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早期壺的系統與亂象(新手宜讀)

本帖最後由 下港人 於 2010-10-11 00:35 編輯

喝茶玩壺一段時間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感覺,
為何老普洱都漲翻天了,老壺為何不太漲?
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早期壺與老壺太亂,許多生意人以嘴賣壺,短視近利,以假亂真,
造成市場上真真假假,初入門者無所適從,
各位同好們是否玩壺多年,但仍不知如何區分年代?賣壺老板說的總是聽似有物,但實則空虛?
看了半天,買了一堆還是不懂?總是只有老板一個人看得懂,說了算?
明明這兩支看起來差不多,怎麼一把50年年代,一把70年代?
這把50年代和那把50年代怎麼又差那麼多?

如果您玩壺的心得是這樣,那請您細細看弟以下的說明,
弟不是要說誰的壺對,誰的壺錯,
弟要說的是「什麼是早期壺應該有的系統」!
12

評分人數

  • 若水

  • PUERH92

  • w183684

  • cjr0316c

  • 布魯斯

  • fffink1689

  • tz@

  • 來自高雄

  • bluegallery

  • lee480318

  • 惜福緣

  • 頑童

本帖最後由 下港人 於 2010-10-11 11:16 編輯

回復 1# 下港人
在說明早期壺的系統之前,先說明一下早期壺的歷史背景,
宜興一廠成立在1950年代,50年代是中共剛取得政權,共產主義最受張揚的年代,
所有的農、工產品無不以廣大人民群眾、以國家為主體,個人與個體是不存在的,
在那樣的環境下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特色就是統一、量大、平均、集體,
所以茶也好,壺也好,都是在這樣的原則下所產出,今天我們所喝到的印級茶,
您細看過茶菁嗎?精製嗎?純料嗎?細工嗎?
同樣的到代早期壺您期待的是什麼?精製?細工?特製?特定的土胎?特定的窯溫?
共產時期的生產,是公有共有,只要達到上級規定的一定品質、數量就有飯吃,多了也帶不走,

在此時代背景下可以來看看早期壺的判斷,其實有幾個特徵:
1.土胎:宜興紫砂礦的開採、練土、養土在當時是集體進行的,故「土胎」是一個很好的斷代依據,因為當時所有的壺工用的幾乎是同一批土,沒有人會自行私練土、藏土,因為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土用完了,就再找新土,如此而已。
2.作工:早期壺的生產,不是一兩位壺工,是一間間車間同時在做,作工特徵(如修整法、工序、工具)大約相同,但成品絕非一個樣,若認定壺嘴一定要幾度、壺紐一定要多大.....,那是自欺欺人的說法。
3.外型:基本的想法如「作工」一樣,壺有一定的型,因為是統一規定的,但絕不是一個「模子」做的,要看的是細部的工法而非細部的「外型或角度」。
4.窯溫:那樣的年代,是集體入窯,但龍窯諾大,火候控制總無法平均,過火或不足溫是常有的事,但龍窯加溫慢、降溫慢所燒出來的特徵,與後來重油、瓦斯窯所燒出的特徵是有不同的。
3

評分人數

TOP

本帖最後由 下港人 於 2010-10-11 10:01 編輯

回復 5# 下港人
再來談所謂的「系統」,
在此弟不是要貼圖說哪個真,哪個假,
因為假的從來不會承認自己是假,所以弟要談的是如何判斷壺商所言系統的真假。

如前所述的背景及理由,其實早期壺的土胎、作工及窯燒方式有幾個很好的斷代期,
1.一廠成立前時期(1930、40年代),
2.一廠成立初期(50、60年代)
3.舊土用馨時期(70年代)
4.百家爭鳴時期(80年代以後)。

所以早期壺的系統對不對,茶友們可以思考這兩大原則:
「原則1」.因為上述時代背景及理由,故上述各期的商品壺其表現出來燒結後的土胎(含窯燒)、作工特徵是不同的!換句話說,如果壺商說這把是50年代,那把是70年代則其在燒結後土胎及作工上的表現應該不同,如果都相同那就打槍了!

