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油與亮不同 粉與滑不同 澀與粗不同 含與吐不同 黑與暗不同 精與細不同 粗與拙不同 守與畏不同 表與威不同 蓄與遲不同 立與重不同 巧與浮不同 意與象不同 ......

不同 不同..   不同中有的是大同

醉與不醉好似不同 好似...  .

TOP

油與亮不同 粉與滑不同 澀與粗不同 含與吐不同 黑與暗不同 精與細不同 粗與拙不同 守與畏不同 表與威不同  ...
小不 發表於 2010-10-17 02:48



    好一個引述,容小的拜一下~~~~~
    這要融會貫通,不是件容易的事阿~~

TOP

回復 32# w183684


小不亂講 龍大亂配合 咱"兩亂顧一壺" (葫蘆 )

.... . 剛剛企太湖吃大閘蟹肥來

棉布不亮 但會吸水 吸油  
尼龍不吸水不吸油 看起來很亮
棉布吸了油後比尼龍布更油亮 就這個油 不亮的油

TOP

感謝分享 謝小不兄

TOP

回復 1# 小不
泥料,不好懂哦!
拿一些來玩玩,踏出求懂的第1步!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TOP

回復  小不
泥料,不好懂哦!
拿一些來玩玩,踏出求懂的第1步!
san 發表於 2011-4-8 17:31

呵呵~,要開工囉?
真要動手時,才發現還真的滿難的....

TOP

小弟說說己見:
宜興紫砂陶,主要為紫泥、本山綠泥、紅泥三種,統稱為紫砂泥。
宜興紫砂泥,屬於高嶺土-石英-雲母類型,
含鐵、硅量高,不需添加其他原料就能單獨成陶,稱為原礦。

據宜興陶瓷工業公司『紫砂陶器造型』書中說明:
紫砂成品有小於2%的吸水率,
氣孔率介於一般陶器和瓷器之間,
透氣率約5%,泥料分子成鱗狀排列。

紫砂礦土,必須深入山中地層深處開採,
明周高起『陽羨茗壺係』中:《出土諸山,其穴往往善徙,
有素產於此,忽又他穴得知者,實山靈有以司之,然皆深入數十丈乃得。》

也就是說紫砂泥礦,不同年份所採,並不等於在同一礦區,
所以每個時代的紫砂泥,都有質、感上的差異,
而這種差異,也就是鑑別各年代器具的依據之一。

天然紫砂泥燒成後,因紫泥、紅妮、本山綠泥的配比不同,
呈現出紫、紅、黃、紫紅等4個基本色調。

在1916年起,有些紫砂器,為了增加紫砂器的顏色,
把氧化鈷加到本山綠泥裡,燒成後呈綠色(草綠、翠綠、藍綠),
把氧化猛加到紫泥裡,燒成後呈黑色。
這在當時的創新作法,因為有加入其它的原料,
所燒出來的器具,小弟認為已經不能稱為原礦了。
2

評分人數

  • lht3489s

  • 下港人

TOP

泥可以是原礦紫砂 不添加外來土
不過土不練還是成不了壺
辨識練土養土不知不覺中也變成一了個課題
"練"的痕跡越明顯 原礦土的機率越大
有點像手擀麵 .....

TOP

泥可以是原礦紫砂 不添加外來土
不過土不練還是成不了壺
辨識練土養土不知不覺中也變成一了個課題
"練"的痕 ...
小不 發表於 2011-4-8 19:44


『陽羨茗壺係』記載:
造壺之家,各穴門外一方地,取色土篩搗,
部署訖,龕窖其中,名曰養土。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

『清稗類抄』:泥初出山時,大如煤塊,樁以杵,必數次,
是取其較細者,浸之於池,經數月則粗分子下沈,
其最上層,皆有黏性,乃取以製器。

這是最早的練泥方法。

1930年代,改用『石磨』法,
製泥的泥坊,將買來的山泥原料,拼合攤曬,
再用石磨磨成粉末,用絹布篩,篩出細末再加水調成泥,
稱之為生泥,然後用大木槌搥打數十遍成為熟泥,才能製器。

1959年開使用機器粉碎,在真空練泥機煉製成熟泥。

澄泥法,依時代不同,顆粒大約是35~60目,泥沙團是0.3~0.5㎜。
『石磨』法,顆粒大約是60目,泥沙團是0.3㎜。
而機器粉碎,顆粒大約是100~120目,泥沙團是0.15㎜。

TOP

小不 發表於 2010-10-13 22:19

原礦土
想聽聽大家對原礦土的看法
何謂宜興原礦 如何分辨 ?

