶工藝

(例如退菁、茶揉捻、茶形狀、乾燥方式…)與今天多有不同。

如果採行將來那些陳年茶不知會以優質或劣質來作回饋?

新酒甕裝陳年茶12-15斤(容量米酒45瓶)


小茶罐

7

評分人數

  • 若水

  • 人一木

  • 射過溪

  • 煎茶人

  • 瑩瑩

  • RTYU

  • 福嫂

TOP

藝術筆記網討論版,有一篇關於"茶葉發酵"與"發酵程度"之文章,
與各位前輩之討論有關,我試將原文PO上, 讓未看過茶友參考。



8

評分人數

TOP

回復 21# 射過溪


    謝謝前輩,受教了!  
    我就保持原狀,不做另外更動。
    目前我的老茶保存方式有三種,
    量多用大酒甕、或由商家直接裝茶罐(僅密封) ,
    量少(一、二斤以下)用瓷甕密封或以錫罐裝茶,
    經過五年多之實際收藏經驗,
    錫甕的效果好像比較好,
    隔光、密封、又稍有空氣進入,
    既可以稍稍促進陳化外,又不會感覺很快速。
1

評分人數

  • 射過溪

TOP

回復 24# 容爸


    前輩您好 !
    目前我大多買炭焙陳年茶(6-7年以上,已多次復焙並乾透者),
    其情形是這樣 :
    直接到商家那裡試過其品質後,才決定買多少斤,
    十斤以上我就不分裝,直接買回去裝入酒甕(事先買並弄乾淨)封存。
    如果五斤以下,我通常以半斤裝(四兩裝也有),
    不過茶要久存,還是需考慮量多較優,
    至裝茶袋只密封,然後以易開罐之茶罐封裝。
    有一小部份,也以瓷甕或錫罐裝(一斤或兩斤),
     這只是想藉各種方法存茶,以期瞭解各種保存之陳化情形。
     不管四兩、半斤、一斤、二斤、十斤以上只要陰涼處,例如客廳、房間、櫃子(不要緊閉)都放。
1

評分人數

  • 容爸

TOP

我曾在部落格寫過 "陳年老茶之我見"一文, 請參考:


一提起老茶大家一定會想到普洱茶,其實半發酵之台灣烏龍茶也有很多不錯的老茶,


惟先決條件必須採摘適度成熟的茶菁(一心兩葉)又在曬青'晾青'攪拌階段能夠加強,


使它適度發酵,再經過時間陳放及妥為收藏,屆時會令人驚豔 .

普洱茶由於是喬木大葉種,因此茶氣與茶質,可能不是灌木烏龍茶所能比.


但是依實際需要(即含水量高時),在陳化過程中經過適當炭焙(竹炭'龍眼炭)僅將水份及雜味趕走,


不是為焙(讓茶色快轉深)而焙,其所製成老烏龍之香氣,非常濃郁迷人,遠非普洱茶所能及.

台灣老茶的形成,分兩派.一派認為茶製成後只要妥善保管收藏即可,


千萬不能再焙,主要論點在焙的過程中會將陳味焙掉也會傷到茶質,


更有可能用焙火讓茶色轉深可魚目混珠,以仿老茶(年紀不足).


另一派則認為,茶放久可能會潮濕或有雜味,需靠火焙乾及焙清,另外也可以利用焙的過程讓茶質轉化.

其實兩派都有其著力之處,依個人實際品飲經驗中,覺得製成後都不焙者較有陳味,


因為焙一次火,可能要等一段時間才能退火氣,當然陳味要重新開始.不過不焙火的老茶澀的機會比較高,


而經過適當炭焙的老茶,茶湯比較順'較柔,也有難得之焦糖香(不是焦炭味).

辨別臺灣老茶與普洱老茶,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即時間之陳化是騙不了人.


無論那一種老茶,如果真有年紀其葉底一定要展開(具活性),顏色似酸菜色(不能是焦黑),


茶湯顏色則越紅越好並要晶瑩剔透,一定不能死黑(像醬油)及混濁.


氣味是令人心曠神怡之陳香,而不是焦味或其他怪味.

7

評分人數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