「原則2」.各時期要不同,但同時期要相同!壺商如果說這兩把都是50、60年代的壺,則其在土胎及作工的表現上,就必須有相同特徵,不論它是四杯或是六杯或是什麼高湯婆(包括落款)...等,那都是外型的差別而已,但土胎及作工特徵都不應該差太多。如果壺商說,這是因為這是什麼師傅罐仔,專門給誰用的或是這把是XX惠孟臣...所以OOXX,呵~,不一樣就要小心囉~

當然或許茶友會說難道沒有例外嗎?
當然有,但入門者應從開門物件著手,以免自我混淆。

結論:早期壺因時代背景的關係,大多有明顯的年代特徵,什麼樣的年代就是什麼樣的特徵,1950年代的壺型遇到80年代的土胎,您說這樣對得上嗎?

以上個人心得,非針對誰(勿對號入座),實有感初學者入門困難,白繳學費,提出個人看法,敬供各位參酌參酌~
9

評分人數

TOP

本帖最後由 下港人 於 2010-10-11 10:54 編輯
精采精采 若有照片說明就更好ㄌ
悟心 發表於 2010-10-11 00:18

悟心大大:
本帖暫時不貼壺,以免又有大濕級的人物進來五四三,亂了討論的主題,
其實壺的圖大家應該看過不少了,但如果沒有正確的系統,大家看也只是看啊~
先確立分辨的系統,將來機緣一到,實物上手很快就通了,不用聽人講故事。

再來論「普洱與早期壺的共通性」:
前述談到早期壺系統的兩個主要邏輯,因為本站老普洱前輩很多,所以弟問各位幾個問題,
這些問題通了,前述弟談的系統您就容易通了。

問1:同樣是7542,如果從外觀,您如何初步分辨70年代、80初、80末、90末、2000年初的茶?
如果您的回答是看「外包紙」,因為70、80、90、2000年各有其特色的紙(如十字紋、厚紙、薄紙...),
賓果!您答對了,為何您敢用外包紙來斷代?
這些紙的道理與「土胎」的道理一樣,那種年代沒有人刻意去注意紙,一種用完了,就再印另一種,
紙質隨著時代也在進步與改變!如弟前述的「原則1:不同的時代使用不同的紙(土胎)」,
這個道理完全一模一樣,不同時期的差別其實是很明顯的!

問2:同樣是80初的茶,7532、7542、7582...等不同拼配的茶,但在外觀上有何相同之處嗎?
如果您的答案是「都是厚紙」。賓果!您又答對了!
原則2:同時期的一定有共同的特徵!」雖然有生、有熟茶、有不同拼配,但那張紙及印刷的特徵,是否相同?

老普洱與壺相同,那樣的時代背景,統一、量大、集體、平均,是重點!
當年的人不會想到73青現在可以賣4、5萬,不會想到商品水平壺可以賣到上萬元!
非刻意下的自然取材就是我們斷代的最重要依據啊~

問3:不論哪一年代的老茶,拆開包裝後,您續看什麼?觀察什麼?來判斷它的真偽?(這題是選擇題)
(a)直徑?厚度?內飛位置?窩底直徑與位置?...
(b)內票印刷及內容?內飛印刷及內容?茶菁拼配?餅型?窩底外型?

有茶友會認為73青餅一定要什麼直徑?厚度?內飛一定要怎麼放?才是73青餅嗎?
這就和看早期壺去要求壺嘴一定要幾度、壺紐一定要多大...等細部結構一樣誇張。

73青餅有這麼多版本,大家判斷的共同的特徵是在 (a)或 (b)?
如果是(b),看壺也相同,時代特色要有,但不是一定要怎樣圓、怎樣斜啊....