宜興土的定名
"含鐵質黏土質粉砂岩"
民間謂之岩中泥 泥中泥
明代紫砂著作 陽羨茗壺系 中寫 "皆深入數十丈乃得"
岩泥礦採下後 經風吹日曬雨淋  研磨粉碎 再錘煉始得以製壺

小不 發表於 2010-10-14 21:42
自然最美 問題是自然是什麼 ?
誰看的懂 ?
原礦土就是自然土 大自然提煉的 沒有人的俗氣
原生原承不刻意
現代的陶土多為調和土 為特定窯燒 特定釉色而決定配方 拿一塊現代陶藝家的作品 翻過來看看屁屁
再看一下被踩平的泥巴路 或許我們會發現一些答案


小不 發表於 2010-10-16 13:12

本帖最後由 小不 於 2010-10-16 13:15 編輯
由土胎鬆緊 窯燒溫度 工法新舊 再比較顏色 重量
這也是一種辦法
假如窯溫不高 土胎不緊 工法老 那壺就要輕
燒結足溫 胎土紮實 年紀輕 那壺拿起來就應該重些
搭配的條件合情合理 就是自然不做作
一路上人不多 倒也清淨
人少多個溫暖 謝謝各位捧場
宜興土很有趣 以陶土來說確實是難能可貴
看似粗曠 撫之如豆沙 遠窺俗不耐 近看花俏多變 置之如土 養之如玉
是不是寶 ? 我想應該是的 ~

翕哱艸堂 發表於 2011-4-8 19:16

小弟說說己見:
宜興紫砂陶,主要為紫泥、本山綠泥、紅泥三種,統稱為紫砂泥。
宜興紫砂泥,屬於高嶺土-石英-雲母類型,
含鐵、硅量高,不需添加其他原料就能單獨成陶,稱為原礦。
據宜興陶瓷工業公司『紫砂陶器造型』書中說明:
紫砂成品有小於2%的吸水率,
氣孔率介於一般陶器和瓷器之間,
透氣率約5%,泥料分子成鱗狀排列。
紫砂礦土,必須深入山中地層深處開採,
明周高起『陽羨茗壺係』中:《出土諸山,其穴往往善徙,
有素產於此,忽又他穴得知者,實山靈有以司之,然皆深入數十丈乃得。》
也就是說紫砂泥礦,不同年份所採,並不等於在同一礦區,
所以每個時代的紫砂泥,都有質、感上的差異,
而這種差異,也就是鑑別各年代器具的依據之一。
天然紫砂泥燒成後,因紫泥、紅妮、本山綠泥的配比不同,
呈現出紫、紅、黃、紫紅等4個基本色調。
在1916年起,有些紫砂器,為了增加紫砂器的顏色,
把氧化鈷加到本山綠泥裡,燒成後呈綠色(草綠、翠綠、藍綠),
把氧化猛加到紫泥裡,燒成後呈黑色。
這在當時的創新作法,因為有加入其它的原料,
所燒出來的器具,小弟認為已經不能稱為原礦了。

翕哱艸堂 發表於 2011-4-8 20:29

『陽羨茗壺係』記載:
造壺之家,各穴門外一方地,取色土篩搗,
部署訖,龕窖其中,名曰養土。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
『清稗類抄』:泥初出山時,大如煤塊,樁以杵,必數次,
是取其較細者,浸之於池,經數月則粗分子下沈,
其最上層,皆有黏性,乃取以製器。
這是最早的練泥方法。
1930年代,改用『石磨』法,
製泥的泥坊,將買來的山泥原料,拼合攤曬,
再用石磨磨成粉末,用絹布篩,篩出細末再加水調成泥,
稱之為生泥,然後用大木槌搥打數十遍成為熟泥,才能製器。
1959年開使用機器粉碎,在真空練泥機煉製成熟泥。
澄泥法,依時代不同,顆粒大約是35~60目,泥沙團是0.3~0.5㎜。
『石磨』法,顆粒大約是60目,泥沙團是0.3㎜。
而機器粉碎,顆粒大約是100~120目,泥沙團是0.15㎜。

快要摸到邊了

何謂宜興原礦 如何分辨 ?

超級簡單的題目 ^ ^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