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回復 11# jmii
容小弟對號入座一下

早期(高山茶興盛之前)的茶行營運模式與現今茶行確有不同
茶葉產鍊結構不同
茶葉生產者--著重於茶園管理與粗製茶(毛茶)
傳統茶行---於產季上山挑選或是茶山上運下精品質高低挑選購入後
                    經過精製成商品上架面對消費者

故才有當年時空背景下的政策以及同時期因比賽場評審的風味路線逐步的改變
才有後續漸漸風行的高山茶,這也帶出台灣茶的另一特色與顛峰

茶葉生產者方面從早期茶菁粗製成毛茶交與批發商(茶行)轉變成直接面對消費者
傳統茶行所扮演的角色若無轉型幾乎從產鍊中被挑掉

先不就光在前製茶所耗時間相較於今日的差異來延伸討論
試想像一款設定在中~重焙茶的毛料到茶行手中後的工序(再乾燥---挑梗--入焙--回潤--覆焙----成品上架)
其中或許在加上拼配及不同批茶不同受火程度的等待調整  所耗工時甚久
如此經營模式確實有一定的毛料庫存與投入資金回收較慢的問題
但只要在持續營運下到也不成問題
只是較不符合現今 資金活用與低零庫存  的觀念
加上高山茶風氣的興起強調單季嚐鮮
很多傳統經營模式的茶行在當時很快的就被社會所淘汰轉行結束


早期上茶山不易若還兼做批發的話庫存吞吐量會更大上許多(小弟本家便是收購以埔中&凍頂坪為主)
倉庫存量經常都有上萬斤  以此庫存當時還遠比不上北部做批發的同業
更因北部許多同業更兼做外銷收茶之量可以想像
所以如樓上兄之難以想像接受    小弟可以理解


多數能有量留存至今浮上檯面的老茶應該是出於哪個部分才是
兄若能理解小弟上面所述後應就能接受一二
但至於現行商家所售老茶之各種故事淵源,就留給看官們自行明智的判斷選擇吧


小弟早幾年前曾說過
台灣有老人茶文化沒老茶文化
老台茶收藏與品飲是在這幾年隨普洱之流而熱絡,
雖然早先年就開始收藏玩賞老台茶的茶人饕客人雖有但少多私下聚會交流
兄其他疑惑台茶版早些年多數已討論過,只是改版後許資料已流失
以上小弟簡略回答
19

評分人數

  • 人一木

  • Selma

  • 福嫂

  • 小神童

  • 普洱小峰

  • 山城茶戀

  • 星天牛

  • 阿德

  • hifi

  • chernjiajang

  • 若水

  • 小昕

  • 射過溪

  • fuyung168

  • 我愛大沱茶

  • 素還真

  • 吳阿舍

  • 下港人

  • 煎茶人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