小結:普洱的「外包紙」就好比是壺的「土胎」,年代特徵明顯,
「餅型」就是「壺型」,有定型但非唯一,
「壓法、內票特徵」就是壺的「工序、工具修整的方式」,具有年代特徵!
老茶您看得懂,早期壺您一樣可以看得懂,

各時期的系統清楚後,如果出現年代矛盾,「張飛戰岳飛」時,就要小心您的小朋友要滿天飛了!

90年代簡體廠內飛外包個70年代大口中外包紙,賣您80年代的價格,您說這是什麼茶?呵呵~


以上供參,供參~,
先休息囉~
3

評分人數

  • 戴惟熏

  • 來自高雄

  • lee480318

TOP

另~請益一下.下港人兄不同區域之訂製壺是否也是同一範疇 ...
惜福緣 發表於 2010-10-11 02:51

惜福緣兄:

什麼年份的訂製壺還是脫不了什麼年份的基本特徵啊,
型、款或有不同,但土胎、工序、工具可不會不同啊?

80年代的8582及90年代的紫天,都是港商南天公司的訂製茶,
請問8582是否有80年代的外包及特徵?
紫天是否有90年代的外包及特徵?

想通了,一切就通了啊.....

TOP

不同年代的土胎跟造形的差別可以請樓主貼一下圖看看嗎?
kyon 發表於 2010-10-11 12:33

別急,別急,前面不是說了,暫不貼壺,以免生口舌,
系統真的清楚了,弟不用貼壺,經驗夠的茶友,自己也會通。
大伙應該或多或少都有收些壺吧?
當時壺商是怎麼交待年代的?
如果您懂弟前面所述的,何不翻出來,自己細細看一看,比一比,
60與70與80的土胎上、修整上有沒有什麼不一樣?(「原則1」)
同一期的土胎上、修整上是不是都一樣?(原則2)

多思考,多體會~

TOP

感謝以上多位重量級前輩及茶友們賞帖及支持,
壺海無涯,弟所知有限,大家不棄嫌,真是不好意思~
弟加減寫寫,請各位前輩及茶友多多指導~

TOP

能把这三者窑烧的特征说的更具体吗? ...
老郑 發表於 2010-10-12 11:47

弟明白老鄭兄是希望明白是否有一看就知是什麼窯所燒的特徵,
但事實上這三者的特徵不是唯一性的,不同的土胎在不同的窯燒方式下表現出來的樣子是不同的,
現在已無法用科學的方法去比較同一塊土在三種不同窯下所燒出的結果有何不同(因為那是不同時代下的窯),
能說的只有當時的那塊土在當時的那種窯下燒出來後所呈現的感覺有何不同,
文章寫到最後時,弟有空一點時會貼幾張圖供大家參考,
40的土加上40的火、60的土加60的火、70的土加70的火,約略呈現的樣子,
(如果要用50的火去燒80的土,弟實也不知會長什麼樣子?)
唯照片色差是一定有的,是否能看出差別就看個人功力與經驗了,
若要明確一點,最好找「有信用的」商家或前輩上手,比較容易區分差別。

TOP

個人覺得龍窯也不見得一定升溫慢 窯尾慢是一定的 因為還沒排到 窯頭直火 火不見得不急 如果是傳統稻草燃料淺火 火可能大不起來 但到底燒了什麼(薪火 木炭..) 也只有當事人才明瞭
...
小不 發表於 2010-10-12 13:21

是的,龍窯的燒法,位置很重要,所以弟有提到欠溫及過溫都是常有的事,
這現象發生的比例在40年最多,慢慢進術進步了,燒法改變了到70年代就偶而見之,到80幾乎就很少看到了。

當時使用的薪柴應該不會用稻草,因為溫度拉不上去,大多是使用硬質的木柴,特別是松類含油脂多,溫高耐久燒,是一級柴料。

TOP

本帖最後由 下港人 於 2010-10-12 14:29 編輯

回復 47# 小不
謝謝小不兄的資料,龍窯弟當然是沒有自己燒過,
但弟認為茅草燃燒快速,是否可以達到該有的溫度實有思考的必要,
但還是十分謝謝您的資料~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