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小弟我發表我的經驗與想法(小老弟我會去看茶園與作茶)~
首先就是本土茶葉的轉變:
1.人力成本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機械取代:現在連揉捻都有用機械去擠壓取代了,我問過作茶的老師傅,他說單純這樣作水路會不順,如果將前段的發酵補足就可以做出與以前品質差不多的茶湯(約8成起跳),採茶員已經很多是阿桑或是外勞~真的會去採一心二葉嗎?都3~4葉了...
2.茶園茶樹沒有良好的管理:茶齡太老,沒有翻耕與換新茶苗(向茶改場申請好像要等一年),如何要一個老茶樹作出年輕茶樹的品質呢?
3.產業年齡層的斷層與製/產/銷,產生的斷層:茶園大多都是很老的茶農在施作(蠻多不會茶園管理),將茶菁交給茶廠後就沒自己的事,誰知道茶廠會怎樣去製作?
4.境外茶的充斥:台灣本土許多出外發展的越南與大陸,也會將這些成品帶回本土(話說今年有次比賽茶的冠軍茶,幕後是境外茶~卻沒人去揭發,連品評師都喝不出來,証明不是拼配太好就是境外茶品質越來越好)
5.茶葉"正確"知識的傳承:小老弟我有次經驗去參觀某茶葉的博物館,有人問導覽員:包種茶和椪風茶是甚麼茶作的?  那個導覽員竟然回答:包種茶是包種茶作的,椪風茶是椪風茶作的,我聽了很傻眼,這兩種茶主要是以製成去取名,並非是茶種去定名的....每種茶種都可以製造成各種茶系列的成品,茶種/製成兩者卻可以亂混淆一通....這只能說是正確知識傳承的問題與教育傳達的失敗。

PS:其實現在室內萎凋室,已經有許多控制溫度濕度的環境去保持茶菁的發酵穩定度了~
2

評分人數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