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
- 帖子
- 2029
- 主題
- 39
- 性別
- 男
- 來自
- 熱蘭遮城外
- 在線時間
- 2210 小時
- 註冊時間
- 2010-7-17
- 最後登錄
- 2017-6-13
|
5樓
發表於 2010-10-10 23:5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下港人 於 2010-10-11 11:16 編輯
回復 1# 下港人
在說明早期壺的系統之前,先說明一下早期壺的歷史背景,
宜興一廠成立在1950年代,50年代是中共剛取得政權,共產主義最受張揚的年代,
所有的農、工產品無不以廣大人民群眾、以國家為主體,個人與個體是不存在的,
在那樣的環境下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特色就是統一、量大、平均、集體,
所以茶也好,壺也好,都是在這樣的原則下所產出,今天我們所喝到的印級茶,
您細看過茶菁嗎?精製嗎?純料嗎?細工嗎?
同樣的到代早期壺您期待的是什麼?精製?細工?特製?特定的土胎?特定的窯溫?
共產時期的生產,是公有共有,只要達到上級規定的一定品質、數量就有飯吃,多了也帶不走,
在此時代背景下可以來看看早期壺的判斷,其實有幾個特徵:
1.土胎:宜興紫砂礦的開採、練土、養土在當時是集體進行的,故「土胎」是一個很好的斷代依據,因為當時所有的壺工用的幾乎是同一批土,沒有人會自行私練土、藏土,因為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土用完了,就再找新土,如此而已。
2.作工:早期壺的生產,不是一兩位壺工,是一間間車間同時在做,作工特徵(如修整法、工序、工具)大約相同,但成品絕非一個樣,若認定壺嘴一定要幾度、壺紐一定要多大.....,那是自欺欺人的說法。
3.外型:基本的想法如「作工」一樣,壺有一定的型,因為是統一規定的,但絕不是一個「模子」做的,要看的是細部的工法而非細部的「外型或角度」。
4.窯溫:那樣的年代,是集體入窯,但龍窯諾大,火候控制總無法平均,過火或不足溫是常有的事,但龍窯加溫慢、降溫慢所燒出來的特徵,與後來重油、瓦斯窯所燒出的特徵是有不同的。 |
-
3
評分人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